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力促農民工家門口創業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2020-12-19 齊魯網

王翠芬(右六)、張國偉(右二)上榜「山東省第二屆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

高強憑藉「鹽鹼地裡種福田」項目獲得2019年濰坊市鄉村振興職業農民創業大賽冠軍。

王翠芬(左二)和合作社農民工一起收穫菠菜。

工人們在進行海水稻育苗。

張國偉(左一)傳授西瓜栽培技術。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人才。面對鄉村振興這一難得歷史機遇和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濰坊市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立足本土,放眼長遠,著力在抓引進、重培養、創機制、增活力、優環境、促開發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工作隊伍,繪就「人才興、鄉村旺」的美好藍圖。

今年,全國就業創業服務經驗交流活動主題展在江西省景德鎮市舉辦,由山東、江蘇、安徽等3個省進行主題展示,共分為導言、政策、項目、平臺、服務、帶頭人6大板塊。我省以「返鄉創業展新貌、鄉村振興譜華章」為主題參加了「創業築夢」展覽,我市共有三個項目參加主題展示,分別是2019年濰坊市鄉村振興職業農民創業大賽冠軍高強的「鹽鹼地裡種福田」;我市獲評「第二屆山東省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代表王翠芬和張國偉;發揮濰坊創業大學龍頭作用,打造鄉村人才培育基地的典型做法。通過這三個項目,集中展示了我市在加快培育造就創富一業、致富一方的新型農民,積極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等工作上採取的新措施,取得的新成績。

「促進農民就業創業,事關農民增收致富,事關就業大局穩定,事關打贏脫貧攻堅戰。」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將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著力推進新增長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並通過搭建創新平臺、提供政策扶持、組織創業大賽等多種形式,激活農業創新創業活力,助力涉農創新創業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三產融合發展新典範

——袁隆平海水稻三產融合發展共種福田

在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濰坊袁隆平海水稻基地呈現出一幅優美恬淡的水田風光圖。

據了解,海水稻一、二、三產業融合示範區以禹王溼地海水稻為依託,項目規劃總面積12000公頃。其中建設核心區736.2公頃,海水稻示範區2663.8公頃,海水稻種植區8600公頃。主要建設「一區一地一中心、一鎮一村一田園」。其中,「一區」為海水稻種植區;「一地」為禹王生態溼地;「一中心」為開發建設核心區;「一鎮」為稻香小鎮;「一村」為美麗鄉村;「一田園」為以海水稻種植為基礎、生態為依託、旅遊為引擎、創新為理念、文化為支撐、富民為根本、市場為導向的「海水稻+」新型農旅綜合體,推動當地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當地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作為返鄉創業大軍中的一員,高強憑藉海水稻項目榮獲2019年濰坊市助推鄉村振興職業農民創業大賽一等獎。

據高強介紹,2018年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青島啟動了「中華拓荒人計劃」,他有幸結識了袁隆平院士,在聽了海水稻項目的介紹以及袁隆平對於農業發展的見解之後,他當即決定要在濰坊種植海水稻。於是他從安丘來到寒亭,在政府的幫助下流轉了67公頃土地,準備全部用來種植海水稻。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是指能在沿海灘涂及內陸鹽鹼地正常生長的特殊水稻,並不是長在海裡,或直接用海水灌溉的水稻,想吃出海腥味是不可能的。海水稻中含有植物蛋白、膳食纖維、多種有益微量元素,品後回甘。」高強告訴記者,目前他的這些海水稻全部是「訂單式」農業,收割完成後,將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全部進行收購,再統一進行深加工,加工之後,每斤價格在18元至60元不等。

「小時候家裡種玉米、小麥,基本都是靠天吃飯,我也跟著父母下地幹過農活,但那時候主要是被動幹。當看著海水稻從一粒種子一點點長大並豐收,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而且作為新型的職業農民,我們更多的是依靠科技的力量,讓農業更加智慧化,也更加高效。」今年在高強的不斷努力下,將海水稻項目結合文化旅遊板塊,成功打造出了海水稻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區,一產海水稻種植,二產海水稻深加工,三產文旅結合。

該項目圍繞海水稻產業,建設海水稻加工中心、展示中心、控制中心、大數據中心、中央廚房等,建成集展示、加工、旅遊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形成以海水稻種植為基礎、生態為依託、旅遊為引擎、創新為理念、文化為支撐、富民為根本、市場為導向的「海水稻+」新型農旅綜合體。

