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號首次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2021-01-11 網易科技

2017-01-03 02:53:50 來源: 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舉報

科技日報青島1月2日電 (記者王建高 通訊員王敏)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於1月2日返回青島西海岸母港。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並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成功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凡研究員表示,本航次的最大亮點在於首次成功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科學家可在辦公室實時掌握大洋的動力狀況,改變了以往潛標數據只能每年回收一次的情況,成功破解了這一世界級海洋觀測難題。

據介紹,本項目2016年組織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聲學研究所等單位,聯合開展了深海潛標數據實時傳輸的技術攻關,研發了無線水聲通信和有線數據傳輸兩種方案,可將深海觀測數據進行實時採集並通過衛星傳輸回岸基辦公室。在本航次中上述兩種方案都成功予以實施。數據的實時傳輸將加速我國海洋業務化預報系統的完善和科研成果的產出,必將提高我國海洋環境和氣候的保障預測能力。

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實現穩定運行。據介紹,2016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是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的組成部分,調查內容實現了多學科、多尺度和多水層的全覆蓋,更加突出對深海大洋的觀測,更加突出對海洋小尺度湍流混合的全水層精細化觀測,全面服務走向深海的國家戰略。通過對觀測網絡設備的維護和優化,大洋上層洋流觀測的垂直解析度已達到8米,大洋深層洋流和溫度觀測的垂直解析度達到500米,全部觀測要素的時間解析度達到1小時。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經過我國科學家3年多的自主建設,成功獲取了熱帶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連續2—3年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將為我國科學家探索研究熱帶西太平洋環流的三維結構、暖池變異及其對中國氣候變化的影響提供寶貴數據資料。隨著觀測網絡數據的逐年連續積累,對科學家研究解讀深海大洋所起的支撐作用將呈指數型增長。

