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蘋果造車的傳聞,每隔幾年就會冒出一次,但最終都不了了之,不過這一次,蘋果似乎要來真的了。
據DigiTimes報導稱,蘋果公司在美國正籌備建立汽車生產線,並已開始與全球汽車電子供應商探討技術規格等方面的問題,預計到2024~2025年,「Apple Car」就會正式亮相。
與此同時,蘋果目前正在與臺積電合作,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晶片。另外,有報導稱蘋果自動駕駛部門進行了人員調整,由 AI 老將 John Giannandrea 接任,全權負責蘋果自動駕駛系統的後續開發。
蘋果真的要造車了嗎?「Apple Car」到底有沒有戲?
01
蘋果造車,來勢洶洶
蘋果造車的消息在業內已成熱門話題。
英國路透社爆料稱,蘋果公司正在推進汽車自動駕駛技術,並計劃在2024年生產一款乘用車;CNBC表示,蘋果公司從未承認過「造車計劃」,但庫克承認,蘋果正在研發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或其他用途的「自動系統」。
外媒DigiTimes也預測蘋果汽車將在2024~2025年亮相。彭博社的消息稱,蘋果也已經將旗下「泰坦」的自動駕駛部門移交給了人工智慧部門高級主管John Giannandrea,主要任務是開發最終可用於蘋果電動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
中國臺灣《經濟日報》進一步指出,蘋果最近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了備貨要求,蘋果預計將會在明年9月發表蘋果汽車,還稱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
從媒體透露的種種跡象來看,蘋果造車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對於造車,蘋果可謂蓄謀已久,早在創始人賈伯斯時代就初現端倪。
就在2007年iphone面世的同一年,「汽車城」底特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通用的季度銷量首次被豐田超過,福特迎來127億美元年度巨虧。當時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曾大聲疾呼:「請賈伯斯救救底特律吧!」也許是聽到了這聲「求救」,賈伯斯有意成立一家汽車公司。
此後,他和時任大眾集團CEO馬丁·文德恩討論的名為「iCar」的汽車產品被曝光;《衛報》報導,他曾特意飛往舊金山與汽車設計師布萊恩·湯普森密談。遺憾的是,直到2013年賈伯斯去世,蘋果的造車計劃都沒有落地。
好在接過衣缽的蒂姆·庫克是賈伯斯理念的堅定執行者,他曾表示:「智能化的電動汽車同手機一樣是電子產品,只不過體積更大——而能將不同電子產品連接到一起,本就是蘋果最擅長做的事情。而電子產品需要的軟硬體,蘋果也都有。」
同年,蘋果就推出了一款車載智能作業系統CarPlay,其首批合作夥伴包括法拉利、沃爾沃和奔馳,這是蘋果歷史上首次把自己的軟體搭載在其他公司的硬體產品。
次年,蘋果又推出「泰坦計劃」,由蘋果產品設計副總裁史蒂夫·扎德斯基親自領導,研發自動駕駛汽車。庫克特批「泰坦計劃」可以任意從其他項目挖人,後來,該項目人數達到1000人之多。
當時,蘋果申請了很多振奮人心的發明專利,包括靜音電動車門、無方向盤和油門的汽車內飾、AR顯示器、Lidar傳感器、球形輪子等。2015年12月10日,蘋果公司還分別註冊了「apple.car」、「apple.cars」
以及「apple.auto」三個域名。
轟轟烈烈的造車計劃幾乎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收割一波市場上的關注,問題也隨之而來。
從毫無造車經驗的科技公司到自動駕駛的整車,中間的步子實在邁得太大,到底是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還是半自動駕駛汽車,連內部高管間都無法達成一致,最終的結果就是和曾走過自主研發無人車路線的谷歌X實驗室一樣,均以失敗告終。
此後,蘋果主要把重心集中在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方面,聲量也越來越小。
但隨著電動市場的火爆,尤其是特斯拉的出現顛覆了原有造車模式。近幾年來,以「電車三傻」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以恆大、寶能為代表的房地產巨頭,以及索尼、戴森等跨界玩家,在打造智能電動車上蜂擁而至,這讓蘋果的造車之心「死灰復燃」。
根據DigiTimes報導,蘋果正在與臺積電聯合研發自動駕駛晶片,同時這也是為Apple Car展開部署,該媒體還指出,蘋果已計劃在美國建造汽車組裝廠。
不同以往的是,蘋果這次不是在開創新賽道,而是作為跟隨者入場,在市場上迎來了眾多熱議。無論蘋果造車這件事被不被看好,但它給整個行業帶來的「鯰魚效應」必然是深遠且巨大的。
02
時隔多年,為何捲土重來?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時隔數年後,為什麼蘋果會捲土重來?
