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想要造車,我看是沒戲了!

2021-01-06 品牌界的007

有關蘋果造車的傳聞,每隔幾年就會冒出一次,但最終都不了了之,不過這一次,蘋果似乎要來真的了。

據DigiTimes報導稱,蘋果公司在美國正籌備建立汽車生產線,並已開始與全球汽車電子供應商探討技術規格等方面的問題,預計到2024~2025年,「Apple Car」就會正式亮相。

與此同時,蘋果目前正在與臺積電合作,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晶片。另外,有報導稱蘋果自動駕駛部門進行了人員調整,由 AI 老將 John Giannandrea 接任,全權負責蘋果自動駕駛系統的後續開發。

蘋果真的要造車了嗎?「Apple Car」到底有沒有戲?

01

蘋果造車,來勢洶洶

蘋果造車的消息在業內已成熱門話題。

英國路透社爆料稱,蘋果公司正在推進汽車自動駕駛技術,並計劃在2024年生產一款乘用車;CNBC表示,蘋果公司從未承認過「造車計劃」,但庫克承認,蘋果正在研發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或其他用途的「自動系統」。

外媒DigiTimes也預測蘋果汽車將在2024~2025年亮相。彭博社的消息稱,蘋果也已經將旗下「泰坦」的自動駕駛部門移交給了人工智慧部門高級主管John Giannandrea,主要任務是開發最終可用於蘋果電動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

中國臺灣《經濟日報》進一步指出,蘋果最近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了備貨要求,蘋果預計將會在明年9月發表蘋果汽車,還稱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

從媒體透露的種種跡象來看,蘋果造車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對於造車,蘋果可謂蓄謀已久,早在創始人賈伯斯時代就初現端倪。

就在2007年iphone面世的同一年,「汽車城」底特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通用的季度銷量首次被豐田超過,福特迎來127億美元年度巨虧。當時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曾大聲疾呼:「請賈伯斯救救底特律吧!」也許是聽到了這聲「求救」,賈伯斯有意成立一家汽車公司。

此後,他和時任大眾集團CEO馬丁·文德恩討論的名為「iCar」的汽車產品被曝光;《衛報》報導,他曾特意飛往舊金山與汽車設計師布萊恩·湯普森密談。遺憾的是,直到2013年賈伯斯去世,蘋果的造車計劃都沒有落地。

好在接過衣缽的蒂姆·庫克是賈伯斯理念的堅定執行者,他曾表示:「智能化的電動汽車同手機一樣是電子產品,只不過體積更大——而能將不同電子產品連接到一起,本就是蘋果最擅長做的事情。而電子產品需要的軟硬體,蘋果也都有。」

同年,蘋果就推出了一款車載智能作業系統CarPlay,其首批合作夥伴包括法拉利、沃爾沃和奔馳,這是蘋果歷史上首次把自己的軟體搭載在其他公司的硬體產品。

次年,蘋果又推出「泰坦計劃」,由蘋果產品設計副總裁史蒂夫·扎德斯基親自領導,研發自動駕駛汽車。庫克特批「泰坦計劃」可以任意從其他項目挖人,後來,該項目人數達到1000人之多。

當時,蘋果申請了很多振奮人心的發明專利,包括靜音電動車門、無方向盤和油門的汽車內飾、AR顯示器、Lidar傳感器、球形輪子等。2015年12月10日,蘋果公司還分別註冊了「apple.car」、「apple.cars」

以及「apple.auto」三個域名。

轟轟烈烈的造車計劃幾乎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收割一波市場上的關注,問題也隨之而來。

從毫無造車經驗的科技公司到自動駕駛的整車,中間的步子實在邁得太大,到底是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還是半自動駕駛汽車,連內部高管間都無法達成一致,最終的結果就是和曾走過自主研發無人車路線的谷歌X實驗室一樣,均以失敗告終。

