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一下臉,你的房子就成了別人的!清華教授:堅決對人臉識別說「不」!

2020-12-14 騰訊網

業主毫不知情,僅刷一下臉,房子就被抵押或過戶了!

更可怕的是,人臉數據一旦洩露,就是終身洩露!

來源:央視財經

刷一下臉,業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名下房產就被過戶給他人或被用於抵押貸款,業主們的損失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

01

廣西南寧:十幾名業主刷臉賣房被騙超千萬元

今年以來,廣西南寧一些業主委託一家房產中介公司工作人員賣房時,疑似遭遇了詐騙,據不完全統計,受害人有數十人之多。

今年9月份,廣西南寧市民黎先生想出售一套商品房,9月27日,他來到南寧市建新路四街一家房產中介店,通過一位叫韋遠鵬的置業顧問,籤署了一份《房地產買賣代辦合約》,約定以150萬元的價格銷售房屋。在收取了3萬元的定金後,9月28日,置業顧問韋遠鵬以房屋查檔為由,要求黎先生和他見面,用手機給黎先生進行刷臉。

比黎先生賣房更早的還有南寧市好幾位市民,他們同樣是通過置業顧問韋遠鵬賣房,同樣是在籤訂《房地產買賣代辦合約》,交付定金以後進行刷臉查檔。但是大家都沒有等到房款,卻等來了一個炸了鍋的消息。

售房者黎先生:10月15日,我看到新聞報導那個姓韋的騙了很多人,通過人臉識別把很多人的房產轉給買家。

售房者陸先生:我們沒有收到錢,這房子為什麼能過戶?我們就趕緊去派出所去報案,10月18日我們接到了大沙田派出所一位民警的電話,說這個叫韋遠鵬的中介已經被抓了。

售房者們說,僅僅被韋遠鵬一個人騙的受害者已經超過10人,受騙總額超1000萬元。這些售房者都是在和韋遠鵬完成刷臉認證後,房子當天就被過戶出去,而且立刻被買家抵押給第三方。記者調查發現,韋遠鵬都是使用「邕e登」App進行不動產轉移登記的。

「邕e登」App是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於2018年推出的線上業務辦理平臺,辦的就是深化服務,讓市民少跑腿。目前96%的不動產登記業務都實現了線上辦理。

02

廣西南寧:仿冒業主籤名 不法中介瞞天過海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動產轉移登記線上辦理,需要買賣雙方完成材料填寫、核驗房產、核驗稅務信息、認證、交登記費等一系列嚴格的步驟。最關鍵的是需要雙方進行信息確認、籤名操作、人臉信息採集。不法中介為何能夠瞞天過海、完成過戶?這起事件中暴露的安全隱患,該如何防範呢?

今年9月底,南寧市民黃先生也遭遇了韋遠鵬的套路,當時韋遠鵬還沒有被警方控制,至於為什麼不經過賣家同意就刷臉過戶,而且售房者也收不到房款的問題,韋遠鵬當時是這麼回復黃先生的。

售房者:問你個問題,上次刷臉是查檔嗎?

韋遠鵬:查檔、網籤一起。

售房者:網籤是什麼?

韋遠鵬:網籤就是確認買賣交易,確認有資格交易過戶。

售房者:你原來不是說查檔嗎,那你為什麼要搞過戶?

韋遠鵬:因為買家的貸款可能貸不了那麼多,我們要做抵押貸給他。

房子過戶後,黃先生向買房的買家確認,得知他已經將房款全額交給了韋遠鵬。

售房者:那辦抵押的錢呢,誰拿了?韋遠鵬拿了?