如今,濰坊海水稻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區作為全國唯一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的產業融合重點示範項目,其所種植生產的海水稻產品早已從田間走上了全國消費者的餐桌。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阿里集團積極參與支持海水稻三產融合發展,海水稻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區唯一終端生態品牌「種福田」在豐收節期間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高度認可。

與此同時,該項目區還有效帶動周邊農業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轉型,擴大當地農民的經營範圍,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提升農民的收入,壯大農村的經濟實力,實現農業引領示範的目的,對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起到了積極作用。

據介紹,在海水稻種植過程中,農民經過專業培訓可直接參與種植管理獲得收益。海水稻加工過程中,部分農民經培訓後轉變為加工廠工人,在自身技能和收益方面都可得到顯著提升。在海水稻小鎮文旅板塊,不僅能解決普通農民就業問題,同時為年齡較大、家庭貧困、身體殘疾的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其所有衍生產業農民均可全部參與並獲得收益,真正做到全方位的惠民惠農。目前,該項目已帶動就業9000人,幫扶貧困戶215戶,成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並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典範。

10月16日,「濰坊海水稻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區十萬畝種植基地測產儀式」在濰坊舉行,袁隆平院士全程在線指導、見證。袁隆平院士表示,濰坊海水稻推廣面積位居全國第一,成功打造了海水稻特色園區。

中華拓荒人精神薪火相傳,海水稻就是「種福田」,「種福田」作為袁隆平院士海水稻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園區的指定生態品牌,以「品牌引領、產品發生,市場驅動、產業共榮」為核心理念,聚合海水稻產業生態圈勢能,讓海水稻產業造福於人。

王翠芬:

從農家婦女到全國種糧大戶

今年52歲的王翠芬是高密市返鄉創業的佼佼者,從一個土生土長的農家婦女,到外出打工,再回到家鄉創業,成長為合作社理事長,源自她紮根土地的創業激情,源自她引領致富的發展初心。

王翠芬是遠近聞名的全國種糧大戶,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在外打工的她,看到家鄉大批青年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大片農田只有留守老人種植時,她毅然辭職,回鄉承包了7公頃土地,創辦了華翠莊園合作社,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創業初期,由於缺乏規模種植經驗和技術,加上對市場把控不準,開始的三四年,王翠芬一直在賠錢,然而面對挫折,她種地的初衷不改,沒有退縮和放棄,而是在實踐中學習思考,在學習中成長進步,決定加大規模種植,發展訂單農業。

訂單農業離不開科技支撐,王翠芬在逐步實現糧食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不斷加大科技投入,累計籌資100多萬元,實現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智能水肥一體化達到140公頃,之後陸續配齊無人機、育苗自助點種機、自動打藥機等先進農機設備,經營規模達到420公頃,種植作物既有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也有菠菜,羽衣甘藍等訂單農業產品,目前這裡的羽衣甘藍種植已經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生產基地。

「熱愛農業,讀懂農業,做良心農業。」是王翠芬一直秉承的信念,為提高產品質量,她以熟大豆搭配牛奶作為肥料,在確保產品綠色健康的同時,使產品營養價值及口感大大提高,同時全程實行歐美標準,堅持每批蔬菜採收前進行190多項指標檢測,實現安全「無死角」。農場蔬菜的高品質,得到越來越多國外客戶的高度認可,訂單不斷增多,她又趁熱打鐵,實施品牌戰略,先後註冊「原野初心」「白菜王」「萬畝良田」等商標,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

市場做大後,王翠芬又在思考如何反哺鄉村。「我就是想讓更多農民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的傳統耕種方式。」她告訴記者,通過合作社的形式能為附近農民提供更多崗位,使農民成為「不離土不離鄉」的工人。

同時她還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幫助建檔立卡人員脫貧致富,今年,她以高於市場價格流轉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土地3公頃,引導流轉土地的勞動力到農場務工,帶動周邊13個村莊、1300多戶共計4000多人直接參與蔬菜種植,戶年均增收3萬元,而規模種植13公頃以上的達到了30多戶。

