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人格權、隱私權、個人信息有了新內涵

2021-01-03 中國法院網
 

  賓館房間被私裝攝像頭、電話號碼被販賣、網絡行蹤被窺視……你的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好了嗎?生前未作反對表示,去世後遺體捐獻可以由近親屬共同決定嗎?人體基因科研活動曾經引起軒然大波,除了違背倫理道德,是否也損害公共利益?

  8月22日,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進行第三次審議。圍繞人格權範圍、遺體捐獻、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從事人體基因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的問題,草案三審稿就相關內容作出了修改和完善。

  「人格權」是什麼權,草案予以界定

  2018年8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初次審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其中,人格權編首次獨立成編,體現了國家立法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和保護。什麼是「人格權」?草案在前兩次審議中,尚未對「人格權」具體權利作出明確界定。

  人格權是人格權編中的核心概念,根據建議,草案三審稿中增加了相關規定: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同時,草案將該條第一款關於民事主體人格權受法律保護的規定單列: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

  針對賓館房間私裝攝像頭作出規定

  「請尊重我的隱私!」人們常常這麼強調。但是隱私的定義到底涵蓋哪些方面呢?草案三審稿從法律的層面作出了進一步規定。

  之前,草案二審稿中規定:「本法所稱隱私是具有私密性的私人空間、私人活動和私人信息等」。根據部分常委委員、地方、部門和專家學者的建議,對隱私的定義應突出「不願意為他人知曉」這一特點。經過修改,草案三審稿規定:隱私是自然人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等。

  針對賓館房間私裝攝像頭進行偷拍,侵害公民隱私權的行為,草案作出了有針對性的修改。草案增加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搜查、進入、窺視、拍攝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個人信息範圍擴大、保護環節擴張

  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也被一些媒體稱為「徐玉玉條款」,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此前,草案二審稿對個人信息範圍作出了具體規定:個人信息的範圍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等。

  有的建議提出,個人的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同樣具有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功能,也屬於重要的個人信息。對此,草案三審稿作出採納,將自然人的「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納入個人信息的範圍。今後,垃圾、病毒郵件,線上線下行蹤洩露,「人肉」等問題有望得到遏制。

  此外,為了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草案將「使用」個人信息修改為「處理」個人信息,並增加規定: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進而擴張了個人信息保護環節。

  增加條款鼓勵遺體捐獻

  死後遺體捐獻有利於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進一步鼓勵遺體捐獻,草案三審稿增加規定,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共同決定捐獻。這一修改吸收了國務院《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的相關內容,明確公民生前未拒絕捐獻的,其近親屬可以共同決定捐獻。

  明確與人體有關的科研活動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草案二審稿中規定,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的,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有的常委委員、地方提出,從事這類活動,還應當強調不得損害公共利益。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採納這一意見,在該條中增加規定:從事此類活動「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相關焦點

