2月5日,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正式發布,全文五大部分27條9480字,強調了今年「三農」工作的兩大任務,即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有哪些「硬核」提法>>>
廣東應如何抓好這兩大任務,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省內外專家圍繞中央一號文件的有關內容,紛紛為廣東建言獻策。
謀長遠
探索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最大的亮點或看點就是完成脫貧攻堅戰。」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徐祥林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既是亮點,也是預料之中。徐祥林認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解決農民的貧困問題,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脫貧攻堅已經取得決定性成就,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已經脫貧,現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階段。
「脫貧一個不能少,這是黨中央對全國人民,也是對全世界的承諾,是黨中央對人民高度負責的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徐祥林表示,就目前來看,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可以如期實現,即使碰到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這種公共衛生事件,也並不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廣東上下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總攻目標和現行標準,聚焦重點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聚焦穩定脫貧和防止返貧,進一步加大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力度,強化精準施策,創新幫扶舉措,深化改革探索。
至2019年底,全省有勞動能力相對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560元,累計160萬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0%以上相對貧困村達到出列標準。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4.54%降至0.3%以下,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總體實現。
儘管如此,對標中央一號文件,要如期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依然有不少硬骨頭需要啃。如何啃?廣東省農村研究院專職副院長王建軍則表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之年,脫貧攻堅任務必須如期高質量完成。「廣東應該更早謀劃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並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推進廣東高質量發展。」王建軍說。
廣東省扶貧開發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鍾韶彬也認為,要統籌推進脫貧攻堅收官與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他同時認為,鑑於今年的特殊形勢和廣東「三農」工作的特點,廣東應該抓緊研究疫情過後如何提振市場、恢復生產以及「三農」重點工作的落實問題,尤其包括脫貧攻堅收官和轉入解決相對貧困問題。
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華南師範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胡靖進一步建議,廣東需在如何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上多下功夫,謹防返貧發生,讓貧困戶能真正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本事掙錢脫貧才是真正的脫貧,相對於「口袋脫貧」「心理脫貧」「人格脫貧」更難。「這一定需要貧困戶的組織化。如一號文件裡提到的『持續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派駐第一書記,落實好就可以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就是一個路徑。」胡靖說。
補短板
推動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補短板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關鍵詞之一,文件用一個章節來闡述要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廣東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關鍵是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存在短板。」王建軍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在交通、供水、人居環境整治、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補齊短板,符合廣東實際。特別是提出要加強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控,這非常必要、非常及時。
事實上,廣東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確存在短板。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省各級財政持續穩定加大「三農」投入,省級財政10年時間投入1600億元全面推進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短板,僅2018年省級財政鄉村振興資金統籌安排616.8億元,同比增長125.9%,規模歷年最大、增幅歷年最高。
如今,短板被逐漸補上。截至2019年底,全省完成基礎環境整治工作的自然村佔96.4%;「五清」行動共清理河流4.79萬公裡、水域5967.8平方公裡,基本實現江河湖庫無成片垃圾漂浮物目標;完成11條重點古驛道沿線環境整治提升;村莊規劃覆蓋率由2018年底的56%上升到92.2%;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覆蓋率達96.2%,生活汙水處理率上升至35%;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為98.1%,農村廁所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廣東需要持續加大投入,逐步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王建軍進一步建議。
胡靖也認為,廣東需要切實改善農村的公共服務,實現公共服務的全社會公平、公正。尤其是應在農村義務教育、農村基本醫療、農村養老保險等方面多下功夫、抓鐵留痕,「逐步消除這些領域的二元制度,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重要舉措。」胡靖說。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