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自201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竟一下子沉寂了五年,直到2017年才開始重新發表作品。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莫言不再追求單一的小說創作,而將筆端伸向了更加廣闊的天地,接連發表了包括小說、詩歌、劇本等多種體裁的作品。其中,莫言對於詩歌的突然熱愛引起了不少關注。
他曾在微博裡高調宣布將著手學習古詩詞知識,並結識到一位古詩詞高手作為自己的老師。其後,他相繼發布了多首原創古詩,但收到的評價都不甚了了,水平提升空間較大。爾後,他又將興趣轉移到了現代詩歌上來,相較于格律嚴謹的古詩詞,現代詩就沒那麼多條條框框束縛了。那麼,莫言寫得咋樣呢?
於是,莫言創作了《餃子歌》,一首敘事性詩體小說,全篇共五百多行,幾乎全部是由對話形式展開的。《餃子歌》發表於《北京文學》雜誌,還因此獲得了中國長詩獎,一時引起了讀者的熱議。由於這首詩實在太長,為了不影響閱讀的連貫性,小解只好將其附於文章最後,如有需要先讀一遍者直接拉到最後賞析。
從結構上看,這首詩的組成部分是幾段對話,分別出自於男生、女生、老莫,以及充滿了魔幻色彩的動物語言,包括神鴉、校貓、鼠皇等。其中「老莫」這個角色就是莫言自己,所以不少評論稱,這首詩是莫言的自省,是他潛藏已久的內心獨白,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回應了社會上對他的誤解。
即便《餃子歌》消耗了莫言巨大的心血,承載著他的精神寄託,但人們對它的評價大多偏於貶,就像先鋒文學給傳統文學造成的衝擊一樣,大部分讀者很難接受這個樣子的「詩歌」:雖然長得像詩歌,但其本質還是小說。具體幾個爭議點是:一、沒有詩意,二、冗長不凝鍊,三、主題不鮮明。
詩意是詩歌的第一特徵,這是毋庸置疑的,詩歌的語言必須能引起讀者心靈的顫抖才行,而讀這首《餃子歌》卻沒有這種感受;莫言是寫小說的,所以即便他寫起詩歌來還是不知節制,不顧詩歌凝練精簡的特點而使其過度冗長,顯得勞贅不堪;主題是餃子,但莫言真正想表達的卻是對種種社會現象的批判。
尤其「主題」這一點,看得人云裡霧裡。小解看到有人總結出了莫言諷刺的幾項內容:人性醜惡,學術不端、社會積習、造假販假行為和歷史虛無主義。可能我水平欠缺,並沒有讀出這些東西。至於《餃子歌》能夠獲得中國長詩獎的問題,的確使人難理解,難道天底下那麼多的好詩沒暴露出來,偏偏要選一位小說家的詩來評?
不過,仔細想想也就清楚了,莫言的名人效應自然是在的,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其次,莫言將小說創作於詩歌體裁合而為一,使用了非常冷門的「詩體小說」,這是對現代詩歌的一次橫向擴散,可以視為一種貢獻。所以,這個獎給莫言雖然令人意外,但也並非非常不合理。
長詩獎給《餃子歌》的頒獎詞是這樣說的:體量宏大、氣勢沉潛、品質精良,充滿哲理命題、思辨色彩和批判精神的優秀詩篇,閃耀著莫言大智若愚的另類詩性光芒。這……果然不愧為頒獎詞,適合在正式場合說的官方套話。看了這段話,不禁使我後怕:難道真是我水平太低、領悟能力不夠,才看不到這首詩的這麼多光芒?
小解倒覺得,體現詩意的方式並不一定就要通過詩歌,小說也可以充滿詩意啊。像《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等的優秀小說,除了引人入勝的情節之外,還能令人感受到那散發在字裡行間的詩意。所以,莫言還是挑拿手的來寫吧,不管體裁如何,只要是能夠觸及靈魂的好作品,我們的詩意儘管可以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