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權編|「生物識別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處理規範仍需細化

2021-01-05 界面新聞

記者 | 高佳 王飛翔編輯 | 翟瑞民1

2019年10月17日,郭兵收到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來的簡訊通知:「園區年卡系統已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原指紋識別已取消,即日起,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

在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任教的郭兵多年來持續關注研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法律問題。他意識到,人臉識別收集的面部特徵信息屬於個人敏感信息,對其收集和利用不規範極易危害人身和財產安全。在與杭州動物世界協商退卡無果後,郭兵選擇了訴訟的方式,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這一案件也被稱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

「人臉識別技術確實可能帶來便利,但它同時潛藏的風險也是巨大的。」郭兵向界面新聞解釋他提起訴訟的原因,「人臉識別技術是非接觸性的技術,當受害者的面部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時,很有可能受害者本人並不知情,它帶來的風險也有不可控性。」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視覺識別技術最為成熟,應用落地最為廣泛。從機場、高鐵站到酒店、銀行,再到刷臉支付、刷臉門禁,人臉識別從少數有限場景已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這一社會現象作出回應,人格權編中以專章形式專門明確了個人信息處理的規範及要求。對於個人信息的範圍,民法典以列舉的方式,將「生物識別信息」明確納入受法律保護的個人信息中,除此之外,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信息也被納入其中。

「生物識別信息、行蹤信息等被納入到個人信息的範疇,適應了目前網際網路技術和生物識別技術發展的現實需求,有利於強化個人信息保護。」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葉剛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稱。

民法典頒行前,2017年通過的《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但什麼是合法,什麼是非法,這個界限實際上並不清楚。」王葉剛說。這一界限不清會導致個人主張權利面臨舉證的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民法典在明確個人信息概念之外,專門規定了個人信息處理的原則,即要求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

不過,對於民法典正式施行後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如何更好發揮作用,郭兵認為,有關法律都沒有明確條款涉及個人信息進處理的具體規範。因此在遇到具體案件時,仍可能產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

「民法典作為民事基本法,其規定的是最為基本的民事法律規則,在規範人臉識別這一具體問題方面,民法典的規則是相對宏觀的、粗線條的,其規定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框架,但具體規則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王葉剛認為,這也是目前人臉識別技術運用泛濫的一項重要原因,為解決這一問題,單靠宏觀的法律規則可能是不夠的,還需要將來的立法或司法解釋對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則進行進一步細化。

律法輯要:

我國民法典將「人格權」單獨成編,這在世界各國民法典中沒有先例。人格權編置於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之後,對自然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進行了確認和保障,同時,對於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有關的人格利益,也進行了相應確認和保障。

人格權獨立成編,核心訴求是對「人」的保護。隨著信息技術發展,人的隱私增加了暴露的風險,「人肉搜索」「AI換臉」等現象層出不窮。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以及對「生物識別信息」這類新型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民法典人格權編中,都能清楚地找到法律依據。

