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系列科考船隊旗艦船、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船隊平臺之一的新型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東方紅3」船圓滿完成黑潮延伸體綜合科考任務,順利返航抵達青島奧帆中心碼頭。在本航次任務中,中國海洋大學科考團隊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順利布放我國自主研發的中緯度大型浮標觀測系統,並成功完成深海潛標系統的實時化升級工作,標誌著學校在「兩洋一海」關鍵海區深海實時觀測能力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兩洋一海」觀測網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海區是全球海洋和大氣動力過程最活躍的區域,也是影響整個太平洋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區域。該海區一直以來是太平洋周邊國家最為關注的區域,但也是海洋觀測數據最為匱乏的區域之一。受海區複雜的海洋環境和惡劣的天氣條件影響,目前只有美國在此海域維持著1套大型浮標觀測系統。研發人員在學校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年努力實現了一系列的技術突破,自主研發的大型浮標成功布放在海況更為惡劣的黑潮延伸體主軸北側區域,目前經歷了多次颱風之後仍穩定運行,實時地回傳中緯度海氣界面關鍵數據,為科學家研究中緯度海氣相互作用提供了最為關鍵的數據支撐。
南海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海域,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核心戰略海區。中國海洋大學從2009年起,逐漸在南海構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系統——南海潛標觀測網,規模遠超KESS、OSNAP等國際上其它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形成了南海海洋環境長期觀測能力。「東方紅3」船在此前的南海調查航次中,已成功完成8套實時潛標觀測系統的升級工作。深海實時潛標系列關鍵技術的突破,使學校得以自主研發出高可靠性的海洋動力環境實時觀測潛標,解決了我國長期海洋環境信息獲取的技術瓶頸。
中國海洋大學科學家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背景下,在「兩洋一海」關鍵海域(南海、西太平洋及黑潮延伸體)布放並回收了400餘套深海浮、潛標觀測系統。截至目前,仍有71套深海定點觀測系統正在穩定運行,其中大型觀測浮標3套,實時潛標觀測系統10套,自容式潛標觀測系統58套。「兩洋一海」觀測網的構建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條件支撐,為實現「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海洋大學自主研發的中緯度黑潮延伸體大型觀測浮標(劉邦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