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輸配電網訊:在中國,一本書暢銷的最好方式,就是獲得領導人的推薦。不過能夠有這個待遇的一般都是外籍作者的書籍。比如說王岐山推薦的託克維爾所著《舊制度與大革命》,再比如李克強推薦的裡夫金所著《第三次工業革命》。正是後者開啟了我們今天的故事。
(來源:享能匯 微信號Encoreport 作者:享能匯工作室)
裡夫金其人
1973年,在波士頓舉行的波士頓茶黨200周年紀念活動中,成千上萬的群眾對石油公司進行了大規模抗議。當時中東戰爭如火如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汽油價格隨之暴漲。不知道是出於致敬先輩還是純粹的模仿,一群激進分子將一個個空的石油桶倒入波士頓港。
0年後,參與抗議活動時年僅28歲的裡夫金已經成長為著名學者、作家和政治顧問。
此時,他坐在跨越太平洋的飛機頭等艙中,靜候著他的第一次中國行。雖然是典型的美國學者,但是裡夫金和他的學說在歐洲和亞洲更受歡迎。他本人還是亞歐大陸上幾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的顧問。裡夫金的第一次中國行,沒有能夠見到西方媒體口中他的「中國粉絲」——李克強總理,但還是實現了與汪洋副總理的會面。按照裡夫金的說法,汪洋和他做了個約定「他說每次我來北京,我們都要見一次,每次他去美國,我們也要見一次。」
最後這個約定是不是每次都實現了,我們並不得而知。不過從與汪洋、以及中國政府官員對話中獲得的信心,讓裡夫金對中國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充滿了信心。簡而言之,裡夫金對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觀點就是:可再生能源與網際網路的結合。而在裡夫金看來,中國在這兩個領域有著無與倫比的全球優勢。
那兩年裡,裡夫金仿佛「中國能源圈的老朋友」般,總是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不過據接待過「老朋友」的公司員工私下透露,「老朋友」學術水平高,架子也不小。
很少有人知道,裡夫金的第一次中國行是和夫人一起來的。邀請他來的新奧集團還要派人陪同他的夫人。喝水一定要喝依雲,不開心了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誰敲門都不開。這些被歷史塵封的八卦故事,現在聽來依然別有一番風味。
「土洋」結合的中國能源網際網路萌芽
邀請裡夫金做第一次中國行的,是新奧集團。時至今日,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泛能網」三個字已經很少能見諸報端了。但在新奧集團的官網上,依然可以看到泛能網的內容。
按照新奧集團的口徑,泛能網緣起和技術論證最早大概能追溯到2007年。以城市燃氣業務起家的新奧集團由燃氣的區域特許經營權聯想到了分布式能源和區域能源多元化供給。儘管在新一輪電改之前,這種能源供給局限在供氣、供熱、供冷,但這實際上已經有了現在熱炒的「綜合能源管理」概念的雛形。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裡,新奧集團的掌舵人王玉鎖是看起來有些「土」的本土企業家形象。老祖宗的智慧告訴我們,以貌取人是不對的。
在中國城市燃氣業務還處於狂飆突進的年代裡,王玉鎖能夠預判到區域能源業務是未來的方向之一,並且還能將其與自身優勢業務相結合。單這份眼界和技巧就是很多人比不了的。儘管泛能網技術確立了基礎能源網、傳感控制網、智慧網際網路三層次系統架構,不過新奧對於「泛能」業務的突破還是局限在了一個個園區、分布式項目上。龐大的燃氣業務對於新奧的網際網路路徑即是推動力又是無形的障礙,它把新奧集團的能源網際網路格局「限制」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打破這種限制、讓中國的能源網際網路萌芽呈現出另一番風景的,是張雷和他的遠景。如果說王玉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土」,那麼海外歸國的張雷就代表著能源圈的「洋」。
倫敦政經、道達爾、巴克萊銀行,張雷身上的這些標籤讓他和他2007年創立的遠景堪稱中國風電行業的「另類」。除了不可思議的擴張速度(在裡夫金第一次中國行的2013年,遠景已經成為中國第4大風機製造商,而此時距離遠景的成立僅過去了7年),遠景還給封閉、壁壘深厚的能源行業吹來了網際網路的風。
格林威治——世界著名天文臺、本初子午線穿越的地方——也是遠景最早的網際網路產品、風電場全生命周期管理雲平臺的名字。藉助大數據分析和高性能計算技術,格林威治為客戶提供風電場規劃、測風方案管理,風資源評估、精細化微觀選址、風場設計優化、經濟性評價、資產後評估分析等全方位的技術解決方案。
裡夫金認為電子行業的摩爾定律在新能源行業同樣存在,風電光伏的成本在進入21世紀後是指數下降的。張雷本人也在多個公開場合引用過類似的案例。有坊間傳聞,張雷最早選擇進入風機製造行業是因為光伏製造業的技術含量和門檻太低。無論傳言真實與否,張雷的觀點也在不斷變化。
2015年,遠景發布國內首個光伏電站風險評級產品—「阿波羅評級」。後來,「阿波羅」逐漸演化成為綠色能源開發和管理平臺。涵蓋了覆蓋屋頂獲取、系統設計優化、工程建設風控、電站實時運行監控、基於大數據的電站性能分析、資產交易等軟體應用和技術服務。這種「網際網路+」的思維相比於新奧集團的「能源互聯」更符合當時的社會潮流。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政府將制定「網際網路+」行動。一時之間,所有行業都開始了「網際網路+」。
