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2020-12-18 小曲趣說歷史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上集》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寸光陰和一寸長的金子一樣寶貴,而一寸長的黃金卻買不到一寸光陰。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

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

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一年的春夏秋冬、白晝黑夜,是如何來區分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古代,人們是如何確定時間、如何計算時間和一些計算時間的計時工具,原來古人在時間計算這方面,確實是太有意思了。

在古代,人們將一天,也就是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的每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個小時。

古代的人們,是根據我國的十二生肖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的各個時辰,比如子時就是現在的23點~1點,依次類推。

每個時辰代表一個生肖,也是古人非常有趣的一個想法。

比如:子時,是十二個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23點~1點,這個時候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靜,活動最多的時候,故稱「子鼠」。

丑時,牛習慣夜間吃草,人們常常深夜挑燈加草,故稱「醜牛」。

寅時,這個時間點的老虎最兇猛,人們經常在這個時候聽到虎叫,因此叫「寅虎」。

卯時,這個點,兔子最喜歡出窩吃帶有露水的青草,幫稱「卯兔」。

辰時又名早食,也就是古人吃早飯的時間,此時一般容易起霧,傳說龍喜歡騰雲駕霧,故稱「辰龍」。

巳時,大霧散去,太陽高照,蛇類出洞找食物,故稱「巳蛇」。

午時,古時候,野馬被人類馴服正值中午,故稱「午馬」。

未時,羊在這時吃草,會長得更壯,故稱「未羊」。

申時,就是下午的3點到5點,猴子最喜歡在太陽偏西時啼叫,故稱「申猴」。

酉時,太陽落山,雞在窩前打轉,幫稱「酉雞」。

戌時,天快黑了,人們回來,狗就大叫,故稱「戌狗」。

亥時,晚上9點至11點,人們總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故稱「亥豬」。

一天的時間就這樣被區分開,但是人們怎麼知道具體的時間呢?

古代的人們為此發明了好幾種計時的工具,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上古時代,人們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根據太陽的規律來劃分時間段的。

到了西周年代,古人根據太陽運動,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間段,即十二支。

由此,古人發明了日晷,用它來計算時間更為精確一些。

日晷可以說是比較早的計時工具了,它是由面和針兩部分組成,當太陽照過來的時候,針的影子會映在面上,隨著太陽的轉動,人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現在的時間了。

雖然這個計時工具,會隨著春夏秋冬的變化而誤差也比較大,但在當時比起看太陽要先進很多了。

其實在古代,還有一種也是利用太陽的影子來計算時間的工具,它就是圭表。

圭表的原理是根據太陽影子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不同時間段的影子長短不一,從而人們也可以大概的知道當時的時間。

它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可以大概的確定節氣,與日冕不太一樣,可以說是把時間的準確性更增進了一步。

這兩種計時工具都是利用太陽來確實時間,可能會有小夥伴好奇,陰天和晚上該如何確實時間呢?其實古人也想到了這一點,並發明了很多計時工具用來陰天和晚上用。

這個計時工具叫滴漏也叫漏刻,它就不會受陰天或下雨的影響。

漏刻發明於西周年代,它是由兩個水壺組成,上面的水壺可以裝水,也可以洩水。

下面的這個水壺負責接上面水壺的水,旁邊再放上一隻刻有刻度的箭,這樣就可以根據水位的下降來確實時間。

發明者剛開始的時候,誤差非常大,但經過多次試驗後,誤差已經非常小了。

還有一種計時工具,叫沙漏,雖然原理和漏刻基本一樣,但是由於沒有水壓的限制,它的精確度要更準一些。

它是利用流沙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來計算時間,後來,人們也更喜歡用這種工具來計算時間,尤其是晚上打更,用它非常方便。

我們在一些歷史類的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晚上有打更的,打更也是一種晚上的計時方法。

古人把夜間分為五更,一更就是現在的晚上7點至9點,二更為9點至11點,三更為午夜的11點到1點,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3點到5點為五更。

