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說法 | 刷一下臉,你的房就成了別人的?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法律...

2020-12-24 澎湃新聞

小杜說法 | 刷一下臉,你的房就成了別人的?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問題的幾點思考

2020-12-10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年來,

人臉識別技術逐漸成熟,

刷臉購物方便生活,

刷臉考試保證公平,

北大弒母案嫌犯吳謝宇,

就是在重慶機場被天眼系統識別,

最終落網。

但科技也要有溫度和關懷,

比如前段時間

湖北一名94歲老人

被抬進銀行進行人臉識別,

濟南一名男子

在售樓處戴頭盔看房,

因為人臉識別系統

可以以無感方式

收集看房人的面部信息,

通過智能識別,

對客戶進行區分,

從而把顧客分類,

與購房優惠掛鈎。

之前央視也曾報導,

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

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

看看下面的新聞,倒也不是危言聳聽

因此,

有必要給狂奔的技術

套上法律的籠頭。

相關法律規定

1.即將生效的《民法典》規定,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

2.10月份,杭州市人大發布的條例新增了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保障業主對共用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權等內容。

3.10月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個人同意,並且個人有權撤回同意,不得以個人不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

草案同時規定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000萬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營業額5%以下罰款。

寫在最後

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到,

人並非是造物主的巔峰之作,

也不是未來智神的前身,

人類只是創造萬物互聯的工具,

而萬物互聯可能從地球向外擴張,

擴展到整個星系甚至宇宙,

這個宇宙數據處理系統如同上帝,

無所不在,

操縱一切,

而人類,

註定會被併入系統之中。

原標題:《小杜說法 | 刷一下臉,你的房就成了別人的?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問題的幾點思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刷一下臉,你的房子就成了別人的!清華教授:堅決對人臉識別說「不」!
    跟公安部門還有支付寶做了技術對接,在界面下方增加了信息提示欄,能明確地告知刷臉當事人,在刷臉的時候辦理了什麼業務。 與技術的快速發展相對的是,現有的法律保護框架,難以對人臉識別實現有效的規制。勞東燕認為,在各方的角力之下,企業和政府成了強勢的兩方,作為個人之集合的民眾,則變成最為弱勢的一方。
  • 刷臉技術終於要進法律的「牢籠」了,網友:關的好
    自從刷臉技術問世以來,就有著被「濫用」的現象,在很多場景下都使用著刷臉技術,前不久甚至運用到了公廁的抽紙機上,讓人很是費解。刷臉技術的濫用代表著人們個人信息安全隱私極為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不可避免地損失。
  • 【又見騙局】刷一下臉,你的房子就成了別人的?
    刷一下臉,業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名下房產就被過戶給他人或被用於抵押貸款,業主們的損失少則數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在收取了3萬元的定金後,9月28日,置業顧問韋遠鵬以房屋查檔為由,要求黎先生和他見面,用手機給黎先生進行刷臉。
  • 「刷臉」如何保護隱私 專家:行業自律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網際網路時代,「刷臉」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了新挑戰。近年來,圍繞人臉識別的爭議不斷。這些爭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臉識別應用之廣泛及由此引發的公眾擔憂。網際網路時代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生物認證技術有哪些弱點?包括刷臉在內的生物認證應用場景和技術是否有相關的規範和監管?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 刷臉的後果:房子成別人的了,房款一分沒有
    B以房屋查檔為由,用手機給A進行了刷臉認證,可是沒成想,完成刷臉之後,A的房子當天就被過戶出去而且立刻抵押給了第三方。 B用來進行刷臉認證的APP是當地不動產登記中心2018年推出的線上業務辦理平臺,本意是想讓市民少跑腿,通過APP就能查詢名下房產、辦理房產過戶,卻沒想到被房產中介鑽了空子。 而實際上,購房者的隱私洩露遠不至於此。
  • 刷臉的「黑鏡世界」裡 你是商家眼裡的小透明
    來源:中國經營報刷臉的「黑鏡世界」裡,你是商家眼裡的小透明文/沈彬刷臉的「黑鏡世界」裡,你是商家眼裡的小透明 誰能想到自己,因為臉就丟了30萬塊錢呢?自古以來,人們普遍默認臉是公共信息,看別人的臉本身不算是冒犯和侵權。但是,刷臉是黑科技帶來的新問題,就是之前公共普遍接受的、默認公共屬性的生物信息——人臉,被實施了精準的信息挖掘,將臉與本來屬於隱私的個人身份、出行軌跡、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相勾連。
  • 刷臉的「黑鏡世界」裡,你是商家眼裡的小透明
