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且不說那些稱頌於世的名著、經典等等,光是流傳於民間的諺語、俗語就已經飽含了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即使已經過去了幾百上千年,這些由古人在生產、生活中總結而得的經驗,依然對後世子孫的為人處世有著警示和點撥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其中的一句: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
聰明是個好東西,誰不想父母把自己生的聰明些。這樣,不管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都能輕鬆面對,不至於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學不好。
可是,老輩人卻另有他們的一番看法,聰明雖好,卻也不能過於聰明了,否則後世子孫的日子可能就不好過了。
俗語說「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這「七分」和「三分」,倒並不是說不多不少,正好三七開,而是一個概數。意思是說你得把你那聰明藏起一點,別完完全全的展現出來。
做人不可鋒芒太露,這樣的人往往會遭人妒忌,給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過於聰明的人,總是精明刻薄,工於算記。雖說,不會吃眼前虧,但從長遠來看,這些人因為把周圍的人都給算計了個遍,也就沒有什麼朋友了,一旦失勢,就會失道寡助。
如果子孫沒有自己的那份能耐,又因為自己給斷了人緣,或者是結了仇,那這些不利因素就會延續到兒孫身上,正應了那句「聰明反被聰明誤」,正所謂是「父債子還」,兒孫的生活過得自然就不如意了。
所以呢,做人別太聰明,該糊塗時就糊塗,只要心知肚明就行了。老人不都說了嗎,吃虧是福,有時候,裝點傻,吃點虧,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是嗎?
不過,大家都知道,這自身的聰明雖可以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守拙藏鋒,或是裝傻充愣,但這藏起來的聰明勁兒又如何能夠傳給子孫呢?
打個比方吧!現在很多父母在學習上總喜歡對孩子大包大攬,總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總會打著「我這都是為你好」的旗幟,全權替他們做決定。從小到大,孩子上什麼學校,學什麼興趣,參加什麼培訓,高考填什麼志願,畢業後從事什麼工作,全都一一給孩子規定好。
而這些孩子呢,全然沒了自己的喜好,也沒了思考能力,更沒有自己的主見,就算學習成績好,那也大多是個書呆子。在象牙塔裡還行,可是一旦步入社會後,往往就難以適應了。那些用盡聰明的父母,越是想讓他們的兒女能出人頭地,能超越自己,反而越是事與願違。
其實,作為父母,應該多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也該多給他們親自體會的機會,除了學習,還應該多一些社會實踐。真正聰明的父母都知道,即使自己能力再好,再聰明,這些都無法像一件東西一樣的傳給兒孫。要想他們能夠青出於藍,那就得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去鍛鍊自己的能力。
在孩子面前,示弱藏拙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他們才有學習的動力。如果父母什麼都替他們包攬了,他們的惰性就會越來越強。即使家大業大,一旦父母不在了,兒孫就很有可能守不住家業。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那些家中父母過於精明強勢的人家,兒女往往都會比較平庸。因為從小到大,都有父母替他們做打算,而他們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了。可一旦沒了父母的庇護,生活一下子就亂了套了。
所以說呀,做人不能太聰明。「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老輩人的話不可不聽。
點右上角「關注」,看陌上花每日給您帶來各種農村趣聞雜談和農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