目前合作社年生產糧食已達3000多噸,銷售額達到600多萬元,年出口各類蔬菜已達8000多噸,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成為省級合作社、省級鄉村振興戰略示範站、國家級小麥高產創建田示範區,並承擔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試點項目。王翠芬也先後獲得國家級「全國種糧大戶」、省級「齊魯鄉村之星」「最美奮鬥者」「十佳種田能手」「十佳家庭農場」「科技致富帶頭人」「三八紅旗手」「巾幗十佳現代農業發展帶頭人」「最美女創客」等近三十項榮譽稱號。

用心用力、矢志不渝。25年的艱苦創業,王翠芬始終秉承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今年舉辦的「第二屆山東省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活動中,王翠芬榜上有名。

「真沒想到,種地還能得到這麼高的榮譽,讓我更有幹勁了。」王翠芬告訴記者,下一步她想逐步擴大種植面積,給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更多穩固的就業崗位,讓他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帶動他們真正的增收致富。

張國偉:

在泥土裡耕耘夢想

在沃野上書寫情懷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二代」,20年來,他初心不改,懷揣田園夢想,潛心鑽研種植技術,建設現代田園綜合體,帶領百姓脫貧致富,在鄉村振興領域一路摸爬滾打,闖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就是昌樂樂都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國偉。

中專畢業後張國偉一直在城裡闖蕩,2000年21歲跳出「農門」的他決定再次回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從城裡回村後張國偉沒有盲目投資,而是潛心學習,他在當時號稱「中國西瓜第一鎮」的昌樂縣堯溝鎮虛心向種植西瓜的師傅們學習種植技術。年輕人上手快,他很快就學到了一身過硬的本領。張國偉想搞規模經營,2006年10月,蟄伏五年後的張國偉終於抓住了機會,用自己拼湊來的承包費,在壽光市承包了13公頃土地並籤訂了10年合約,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種植,2007年就基本收回了成本,由此攫取了他在農業發展致富路上的「第一桶金」。

通過第一次創業,嘗到了發展規模農業甜頭的張國偉向著更遠大的目標繼續前行,經過多方考察,2014年在昌樂鄌郚鎮政府的協調幫助下,他帶領團隊在這裡流轉了33公頃土地,建設了偉聖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成立山東偉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註冊樂都瓜菜專業合作社,此後,基地年年持續擴張,規劃高科技種植區、觀光農業休閒區、精品無籽西瓜種植區、現代商貿物流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區,目前,基地的建成區面積已達133公頃,主要種植甜瓜、西瓜、南瓜等瓜果,80%以上採用訂單種植。

食品安全是基地的生命線。「無論是投資高標準專業檢測室,還是嚴格的二維碼追溯機制,我們的目標指向只有一個,那就是食品安全。」張國偉說,在農業園區,隨處可見智能殺蟲燈,噴藥、施肥必有技術指導,產品外銷要經過嚴格的農藥殘留等檢驗,要統一包裝打上自己的品牌。

在溫室大棚裡,工人在採摘進入成熟期的甜瓜。記者發現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通過立體栽培,這裡的甜瓜出苗後,可以像燈籠一樣懸掛著長。「甜瓜是順著這樣的白色塑料繩蜿蜒而上,吊著長的甜瓜由於四面見光透氣,不僅品相好看肉質佳,土地利用率也相應提高。一畝地如果在地上能種400株,吊著則可種1200株。」張國偉介紹說,目前吊起來種的甜瓜,瓜體大小均勻,肉質鬆脆,糖度高,目前批發價每公斤10到12元,比一般甜瓜價格高50%左右。

不止甜瓜,張國偉打造的高端無籽西瓜種植區項目日前入選省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庫。藉助「鄌郚無籽西瓜」品牌優勢,加強與多家農業院所合作,並聘用「土專家」進行大規模種植,集中管理,從根本上保障無籽西瓜品質。「現在種植的甜瓜、西瓜、南瓜,春、夏、秋三季銷售收入4千萬元。」張國偉告訴記者。

「自己富了不是富,廣大農民致富才是富」張國偉如是說。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他積極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發展,做到了「四個增收」。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每畝每年向村集體繳納100元,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園區常年為周邊農戶提供400多個就業崗位,每人每年增收40000元以上,加上土地流轉收入,可實現雙重收入;積極引領合作社周邊廣大種植戶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使合作社周邊200公頃設施農業提檔升級,每畝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開展田間課堂,義務培訓返鄉農民工,年培訓人次3000以上,目前已帶動300多名返鄉農民發展設施農業,每人每年增收10000元以上。同時張國偉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與扶貧工作,通過就業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方式開展扶貧工作,目前已點對點幫扶1082戶貧困戶,使他們成功脫貧。