    來源:中國經營報刷臉的「黑鏡世界」裡,你是商家眼裡的小透明文/沈彬刷臉的「黑鏡世界」裡,你是商家眼裡的小透明 誰能想到自己,因為臉就丟了30萬塊錢呢?自古以來,人們普遍默認臉是公共信息,看別人的臉本身不算是冒犯和侵權。但是,刷臉是黑科技帶來的新問題,就是之前公共普遍接受的、默認公共屬性的生物信息——人臉,被實施了精準的信息挖掘,將臉與本來屬於隱私的個人身份、出行軌跡、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相勾連。
  • 刷臉時代,如何保護我們的「臉」
    這一說法迅速掀起一場輿論風暴。刷臉進出、刷臉支付、刷臉乘車,時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但與此同時,人臉識別爭議事件時有發生,爭議的核心是個人隱私。李開復的一句話,再次引發人們對人臉數據安全的擔憂。相比其他基礎數據,面部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是個人隱私中最敏感的一部分。
  • 處處「刷臉」有必要麼?誰來保護我的信息安全
    關注你想關注的、你沒關注的,調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吳濤)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
  • 掃碼、刷臉背後 個人信息如何規範?
    「掃碼、刷臉背後,個人信息如何規範?」「遊戲裡的裝備算不算虛擬財產?」「我的『花唄』能否繼承?」已經實施的民法典作為一部21世紀「數字時代」的法典,對「數字生活」的一些場景進行了規範。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全程參與民法典立法的權威專家孫憲忠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指出,民法典相關規定「揭示了一個未來」。
  • 進小區要「刷臉」?居民:我的個人信息安全誰保障?
    家住海澱區長河灣小區的多位居民近日反映,小區門口安裝了「刷臉」設備,業主需要人臉識別。部分業主拒絕錄入個人敏感信息。記者隨即展開調查,那麼,如果接受了人臉識別的方式,居民提供的個人信息存在哪?又流向哪?居民的個人信息安全能夠保障嗎?
  • 拿個廁紙都要刷臉!誰來保護我的信息安全?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吳濤)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
  • 人格權編|「生物識別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處理規範仍需細化
    郭兵向界面新聞解釋他提起訴訟的原因,「人臉識別技術是非接觸性的技術,當受害者的面部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時,很有可能受害者本人並不知情,它帶來的風險也有不可控性。」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視覺識別技術最為成熟,應用落地最為廣泛。從機場、高鐵站到酒店、銀行,再到刷臉支付、刷臉門禁,人臉識別從少數有限場景已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 「刷臉」時代,誰來保護我的個人信息安全
    「男子戴頭盔看房」曾引發網絡熱議,起因是 「樓盤用上人臉識別設備,為保護個人信息不得不戴著頭盔看房 」。「人臉識別」取廁紙 拷問公共管理精細化12月上旬,廣東東莞一公廁「人臉識別供紙機」引熱議,市民只需站在取紙機前3秒,通過機器自動「刷臉」功能,便能得到設定好的紙量。
  • ...刷臉」時代人臉信息無法「重置」 拿什麼保護你的「面部密碼」?
    中國網12月3日訊(記者 董小迪)刷臉支付、刷臉考勤、刷臉倒垃圾......隨著科技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安保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由於人臉信息無法「重置」、無需接觸即可捕捉,這項技術背後的個人信息安全隱患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 逛動物園強制「刷臉」有必要嗎2019年10月17日,郭兵收到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給他的「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升級為人臉識別」的簡訊。
  • 「刷臉時代」更需築牢信息安全防線
    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刷臉」支付、「刷臉」開門、「刷臉」進站……人臉識別應用五花八門,在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風險也如影隨形。
  • 購物「刷臉」、門禁「刷臉」、手機「刷臉」……我的臉還歸我做主嗎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去樓盤看房也會被「刷臉」……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法律法規:陸續出臺,嚴懲違法行為如何解決包括人臉識別信息在內的個人信息保護這一難題?從立法的角度,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 被偷走的臉:法律如何保護?
    摘要:本文從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及國內外其他人臉識別糾紛案說起,簡單介紹了人臉識別工作原理,對人臉識別技術進行法律規制的必要性,並梳理了我國關於人臉生物信息保護的法規現狀,也簡單提到國外法律保護現狀。最後提出立法應重點限制和規範巨頭公司和政府的行為。
  • 中國發布丨「刷臉」時代人臉信息無法「重置」 拿什麼保護你的...
    中國網12月3日訊(記者 董小迪)刷臉支付、刷臉考勤、刷臉倒垃圾......隨著科技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安保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由於人臉信息無法「重置」、無需接觸即可捕捉,這項技術背後的個人信息安全隱患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