購房者:不是他是誰?我房款全部給完了。

和黃先生一樣,多個售房者表示,他們只刷了臉以及在紙質的《房地產買賣代辦合約》上籤過字,房子就被輕易過戶了。

售房者陸先生:我們後來去房產交易中心列印成交的電子合同,合同上面有我媽的籤字,但我媽當時確認了她沒有籤過任何字。

售房者覃女士:知道被騙的當天后,我就拿我爸的「邕e登」進去查詢,發現授權辦理申請刷臉認證的申請人是韋遠鵬,仿冒我爸爸的名字籤的。

從今年6月到10月,韋遠鵬用同樣的手法過戶了十幾名業主的房產。目前警方已對韋遠鵬事件進行立案調查,這些售房者被過戶的房屋已經被凍結交易。記者了解到,通過「邕e登」App進行刷臉認證,不僅可以查詢名下房產,還可以辦理房產過戶。若業主對操作流程不熟,房產中介則有機會通過便捷的人臉識別驗證程序進行不規範的操作。

為防範此類事件發生,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也表示,將於近期對網絡平臺進行優化,設置刷臉文字提醒、增加驗證碼確認等。

廣西南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主任胡志海:在原來刷臉界面裡面,沒辦法在它界面上告訴大家現在在辦什麼。跟公安部門還有支付寶做了技術對接,在界面下方增加了信息提示欄,能明確地告知刷臉當事人,在刷臉的時候辦理了什麼業務。

清華教授:堅決對人臉識別說「不」!

本文轉自:南方都市報(ID:nddaily)

一場疫情,從多個維度改變了社會生活。流行起來的,除了口罩、消毒藥水,還有小區的人臉識別門禁。在很多地方,原有的指紋、門禁卡設備被取消,人臉識別成為居民出入小區的唯一驗證方式。

今年上半年,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也遇到類似的狀況,但她決定對人臉識別說「不」。

作為一名法律學者,勞東燕發揮了自己的長項:她寫了法律函,分別寄到物業公司和居委會。後來,街道方面邀請她談話,在會談中歷數人臉識別的各種好處;她則列舉了種種風險,認為在小區安裝人臉識別裝置並無必要,而且不經同意收集人臉數據,也違反現行的法律規定。

雙方誰也沒說服誰,最終街道方面同意安裝設備後,讓居民在三種方式中自行選擇。不過,小區的門禁改造工作,不知何故被擱置下來。

在勞東燕看來,很多推動人臉識別落地的機構,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隨之而來的風險有多大。「如果人臉數據被洩露、被濫用,不僅不會改善社會治安,反而可能使相關的違法犯罪活動激增。」她說。

面對人臉識別門禁

她「稍微掙扎了一下」

勞東燕分享了前面的「維權經歷」。她回憶,與街道相關負責人談話時,對方的主要論據是人臉識別可以排查違法犯罪人員,讓小區更安全。

勞東燕對此難以認同。在她看來,人臉識別技術給社會帶來的巨大風險,遠遠大於它帶來的各種便利。更何況,打擊犯罪只是社會治理的目標之一,無法構成強制居民刷臉的理由。

後來,小區的門禁改造工作沒有繼續進行。勞東燕不知道是她的反對起了作用,還是另有其他原因。「我也只是稍微掙扎了一下,」她話音未落,會議室裡的人都笑起來。

勞東燕也笑。她解釋道:「在這項技術得到公權力部門大力支持的情況下,個人想要為自己的權利做鬥爭,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這種代價並非我們普通人所能承受,因為它會嚴重幹擾原有的生活。」

今年4月,《光明日報》曾刊發評論文章,點評江蘇省常州市部分社區強制居民「刷臉進小區」的爭議事件。文章稱,爭議的導火線,或許正是對門禁系統的強制推行觸碰了信息被採集者的敏感神經,而信息的不透明、不對稱加劇了被採集者的安全焦慮。

勞東燕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刑法學。這兩年,有關人臉識別的爭議性社會事件頻頻出現,讓她關注到這一新技術應用中的風險與法律規制問題。去年,她撰寫的一些分析人臉識別的法律文章,因為擊中了很多人的心聲在網上盛傳。

「人臉數據一旦洩露,就是終身洩露」

近一年過去,隱憂仍在,而且變得更凸顯了。在23日的論壇上,勞東燕詳細談了談人臉識別推廣適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比如成為「透明人」、被操控的危險以及數據的洩露與濫用等等。

