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始終把鄉村振興放在重要位置,歷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將「三農」問題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將農民創新創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路徑。農業農村部出臺了《關於做好2020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深入實施「雙百計劃」,即打造100所人才培養優質校,推進100萬鄉村振興帶頭人培養,以推動農民教育提質增效。「十三五」以來,農業農村部聯合財政部持續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中央財政累計投入91.9億元,面向當地主導特色產業,紮實推進分層分類分模塊按周期培訓,線上線下培訓有機融合,提升農民生產經營水平和綜合素質,做好後續發展服務,累計培養各類型農民超過400萬人。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始終把鄉村振興放在重要位置,歷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將「三農」問題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將農民創新創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路徑。農業農村部出臺了《關於做好2020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深入實施「雙百計劃」,即打造100所人才培養優質校,推進100萬鄉村振興帶頭人培養,以推動農民教育提質增效。「十三五」以來,農業農村部聯合財政部持續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中央財政累計投入91.9億元,面向當地主導特色產業,紮實推進分層分類分模塊按周期培訓,線上線下培訓有機融合,提升農民生產經營水平和綜合素質,做好後續發展服務,累計培養各類型農民超過400萬人。
加強教育勢在必行
我國是農業大國,中國夢實現與廣大農民緊密相關。而創新創業的大浪潮,則無疑為中國夢增加了更豐富的內容。廣大農民大力開展創新創業也是託舉這一夢想強有力的翅膀。如果沒有農民創新創業教育的提升,中國夢的美好願景就難以快速實現。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加強農民創新創業教育是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是為農村農業培養和儲備各類人才的重要方式,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紐帶,更是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幫助農民在農業中創業、致富和發展,不僅能解決「誰來發展農業」的現實問題,更能解決「怎樣發展農業」的深層次難題。這將進一步夯實農業現代化的人才基礎,助力鄉村經濟振興。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加速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卻使得農村變成了「空心村」。這就難以真正確保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農民主體地位,也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目標相悖。因此,很有必要採取一些措施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新創業。據國家發改委消息,2019年超過800萬農民工選擇返鄉創業。如何幫助這些返鄉創業者們,是我們各級政府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這也使得創新創業教育在農民創新創業活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充實豐富新內容
農民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旨在為農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農民的創新意識、創新思想、創業能力、創業精神,全面提高農民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幫助其運用農村各種資源因地制宜創業,實現農民的職業轉型。為此,有必要進一步充實豐富農民創新創業教育新內容。
一是充實豐富創新意識教育。包括對農民心理素質、團隊精神、法律意識、人格品質等的訓練與培養。這類意識不僅需要在平時的專門課程中不斷地強調,還應成為在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貫穿的內容。
二是充實豐富創新思想教育。我國的傳統農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信息相對閉塞。網際網路的出現讓一些善於學習的農民通過網絡提高了認識、改造了思想。培養農民的創新思想,就更需要利用網際網路提供給農民更多的高質量且有效的創新創業觀念、載體、方式、路徑等,讓創新思想的土壤更加厚實。
三是充實豐富知識和能力類教育。首先需要學習的是相關基礎知識,包括政策法規、科技文化,以及營銷管理、風險控制等。其次是能力類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實戰性很強的能力教育,要依託創新創業實訓平臺(包括網絡虛擬平臺),為農民提供仿真訓練和模擬操作的平臺,幫助農民積累創業實踐經驗。
四是充實豐富創業精神教育。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和整個社會的變革,讓各種思想交融。創新創業精神成為一種主流,越來越多成功案例也更加鼓舞了創業精神。一部分創業初步階段成功的農民創業者,希望其事業能進一步上升。隨著這些需求的變化,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也要隨之變得更加豐富,不能停留在創業初期的一些基本教育上。
積極探索新模式
現階段的農民創新創業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導。政府依託社區、地方高校與農村職教培訓機構等多種平臺,為農民提供創新創業教育,扮演著培訓政策的設計者、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學習資源的統整者、教學質量的監管者、成長環境的協調者等多重角色。
當前農民日益增長的創新創業個性化需求,需要多元主體的融入,這種單一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農民創新創業教育的新需求。與此同時,在農民整個學習教育的過程中,社會組織資源參與的越來越頻繁,特別是涉農企業辦的農民創新創業教育正在日益成為一種新模式。
涉農企業具有承擔農民教育的法律義務及社會責任,是開展農民創新創業教育最為重要的社會民辦力量之一,在農作物種植、農產品加工及營銷上有著較為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對農民創新創業有著獨到的理解。它們通過為農民創新創業提供更為精準精到的教育支持,既培養了合作夥伴,拓寬了自身的產業鏈,同時也提高了農民的創新創業能力,達到了共贏的效果。
發展建構新機制
縱觀各農業現代化強國,農民創新創業教育事業的長足進步與成功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之舉,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之路。為此,建構開展農民創新創業的新機制,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是完善農民教育體系建設。要建成農業現代化強國,我們需更加重視包括創新創業教育在內的農民教育體系建設工作。完善的農民教育實施體系、系統的農民教育技術體系以及健全的農民教育工作體系,將為農民的創新創業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開展「全站式」教育服務。創新創業農民能獲得較為職業化、專業化的成長,原因在於在農業現代化環境中,各種教育服務主體向農民提供勞動教育、生產教育、技術教育、文化教育、金融教育等「全站式」服務,可以滿足農民創新創業成長等多元需求。
三是開發系統的教育培訓課程。農民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更專業更高效地進行農業生產及經營管理活動。因此,教育培訓課程的設置與開發要緊密貼合市場,符合農民職業化轉型需要,注重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
四是組織多樣化的教育形式。選擇最有效的農民創新創業教育形式,首先必須立足當前的時代背景,把握農民學習心理、貼近農民學習習慣、激發農民學習積極性、採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我們要鼓勵農民以自主形式開闢創新,這不僅可以作為一種創新創業體驗,更能提供適宜的教育服務,幫助其他農民實現職業轉型。
五是實行多類別的教育活動。要將集中授課、創業設計、市場考察、崗位實習和指導服務融為一體,環環相扣。同時,不僅要聘請高校教授講解最新前沿觀點,也要邀請職業經理人分享創業經驗,更可以通過「土專家」及成功學員的現身說法,激發農民的創新創業熱情。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川陝革命老區小農戶轉型成長與農業現代化有機銜接研究」(18BJL03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長江師範學院)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