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拒絕「卡脖子」,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打造 「工業大腦」

2020-12-28 華東理工大學

流程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上海及長三角區域已經形成了石化、鋼鐵和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流程工業產業集群,正展現出日益強大的高端產業聚集效應和引領功能。然而,在當前國際貿易壁壘和全球疫情衝擊下,我國流程製造業部分領域仍存在關鍵技術被「卡脖子」和供應鏈「斷鏈」風險。在人工智慧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核心引擎的當下,如何充分釋放人工智慧對流程製造的「賦能」效應,推動我國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12月13日,由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流程智造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南平,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建華,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等領導和20多位院士出席會議,圍繞「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這一主題,就我國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趨勢預判、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

聚焦基礎研究,打通研發轉化創新鏈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論壇上,徐南平、吳清、陸建華、雷朝滋共同啟動了「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

「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負責人、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院士詳細匯報了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建設情況。由華東理工大學聯合中南大學、東北大學共同建設的「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是首個依託上海高校建設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該中心聚焦前沿,通過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流程製造的深度融合,研究物質轉化製造過程的智能優化調控機制,通過對流程製造過程機制的創新理解和認知以及調控方法的深化完善,系統解決高端產品性能、大規模資源能源優化以及柔性自主調控等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的重大科學問題,服務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和高端製造的重大戰略需求,夯實創新發展基礎,打造世界一流的流程製造智能化的學術高地。

論壇上,成立了「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暨「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戰略諮詢委員會,並舉行了委員聘任儀式。

打造流程製造 「工業大腦」

為打通原始創新到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的創新鏈,華東理工大學聯合相關單位成立了「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理事長、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杜文莉教授介紹了研究院的基本情況。研究院以「打造成世界一流、全球領先的流程製造業智能化技術創新平臺」為目標,圍繞「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主題,聯合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和企業,充分利用長三角區域資源,促進在工業網際網路、流程製造智能化領域的技術轉化和產業化應用,推動工業核心軟體自主可控,並進一步打造大宗原材料工業和系列高端材料/化學品等流程製造的「最強大腦」。

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通過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實現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轉化。論壇上,「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理事長杜文莉教授與上海化學工業區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鎮海煉化分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寶武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鞍鋼集團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上海儀電(集團)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安徽海螺信息技術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上海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等14 家企業代表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校地合作加快策源功能建設

流程製造業是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高端產品和材料的基礎性行業,是落實「上海製造」品牌的重要力量。當前正值浦東新區改革開放30周年,在新的起點,浦東新區堅持「四個面向」,尋求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為此,浦東新區與華東理工大學強強聯手,致力於加快流程製造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建設。

論壇上,浦東新區與華東理工大學籤訂了「關於加快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策源建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未來三年共同推進「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建設。