這些擔心並非杞人憂天,現實中早有相應的案例。裁判文書網公開信息顯示,從2018年7月開始,有犯罪分子通過非法購買公民個人信息並製作相應的「換臉」視頻,突破了支付寶的人臉識別認證。2019年,又有「00後」男孩繞過了廈門銀行App的人臉識別系統,使用虛假身份信息註冊多個帳戶並倒賣牟利。

在勞東燕看來,以上事件不過是冰山一角。隨著海量的人臉數據被收集,人臉數據或許會和電話號碼、身份證號一樣,成為違法犯罪分子所使用的新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特徵識別信息無法更改的特性,將使得受害者更難獲得有效救濟。「人臉數據具有不可更換性,因為我們無法換臉。一旦洩露就是終身洩露,即便採取法律手段維權成功,也難以恢復原狀。」她說。

讓勞東燕憂慮的是,從民眾到部分企業、管理者,似乎都還沒有充分的風險意識。比如她的小區要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時,業主們在群裡討論。讓大家反應最大的,不是刷臉,而是上傳房產證信息的要求。「其實,人臉數據的收集所帶來的風險,要比上傳房產證大得多,二者根本不可比擬。」

如果說人臉識別的一端是一些民眾對於便利的嚮往,那麼另一端則是企業的變現衝動與政府的新型治理需求。

勞東燕認為,用人臉識別提升社會治安水平的初衷是好的,但人臉識別所涉及的,並不是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的平衡問題——每個人就是「公共」的組成部分,人臉識別的推廣運用,本身就會給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帶來「無法估量的風險」。「其間的問題在於,我們可能既不再享有任何隱私,也因此喪失絕大部分的安全。」

「網際網路的基本邏輯是,安全問題的解決並不取決於安保水平與能力最高的部門或企業,而是取決於其中水平最低與能力最差的。允許各式各樣的組織與單位隨意收集民眾的人臉數據,就等於埋下一個個地雷,數據被洩露與濫用的可能性會急劇地提升,這勢必嚴重危及公眾的人身與財產安全。」勞東燕說。

與技術的快速發展相對的是,現有的法律保護框架,難以對人臉識別實現有效的規制。勞東燕認為,在各方的角力之下,企業和政府成了強勢的兩方,作為個人之集合的民眾,則變成最為弱勢的一方。

她解釋道,目前的個人信息收集以同意機制為基礎,如果作為數據主體的個人表示同意,接下來的數據收集、使用、處理就交給了企業和政府,數據主體難以進行後續的監督和控制。

「基本上徵得同意之後,你的個人數據就跟你沒有關係了,之後所有的風險都需要由你自己來承擔。」她說,考慮到現實中,很多人都是在不知風險的情況下表示同意,或者由於必須使用相應App而不得不給予同意,以同意機制為基礎的法律保護框架更是顯得無力。

法律的滯後性總是存在。但在人臉識別領域,這一問題似乎更加突出。勞東燕用火箭來比喻人臉識別的發展態勢,用馬車來形容現階段法律及監管政策對人臉識別的規制能力。「你用馬車去追火箭,自然是追不上。」

學者建議引入公眾監督機制和市場化手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鍇指出,人臉識別能達到識別目的,關鍵原因之一是有一個事先建立的人臉信息資料庫,如果沒有這個資料庫,光憑技術也無法完成比對。「但是問題在於這個資料庫不受我的控制。」

《網絡安全法》明確規定,「網絡產品、服務具有收集用戶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明示並取得同意」。近年來,隨著四部門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的推進,國內的App大都建立了要求用戶授權同意的機制。只是時至今日,強制同意、默認同意等情況仍然存在,人臉識別領域就更是如此。

王鍇表示,「同意」的基礎是對風險有足夠的了解,但是大部分民眾對人臉識別的認知並不夠。他認為,人臉資料庫需要由一個統一的主體來建立,並且接受公眾監督。「像企業這樣各自去收集和建立,洩露風險很大。有必要引入公共機構或社會團體去監督。」