張國偉所作的貢獻,得到社會各界認可。昌樂樂都瓜菜專業合作社先後被評為省級農業合作社示範社、國家級合作社示範社。合作社旗下山東偉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被評為山東省首批「扶貧龍頭企業」。張國偉先後榮獲「青年致富帶頭人」「山東省鄉村好青年」「齊魯鄉村之星」「濰坊市勞動模範」「濰坊鄉村之星」、濰坊「鄉村振興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在談到今年被評選為「第二屆山東省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時,張國偉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下一步他要以現代農業種植為基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利用自身規模優勢、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帶動更多的返鄉農民發展現代農業,以此來讓更多的農民發家致富,進一步激發農村生產活力,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昔日孔雀東南飛,今日築巢迎鳳歸。為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取得實效,我市人社部門還不斷優化就業創業環境,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打好服務「組合牌」。出臺鄉村振興「1+2」創業政策體系,助力打造鄉村振興「濰坊模式」升級版;對返鄉農民工等優秀人才租用獨立經營場地創辦小微企業的給予創業場所租賃補貼;對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認定或指導在市外設立的返鄉創業服務站,給予5萬元至15萬元的一次性獎補。組織參加山東省「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評選,獲獎人數連續兩屆居全省第一位;定期舉辦鄉村振興創業大賽,選樹返鄉創業典型,讓職業農民創業者成為鄉村振興發展引擎的中流砥柱。