理念先進、儲備豐厚、起步更早、實力強勁的遠景看起來有著成功的一切條件。然而一場波及整個能源界的概念之爭,卻徹底改變了能源網際網路在中國的走向。
劫持議題
2015年2月,時任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出版的能源網際網路新書直接以「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為書名,可謂開題明義。從能源網際網路概念在中國火爆的那一天開始,對於如何定義能源網際網路就存在爭議。在理論學術界,普遍認為能源網際網路要跟信息網際網路有著明確的區別。
能源網際網路就是網際網路式的能量交換網絡。看起來似乎電力是最符合智能化分散式標準,且最有可能建成能量交互網絡的。當時也有將智能電網與能源網際網路混為一談的擔憂。不過兩者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智能電網更強調在現有電網基礎上的智能化、信息化,更偏重自上而下。能源網際網路應該是自下而上形成網絡的。產業界看法不盡相同。「網際網路+」的思維顯然不強調實現能量類似信息一樣的流動網絡,更看重能源體系效率的提升。這種觀點更具實用性,也更有利於新能源企業和信息技術企業切入。因此更得到產業界的支持。事實上,從《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一書出版之後,能源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就開始走向兩個方向。一邊是國家電網公司為主導的能源網際網路,另一邊是其他企業的能源網際網路。在很多人看來,國家電網公司利用辯論裡的「劫持議題」方法,卡住了能源網際網路的概念。讓市場和決策層都無法繞開國家電網公司來討論能源網際網路。要論意識形態之爭,在國內大概沒有什麼公司能爭的過國家電網。在這之後,有關能源網際網路定義的討論也少了很多,有實力的企業都把精力放在滿足市場需求和尋找商業模式上了。國家電網贏得了這場能源網際網路的概念之爭,也為自己贏得了中國能源網際網路發展下半場的話語權。
把特高壓建到全世界
2015年9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提出了「探討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的中國倡議。這一下算是把國家電網公司在能源網際網路上頭把交椅的位置個做實了。作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創始人,劉振亞可以說是為了這個目標不辭辛勞。單2015年,劉振亞參加的會議包括但不限於: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商業與氣候峰會2.芝加哥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中美技術裝備研討會3.巴黎第2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工商專題論壇
4.柏林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中歐技術裝備研討會
5.蘇州國際能源變革論壇在這些會議上,劉振亞的演講主題只有一個:全球能源網際網路。
什麼是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是全球能源在全球範圍大規模開發、配置、利用的基礎平臺,實際上就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這不是我的定義,是劉振亞一次次在宣傳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時候反覆提及的概念。而在劉振亞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路線圖中,第一步是國內電網互聯,第二步是跨國電網互聯,第三步是全球電網互聯。
再看看上面這張圖。懂了麼?劉振亞的思路就是把特高壓建設到全世界。從全國一張網,到全世界一張網。劉振亞想了別人不敢想的事情,說出了別人不敢說的事情。可惜,時間不允許劉振亞再去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了。所以我們也不得而知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成。看起來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基礎也是清潔能源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規模開發。但是和裡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相比,全球能源網際網路還是建立在傳統的「發—輸—配—用」電力系統之下。真正的能源網際網路打破了線性的電力系統,發輸配用可以是線性的,也可以是一個點。其實裡夫金的下一本書《零邊際成本社會》很好的解答了這一問題。風光成為能源網際網路的核心,根本原因在於其邊際成本可以無限趨近於0。而在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體系中,根本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北非有清潔能源光伏,歐洲有電力需求。