此後,蘋果主要把重心集中在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方面,聲量也越來越小。

但隨著電動市場的火爆,尤其是特斯拉的出現顛覆了原有造車模式。近幾年來,以「電車三傻」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以恆大、寶能為代表的房地產巨頭,以及索尼、戴森等跨界玩家,在打造智能電動車上蜂擁而至,這讓蘋果的造車之心「死灰復燃」。

根據DigiTimes報導,蘋果正在與臺積電聯合研發自動駕駛晶片,同時這也是為Apple Car展開部署,該媒體還指出,蘋果已計劃在美國建造汽車組裝廠。

不同以往的是,蘋果這次不是在開創新賽道,而是作為跟隨者入場,在市場上迎來了眾多熱議。無論蘋果造車這件事被不被看好,但它給整個行業帶來的「鯰魚效應」必然是深遠且巨大的。

02

時隔多年,為何捲土重來?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時隔數年後,為什麼蘋果會捲土重來?

蘋果公司主打的產品主要是為以iPhone、Mac、iPad為代表的消費電子產品,在汽車領域並不是主力玩家,而之前也並沒有很多經驗,儘管如此,蘋果還是跨界進入了這個賽道,蘋果為什麼這麼做?

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為了把握時代風口。

在特斯拉的帶領下,全球都掀起了智能電動汽車的浪潮。在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今年有望同比翻番,超過110萬輛;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後疫情時代翻倍增長,已成為乘用車零售增長核心動力。

在政策層面,各國政府也在積極鼓勵車企開始電動化轉型。中國國務院最近發布的《中國2035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明確提出,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目標要到20%,2035年,純電動汽車要成新銷售車輛的主流;日本政府計劃2035年禁售燃油車;歐洲各國政府也制定了淘汰燃油車的時間表……

在這樣的大風口下,多個跨界玩家如蔚來、理想、小鵬等都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而且股價和市值也在不斷飆升。目前特斯拉的市值超過了豐田大眾兩大車企之和,蔚來汽車的市值也一度超越了寶馬集團,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潛力非常明顯。

可以看到,目前汽車產業已經走到一個爆發的「轉折點」,對於蘋果而言,如果再不上車,很可能以後再沒有這樣的機會窗口了。

其次,是為了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蘋果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風光無限,但iPhone的市場佔比卻越來越低。今年第三季度更是狂降10.6%,從全球第三變成了第四。尋找到新的增長點,是蘋果高層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智能電動車市場,又是一個萬億級的大市場,可以為蘋果提供足夠的市場想像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從產業趨勢、公司發展等層面來看,蘋果都需要進軍汽車產業。

03

這回有沒有戲?

這一次,蘋果的野心能實現嗎?顯然不能,理由有三。

理由一:行業跨度太大。

過去iPhone面世之前,蘋果在手機行業也是個新手。但手機與PC其實是一脈相稱關聯性頗大的產品,蘋果造iPhone不算跨界,而是算是基於過去的技術積累與產業鏈的一種順勢延伸,而手機與汽車其實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領域,汽車領域的複雜性與難度也更大。

(Apple Car概念圖)

對於蘋果來說,資金投入大,生產線與零部件供應商要重頭開始規劃,造車人才還需要積累。所以,蘋果造車,要在汽車領域帶來顛覆式的變革與突破,要比做出顛覆式手機難度更大。

理由二:果粉嘗鮮效應難復現。

汽車品類與手機品類,對應的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用戶群體。過去,無論是AirPods,還是Apple Watch新品的推出,都是最先吸引了原有果粉群體嘗鮮,再普及到大眾消費群體之中,這讓蘋果新品非常平穩地過渡了銷售初期冷啟動階段。

但在汽車產業,這種粉絲效應可能不再有用。它在手機市場、PC市場的用戶基本上無法轉移到汽車市場,一方面,手機與汽車產品屬性完全不同,用戶需求與興趣各異,在需求層面上沒有連貫性與延續性。

