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簡體字」早已普及,為何港澳臺還在使用「繁體字」呢?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一直延綿不絕,說到最能代表我們中華文化的,就不得不說到漢字了,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我們都知道,漢字的演變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從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到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再到後來的大篆,金文,等等,直到最後,才確定漢字為我們通用的文字。因為中國民族比較多,地域也比較廣,人口也多,排在世界第二位,為了各民族更好的交流,我們將漢字作為通用的文字。
雖然現在我們把使用的文字定為了漢字,但是大陸的「簡體字」早已普及,為何港澳臺還在使用「繁體字」呢?有人曾經提出過這樣的一個問題。以前我們的祖先用的都是繁體字,現在如果我們要簡化它們,是不是就失去了漢字原有的意思,是不是對歷史的不尊重,還是把漢字改過來吧,用以前的繁體字多好,有人提出來要把簡體字重新變繁的想法,在我看來,想要傳承我們古老的文化,簡體字也可以做到,不能說,簡化了文字,就繼承不了我們祖先的文化了。當時漢字由繁變簡的過程可是一波三折。
一開始提出來要把漢字由繁變間的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那時候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當時,錢亥同在《新青年》的報紙上面發表了一篇文章,呼籲政府簡化漢字,因為當時正值西方思想的傳入,為了更好的讓人們接受西方思想,才提出這個想法,當時的教育部部長王世傑看見了這篇文章,覺得他寫的非常有道理,他也贊同錢亥同的主張,就馬上制定簡化漢字的策略,這個任務,由當時的北大教授黎錦熙全程跟進,這件事情在當時也是被人們所接受,並且支持的,但國民黨人戴季陶卻不同意,他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認為這是破壞了傳統文化,有違自己的祖先,他就給當時當政的政府告狀,不讓簡化漢字,最後,他勝利了,漢字的簡化被他壓了下去。
直到新中國成立,當時,我們國家百廢待興,許多人大字都不認得,為了解決這種情況去,我們的毛主席制定了《簡化漢字法》,明確提出要簡化漢字,簡化後的漢字,成效頗豐,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喜愛。因為簡化後的漢字,不像以前的繁體字那樣既難寫又難懂,所以很受歡迎,連當時著名的詩人冰心,都十分讚嘆。
但簡化後的漢字,在一段時間裡面,也受到了很長時間的質疑,並遭受到議論,畢竟那麼長時間的傳統,說改就改讓人們思想觀念可能一時難以接受,但時間長了,大家都知道這個好處了,自然就沒有人在議論了。實際上,不止我國,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都在簡化自己的文字,現在外國人學習我們的語言時,也有些吃力,因為我們有些地方是簡化字,而有些地方是繁體字。
看到這裡,我們現在應該知道,為什麼中國大陸使用的是簡體字,而港澳臺同胞們用的是繁體字了吧,當時,簡化漢字的時候,這幾個地方都沒有回歸到祖國的懷抱,所以現在才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其實無論是簡化字還是繁體字,只要能讓中華文化傳承下去,用哪一種都可以,那麼你的看法是什麼呢?歡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