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兩洋一海」觀測網實現實時化

2021-01-05 中國網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系列科考船隊旗艦船、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船隊平臺之一的新型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東方紅3」船圓滿完成黑潮延伸體綜合科考任務,順利返航抵達青島奧帆中心碼頭。在本航次任務中,中國海洋大學科考團隊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順利布放我國自主研發的中緯度大型浮標觀測系統,並成功完成深海潛標系統的實時化升級工作,標誌著學校在「兩洋一海」關鍵海區深海實時觀測能力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兩洋一海」觀測網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海區是全球海洋和大氣動力過程最活躍的區域,也是影響整個太平洋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區域。該海區一直以來是太平洋周邊國家最為關注的區域,但也是海洋觀測數據最為匱乏的區域之一。受海區複雜的海洋環境和惡劣的天氣條件影響,目前只有美國在此海域維持著1套大型浮標觀測系統。研發人員在學校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年努力實現了一系列的技術突破,自主研發的大型浮標成功布放在海況更為惡劣的黑潮延伸體主軸北側區域,目前經歷了多次颱風之後仍穩定運行,實時地回傳中緯度海氣界面關鍵數據,為科學家研究中緯度海氣相互作用提供了最為關鍵的數據支撐。

南海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海域,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核心戰略海區。中國海洋大學從2009年起,逐漸在南海構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系統——南海潛標觀測網,規模遠超KESS、OSNAP等國際上其它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形成了南海海洋環境長期觀測能力。「東方紅3」船在此前的南海調查航次中,已成功完成8套實時潛標觀測系統的升級工作。深海實時潛標系列關鍵技術的突破,使學校得以自主研發出高可靠性的海洋動力環境實時觀測潛標,解決了我國長期海洋環境信息獲取的技術瓶頸。

中國海洋大學科學家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背景下,在「兩洋一海」關鍵海域(南海、西太平洋及黑潮延伸體)布放並回收了400餘套深海浮、潛標觀測系統。截至目前,仍有71套深海定點觀測系統正在穩定運行,其中大型觀測浮標3套,實時潛標觀測系統10套,自容式潛標觀測系統58套。「兩洋一海」觀測網的構建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條件支撐,為實現「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海洋大學自主研發的中緯度黑潮延伸體大型觀測浮標(劉邦華 攝)

 

相關焦點

  • 海洋觀測的「第二次革命」!探索藍色未知世界!
    透明海洋、海底發現、藍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等重大戰略任務穩步推進,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以自主研發的譜系化水下滑翔機、Argo浮標、深海大浮標、實時潛標、聲學與電磁傳感器等為代表的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從無到有,從偏僻的荒涼之地發展成為佔地面積577畝的現代化園區
  • 建設中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納入「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就是要集合海洋空間、環境、生態、資源等各類數據,整合先進的海洋觀測技術及手段,實現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動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它將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汙染防治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海洋報》記者。
  •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運行五周年 基本實現與國際一流...
    12月18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在青島開幕。記者從此次學術年會上了解到,經過五年的運行,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與國際一流海洋科研機構並跑的態勢,若干研究方向具備了領跑優勢。
  • 科技日報:「海燕」萬米級水下滑翔機最大滑翔下潛觀測深度達到...
    科技日報訊(通訊員 王寧 王文娟 科技日報 記者王健高)7月16日,位於青島藍谷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在此次綜合科考中,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下潛觀測深度達到10619米,再破世界紀錄!
  • 海洋觀測網觀測設備動態管理系統將在東海區業務化運行
    近日,海洋觀測網觀測設備動態管理系統東海區業務化試運行驗收評審會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召開。專家組認為,在東海區試運行期間,該系統運行穩定、表現良好,符合驗收標準,基本滿足設備運維管理要求,同意通過驗收。來自自然資源部、東海局、南海局、北海局的9位專家、中心相關領導及項目組成員參加了此次會議。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運行五年獲佳績
    記者從此間正在舉行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上了解到,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運行五年來屢獲佳績,透明海洋、海底發現、藍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等重點任務穩步推進。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我國科學家已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 「科學」號首次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並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成功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
  • 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近日返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範圍內的溫度、鹽度和洋流等數據實現1小時1次實時傳輸。
  • 海洋立體觀測網成為「1號」助手 深圳基本實現海洋全天候觀測
    日前,記者從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解到,通過在海上和沿岸布放各類觀測設備以及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深圳已基本實現所轄海域的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海洋生態等多種要素的全天候觀測。 從「天鴿」「山竹」等颱風來襲期間的精準、精細化預警預報到深圳灣、珠江口海域突發的赤潮應急事件,再到海域資源的歷史變遷、空間管理,海洋汙染防治的在線監測都與海洋觀測工作息息相關。
  • 讓颱風颶風海嘯無處遁形 中國助力打造全球海洋觀測網
    海上觀測浮標站。新華社發見微知著,對颱風作出預測並發出預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我國已經建立的「國家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該觀測網是規模宏大的系統,包括國家海洋站網、海洋雷達站網、浮潛標網、海底觀測網、表層漂流浮標網、剖面漂流浮標網等。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基本實現與國際一流並跑,若干方向具有領跑優勢
    二十載問海矢志創新,五周年運行屢獲佳績本次學術年會設5個專題報告會場,共有99個專題報告、20個青年學者報告,集中展示了五周年運行取得的科研碩果:透明海洋、海底發現、藍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等重大戰略任務穩步推進,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以自主研發的譜系化水下滑翔機
  •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中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在西太平洋建成 (1/4) "← →"翻頁
  • 同濟大學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OGO徵集
    同濟大學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OGO徵集 來源:同濟大學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系統項目辦公室   時間:2020-02-19  瀏覽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多年來,海洋一所重視並切實推進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在極地與大洋觀測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未來,海洋一所將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海洋觀測領域的合作,為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切實踐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提供中國方案。
  • 太陽能無人艇海洋氣象觀測者-3成功探測颱風中心
    8月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的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數據。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探測颱風中心。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第四顆海洋水色衛星。
  • 學術| 劉經南院士:海洋時空基準網的進展與趨勢
    兩者存在眾多共享的物理設備,包括電能供給系統、通信系統、觀測艙及水下機器人等。海洋時空基準網將全球統一的時空框架擴展到水下,可為海洋環境監測網提供實時的精準時空信息,支持局域監測網結果的融合處理,實現對物理世界的估計、檢測、控制和觀察。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第四顆海洋水色衛星。從2002年實現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到如今開啟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中國航天人用了18年的時間,在海洋衛星領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號」系列衛星命名的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