另一方面,蘋果汽車落地,價格肯定不便宜,普通消費者都買得起蘋果手機,但蘋果固有粉絲群體中能消費得起蘋果汽車的佔比並不大。

理由三:短期內難盈利。

新品入市,首要問題是建立市場信任。對於汽車產品而言尤其是自動駕駛類智能汽車,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從安全性、操控性體驗上尚需要一段時間的驗證,消費者可能還會有一段長時間的觀望期。

(Apple Car概念圖)

蘋果雖然不差錢,但基於迎合資本市場對於投資回報的預期,蘋果很難忍受長期虧損。如果完全自動駕駛成為主流,那麼司機在道路上的時間又會成為科技巨頭爭奪焦點。在這方面,蘋果基於iOS服務的全場景生態賦予汽車硬體,又將成長為一個新的服務生意,蘋果產品生態圈將實現從家、移動出行再到公司的整體出行閉環,實現生活方式的一站式的「智慧服務」。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就看蘋果是否願意犧牲短期的回報利潤,將其作為一個未來的核心長賽道進行持續性投入布局。因為蘋果公司賺錢太容易,可能低估了造車的競爭激烈程度與盈利難度,不願意做長期燒錢的項目。

04

結語

作為行業顛覆者,蘋果若能推出具有蘋果特色的智能電動汽車,或將會影響行業未來十年的走向。

不過,對於蘋果而言,造車的機遇與風險共存。對於這樣一件極其燒錢,而且短時間內無法獲得回報的項目而言,如何在利潤下滑之際,持續「輸血」造車計劃並非易事;另一方面,在智能化時代,高速迭代的軟體生態下,任何一次判斷的失誤,都有可能招致滿盤皆輸。