建設一條特高壓把北非的光伏發電輸送到歐洲,就可以滿足歐洲的電力需求了。這是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邏輯。但是成本呢?經濟效益呢?價格低廉、穩定供給、清潔環保是人類社會對於能源的終極追求,也是能源「不可能三角」:你無法同時滿足三點。一般的政府決策或者企業戰略,都是努力滿足兩點,儘量平衡第三點。到了全球能源網際網路這裡,我們只看到了清潔環保;國家電網以中國特高壓的成功來承諾穩定供給,但這是個未知數。至於價格低廉,完全被忽略了。
沉寂繁華落儘是平淡。
失去了強企業家的國家電網公司在特高壓戰略上都放慢了腳步,「把特高壓建到全世界」這樣超前的意識自然是無法繼續推進下去。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
「以電代煤」的戰略開始執行。在特高壓步伐放緩的時候,這給了電網公司一針強心劑。舒印彪牢牢抓住了「再電氣化」這一點,並將其上升到了新一輪能源革命路徑的高度。在舒印彪對於能源網際網路的闡述和解釋裡,特高壓、全球,都不再是核心觀點。
「新一代電力系統」成為舒印彪時代國家電網公司能源網際網路戰略的制高點。與傳統的電力系統相比,新一代電力系統的物理特性、設備基礎、運行特徵、控制方式都將發生根本改變,具有廣泛互聯、智能互動、靈活柔性、安全可控、開放共享五個方面特徵。
如果說現在看起來舒印彪的能源網際網路戰略放棄了有些「不切實際」的全球特高壓網絡,但本質還是電網企業的能源網際網路;那麼國家電網公司新推出的「網際網路+服務」則更讓人迷惑。前面已經說過,「網際網路+」的戰略是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那麼國家電網公司有所動作似乎不難理解。不過同樣是前文提到的,「網際網路+」的能源網際網路思路可是被國家電網公司的「議題劫持」給戰勝了的。國家電網公司祭出「網際網路+」工具更多是為了在電改大背景下,與發電企業、售電公司來搶奪用戶側市場。能源網際網路本身在國家電網公司內部的地位與重要性已經迅速地發生了變化。到了寇偉時代,「三型兩網」的企業轉型搞得轟轟烈烈。國家電網公司也提出了要建設世界一流能源網際網路企業的口號。
從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到世界一流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國家電網公司對於能源網際網路的看法、觀點、作用與重要性都悄然發生著改變。最開始,能源網際網路是國家電網公司必須搶佔的概念制高點,是特高壓戰略進一步前進與發展的推手。漸漸地,國家電網公司的任務、使命、工作優先級都悄然發生了改變。當電改開啟、守護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比「開疆拓土」更重要的時候,能源網際網路就從「輸出」變成了「輔助」。
一個能源網際網路,各自表述嚴格的說這個表達並不準確。
時至今日,已經沒有人會去表述能源網際網路了。準確地說,現在各家企業都在屬於自己的網際網路大道上縱情奔馳著。還是讓我們先看電網公司吧。毛偉明上任之後,坊間一度傳言國家電網公司的那些網際網路轉型舉措都會成為「禁忌」。
在毛偉明也提出要把國家電網公司建設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之後,很多人鬆了一口氣:還好還好,能源網際網路還在。4月,國網召開了兩次「新基建」會議。
第一次有關能源網際網路的內容不多,只提到了要「加快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推廣應用:積極推進5G示範應用,建設運營好大數據中心。」第二次會議的內容更加明確,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電網向能源網際網路轉型升級的關鍵。看得出來,毛偉明的能源網際網路轉型升級與寇偉的思路沒有本質的差別:還是推進平臺運營,加強國家電網公司的數據增值變現和商業模式創新。國家電網公司的能源網際網路故事到這裡也說的差不多了。
但中國的能源網際網路故事卻並未結束。提出「泛能」概念的新奧並沒有能搭上中國能源網際網路概念最火爆時期的快車。
當然我們並不知道是新奧錯失了機會還是根本沒打算搭車。現在,有了售電業務的新奧泛能服務集合了冷、熱、氣、電,可以說是標準的綜合能源了。現在的新奧,在全國各地擴展項目。
從點到線、再到面,新奧走著自己的網際網路之路。至於遠景,從頂尖的風機製造商到清潔科技企業,遠景開始嘗試跳出「能源」的局限。從WindOS到EnOS,從能源網際網路到物聯網。遠景對於中國能源產業的商業態勢有著無比清晰的認識。就像張雷說過的那樣:「我不關心意識形態,重點是滿足市場需求和尋找商業模式。」
新奧走著自己的路,看起來一步一個腳印。
玩轉新技術的遠景,看起來瀟灑而又充滿科技感。中國的能源網際網路先驅企業們為我們完成了一副充滿了戲劇性、衝突、商業智慧和博弈的發展長卷。
原標題:能源網際網路的中國興衰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