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時學少兒英語,特別是在發音階段,關注的是語調,也就是節奏或韻律,發音的過程應該一氣呵成,就像開車掉頭或轉彎的時候,不要拖泥帶水;避免在英語發音的語調中帶入漢語的發音習慣。很多家長在學英語口語的時候,往往因為口語環境的原因,說漢語的時候時不時有英語詞彙蹦出來;當真正用英語環境說的時候,就開始搜腸刮肚了。這個思維是建立是漢語語調上,英語是外在的裝飾。英語的音節分配時間是不平均的,漢語的音節分配時間是相同的;家長或老師在教孩子學少兒英語的時候,可以仔細揣摩一下。當我們讀「漢語發音」這四個字的時候,中間間隔時間都是一樣的,當我們讀「chinese language」字母和字母之間有的間隔時間長,有的間隔時間短,如果英語口語句子很長的話,就更明顯了。所以說漢語拼音和英語拼音,在學的時候不會產生衝突,偶爾衝突就像吃飯的時候咬到舌頭的機率。
鍛鍊孩子掌握英語正確發音的能力,就是要通過辨音,分辨發音能力需要經驗和標準,也就是既要建立足夠的發音標準,也要對音節的把控有足夠的經驗,經驗的獲取就是要經常的多練多聽,就像走一條路,走的多了就知道哪個地方有坑,哪個地方有凸起。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需要讀一百遍那麼苦,而是要經常去學,多練,有方法的去掌握方法,訓練是增加能力。幼少兒英語啟蒙教育,重要的是對英語發音節奏和韻律的掌握,語調的把控;很多時候我們是讓孩子對整句話的模仿,而不是一個詞一個詞去模仿,一旦掌握了英語的節奏,個別的發音不準也不會影響到整體的英語感覺。整句話的說,就算中間有聽不清的地方,也會不影響理解,特別是英語發音的弱音的地方,孩子往往會因為聽不清或者比較弱,會忽略掉,反而發音比較長,音調比較高的詞彙,孩子會記得比較清晰,聲音就適當的大點;就是說聲音該大的時候大,該小的時候就小,抑揚頓挫,就是英語發音的語調。經過多次練習,中間弱讀或者模糊不清的發音會逐漸得到清晰。
當教孩子學英語發音的時候,比如「bed」,「bad」基本上音節都是一樣的,但是認真的小朋友會發現,雖然發音的相同的,但是發音過程中持續時間又長有短;如果在聽力練習的時候,如果能準確把握住這個音節發音時間,就能準確知道是哪個詞,而不需要去耽誤時間,佔用大腦思維空間去推理是「bad」還是「bed」,因為腦海中沒有對著兩個發音準確的辨音標準。
詞彙量的積累在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訓練中是很重要的,因為聽說讀寫能力訓練是依靠在詞彙的基礎中來練的;能力不是憑空而存在的,只有在英語的詞彙,語法,句子,短文中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詞彙也只有在聽說讀寫中才能煥發活力。比如我們學「漢語」,只學一個「漢」不行的,只學一個「語」也不對的;只有合起來才是漢語。而英語表述「chinese」是一個詞,只純粹的去認識這個詞,就是一個孤零零的去記憶,要將這些詞放入到句子中,情景對話中學習,才會將詞彙學活了。比如當孩子在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學了「bus」公共汽車,在看到公共汽車的樣子的時候,就會說「bus,bus」,如果將bus這個詞加入到英語兒歌或者富有節奏韻律的唱跳操中,孩子會很自然的去表達,而且會還多說幾句。前幾天坐公交車,車後做了一對父子,孩子大概有4-5歲,大概是剛從培訓班準備回家,當公交車經過一個建築工地時候,有一個起重吊車停在旁邊,孩子指著那個車說「crane」,頓時感到很奇怪,平時不怎麼用的詞,這麼小的孩子已經開始學會了,而且還能用口語表達成一句完整的句子。可見孩子對英語詞彙的認知和使用,是日積月累,是貼近生活,在模擬情景中去認知,在實踐中獲得新的認識。加深印象,更有自信去表達。3-6歲的孩子在語言表達的時候,不會特意的去使用語法,在交流中使用的口語,把整句話拿來用就行了,但是這個時候也要教會孩子詞彙,語法,音標,自然拼讀等基本的知識,跟外教老師學英語口語相輔相成,能進一步幫助孩子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