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再喜歡看知乎?

2021-01-09 Eagle老師

本文字數:2209

文章越燒腦,越能帶來思維提升;

看新聞不用過腦,也沒有意義。

閒聊一下,輕鬆愉快。

先祝大家,五一假期愉快。

放假了,想跟大家討論一些輕鬆愉快的話題。

我平時是不看新聞的,屏蔽了絕大多數新聞類的公眾號,卸載了所有主動推送的新聞客戶端。

第一是因為根本沒有時間看,第二也養成了不對其感興趣的習慣。

只是之前偶爾還翻翻知乎,看看大家都在討論些什麼。可最近一兩年,漸漸發現知乎也脫離了所謂「知識社區」的範疇,變得越來越沒有營養。

至少對我來說,知乎已經跟新聞客戶端一樣,沒有價值可言。

第一部分,想跟大家討論一下,為什麼不再喜歡看知乎?

知乎的定位是,問答式知識社區。你提一個問題,大家根據自己的經驗經歷提出解答。這不是很好嘛?

一開始接觸知乎,我也覺得很好,很多人的回答提供很多啟發。有時候還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非常奇妙。

可是逐漸,出現了兩個趨勢打破了這個平衡。

第一個趨勢是,群眾的理解力在下降,理論性、證明性和邏輯性等高質量的內容並不會被廣泛理解,贊數可憐;但是,通過舉例說明一個問題的答案卻被高贊。

比如,現在知乎熱榜:

問題:金星的三觀正嗎?為什麼?

贊數最高的回答是:講個故事。金星有一回去韓國,需要過海關,海關官員說了句:「中國人真煩」...

通過故事可以很好的傳遞價值,但是並不能說明問題。這是最基本的邏輯。

所以,看這種通過訴諸個例來說明問題或者提供視角的答案,跟看主題新聞一樣有趣,非常好理解,鮮活生動,所以高贊。

第二個趨勢是,我也在成長,不斷研修博士計算機相關專業知識,同時不斷學習和了解哲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和語言學等感興趣的內容,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體系,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體系化,也更加懂得邏輯的重要性。

在不斷的認知升級以後,我已經不需要通過鮮活生動的事例來理解問題。

最後,更加重要的是,知乎或者各個媒體的評論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站隊」、「對立」、「地圖炮」和「地域黑」,也出現了眾多的「情緒派」。這些人根本就不具備理性的討論問題的基本能力。

第二部分,想討論一下,我們不停的刷知乎、刷微博和刷頭條是在尋找什麼?

資訊時代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也帶來了無窮的信息焦慮。

我們的手機不能離開手,睡覺的時候也必須放在床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刷刷手機,上廁所也必須拿著手機。

或許,我們離不開的並不是手機,而是對「錯失」的焦慮。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中,我們一直在焦慮:是不是剛才有人微信找我?剛才世界上是不是發生了什麼大事,我不知道?朋友圈中的好友有沒有什麼事情,我還不知道?

總結一下,有兩種情況容易因為我們對「錯失」的焦慮:社會關係的關聯需求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

如何緩解這種信息焦慮?

針對社會關係的關聯需求,也就是怕社交圈中的信息你沒有及時獲知,或別人因重要的事情沒法找到你。

這件事的本質就是通信問題。

我們常用的通信方式按照信息傳遞快慢分類:

延時通訊工具:書信、Email、QQ、微信即時通訊工具:直接對話、電話如果把延時通訊工具當成即使通訊工具使用,就會獨佔對方的一段時間,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比如,最常見的就是,在qq或者微信中找一個人,先問他:「你好,在嗎?」

要滿足對社會關係的關聯需求,就要適當的使用各類通訊工具,還要學會該用的時候用,不該用的時候直接關閉。

並沒有那麼多的事情需要我們知道,我們並沒有那麼重要。

大家關心的真的只有自身罷了,除了父母關心子女和夫妻的相互關愛。

如何減少或抑制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

好奇心很重要,是我們人類進化到現在最重要的多樣化工具。

可是現在世界上好玩的事情太多了,世界上那麼多明星名人,社會上那麼多奇聞異事。

我們關注一些「爆炸性新聞」「熱點」,可是之後呢?只是滿足了我們暫時的好奇心而已,並無他用。

或許你會說,我們需要尋找事件的真相。你會這麼說,是因為你一直堅信每一件事情都有唯一的一個「真相」,具有唯一的一個客觀描述。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那麼這個人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相。

但是人是社會的動物,對於切實發生的一件事,有50個人看到了,這50個人傳播出去就會產生50個版本,不斷傳播不斷演化。

事情是相同的,可是人們的經歷、思維、當時的狀態、信念和觀念各不相同,就如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一樣。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好比洋蔥,層層剝到底,並沒有什麼堅硬的內核,全是洋蔥皮。

