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國古典詩詞的歷史上,流傳著很多關於草的詩句,比如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李商隱的「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以及古詩十九首裡的「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等,但這些只是作為某首詩的單個詩句而已,草並非是這些詩的主題。我們最為熟悉的關於草的詩,恐怕要算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的這首唐詩,上小學的時候我們都已經學過了,這裡不多介紹,這裡要著重介紹的是一首關於草的宋詞,如果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詩裡描寫草的代表的話,那麼這首詞就是宋詞裡寫「草」的巔峰,只是知道的人不多而已。
蘇幕遮·草梅堯臣
露堤平,煙墅杳。
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
獨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
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
落盡梨花春又了。
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梅堯臣的這首宋詞,寫的是草但全篇卻沒有一個草字,用詞非常的巧妙,韻律感十足。哪怕僅僅只是讀一遍,像似喝了杯好茶,雖不知道具體哪裡好,但是心裡的那種韻味卻一直縈繞。這首詠草詞雖沒有一個「草」字,卻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
關於梅堯臣,他在宋詩的成型和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蘇軾科舉高中第二名,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而參評官就是梅堯臣。借用蘇軾的評價:「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
最後,附上這首詞的譯文:
堤壩上的綠草含水帶露,遠處的房屋在如煙春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雨後天色變晴,江水開闊,到處都是萋萋的芳草。離鄉宦遊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顏色與嫩綠的草色互相映襯,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邊一個又一個的長亭連接起來,使得遠道悽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遊的王孫公子已經忘記了歸期。眼看梨花落盡,春天馬上又要過去了。日光漸暗,暮靄沉沉,那翠綠的春草也似乎變得蒼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