濰報全媒體記者 於菲 (圖片由濰坊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楊凡、王亮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6-819810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6-8198101,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濰坊市三個項目參加全國就業創業交流活動主題展
    記者從市人社部門獲悉,近日在江西省景德鎮市舉辦的全國就業創業服務經驗交流活動主題展上,我市三個項目參加了主題展示。在本次全國主題展上,我省以「返鄉創業展新貌、鄉村振興譜華章」為主題參加了「創業築夢」展覽,其中,我市有三個項目參加展示,分別是2019年濰坊市鄉村振興職業農民創業大賽冠軍高強的「鹽鹼地裡種福田」;我市獲評「第二屆山東省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代表王翠芬和張國偉;發揮濰坊創業大學龍頭作用,打造鄉村人才培育基地的典型做法。
  • 恆豐銀行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山東是農業大省,改革開放以來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山東「三農」工作,明確要求山東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為山東在強省建設中再創農業農村發展優勢指明了前進方向。
  • 西部食谷推進農村創新創業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江津日報-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江津日報訊(通訊員 賴元樹)日前,西部食谷被農業農村部決定推介為「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園區」,進一步推進農村創新創業,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 全市工會工友創業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博山區召開
    全市工會工友創業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博山區召開 2020-12-25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省婦聯一行赴南港鎮調研巾幗創業基地 助力鄉村振興
    省婦聯一行赴南港鎮調研巾幗創業基地 助力鄉村振興 2020-12-23 10:40:52   來源:六安新聞網
  • 日照五蓮:董家樓村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8日訊近年來,日照市五蓮縣叩官鎮董家樓村藉助資源和生態優勢,不斷豐富鄉村旅遊元素,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遊玩、住宿、品美食,帶動了村民致富、村集體增收。近日,記者來到日照市五蓮縣叩官鎮董家樓鄉村豆腐坊,村民王連英正忙著精心挑揀上好的黃豆,準備做豆腐。王連英年輕時就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藝,只見她經過泡黃豆、磨豆漿、燒開豆漿、滷水點豆漿、擠壓成型五道工序後,潔白鮮嫩、散發著熱氣和香氣的豆腐就做好了。
  • 德清縣「三雙」工作法構建網絡人士助力鄉村振興新格局
    德清縣「三雙」工作法構建網絡人士助力鄉村振興新格局 2020-10-26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團濰坊市委:把鄉村振興的種子撒向大地-中青在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到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和視察山東時,兩次提及「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始終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近年來,團濰坊市委啟動「村村都有好青年」選培計劃,通過政治鏈、產業鏈「雙鏈」培養模式,努力為實現鄉村振興鍛造一支有情懷、接地氣、帶不走的「生力軍」,把鄉村振興的種子播撒在大地上。
  • 南部五星技校流馬四龍場返鄉農民工GYB+SYB創業培訓開班典禮舉行
    她指出培訓目的是支持鄉村創新創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助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希望學員們珍惜機會,好好學習,在本次培訓過程中做好制定創業目標、引導創業之路、分享創業成果三件事,並強調大家注意培訓期間的紀律、安全和疫情防控措施等。
  •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鄉村振興「新引擎」,農村電商「生力軍...
    12月1號,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在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當前,直播帶貨等靈活就業形態,創造了大量新職業、新就業機會,已成為穩就業的『新引擎』」。
  • 安陽市:全情投入 精準發力 助力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
    疫情防控期間,暫停一切線下招聘活動和培訓活動,大力開展網絡招聘「春風行動」,打造「就業服務不打烊、網上招聘不停歇」線上服務模式,助力農民工足不出戶實現求職應聘。截至3月12日,我市疫情防控期間各級各類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公共人才服務機構、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手機簡訊等途徑,累計共發布1717家用人單位39882個崗位,接收求職信息19003人,達成用人意向5349人。
  • 有事找服務隊——省派濰坊安丘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工作紀實
    省派濰坊安丘市鄉村振興服務隊2018年9月份入駐凌河鎮以來,始終牢記初心使命,立足重大政策落實和人民群眾需求,做好基層一線「戰鬥員」「推銷員」「引導員」「宣傳員」「聯絡員」,全力助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落實。「有事找服務隊」,也從最初服務隊的一句「承諾」變成幫扶地的一種「新現象」,進而成為一種「新常態」。
  • 1800萬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本報訊(記者孫喜保)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獲悉,截至今年12月初,因受疫情影響而返鄉留鄉的農民工已有1800多萬人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另有一些存在就業困難的農民工也通過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崗位和打零工實現就業,就地就近就業的農民工數量逐月增加。 據了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產業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農業農村投資增速加快,基礎設施短板不斷補上。
  • 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農民工就業創業相關...
    光明日報: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地方返鄉農民工滯留在鄉村,請問農業農村部如何促進返鄉留鄉農民工就業創業?下一步還將有哪些措施來引導群眾更好地在家門口就業創業?謝謝。截至7月底,全國新增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1300多萬。其中除在本地企業就業及務農外,還有5%的返鄉留鄉農民工通過雲視頻、直播直銷、民俗特類產業等新業態創業。同時,各地還新增了一批鄉村保潔員、護路員、生態護林員、防疫消殺員等公益性崗位。
  • 脫貧攻堅匯聚「郵儲力量」 鄉村振興譜寫「郵儲新篇」金融助力脫貧...
    在脫貧攻堅勝利收官、鄉村振興接棒推進的交匯期,作為「三農」金融服務的國家隊和主力軍,郵儲銀行四川省分行將鞏固拓展金融助力脫貧攻堅實踐,全面對接鄉村振興戰略總體部署,譜寫鄉村振興郵儲樣板的「四川篇章」。
  • 濰坊臨朐:現代農業助鄉村振興 昔日荒山變金山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7月21日訊 (記者 韓蓓蓓)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濰坊市通過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農業產業升級轉型,創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帶動了一批農戶實現致富增收。
  • 用先進事跡鼓舞人心 激發乾事創業熱情 —— 古浪縣舉辦農民工創業...
    ,開展農民工創業典型事跡巡迴宣講活動。本次巡迴宣講學習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解讀了國家、省市縣「穩就業、保居民就業」扶持政策,宣傳了農民工創業典型,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各類人員特別是城鄉富餘勞動力創業創新潛能,為催生和扶持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發展潛力大、帶動就業能力強的企業和創業項目
  • 發展數字農業 推進產業富農——助力鄉村振興的電商路徑
    電商助力 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 引導農民創新創業 大力助推鄉村振興
    內容摘要: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始終把鄉村振興放在重要位置,歷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將「三農」問題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將農民創新創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路徑。
  • 河南省1846萬名農民工「家門口」就業
    民生產業紛紛擴容新興產業動力強勁河南省 1846萬名農民工「家門口」就業8月26日,記者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今年上半年,河南省農民工就業大局穩定,省內就業1846萬人,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