那麼,這麼多媒體在尋找什麼?媒體尋找的是「客觀」,是社會的共識。

大多數時候,我們無法找到真相,只能找到共識。只要大家都認為是這樣,那就是這樣了。

世界就是如此殘酷和真實。

所以,不要為了尋找一件事情的真相而不斷的探尋,不停的好奇,不停的刷微博、看新聞。

對於一件社會熱點事情,不要盲目下判斷,因為你只是看到了一小部分「二手」信息;如果你好奇,就等等,再等等,等到事情塵埃落地,再收集信息,理性分析。

最後,分享幾點我的看法:

1. 事實也許只有一個,對事實的理解卻有無數多個,他們構成了社會化的事實。要堅守內心,不要隨著媒體的觀點搖擺。

2. 要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自己對別人也許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自己對自己就是百分之百的重要。要多在意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要過多地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

3.對信息化的環境,要學會趨利避害,建立自己強大的信息過濾器,抵抗外部複雜信息環境對自己的傷害;同時,主動出擊,不斷優化自己的信息化工具庫,為自己的成長發展提供充足的彈藥庫。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用知乎:它做了什麼?
    我認為不喜歡用知乎的用戶,通常來說就會喜歡用百度知道、悟空問答等知識社區。因為「知乎」與「百度知道」「悟空問答」都是知識分享產品,為網民解決問題,卻又有些不同。先來說說知乎上都有什麼內容以及它的定位。我知道有「知乎」這個知識社區網站,是在5、6年前。
  • 答知乎問: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去重慶?
    作為一個知乎重度用戶,逛知乎儼然成了一件生活必須。重慶解放碑跨年的餘熱剛剛過去,【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去重慶】又成了廣大網友茶餘飯後的重大話題,畢竟魔幻山城嘛,自帶網紅氣質,想不被討論都難。作為一名去過重慶三次的外地遊客,我也來湊湊熱鬧,試著給大家解答: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去重慶?
  • 知乎精英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知乎精英為什麼是句罵人的話?
    以某個網站的名字作為羞辱和貶低該網站用戶的方法,一直流行於酷愛標籤化討論的中文社交媒體,但論及指責的力度和群嘲的廣度,則從未有一個網站像知乎這樣,受到全方位和不留情面的詰難——  按搜尋引擎權重排行,豆瓣站內關於知乎的前三條內容分別是「知乎為什麼是個垃圾網站?」、「為什麼說『知乎』是個大垃圾網站?」以及「知乎,我見過最裝逼最傻逼的社區」。
  • 噹噹知乎被通報 噹噹知乎為什麼會被通報
    噹噹知乎被通報,噹噹知乎為什麼會被通報呢?想必大家對於這件事是非常感興趣的,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5月15日,工信部通報了2020年第一批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共16個,並要求這些APP應在5月25日前完成整改。
  • 內容啟示錄:知乎的十年,讓我們看明白了什麼?
    編輯導語:不知不覺,知乎都已經十年了,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時代來臨,知乎從最開始的垂直領域到現在的不斷轉變,內容越來越豐富;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知乎十年的歷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謝邀,人在中國,剛下地鐵。忽然看到知乎發布了一條視頻《向上的答案》;方才發現,原來知乎都已經十年了。
  • 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華為手機?這3點很重要,知乎網友:有道理!
    有些人不喜歡華為手機的原因雖然在國內有很多人都支持華為,但是確實還是有部分人是不喜歡華為的。當然這部分人也不能說是不愛國,不支持國貨,畢竟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和喜好都是不一樣的。雖然華為手機已經非常優秀了,但是依然無法滿足一些用戶對於手機的需求,到底為什麼這部分人不喜歡華為手機呢?
  • 知乎神回答:為什麼外國人喜歡早上洗澡?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生活百科>正文知乎神回答:為什麼外國人喜歡早上洗澡?   為什麼大多數美國人早上醒來之後要去洗個澡?   I'm Chinese. What I know is that nearly all Chinese people take showers at night.
  • 深挖|張譯:一個喜歡在知乎答題的演員
    從百度貼吧吧主到知乎答題狂人拍完戲,張譯對這個角色這部劇依然念念不忘,那會兒百度貼吧有個「士兵突擊吧」,創建人正是張譯自己,吧主也是他本人。——看樣子,那會兒就開始喜歡回答問題了。前知乎時代,張譯還熱衷於寫博客,養貓的他寫了好幾篇《貓史記》,其中有一篇還把自己代入了貓主子,寫了好一段「手術」後的內心獨白,你們品品:「怎麼會是這樣?我的愛情怎麼丟失了?
  • 知乎為什麼需要搜狗?