勞東燕則認為,法律保護的整體框架急需做出調整,不應以同意機制為基礎。採用以同意機制為主的模式來保護個人信息,就等於是將數據的相應風險主要放在作為數據主體的個人身上。

在她看來,當前的主要問題在於,相應的風險是由實施收集、使用行為的數據控制者與處理者所製造,而因收集、使用個人數據的收益也主要由後者所享有。

「數據主體得到的便利跟企業和政府部門所獲得的收益相比,根本微不足道,沒有理由將相應的風險主要分配給數據主體來承擔。」她同時認為,法律不僅需要規制數據控制者的非法收集行為,也必須規制對數據的濫用行為,可能後者才是法律真正應當規制的重心。

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許可指出,目前數據濫用的問題之所以還沒有得到充分規制,是因為政府很難直接幹涉企業內部的經營業務。「政府部門缺乏技術、人力,當它試圖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水準的時候,自身的執法力量可能達不到。同時,幹涉企業內部經營,在法律上也缺乏相應依據。」

許可說,除了依靠法律監管,也可以考慮使用社會的力量,通過樹立行業標準、增強市場競爭,來達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既有的思路過於強調了對企業的問責,但實際上它並不能真正發揮預期作用。能否通過一些市場化、技術性的手段來提升個人信息保護的水準?我覺得這是未來的一個方向。」他說。

「我個人認為風險沒評估清楚之前,應該立法先行,」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兵說,「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人幸福、安寧、自在地生活。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經濟動物而存在的,不能為了經濟不惜一切代價。」

