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量旋科技」)近日完成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超導晶片量子計算機的研發與生產。
量旋科技成立於2018年,是致力於量子計算的初創公司,專注於超導晶片量子計算機、桌面型核磁共振量子計算機、以及量子計算相關軟體的自主研發和生產。目前,量旋科技已經推出了桌面型核磁共振量子計算機「雙子座」,以及可以連結多個量子計算體系的雲服務平臺「金牛座」。公司的技術發展路線有兩大主要方向:核磁共振技術方向的和超導技術方向。
量子計算是信息通信行業的新興技術,能實現計算機算力指數級增長。在當下摩爾定律已接近極限、數據爆發式增長的時代背景下,量子計算擁有極大的技術潛力。由於技術仍處於開發階段,量子計算行業以投資周期長,研發成本高為特徵,短期內難以實現商業化。
量旋科技正在實現量子計算機的普及化和商業化。公司以各大高校、高中為主要客戶,產品為量子力學、量子信息等課程的教學機設備。這類量子計算機以小型化為特徵,比特數為2-4個,運用核磁共振技術實現量子計算。與量子云模擬器相比,量旋科技的量子計算機產品能提供真實的編程環境,提供更好的教學效果。
核磁共振技術通過原子核與磁場發生相互作用來探測或檢驗物質,已在醫學影像、石油勘測等領域有廣泛應用,是成熟的電磁波脈衝控制技術,計算錯誤率較低。運用核磁共振技術的量子計算機在常溫條件下即可運行,且可以實現小型化,因此設備適合日常場所使用。
國內外的量子計算機知名公司普遍以離子阱或超導晶片作為主流技術。這兩項技術以長相干時間和高計算精度的特點脫穎而出,但實現條件較為苛刻:二者都需要在超真空和極低溫的物理狀態下進行,一般只能在專業實驗室內實現,對於教學用的小比特量子計算機來說成本過高,難以商業化。因此,雖然核磁共振技術可擴展性不強,最多僅可容納4個比特數,但可以在常溫常壓條件下運作,是日常場所裡少數能實現的量子計算方案之一。
目前設備的價格為35萬-39萬元左右,遠低於使用其他技術的產品,高校客戶可以負擔。公司已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達成協議。明年公司將發布價格更低的、適合高中教學場景使用的產品。
核磁共振量子計算機產品的核心部件大多為公司自研,能大幅下降產品成本,且更方便迭代更新。以射頻系統的主控板為例,公司自研主控板的成本少於對外採購價格的十分之一。目前,公司自研的測控系統可以作為產品單獨對外銷售。
雖然核磁共振技術的量子計算機擁有性價比高的優勢,但可擴展性不強,只能用於比特數少的情況,因此技術上限較低,難以運用到實際工業場景。量旋科技在研發運用核磁共振技術的教學產品以外,正在推進超導晶片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公司的資金現在主要投入於這一方向。
超導量子電路對量子比特的能級與耦合的設計與控制非常靈活,是目前最有希望實現通用量子計算的實現方法之一,國內外公司都在加速發展這一技術。Google於2018年發布的72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IBM、Intel分別研發了50比特的處理器原型和49比特的測試晶片。總體來說,國外的超導量子技術領先我國大約2-3年。國內方面,本源量子於2020年發布了6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悟源」,是我國目前最先進的超導量子計算機。
量旋科技正在開發公司首臺超導量子計算機,預計將於明年年底發布。這臺計算機將使用從國內科研院所採購的晶片。公司也正在自研超導晶片,專注於量子比特數和量子比特保真度的提升。自研晶片會在下一代產品中使用。公司預計,超導量子計算機產品能在未來2-3年內供科研用戶使用,5年後能在具體場景落地使用。
量旋科技的研發團隊目前有20人左右,預計明年將擴充至40人以上。團隊成員由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高校的科學家組成。首席科學家曾蓓教授在量子計算領域深耕超過20年。
公司將把本輪融資資金投入於超導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後續將繼續尋求融資來補足研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