相關焦點

  • 拒絕「卡脖子」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打造「工業大腦」
    流程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上海及長三角區域已經形成了石化、鋼鐵和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流程工業產業集群,正展現出日益強大的高端產業聚集效應和引領功能。然而,在當前國際貿易壁壘和全球疫情衝擊下,我國流程製造業部分領域仍存在關鍵技術被「卡脖子」和供應鏈「斷鏈」風險。
  • 聚焦基礎研究,打造流程製造「工業大腦」,「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
    在人工智慧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核心引擎的當下,如何充分釋放人工智慧對流程製造的「賦能」效應,推動我國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該中心聚焦前沿,通過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流程製造的深度融合,研究物質轉化製造過程的智能優化調控機制,通過對流程製造過程機制的創新理解和認知以及調控方法的深化完善,系統解決高端產品性能、大規模資源能源優化以及柔性自主調控等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的重大科學問題,服務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和高端製造的重大戰略需求,夯實創新發展基礎,打造世界一流的流程製造智能化的學術高地
  • 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流程製造科技創新論壇在滬舉辦
    當前,上海及長三角區域已經形成了石化、鋼鐵和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流程工業產業集群,正展現出日益強大的高端產業聚集效應和引領功能。然而,我國流程製造業部分領域有一些關鍵技術亟待突破。如何充分釋放人工智慧對流程製造的「賦能」效應,推動我國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12月13日,「流程智造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論壇上,「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宣布啟動。
  • 20多名院士在滬討論:人工智慧如何賦能流程製造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南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建華等20多位院士出席會議,圍繞「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這一主題,就我國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趨勢預判、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討論。流程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
  • 20多名院士在滬討論:人工智慧如何賦能流程製造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由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流程智造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南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建華等20多位院士出席會議,圍繞「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這一主題,就我國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趨勢預判、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討論。
  • 「流程製造科技創新論壇」在滬舉辦
    12月13日,由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流程智造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順利召開,圍繞「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這一主題,就我國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趨勢預判、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
  • 流程製造科技創新論壇今在上海舉辦 布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然而,在當前國際貿易壁壘和全球疫情衝擊下,我國流程製造業部分領域仍存在關鍵技術被「卡脖子」和供應鏈「斷鏈」風險。在人工智慧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核心引擎的當下,如何充分釋放人工智慧對流程製造的「賦能」效應,推動我國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今天(13日),由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流程智造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順利召開。
  • 首屆九三學社「上海製造論壇」召開
    「面對數位化轉型,傳統工業該何去何從?」11月22日,由九三學社上海市委主辦、九三學社上海工業八基層聯席會議承辦的首屆九三學社「上海製造論壇」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報告廳隆重召開,論壇主題為「人工智慧賦能上海製造」。九三學社市委主委、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為論壇做主旨報告並講話。
  • 中冶賽迪:為工業和城市打造「超級大腦」
    原標題:中冶賽迪:為工業和城市打造「超級大腦」吸引眾多行家裡手「看門道」,智博會線上展廳收穫高人氣2020線上智博會落下帷幕,在線上展廳的「智能製造」板塊,中冶賽迪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冶賽迪Q-TOUCH平臺好比一個「超級大腦」,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主要手段,通過產品+解決方案的融合方式,實現城市大數據聚、通、用,打造城市高質量發展驅動引擎,提升城市精準治理。重慶市排水防澇監測預警與應急響應平臺,就是Q-TOUCH平臺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應用實踐。
  • 流程智造科技創新論壇在滬舉辦 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
    昨天,「流程智造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啟動「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南平等20多位院士與會。
  • 「流程智造科技創新論壇」在滬召開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3日電 (記者 許婧)由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流程智造科技創新論壇」13日在上海國際會議召開。論壇上,「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啟動。
  • 淄博市人大常委會以人工智慧賦能「四強」產業推動新經濟發展推進...
    強調出臺以人工智慧賦能「四強」產業推動新經濟發展專項規劃,實施專項行動,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人工智慧創新基地和開放平臺,制定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實施計劃,推進建設淄博工業大數據中心,為人工智慧賦能「四強」產業提供支撐。各委室積極行動,梳理細化2021年監督工作項目,把以人工智慧賦能「四強」產業推動新經濟發展推進落實作為重點監督內容。
  • 獲近億投資,阿里雲工業大腦創始人離職創業欲打造工廠智能大腦
    2016年阿里雲開始試探工業領域,提出讓生產線上的鋼鐵軀體配上可統一調度的工業大腦,王峰是阿里雲ET工業大腦項目啟動人。在近兩年的項目創建中,王峰開始意識到IT(信息技術)、DT(數據技術)與OT(運營技術)融合下能給製造業帶來質的改變。
  • 人工智慧賦能城市治理的六大發力點
    並作為一種增量式改革、城市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供給側改革,城市社會精細化治理將超越傳統粗放式、經驗化管理模式,推進人工智慧賦能的社區治理和服務,既是新時代中國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時代性要求和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支撐,也是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 成都企業藉助「工業大腦」乘勢而上
    著力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連續幾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前更作為應對疫情衝擊化危為機的主戰場,被寄予厚望。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工業製造,在改變生產方式的同時,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在成都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一批平臺企業在其中找到了發展機遇。
  • 杉數科技發布企業決策「大腦」,加速推進工業製造數位化升級
    如今,杉數科技業務服務覆蓋零售與消費品、工業製造、物流、金融、航空航天等諸多行業的近百家龍頭企業。企業決策「大腦」,杉數數弈™工業智能解決方案發布除了堅持創新,杉數科技在業務發展上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
  • 如何解決工業網際網路所面臨的「卡脖子」?
    最近,「卡脖子」言論頻頻大談,無論是晶片製造還是光刻機,還是航空輪胎、軸承鋼,抑或是其他核心技術、關鍵材料等。普通人看到中國IT業繁榮,認為技術差距不大,實則不然。就像沒有谷歌鋪路,智慧型手機不會如此普及,而中國手機廠商免費利用安卓的代價,就是隨時可能被「斷糧」。
  • 中控技術:致力於用軟體定義製造 引領中國流程工業發展
    中控技術一直致力於面向流程工業企業的「工業3.0+工業4.0」需求,提供以自動化控制系統為核心,涵蓋工業軟體、自動化儀表及運維服務的技術和產品,形成具有行業特點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賦能用戶提升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水平,實現工業企業高效自動化生產和智能化管理。
  • 院士把脈5G+工業網際網路 以持續創新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
    【聚光燈】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院士把脈5G+工業網際網路 以持續創新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藉助5G與工業網際網路,傳統工廠可「搖身一變」成為智慧工廠,實現「無人化」作業;生產設備可一鍵觸網,讓消費者能夠隔空跟進生產線情況;礦山、港口等運行亦可實現遠程操控、作業流程自動化……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上展出的「黑科技」,
  • 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跨行業跨領域賦能服務全球製造
    作為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接受新華網專訪提出,工業網際網路將是引領網際網路發展的新引擎,要積極引導核心技術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跨行業跨領域賦能。  突破「卡脖子」技術 跨行業跨領域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