相關焦點

  • 【又見騙局】刷一下臉,你的房子就成了別人的?
    刷一下臉,業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名下房產就被過戶給他人或被用於抵押貸款,業主們的損失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售房者黎先生:10月15日,我看到新聞報導那個姓韋的騙了很多人,通過人臉識別把很多人的房產轉給買家。售房者陸先生:我們沒有收到錢,這房子為什麼能過戶?我們就趕緊去派出所去報案,10月18日我們接到了大沙田派出所一位民警的電話,說這個叫韋遠鵬的中介已經被抓了。
  • 房子刷臉被過戶 警惕各種人臉識別認證
    現在人臉識別作為實名認證的一種方式,已經被廣泛用於各種手機APP中。平時買菜支付可以刷臉,註冊登錄可以刷臉,就連房屋過戶認證也可以刷臉。本來刷臉是一種先進的科技,用來方便人們的生活的,但有些人卻利用別人的信任和對新事物的不熟悉,動起了歪心思。今年9月份的時候,在廣西南寧就出現了中介公司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誆騙賣家進行刷臉操作,導致房屋當天就被過戶,而且立刻被買家抵押給了第三方。好傢夥,賣房的錢都沒有拿到,房子就直接被過戶了,這操作確實很騷。
  • 刷一下臉,房子就被過戶了?
    業主毫不知情 僅刷一下臉,房子就被過戶了 今年7月,來自廣西南寧的秦女士一家人來到位於建新路四街的一家房產中介店,通過一位名叫韋遠鵬的置業顧問辦理房屋買賣事宜。籤署過代辦合同,且在正規平臺刷臉走買賣程序,秦女士家人沒有察覺不對勁。 秦女士: 置業顧問說要查看房子是否有抵押,要刷臉查檔。之前也和其他中介了解過,有刷臉查檔這個操作。
  • 小杜說法 | 刷一下臉,你的房就成了別人的?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法律...
    小杜說法 | 刷一下臉,你的房就成了別人的?,刷臉購物方便生活,刷臉考試保證公平,北大弒母案嫌犯吳謝宇,就是在重慶機場被天眼系統識別,最終落網。但科技也要有溫度和關懷,比如前段時間湖北一名94歲老人被抬進銀行進行人臉識別,濟南一名男子在售樓處戴頭盔看房,因為人臉識別系統可以以無感方式收集看房人的面部信息
  • 刷一下臉1000萬沒了!南寧業主賣房被騙,該給人臉識別潑潑冷水了
    這兩年,人臉識別技術正在興起,在有些銀行取錢已經不需要用卡,只要刷一下臉就可以了。但是刷臉真的靠譜嗎?近日,在廣西南寧有市民用手機刷刷臉,房子竟然沒了!比黎先生賣房更早的還有南寧市好幾位市民,他們同樣是通過置業顧問韋遠鵬賣房,同樣是在籤訂《房地產買賣代辦合約》,交付定金後進行刷臉查檔,但是大家都沒有等到房款,卻等來了一個炸了鍋的消息——房產已轉給了買家。錢沒收到,刷刷臉房子就過戶給了人家,這不是騙人嘛!於是售房者們趕緊報了案,中介韋遠鵬被抓了起來。
  • 刷臉的後果:房子成別人的了,房款一分沒有
    11月底的時候售樓處人臉識別剛剛上過熱搜,不到半個月,「人臉」再生事端,不過這次瞄準的不是購房者而是售房者。 01 根據報導,今年9月的時候,廣西南寧A想賣一套商品房,他找到置業顧問B。
  • 刷一下臉,房子就被過戶了
    刷一下臉,業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名下房產就被過戶給他人或被用於抵押貸款,業主們的損失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廣西南寧:十幾名業主刷臉賣房被騙超千萬今年以來,廣西南寧一些業主委託一家房產中介公司工作人員賣房時,疑似遭遇了詐騙,據不完全統計,受害人有數十人之多。
  • 十幾人被騙超千萬:業主毫不知情僅刷一下臉 房子就被過戶了
    秦女士說:「他跟我們說刷臉查檔,查看房子有沒有抵押、是不是你的房子等信息。之前我也跟其他中介了解過,有刷臉查檔這個。」無獨有偶,在9月份,另一位市民黎先生通過同一位置業顧問銷售房屋,黎先生向媒體介紹,房屋銷售價格150萬元,收取3萬元的定金後,該名置業顧問同樣以房屋查檔為由,要求黎先生和他見面,並用手機進行刷臉。
  • 人臉識別被濫用 拿個廁紙都要刷臉!
    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處處要「刷臉」,取廁紙也不放過近日,東莞某公廁取廁紙竟然需要人臉識別,媒體報導後,雖然該設備終止使用並改用常規的方式免費提供紙巾,但還是引發網友熱議。
  • 刷一下臉 房子就被賣了
    刷一下臉,房子就被賣了 摘要 【細思極恐!刷一下臉 房子就被賣了】世界之大,鐮刀無處不在!本來是一個讓市民「少跑腿」的APP,卻被不法分子鑽了空子。有市民反映,刷一下臉,一套房沒了……截至目前已經有十多名業主上當受騙。
  • 進小區刷臉,取張廁紙都刷臉!杭州這些人臉信息去哪了?
    ;住酒店,人臉識別……在刷臉時代,你去樓盤售樓處看個房子,也很可能被人臉識別。在沙盤邊上,是一個人臉採集裝置。「現在售樓處也要刷臉了?」「是啊,現在越來越科技了。」她說。買房子為什麼要人臉識別?她向記者解釋說,這主要是為了分辨是誰的客戶。「我們房子和很多中介有合作的,如果中介帶過來和客戶自己來是不一樣的,中介帶來的,佣金就要算給中介,如果客戶自己來的,那麼佣金就是我們現場接待的。」她說。