相關焦點

  • 人格權、隱私權、個人信息有了新內涵
    圍繞人格權範圍、遺體捐獻、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從事人體基因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的問題,草案三審稿就相關內容作出了修改和完善。  「人格權」是什麼權,草案予以界定  2018年8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初次審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其中,人格權編首次獨立成編,體現了國家立法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和保護。什麼是「人格權」?
  • 最高法制定民法典人格權編司法解釋:增加個人信息保護等案由
    民法典實施在即,涉人格權糾紛司法解釋增加了包括個人信息保護等11件民事案件案由。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貫徹實施民法典全面完成司法解釋清理和首批司法解釋新聞發布會。最高法院副院長賀小榮介紹,該院針對人身損害賠償等有關人格權糾紛的司法解釋作出修改,增加了聲音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申請人格權侵害禁令等民事案件案由。
  • 哪些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被洩露怎麼辦?
    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民法典,專門規定了一章關於個人信息的。民法典明確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哪些屬於個人信息呢?民法典對於個人信息的定義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 法工委發言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人臉識別等 作出專門規定
    《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周譽東 徐航12月21日北京報導:近期,為躲避人臉識別系統,消費者戴頭盔看房等事件引發了民眾對於人臉識別這類技術應用的廣泛討論。1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在記者會上介紹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包括人臉等個人生物特徵在內的敏感個人信息作出的專門規定。
  • 法工委發言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人臉識別等作出專門規定
    1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在記者會上介紹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包括人臉等個人生物特徵在內的敏感個人信息作出的專門規定。圖為記者會會場。攝影 周譽東嶽仲明指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民法典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細化、充實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規則,明確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個人的權利和處理者的義務,進一步增強法律規範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第四編 人格權第五章 名譽權和榮譽權第六章 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第五章 名譽權和榮譽權 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第一千零三十四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 個人信息保護中的敏感信息與私密信息
    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則將個人信息區分為私密信息與非私密信息,同時,明確規定了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這樣一來,就產生了怎樣區分敏感信息與私密信息的問題。此外,對於《草案》為何不沿用民法典區分私密信息與非私密信息的做法,這是否意味著《草案》與民法典的規定相矛盾等問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審:個人電子郵箱地址、行蹤信息受保護 不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2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亦君)《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以下簡稱草案)今天上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三審。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春耀在作草案修改情況時表示,草案完善了個人信息保護規定。
  • 【巾幗普法】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為回應社會需要,《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專門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那麼,《民法典·人格權編》將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1 什麼是個人信息?
  • 法工委: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處理人臉識別等作出專門規定
    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民法典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細化、充實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規則,明確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個人的權利和處理者的義務,進一步增強法律規範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草案確立了個人信息處理應遵循的原則,強調處理個人信息應當採用合法、正當的方式,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限於實現處理目的最小範圍;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向個人告知並取得同意,並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採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 規範疫情信息處理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
    本報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蘭楠任鴻)12月12日,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發布第15號公告,明確要求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的保護,確保我省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有序開展
  • 顧雷:數字經濟時代《民法典》對於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為此,《理論周刊》從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的相關規則出發,陸續就民法典中相關規則對金融實踐與金融創新的影響約請專家做深入分析。本期圍繞當前數字經濟大發展這一背景,約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顧雷圍繞民法典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繼續接受專訪,同時上海財經大學小企業融資研究中心徐曉萍教授亦就此發表署名文章,探討數位化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與普惠金融的發展。
  • 「網絡普法」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為回應社會需要,《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專門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那麼,《民法典·人格權編》將如何保護個人信息?1 什麼是個人信息?《民法典》第1034條第2款規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本條採用了「概括+列舉」的定義模式,同時「等」的使用保持了個人信息定義的開放性,為個人信息的未來保護預留了空間。
  • 法工委: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對人臉識別等作出專門規定
    處理敏感個人信息必須在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最近一段時間,「人臉識別第一案」、消費者戴頭盔看房等一系列事件引發民眾對人臉識別這類技術應用的廣泛討論。如何通過立法規範個人信息保護?在會上嶽仲明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民法典》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細化、充實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規則,明確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個人的權利和處理者的義務,進一步增強法律規範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 人格權編:以法典化的方式保障公民人格尊嚴
    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構築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再到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將「人格權」單獨成編,將所有相關人格權的基本內容規定放在一起,更加便於民眾去了解法律究竟保護了自己的哪些切身權益,以法律的形式把對「人格尊嚴」的保護提升到全新高度,彰顯了21世紀信息社會背景下人格權保護的特殊價值,從體系機構與內容上都展現了新時代立法的創新性、先進性。
  • 民法典來了|程嘯:《民法典》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
    首先,隱私權保護的是私密信息,而個人信息並非都是私密信息,因此無法全部通過隱私權加以保護;其次,隱私權的保護往往是事後的救濟,即構成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後再追究法律責任,而個人信息的保護需要的是全方位的規範,即從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加工、使用、提供、公開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規範,涉及到公法與私法、國內法與國際法等多個法律領域。
  • 如何依法織密個人信息保護網(法治頭條)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民法典在現行有關法律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並為下一步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留下空間。  如何更好實現技術應用與隱私保護的統籌兼顧?疫情防控中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應如何破解?生物識別技術運用中暗藏的隱私洩露風險應如何規避?這都需要從法律和實踐中尋找答案。
  • 四川發出公告:規範疫情信息處理活動 依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
    央廣網成都12月13日消息(記者韓民權)為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的保護,確保四川省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有序開展,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12月12日發出公告,要求規範疫情信息處理活動,依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
  • 肖颯:關於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的八個法律要點
    工作中接觸的數據,都有怎樣的法律屬性?有必要說明,公民個人信息與企業信息的法律保護是有巨大差異的。個人信息的保護根植於人格權,在即將生效的《民法典》第四編第六章隱私權中可以找到其民法淵源。正本清源,個人金融信息的內涵與外延根據銀髮【2020】45號文《中國人民銀行關於發布金融行業標準做好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管理工作的通知》附的技術標準,個人金融信息的定義是「個人信息在金融領域圍繞帳戶信息、鑑別信息(含登錄密碼、查詢密碼等)、金融交易信息、個人身份信息(含生物識別信息)、財產信息(含納稅、公積金)、借貸信息等方面的擴展與細化
  • 民法典編纂專家程嘯接受南都專訪談個人信息保護:
    現行法中,《網絡安全法》對個人信息的概念做了界定,人格權編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基本的標準還是採取識別標準,即凡是可以直接或間接識別出特定自然人的信息作為個人信息,同時對於個人信息的範圍做了更多的列舉,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號、住址、電話號碼等。因為無法窮盡,所以最後定義中用了一個「等」字來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