但正如每次需要倒時差熬夜等待發布會一樣,中國消費者仍對蘋果充滿了期待,希望這一次,這一改變了世界的「第三顆蘋果」,將在智能汽車領域,再下一城。

相關焦點

  • 接連「被造車」 蘋果造車有戲?
    來源:北京商報原標題:蘋果造車有戲?相較於蘋果自己,外界似乎對蘋果的「造車夢」更上心,當再次有造車進展的傳聞出現時,蘋果的股價也跟著蹭蹭上漲。這也難怪,畢竟過去這一年,市場已經見證了特斯拉的瘋狂,似乎期待著蘋果能成為下一個特斯拉。
  • 巴倫:蘋果不應該造車!大摩:蘋果造車有戲
    而《巴倫》卻不看好蘋果造車:汽車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過去十年,年銷量1100萬輛的大眾汽車在廠房和設備上花費了近1800億美元。而造電子設備的蘋果在設備開支上僅花費了大約1000億美元。汽車行業規模龐大,需要大量資金和製造規模才能成功。
  • 蘋果造車「慢吞吞」,有褒有貶,你怎麼看?
    如今,造車已經不再是傳統車企的專利,諸如特斯拉、蔚來、理想等屬於「正而八經」的科技企業,而涉足汽車領域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華為等屬於網際網路企業或軟/硬體科技企業,前陣子,百度造車的新聞在國內傳得沸沸揚揚,如今,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蘋果,也傳出造車信息,據臺灣媒體從供應鏈處獲得的消息,蘋果或將在2021年9月推出其首款新能源車。
  • 蘋果造車的「鯰魚效應」
    ,但蘋果想要造車的消息一經曝光,還是吸引了業界的目光。儘管消息沒確定,也可見李想對此感到非常激動。 大眾CEO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蘋果在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入局會對傳統車企發起更大的挑戰。可見這位曾經顛覆手機行業的王者入局對傳統車企而言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態勢。 儘管目前還只是匿名消息人士提供的消息,但還是相當多的人相信蘋果一定會造車,並且還會造好車,畢竟那可是蘋果呀。
  • Apple Car,蘋果造車計劃
    以蘋果當下2萬億美金的市值,如果想要衝高到3萬億,甚至更高,即便未來的PC市場能支撐這樣的業績,有Apple Car的概念,豈不是更好。 12月9日,據消息人士透露,蘋果正在積極地接洽晶片廠臺積電,商討有關製造「自動駕駛晶片」的事宜。 這不是第一次被外界知曉蘋果的造車計劃。
  • 蘋果下場「造車」,其餘手機巨頭也沒閒著
    近些日子,蘋果造車的新聞在整個車圈炒得沸沸揚揚。根據報導,蘋果汽車最快將在明年九月正式發布,不知道在明年的科技圈「春晚」,廣大「果粉」能不能等到這款或將命名為「i Car」的新產品。手機行業的「大佬」們向造車領域「進軍」,似乎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畢竟有位「先驅者」,「下周」就帶著他的FF回國。那麼除了蘋果,其他的手機業「巨頭」有沒有嘗試「造車」?其實還真不少。三星:不瞞您說,我當初造車其實是為了造手機說到安卓陣營中的絕對主力,三星自然是其中之一。
  • 誰怕蘋果造車?
    緊隨其後,中國科技公司百度也宣布,要親自下場,造智能汽車。「據我了解,今年大概有數家科技企業可能會成為不同模式的造車新勢力,這對智能汽車市場和新的移動生態真正的到來,會產生非常正面的加速影響。」1月11日,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如是表態。形勢已經很明朗了,一場網際網路造車的狂飆浪潮,正在醞釀橫掃全球汽車產業。
  • 造車難還是造手機難?富士康母公司轉行造車有戲嗎?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造車難還是造手機難? 蘋果供應商富士康母公司轉行造車有戲嗎?新能源車市場再迎重磅玩家,據媒體報導,富士康母公司與菲亞特克萊斯勒將組建合資車企。5年前,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 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跟手機、手錶相比,電動車 要複雜得多,根本無法想像 去跟一個蘋果供應商,比如 富士康說:「來,幫我造個電動車」。那麼,在蘋果供應鏈 取得巨大成功的鴻海精密,轉行造電動車的 勝算到底有多少呢?蘋果供應商富士康母公司要轉行造車了?
  • 百度造車、蘋果造車、馬斯克成全球首富,這些事串起來看才有意思
    幾天前,我在社交網絡上發過一條消息,建議把三個新聞串在一起看:①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② 蘋果將與現代汽車集團合作推出「蘋果汽車」;③ 百度將與吉利控股集團成立智能電動汽車公司。「智能汽車」體現汽車行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句話,現在經常被用到。