隨著古人生活和生產所需,簡單的計時工具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而發明了一些更為精確更容易操作的一些計時工具,這些工具在當時,確實可以算是一種創舉了。

比如渾天儀,它就是由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發明創造的,這個儀器也是經過大量的計算與實踐最後才成形的。

它利用齒輪與水力滴漏,帶動渾象繞軸轉動,經過大量計算,使它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差不大,它每轉一圈,也就等同於天體自轉一圈。

它上面還分別裝有日和月兩個輪環,用水驅動來達到計算時間的目的。

在此之後,還發明了更為選進的水運儀像臺。

如果說我國歷史上最為精確,最具代表性的計時工具,要數大明燈漏了,它最接近我們見到的大鐘表。

1276年,元代的郭守敬發明了大明燈漏。

它是利用水來做動力,通過內部相當複雜的齒輪機松來帶動木偶,一定的時間,設置木偶進行自動報時,如一刻鳴鐘,二刻擊鼓,三鉦、四鐃。

這個發明確實是我國歷史上最接近鐘錶的一項偉大創舉。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計時工具也越來越準確、省時,充分體現我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能力,正是由於他們不斷的沉澱和積累,才有了現在更為精確的工具。

相關焦點

  • 沒有鐘錶、手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看時間的?
    就拿看時間來說,我們想要知道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什麼手錶啊,手機啊,電腦啊,都可以準確的告訴我們時間,但是在古代呢,古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今天,作者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的計時方法,看看有哪些驚嘆到了你?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太陽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看時間方式了,這也形成了古時候人們的勞作規律。
  •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相信很多人對「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至理名言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古人之所以會發出如此深刻的感慨,其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古人沒有鐘錶,他們是怎麼計時的?古人的智慧太高深,佩服了
    隨著科技發展,不少領域依舊是一個,難解的問題,比如說時空領域方面,古人沒有鐘錶,他們是怎麼計時的呢?當時古人的智慧,實在太高深了,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很多的秘密展現在我們面前,可是時空領域,依舊是我們不斷追問的難題。
  • 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如何精確掌握時間的?
    今往古來來說說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如何精確掌握時間的?古代沒有現代的機械錶、電子表、石英表,但是也有計時器,不過精確度不高,達不到現代人對於時間掌握程度的要求罷了。目前經科學發掘出土、有準確年,為了適應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根據晝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種計時的方法。
  •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如何認字發音?其實古人辦法很多,至今在用!要學好漢語,首先要學好拼音,這就如同我們現代學習英語,要學好英語音標一樣,只有熟練掌握各種拼音技法,才能打牢認字的基礎。然而,中國古代並沒有漢語拼音,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文字卻始終伴隨著我們,那麼古人靠什麼辦法來認字發音呢?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很多愛國知識分子紛紛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一些學者認為漢字的繁難複雜是教育不能全面普及的重要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 古代沒有指甲鉗,古人是如何剪指甲的?
    可是,古代沒有指甲鉗,古人們是如何修剪指甲的呢?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段子,就是提問,失去了一隻手的楊過,是如何剪指甲的,這個答案後來眾說紛紜,當然金庸也無法解釋,但是在古代,剪指甲是生活必須要做的,雖然中國古代有個觀念叫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指甲和頭髮是例外,是一定要剪的。
  •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計時比鐘錶還準?
    導讀:日晷是什麼,古代專門記錄時間的儀器(最早由古巴比倫人發明)?現在我們需要知道時間,只需要看一下手錶或者手機就知道了,那在中國古代沒有鐘錶的時候,怎麼知道時間呢?許多人說古代人以太陽的東升西落作為時間刻度,其實不然,中國古代發明了一種看時間的儀器,名叫日晷,那日晷是什麼呢?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