  • 自然人有隱私權 個人信息受保護
    同時,市民提出疑問,這些人得到自己個人信息的途徑是否合法,這樣的推銷合法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跟著廣東卓領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副主任吳曉峰律師一起學習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定。吳曉峰介紹,順應人們對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強烈要求,民法典構建了我國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則。民法典第1032 條中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
  • 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六章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本章總結我國既有立法經驗(如《網絡安全法》)和學界通說確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規則。我國立法機關也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與民法典之中的規則配合起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
  • 最高法:人格權或單獨成編入民法典 保護個人隱私權
    新聞簡介: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峰在今日舉辦的的2017年大數據合作與合規峰會上透露,最高人民法院有意在民法典的編纂中,提出立法建議,「將人格權單獨成編規定在民法分則中,將對自然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作為人格權的重要內容
  • 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
    筆者認為,一般人格權是為人格權提供兜底性保護的一種權利,是人格權體系保持開放性的特殊形式,具有特定的內涵,不是哪一種具體人格權可以隨便代替的。即便某些具體人格權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因為其有特定的含義和適用對象,而不能代替一般人格權的作用。  應當看到,隱私權內容確實具有相當的寬泛性和開放性,這就使得它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而將一些新的隱私利益納入其中,予以保護。
  • 民法典網課筆記丨你關心的隱私權、AI換臉、性騷擾等熱點 人格權編...
    在民法典草案的七編中,有一編閃耀著大寫的「人」字,這就是第四編:人格權編。從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到構築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及時應對AI等新技術對人格權的挑戰……民法典加強人格權立法,使其獨立成編,強化對人格的全面保護,讓人民生活更有尊嚴。
  • 人格權獨立成編,明確隱私定義!
    -01-明確隱私定義 「私人生活安寧」成隱私權重要內涵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從源頭治理信息洩露 隨著科技發展,我們的私生活邊界不斷拓寬,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成為一道難題,頻頻響起的營銷電話、騷擾簡訊、花樣百出的電信詐騙,似乎成為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社會問題。
  • 抖音、微信讀書敗訴背後:個人信息與隱私權邊界在哪兒?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導讀:近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作出一審宣判,認定微信讀書、抖音兩款App均有侵害用戶個人信息的情形。法律專家認為,案件體現了「司法先行」的指引性作用,個人信息權益作為人格權基礎得到保護將成為大勢所趨。同時,判決結果也表明,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並不意味著過度幹預企業商業模式的運行。
  • 重慶首例因個人信息盜用引發的一般人格權糾紛案宣判
    法院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22日21時訊(記者 李嫋)為了讓員工少繳納個人所得稅或衝減利潤少繳稅,有企業在納稅申報時盜用他人身份信息進行申報。近日,重慶市江津區法院審結了一起企業盜用他人個人信息虛假報稅案件。據悉,該案是重慶首例因個人信息盜用引發的一般人格權糾紛案件。
  • 【雜誌微閱讀】《民法典》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相關規定給銀行...
    ,銀行應注意營銷推介不應影響「生活安寧」,個人信息收集恪守「必要性原則」,業務開展須充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個人信息與隱私確實存在一定的交叉與重疊關係。個人信息既有隱私性信息,如個人的財務信息、遺傳基因信息、性取向等,也有非隱私性信息,如網絡社交信息等。因此,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具有密切的聯繫。但是,作為具體人格權的隱私權不等同於個人信息保護。隱私權的保護對象既包括作為個人信息的隱私性信息,也包括「具有私密性的私人空間、私人活動」。
  • 每日一「典」丨關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有哪些規定?
    民法典   關於自然人隱私權和   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總則   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 民法典關於人格權的規定(律師信箱)
    尹志燁作(新華社發)劉律師:請您解釋一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講的是什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範圍是什麼?山西讀者劉子濤劉子濤讀者:關於你提出的人格權編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以下是相關解答。中國首部民法典中有不少創新性的亮點規定,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的編纂方式,不僅是中國民法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世界民法典歷史上的首創,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
  • 人格權編:以法典化的方式保障公民人格尊嚴
    日前,記者走進雲南世博律師事務所,採訪了在民事訴訟領域有豐富經驗的楊維志律師。什麼是人格權?楊維志介紹,民法典關於人格權的定義是:「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
  • 人格權編|「生物識別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處理規範仍需細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這一社會現象作出回應,人格權編中以專章形式專門明確了個人信息處理的規範及要求。對於個人信息的範圍,民法典以列舉的方式,將「生物識別信息」明確納入受法律保護的個人信息中,除此之外,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信息也被納入其中。
  • 「每周tips」劃重點啦~民法典裡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在《民法典》中,有在第四編 人格權中專設「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章節,規定了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信息屬於隱私,詳盡界定了個人信息的範圍,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將受法律保護;以及在第七編 侵權責任中設「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章節中,規定了權利人、網絡用戶、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關於網絡安全方面的要求與原則
  • 民法典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
    橫村法庭員額法官許佳瑞:民法典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       隨著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時代的來臨,我們與網絡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在為工作生活帶來無限便捷之餘,個人信息被隨意抓取濫用、「鍵盤俠」們隨意發動人肉搜索行為、網絡KOL利用自身意見領袖身份進行網絡暴力、知名人士遭遇AI換臉等新的侵權方式屢屢出現。
  • 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作者 黃鈺欽  從密織個人信息保護網,到保障私人生活「安寧權」,從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應對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對倫理的挑戰……隨著人格權益不再局限於生命與健康,如何適應社會變化、保障「人的尊嚴」成為民之所呼,亟待法有所應。  對此,中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給出正面回應。正在審議的民法典草案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予以「特別關注」。
  • 王利明: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最大亮點,彌補傳統民法不足
    「民法典最大的亮點就是人格權的獨立成編。」王利明認為,人格權獨立成編不僅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還從根本上滿足了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回應了人格權保護在網絡資訊時代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解決了實踐中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最大的亮點就是人格權獨立成編,為制度預留空間」澎湃新聞:在您看來,中國民法典有何特色和創新?
  • 論網絡時代個人隱私權的保護
    然而,近幾年隨著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網絡空間的個人隱私權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強化對網絡空間個人數據和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已成為我國立法的當務之急。  一、隱私權和網絡隱私權。  隱私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格權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
  • 最高法制定民法典人格權編司法解釋:增加個人信息保護等案由
    民法典實施在即,涉人格權糾紛司法解釋增加了包括個人信息保護等11件民事案件案由。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貫徹實施民法典全面完成司法解釋清理和首批司法解釋新聞發布會。最高法院副院長賀小榮介紹,該院針對人身損害賠償等有關人格權糾紛的司法解釋作出修改,增加了聲音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申請人格權侵害禁令等民事案件案由。
  • 【名家說法】楊立新: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立法的創新發展 | 前沿
    就權利類型而言,《民法典》人格權編共規定了14種具體人格權,包括我國目前所確認的所有具體人格權,其明確規定了物質性人格權,突出身體權的地位;明確規定了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並明確精神性人格權的內容和具體保護方法;特別規定了性自主權、人身自由權、聲音權、信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