王凡介紹,本航次歷時54天,航程7800餘海裡,成功回收2015年布放在這個海域的11套深海潛標和300餘件觀測設備,並重新布放14套深海潛標和440餘件觀測設備,再次刷新了單一航次布放、回收深海潛標觀測設備數量最多的世界紀錄。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 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員進行深海潛標玻璃浮球和聲學釋放器的回收     科考隊員進行全水深湍流混合剖面儀的布放(水下拍攝)       1月2日,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返回青島母港。
  • 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近日返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範圍內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實現1小時1次實時傳輸。
  •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1/4) "← →"翻頁
  • 中國海洋大學「兩洋一海」觀測網實現實時化
    在本航次任務中,中國海洋大學科考團隊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順利布放我國自主研發的中緯度大型浮標觀測系統,並成功完成深海潛標系統的實時化升級工作,標誌著學校在「兩洋一海」關鍵海區深海實時觀測能力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 探索神秘「蔚藍」的「利器」——世界海洋日看我國自主研發深海...
    「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是一種新概念水下機器人,通過調節自身浮力和姿態以實現在水中滑行,作業深度覆蓋300米至7000米,可連續工作幾十天至幾個月,航行範圍可達幾千公裡,將收集到的海水溫度、鹽度、濁度、含氧量,以及海流強度和運動方向等數據,實時回傳至陸地。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承擔國家重大項目情況迄今,「科學」號以西太平洋深遠海調查研究為主,累計完成了31個科學考察航次和近 300項航次課題,獲取了高質量的水文、地質、生物生態和地球物理等數據資料逾 15 TB 和大量寶貴的生物、地質樣品。
  • 我國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類似冷泉初期生境的深海原位人工構建
    據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消息,近期,由該所自主研發的深海原位人工誘導長期觀測裝置取得重要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類似冷泉初期生境的深海原位人工構建。此裝置是在該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深海實驗生態系統時間序列原位觀測裝置」資助下,由鄭旻輝高級工程師負責研製完成。
  • 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首次下潛到10619米
    昨天(7月16日)下午,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在此次綜合科考中,我國萬米級深海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首次達到10619米。在為期6天的綜合科考中,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與天津大學共同研發的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2臺萬米級「海燕-X」水下滑翔機共獲得觀測剖面45個,其中3000米級、6000米級和7000米級剖面各1個,萬米級剖面3個,最大下潛深度達10619米,刷新了下潛深度的最新世界紀錄,並獲得溫鹽深、溶解氧、聲學和視頻資料等寶貴深海觀測數據。
  • 刷新世界紀錄: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首次下潛到10619米
    媒體報導稱,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在此次綜合科考中,我國萬米級深海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首次達到10619米,刷新下潛深度世界紀錄。
  • 【中國科學報】挺進深海大洋的探索者
    NPOCE合作計劃啟動當年,在國家重大基金支持下,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一號」在太平洋西邊界流區成功布放了兩套深海測流潛標,獲得了連續4年的海流實測數據,直接測量到棉蘭老潛流和呂宋潛流, 2014年又在北赤道流區布放潛標直接測到北赤道潛流。  2010年開始布放的6100米深海潛標,是我國在太平洋首次成功布放的最大深度潛標。
  • ...雪龍 科考任務 科考隊員 深海平原 溫鹽深 科考船 北極點 觀測...
    記者18日從吳淞邊檢站獲悉,中國第四次北極科考隊隊員乘坐的「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將於當晚20:00抵達上海吳淞錨地。據知,「雪龍號」原計劃9月20日回國,此番圓滿完成科考任務,提前二兩日返回國內  據吳淞邊檢有關人士介紹,為了給「雪龍」號科考隊員和船員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吳淞邊檢機關成立了「雪龍號青年服務突擊隊」,並將在19日上午趕赴吳淞錨地登上「雪龍」號為科考隊員們提前辦理了入境邊防檢查手續。  據悉,「雪龍」號此次科考任務行程是中國北極科考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人數最多的一次。
  • 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首次下潛8213米 背後有浦江人身影
    近日,由北京蔚海明祥科技有限公司參與研發和生產的我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燕-4000」米級水下滑翔機和「海燕-10000」米級水下滑翔機等設備,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 「科學」號首次獲取近海到西太平洋微塑料樣品
    新華社青島11月16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16日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項目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本航次中,科考隊員首次獲得了我國近海到西太平洋的微塑料樣品。
  • 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首次下潛至10619米
    本文轉自【快科技】;7月17日,據央視新聞報導,16日下午,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在此次綜合科考中,我國萬米級深海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首次達到10619米。
  • 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突破世界紀錄,海燕潛深達10619米,突破真難
    萬米深海滑翔機助力「透明海洋」工程,科研裝備自主製造必須破局2020年7月16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它是目前國際上唯一能夠進行萬米深淵觀測的水下滑翔機,其成功研製開啟了水下滑翔機的萬米觀測應用的新時代,實現了人類在萬米深海觀探測從點到持續剖面的歷史性跨越。憑藉自主攻關的超高壓浮力精準驅動、輕型陶瓷複合耐壓殼體、多傳感協同控制等等關鍵技術全球領先,標誌我國在萬米水下滑翔機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 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近日順利返航
    「海燕-X」萬米級水下滑翔機海試圖天津大學供圖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近日順利返航。「海燕—X」集成了CTD和深海相機等諸多要素傳感器,同步採集了深淵溫鹽、溶解氧等大量寶貴數據,在海洋深淵科學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那麼「海燕」究竟如何實現在深海安全、自由「飛翔」?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專家。高度計讓「海燕」安全「飛翔」2005年,天津大學副教授、「海燕」研發團隊核心成員楊紹瓊所在的團隊成功研製出第一代溫差能驅動水下滑翔機,工作深度100米。
  • 「奮鬥者」號上的最強中國智慧
    中科院深海所:萬米海試「大管家」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是本次「奮鬥者」號海試任務的牽頭完成單位,組織「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編隊,共14家單位、250人次,完成了「奮鬥者」號南海和馬裡亞納海溝兩階段海試,可謂是此次萬米海試任務的「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