蘋果公司主打的產品主要是為以iPhone、Mac、iPad為代表的消費電子產品,在汽車領域並不是主力玩家,而之前也並沒有很多經驗,儘管如此,蘋果還是跨界進入了這個賽道,蘋果為什麼這麼做?
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為了把握時代風口。
在特斯拉的帶領下,全球都掀起了智能電動汽車的浪潮。在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今年有望同比翻番,超過110萬輛;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後疫情時代翻倍增長,已成為乘用車零售增長核心動力。
在政策層面,各國政府也在積極鼓勵車企開始電動化轉型。中國國務院最近發布的《中國2035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明確提出,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目標要到20%,2035年,純電動汽車要成新銷售車輛的主流;日本政府計劃2035年禁售燃油車;歐洲各國政府也制定了淘汰燃油車的時間表……
在這樣的大風口下,多個跨界玩家如蔚來、理想、小鵬等都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而且股價和市值也在不斷飆升。目前特斯拉的市值超過了豐田大眾兩大車企之和,蔚來汽車的市值也一度超越了寶馬集團,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潛力非常明顯。
可以看到,目前汽車產業已經走到一個爆發的「轉折點」,對於蘋果而言,如果再不上車,很可能以後再沒有這樣的機會窗口了。
其次,是為了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蘋果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風光無限,但iPhone的市場佔比卻越來越低。今年第三季度更是狂降10.6%,從全球第三變成了第四。尋找到新的增長點,是蘋果高層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智能電動車市場,又是一個萬億級的大市場,可以為蘋果提供足夠的市場想像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從產業趨勢、公司發展等層面來看,蘋果都需要進軍汽車產業。
03
這回有沒有戲?
這一次,蘋果的野心能實現嗎?顯然不能,理由有三。
理由一:行業跨度太大。
過去iPhone面世之前,蘋果在手機行業也是個新手。但手機與PC其實是一脈相稱關聯性頗大的產品,蘋果造iPhone不算跨界,而是算是基於過去的技術積累與產業鏈的一種順勢延伸,而手機與汽車其實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領域,汽車領域的複雜性與難度也更大。
(Apple Car概念圖)
對於蘋果來說,資金投入大,生產線與零部件供應商要重頭開始規劃,造車人才還需要積累。所以,蘋果造車,要在汽車領域帶來顛覆式的變革與突破,要比做出顛覆式手機難度更大。
理由二:果粉嘗鮮效應難復現。
汽車品類與手機品類,對應的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用戶群體。過去,無論是AirPods,還是Apple Watch新品的推出,都是最先吸引了原有果粉群體嘗鮮,再普及到大眾消費群體之中,這讓蘋果新品非常平穩地過渡了銷售初期冷啟動階段。
但在汽車產業,這種粉絲效應可能不再有用。它在手機市場、PC市場的用戶基本上無法轉移到汽車市場,一方面,手機與汽車產品屬性完全不同,用戶需求與興趣各異,在需求層面上沒有連貫性與延續性。
另一方面,蘋果汽車落地,價格肯定不便宜,普通消費者都買得起蘋果手機,但蘋果固有粉絲群體中能消費得起蘋果汽車的佔比並不大。
理由三:短期內難盈利。
新品入市,首要問題是建立市場信任。對於汽車產品而言尤其是自動駕駛類智能汽車,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從安全性、操控性體驗上尚需要一段時間的驗證,消費者可能還會有一段長時間的觀望期。
(Apple Car概念圖)
蘋果雖然不差錢,但基於迎合資本市場對於投資回報的預期,蘋果很難忍受長期虧損。如果完全自動駕駛成為主流,那麼司機在道路上的時間又會成為科技巨頭爭奪焦點。在這方面,蘋果基於iOS服務的全場景生態賦予汽車硬體,又將成長為一個新的服務生意,蘋果產品生態圈將實現從家、移動出行再到公司的整體出行閉環,實現生活方式的一站式的「智慧服務」。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就看蘋果是否願意犧牲短期的回報利潤,將其作為一個未來的核心長賽道進行持續性投入布局。因為蘋果公司賺錢太容易,可能低估了造車的競爭激烈程度與盈利難度,不願意做長期燒錢的項目。
04
結語
作為行業顛覆者,蘋果若能推出具有蘋果特色的智能電動汽車,或將會影響行業未來十年的走向。
不過,對於蘋果而言,造車的機遇與風險共存。對於這樣一件極其燒錢,而且短時間內無法獲得回報的項目而言,如何在利潤下滑之際,持續「輸血」造車計劃並非易事;另一方面,在智能化時代,高速迭代的軟體生態下,任何一次判斷的失誤,都有可能招致滿盤皆輸。
但正如每次需要倒時差熬夜等待發布會一樣,中國消費者仍對蘋果充滿了期待,希望這一次,這一改變了世界的「第三顆蘋果」,將在智能汽車領域,再下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