  • 進小區刷臉,取張廁紙都要刷臉!這些人臉信息都去哪了?
    本文轉自【錢江晚報】;進小區,人臉識別;住酒店,人臉識別……在刷臉時代,你去樓盤售樓處看個房子,也很可能被人臉識別。 有人覺得方便,不用帶卡,刷個臉就能進門。有人表示擔憂,錄入的信息會不會洩漏,隱私要如何保護?
  • 業主毫不知情 僅刷一下臉 房子就被過戶了
    刷一下臉,業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名下房產就被過戶給他人或被用於抵押貸款,業主們的損失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  售房者 黎先生:10月15日,我看到新聞報導那個姓韋的騙了很多人,通過人臉識別把很多人的房產轉給買家。  售房者 陸先生:我們沒有收到錢,這房子為什麼能過戶?我們就趕緊去派出所去報案,10月18日我們接到了大沙田派出所一位民警的電 話,說這個叫韋遠鵬的中介已經被抓了。  售房者們說,僅僅被韋遠鵬一個人騙的受害者已經超過10人,受騙總額超1000萬元。
  • 人臉支付、刷臉賣房……人臉識別的喜與憂在交替上演
    但是售房者們都未等到房款,卻等來了一個炸了鍋的消息——完成刷臉認證後,房子被過戶,錢卻沒收到。無獨有偶,僅僅被韋遠鵬一個人騙的受害者已經超過10人,受騙總額超1000萬元。業主們的損失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目前警方已對韋遠鵬事件進行立案調查,這些售房者被過戶的房屋已經被凍結交易。不僅刷臉賣房出事故,進售樓處看房也被迫戴頭盔。
  • 又被人臉識別坑,南寧多名業主被騙超千萬元,刷臉後房子被過戶
    12月10日,據央視財經報導,廣西南寧市民黎先生想出售一套商品房,他通過一位叫韋遠鵬的置業顧問,約定以150萬元的價格銷售房屋除了黎先生之外,其他售房者也遭到了如此欺騙,僅僅被韋遠鵬一個人騙的受害者已經超過10人,受騙總額超1000萬元。這些售房者都是在和韋遠鵬完成刷臉認證後,房子當天就被過戶出去,而且立刻被買家抵押給第三方。據悉,韋遠鵬都是使用「邕e登」App進行不動產轉移登記的。
  •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收快遞刷臉……人臉識別深陷爭議...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杜曉彤 李穎超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回到小區刷臉、收取快遞刷臉……不知不覺間,人臉識別設備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臉識別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刷臉支付,曾經一度成為「網紅」,但因各種爭議在現實中的推廣受到極大局限。「所以現在刷臉支付的推廣情況其實不是很好。」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 看房先刷臉 ?記者暗訪青島售樓處,人臉識別成「標配」,隱私洩露成...
    進小區,要刷臉;取廁紙,要刷臉。在這個「刷臉時代」,人臉識別正在全面嵌入生活的多個場景。如今,看房也要刷臉了。近日,一條「男子戴頭盔看房」的小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一名男子戴著頭盔進售樓處看房,以防範人臉識別系統抓拍。一時間,「戴頭盔看房」引發多方關注,短短幾天時間,天津、南京等地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叫停售樓處強制進行人臉識別。
  • 躲都躲不掉的人臉識別 誰在靠你的「臉」賺錢?
    家住北京通州區某小區的業主張先生,最近突然被小區物業通知「小區門禁要改成人臉識別」。在業主們的一片歡呼聲中,他顯得有些「異類」,「我比較擔憂的是,這些搜集的人臉信息會存儲到哪兒?數據會不會被洩露?但小區大部分人不關心人臉識別的隱患,也覺得自己的臉不值錢。」而遠在廣東東莞的市民最近發現,去公共廁所上廁所需要刷臉取廁紙。
  • 小區不刷臉不讓進,物業有權強制採集居民人臉信息嗎?
    近日,居住在北京市昌平區某小區的趙明(化名)出差一趟回來後,發現原先無門禁的小區加裝了人臉識別門禁。「突然變成要刷臉才能進小區,也沒有提前告知,我只能去補辦。」9月27日,趙明對《工人日報》記者說,「辦理這個需要錄入個人信息,我是非常不情願的。」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誰偷了我的臉?」
    今年3月,勞東燕發現,小區每單元的電梯裡都貼上了通知,要求業主下載一個APP,錄入人臉信息,用於門禁升級。勞東燕是清華的法學教授,從去年起,她發現人臉識別被運用在越來越多的場景——分類安檢的地鐵口,AI換臉的手機遊戲,就連法學院的自動咖啡機也有了人臉支付這一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