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英語的時候,學的是老師的表現形式,通過鍛鍊來形成學習能力。思維的過程,是要經過記憶,思考,理解,表達才會形成。比如英語口語,是要先能發音,發音是詞彙的發音;那就要先了解詞彙。啟蒙階段的孩子,學英語口語,是針對詞義和表達來的。也就是在互動中學會表達,不僅學會了詞彙和發音,還能掌握如何表達。如果把詞彙和發音,分開來掌握,未必能學會表達;但如果學會了英語口語表達,就能順便學會了詞彙和發音。在課堂上和老師互動,更具有主動性。互動就是從一句一句開始,今天能回答一句,逐漸積累,就能對話。很多時候,孩子學習口語,都是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記憶效果會好;互動更會流暢。如果每天都安排很緊張,思維就不能放鬆,只是跟著知識轉圈,不容易觸發思考,理解。
少兒英語學習本身是比較簡單的,至少我們在教孩子學的時候,複雜化了。為什麼呢?語言是在互動和交流中才能教會孩子表達。互動的時候,需要動口說;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說,就不能說出來。如果孩子知道怎麼說,知道說什麼,就能對應表達出來。問題就在如何說,說什麼上。如何說,就是在課堂上互動中,通過簡單的對話,豐富的遊戲,多彩的故事戲劇,有趣的情景扮演。課堂上老師要能充分調動孩子積極性,才能讓口語互動更有效果。很多時候,學的目的不就是讓孩子能說嗎?如果教的時候,孩子不說,還等到什麼時候說呢。當孩子在課堂寓教於樂的氛圍互動中,除了知道如何互動,還能知道互動什麼?而這個互動什麼,就是老師要教給孩子的詞彙,語法,拼寫,閱讀等。互動本身就是在教孩子練英語口語。
教孩子學英語口語,不是背熟了。而是在互動中,讓孩子充分了解學了什麼,說了什麼,怎麼表達。只有孩子內心知道了,表達才會有力道;要不只是在記憶老師講過的話,來返回給老師的互動。老師耐心地教,反覆地講,也要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能抓住孩子的興趣點;比老師或家長自己努力要強很多。也就是看問題,要抓住關鍵,才能事半功倍。孩子獲得了心愛的玩具,會很高興;是因為心裡有玩具,滿足了需求。教孩子學英語,要讓孩子對英語有好的印象,家長輔導孩子,其實也是在教。在課堂上,孩子完全模仿和重複,是有比較和對照,這個時候不會有什麼過錯的。而當練習的時候,就沒了老師的指導,只有家長在陪伴;問題就會暴露出一部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孩子從培訓到練習,從模仿到複習,從跟隨到主動的轉變的關鍵。
聽說讀寫是有順序的,詞彙也是有難易之別,使用頻率高的,總是容易的;使用頻率低的,總是讓人感到困難。所以並不是詞彙本身難,只是我們使用的過程感到詞彙難。那就凸顯了方法和習慣,互動就是教孩子怎麼說話。說話並不是憑空說的,是要藉助於詞彙發音,句型,時態等組合。要了解其中的規律和方法,使用次數多了,詞彙記住了,規則也清晰了。口語表達,就像平時孩子玩的遊戲;並不是玩具本身好玩,而是藉助於玩具,表現玩的過程有趣味。但是離不開玩具的輔助。如果玩具變成了單詞和語法,如何讓孩子喜歡英語口語,就是在學的過程,也就是互動的趣味性上。互動能鍛鍊表達能力,但不是只是練發音;還要藉助於實踐過程,正確,合理,有效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