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2020年月中旬,美國針對華為事件進行了規則的整改,管轄範圍更是直接從美國本土擴展到全球晶片供應鏈。根據美國商務部所發布的公告顯示,全球晶片製造商,但凡使用了美國技術、設備、零部件、材料的晶片廠商,對華為供貨將會受到美國的連帶限制。
考慮到當前華為海思晶片僅完成了晶片架構設計技術,但關鍵的製造過程還需要依附在臺積電之上,所以美國新規的修改,必然也會對華為晶片的供應產生影響。所以在華為事件的持續發酵下,也使得國人對晶片製造環節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當然從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晶片製造實現獨立自主同樣也迫在眉睫。
縱觀全球晶圓代工市場,通常情況下都是由臺積電為主導,但有礙於臺積電當前無法脫離美國技術,在不確定的影響下必然處於被動,因此在關鍵時刻,作為我國晶圓代工巨頭的中芯國際也扛起了大旗。目前,中芯國際最領先的工藝製程為14nm,與主流7nm和5nm還有著很大的差距。
一直以來,國人對於中芯國際製程工藝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可對於中芯國際而言,在所謂的抱怨下也存在著眾多無奈。畢竟在晶片製造的過程中,光刻機這一關鍵設備就是當前整個晶片產業最大的短板,尤其是在《瓦森納協定》和美國的幹擾下,使得中芯國際根本無法購買到荷蘭ASML的高端EUV。
目前,ASML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夠生產高端EUV的光刻機廠商,在業內處於壟斷市場的地位。不過,在ASML出貨的57臺EUV光刻機中,卻沒有一臺出售給中國內陸代晶片代工廠商。即便在2018年,中芯國際訂購了一臺ASML光刻機,後者也欣然接單,可至今都沒有音訊。因此,在高端EUV的缺乏下,也阻礙了中國晶片製造業的發展。好在中國晶片巨頭打造了更好的替代方案,繞開ASML的光刻機以實現7nm晶片的量產。
據悉,目前中芯國際公布了N+1技術,與7nm工藝相差不大。根據數據顯示,與14nm工藝製程相比,中芯國際N+1工藝使得SOC面積與邏輯面積分別縮小55%和63%,同時功耗也縮減57%。在性能方面,N+1方案相比14nm提升20%,所以在數據的對比下,中芯國際也可以在不使用荷蘭光刻機的前提下,達到7nm工藝。
不可否認,中芯國際的全新晶片製造方案,能夠力助我國晶片產業在不藉助EUV光刻機的情況下,打破ASML在光刻機市場上的壟斷,讓中國芯迎來發展曙光,至於荷蘭ASML,也不再是困擾中國晶片發展的阻礙。對此,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