  • 古代沒有電,古人晚上如何打發時間,娛樂方式很講究
    這是我們對於古代人們生活的認知,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古人生活還是比較規律的。之所以這麼規律,主要是因為,在古代沒有電,也不能玩手機,因此夜生活就相對少一些。不過雖然古代沒有電,但古人晚上並不是太陽落山就睡覺,還是有一定的娛樂方式的,並且還很講究。
  • 古代沒有「拼音」是如何「識字」?古人的法子你不得不服
    古代沒有「拼音」是如何「識字」?古人的法子你不得不服大家小時候剛進學校的時候,首先會學習拼音,之後再開始識字,所以說拼音才是我們最開始認識的字符。眾所周知在古代是沒有拼音的,但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道中,文字卻一直在流傳,那既然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來認字的?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今天我們又領教了「一招」!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據史料記載,中國的漢字拼音運動,是從清末民國時候才開始的。
  • 古代沒有「拼音」,那古人是如何認字?使用的辦法令人嘆服!
    古代沒有「拼音」,那古人是如何認字?使用的辦法令人嘆服!文/大千歷史之說都說咱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能體現的就是中國漢字了。每個國家的文字都有他認字的辦法,咱們中國的辦法就是拼音。有了這個辦法,即便是難認的生僻字,我們也能將他讀出來。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法子真讓人佩服!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法子真讓人佩服!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都在父母的庇護下!不過從進入學校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需要自己面臨一切,記得初入學校我們首先就是要識漢字,這個時候老師會交給我們拼音,只要把拼音學會了,漢字自然也就認識了!
  • 在古代沒有衛星,他們是如何繪製地圖的?古人的智慧讓人敬佩!
    在古代沒有衛星,他們是如何繪製地圖的?古人的智慧讓人敬佩!一個國家,它的國土面積是如何表現出來的?無論哪個國家,它的活動區域都是有數的,地圖也越來越重要。現在旅遊很普遍,到一個原來沒有去過的地方,首先的選擇,就是打開電子地圖進行定位,然後導航。
  •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那對於古人來說,沒有冰箱,而食物又十分珍貴,那又是怎麼保存食物的呢?炎炎夏季、妙招不斷和現代人相比,古人才是「生活艱辛」,不單單沒有過多地「娛樂活動」,就連冰箱等電器都沒有。即便如此,古人還是做出不少努力,只為生活的更好。
  • 古代人通過什麼來測量時間?古代智慧的結晶
    我們知道在古代,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皇帝規定什麼時間上朝,大臣就必須要按時上朝。那麼,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是通過什麼來計算時間的呢?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先懂得計時國家,在商朝的後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將一天的時間進行劃分,當時出現將晝夜分為100等分的百刻計時制,之後一直使用百刻計時制,直到清朝才被廢除。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如果沒有冰箱,食物不能通過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便捷的儲存食物,這會給生活增添許多麻煩。可是古代就沒有冰箱,人們該通過什麼來儲存食物呢?古代也沒有五彩繽紛的冷飲和冰激凌,他們在夏天又該如何解暑呢?圖片:古人吃吃冰鎮的葡萄水果劇照一、古代的冰文化其實,利用「冰鎮」來保鮮食物或是製作冷飲的方法,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冰文化就誕生了,人們會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再將冰塊儲存到夏天使用。
  • 古代鐘錶製作的價值與現代鐘錶文物的鑑定
    古代鐘錶製作的價值與意義01接上所述,一方面,時間的抽象感與神秘感基於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尚且如此!那麼,可想而知,在只懂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社會,時間的概念將會是多麼的神秘!當然,也正是這種神秘且不可捉摸的屬性,為時間也為後來的鐘表戴上了神聖與權威的光環。02另一方面,在生產力極度不發達的古代社會。依靠人力長時間的勞作才能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那麼,在缺乏時間的管理與時間計算的當時,一天究竟需要工作多長時間?
  • 最早的「太陽能」鐘錶(古代的計時工具)
    古代計時工具有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圭表是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它利用影子的長短來判斷時間。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