  • 一些對蘋果造車的看法
    例如,拜騰汽車在燒光84億卻沒有上市任何一款車的情況下都被噴成狗,但這個資金量還不足蘋果造車所花費的十分之一,如果蘋果是國內企業,會不會被噴成翔。財大氣粗。進入2020年,蘋果擬在造車項目再次投入千億資金,並大量挖角大型汽車企業員工,這看起來更像在為整個造車項目打下強心劑。
  • 竹語:蘋果造車,利好的是什麼?
    蘋果造車計劃早在2015年就已經啟動,當時庫克挖了好幾位工程師,被稱作泰坦(Titan)計劃的蘋果造車項目石錘。只是無奈於造車過程過於複雜,Titan項目逐漸向自動駕駛轉移。從公開的專利看,蘋果已經申請了近百項汽車相關的專利。今年是新能源車爆發的大年,在補貼推動下,今年1~10月,歐洲新能源車註冊量高達91.9萬輛,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多。
  • 為什麼蘋果造車對特斯拉是重大利好?
    蘋果為什麼開始造車?  由特斯拉引領的電動汽車已經和傳統汽車大不一樣,隨著電池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的進步,  汽車將不再僅僅是一個運輸工具,而成為一個可移動的智能電子設備  蘋果作為個人電子設備無可爭議的領軍企業,想要進入這個高速發展,並且市場潛力巨大的電動汽車領域也是順理成章的。其實蘋果早在2014年就開啟了造車項目,並取名為「泰坦」。
  • 蘋果造車和華為造車有什麼不一樣?_易車網
    嗯,除了我以外應該沒人留意到這件事吧?因為在同一天,中國臺灣媒體《經濟日報》放出個加大號新聞,據供應鏈廠商高管透露,蘋果很有可能會提前兩年,也就是在2021年的第三季度推出他們的電動車產品。明年9月的秋季發布會可能不會有iPhone 13了,不,是可能會發布Apple Car了!
  • 華為堅決不造車?蘋果:你以前也說過不造手機
    華為:我不造車,要我說幾遍? 蘋果:我造。 百度:那我也造。 短短一個月之內,幾家科技巨頭接連被爆料。「跨界造車」雖已不是新鮮事,但在特斯拉市值的推潑助瀾之下,再度成為大公司們競相追逐的「夢中情人」。
  • 比iPhone 12更有看頭的還是蘋果造車?
    從2015年傳出蘋果公司將要造電動車開始,到今年5月摩根斯坦利的一份研報中表示,「預計今年蘋果的研發投入將近1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超1300億元)用於「垂直整合解決方案」方面,最終的結果是造車。」那些年,蘋果公司努力造車而不得的新聞屢見不止,但「車」也幾乎成為了蘋果公司雲端的夢,比起華為快速落地的HUAWEI HiCar,蘋果公司的一系列操作,被更多的人解讀為「騎驢找馬「。
  • 蘋果造車,能終結特斯拉神話嗎?
    前幾天豐田總裁表示,新能源車被嚴重炒作,並且指出「我們生產的新能源車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嚴重」!對此,造車新勢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何小鵬回應道——這讓我想到了諾基亞。 對於新能源車的發展方向,豐田有豐田的觀點,新能源車廠家有新能源車的觀點。我們拋開市場上所有爭議的觀點,不可辯駁的一個事實是,數位化已經是未來汽車不可逆的方向。
  • 造車難還是造手機難? 蘋果供應商富士康母公司轉行造車有戲嗎?
    新能源車市場再迎重磅玩家,據媒體報導,富士康母公司與菲亞特克萊斯勒將組建合資車企。5年前,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 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跟手機、手錶相比,電動車 要複雜得多,根本無法想像 去跟一個蘋果供應商,比如 富士康說:「來,幫我造個電動車」。那麼,在蘋果供應鏈 取得巨大成功的鴻海精密,轉行造電動車的 勝算到底有多少呢?
  • 科技巨頭蘋果入場造車
    早在2014年,造車新勢力們扎堆成立的元年,蘋果就在內部秘密創建「泰坦項目」的造車計劃。項目建立的第二年,蘋果就開啟「鈔能力模式」,大肆挖人。不論是奔馳等傳統汽車巨頭,還是特斯拉這樣的新能源領頭羊,幾乎被蘋果挖了個遍。 為此,馬斯克還在媒體上嘲諷蘋果是「特斯拉墳墓」,聲稱只有特斯拉不要的人才會選擇去蘋果。
  • 但蘋果造車和華為造車有什麼不一樣?
    嗯,除了我以外應該沒人留意到這件事吧?因為在同一天,中國臺灣媒體《經濟日報》放出個加大號新聞,據供應鏈廠商高管透露,蘋果很有可能會提前兩年,也就是在2021年的第三季度推出他們的電動車產品。明年9月的秋季發布會可能不會有iPhone 13了,不,是可能會發布Apple Car了!豐田章男炮轟電動車?何小鵬尬蹭熱度?
  • 蘋果造車或許並非空穴來風
    相較於蘋果自己,外界似乎對蘋果的「造車夢」更上心,當再次有造車進展的傳聞出現時,當然,這並不是蘋果第一次被傳出要造車的消息了,最近關於蘋果造車的消息幾乎席捲了電動車行業。正如花旗所言,造車的利潤空間的確比蘋果的現有業務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