    11月8日,搜狗與知乎的深度合作正式公布,其中搜狗全面接入知乎內容數據,搜索用戶可在搜索結果中直接獲取知乎2000萬專業問答信息,同時上線的搜狗知乎搜索垂直頻道,聚合知乎優質內容;知乎啟用搜狗為其定製的搜索技術解決方案,完全升級知乎搜索的底層引擎,改善PC及無線端的搜索功能和服務。
  • 為什麼被挖的總是知乎大V?
    01又有關於知乎大V出走的報導出爐。每次個別答主以及小範圍答主的私人行為,總會被放大,進而被「上綱上線」到平臺的爭奪。但既然由頭是個人的決策和選擇,那我們看問題的第一步,就應該把視角先放在個體身上。ID為兔斯雞大老爺的答主,在知乎上的粉絲數近5.5w,不算很多,也確實不少。
  • 知乎app被下架的原因 手機知乎為什麼被下架一周?
    知乎是現在很大的一個網絡問答的平臺,使用的人也是非常的多,當遇到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就可以在知乎上面發帖尋求幫助,能夠幫助很多的用戶。但是最近有用戶發現應用商店沒有知乎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  知乎下架一周原因介紹:  1.3月2日消息,今天北京網信辦發布緊急通知。  2.
  • BAT中,知乎為什麼選擇了騰訊?
    真也好,假也好,知乎受到巨頭的重視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在BAT三家中,也就T我還最看得慣一些,那麼為什麼知乎選的是騰訊呢?在此扯幾句我自己的看法:知乎C輪融資已經接近尾聲,筆者作為2011年底加入的用戶,也見證了黃繼新桑刷屏點讚的中早期創業史,到中文網際網路聲名鵲起,再到發展到4年後的今天,知乎以聊勝於無的主營業務收入獲得了巨頭20~30億人民幣的估值。知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
  • 知乎(×)b乎(√)
    首先聲明一下,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黑知乎,知乎裡高水平高學歷的人才數量和質量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也很敬仰他們;但是知乎為什麼被稱為「b乎」,我想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的,今天來聊聊後者吧。大家先看看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呀(這是知乎自己人黑自己人用的順口溜)謝邀,人在蒙古,剛下航母。麻省畢業,長相彥祖。
  • 知乎的「更多」頁面:從重複入口看知乎在產品設計的細節
    本文作者將從最簡單、最常見的「我的」頁面——知乎裡面的「更多」頁面入手,從重複入口看知乎在產品設計的細節。知乎是一個問答社區,用戶分享著彼此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社區裡面不斷地湧現高質量的信息,這是一個不斷傾聽各種不同聲音的社區。筆者是2014年初就註冊了知乎,3年多的時間,見證了知乎的不斷發展。很感謝知乎給我提供了很多思考問題的角度。
  • Quora如何看「知乎」:門戶的心 小眾的命
    知乎,目前依舊是一個小眾網站。中國的網際網路群體分兩類,一類「小眾」來自北上廣等地,他們大多學歷高有見識,英語水平高,閱讀時間長,休息時間短。另一類「大眾」則相反,他們人數眾多,學歷不高,渴望出名,渴望能被認可。中國許多公司失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沒有抓住第二個群體的大量用戶。
  • BAT都有意,知乎為什麼和騰訊走到了一起?
    這樣的爭論轟炸之餘,看客們難免感官疲勞,渴望一些新談資,知乎獲騰訊搜狗融資的消息適時得出現了。有意思的是,知乎創始人周源用了一種非常「知乎」的方式回應了融資傳聞。在知乎裡搜索問題「騰訊領投知乎 C 輪融資的事情是否屬實?專業人士如何理解其中的原因?」
  • 我為什麼勸你少刷知乎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為什麼要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因為我發現我自己就是一個知乎的忠實擁躉,曾經日常一兩個小時知乎,每天打開知乎就可以看見鋪面而來的新信息,各個維度,各個觀點的回答讓我總覺得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大學應該怎麼度過思念」「人際關係應該怎麼培養」這些問題也著實拓寬了我的眼界,正如知乎所言—遇見更大的世界。可以說,在網際網路和知乎的轟炸下,我的認知欲得到了空前的滿足。我開始各種關注問題,每天打開知乎的推薦,樂此不疲,自詡知乎為學習平臺,以為接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可幾年過去,我所增長的見識多少來自於知乎?
  • 知乎加速上市,去他的理想主義
    知乎創始人周源,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不再把理想掛在嘴邊。 後來又一次聽到有人說他是理想主義者,周源不再買帳,說「我要做的是一件要往前方看的事,但你不能所有往前方看的人,都是理想主義的人」。 生與死 周源不再是用戶的朋友,他給自己找了個新的定位,「市長」。
  • 知乎要上市?問答前輩的問答題
    為什麼IPO慢半拍12月23日,有報導稱,「知乎正在撰寫IPO報告和上市申請書,目前已確定三家承銷投行為高盛、摩根史坦利和瑞信,上市地點可能在港股或美股,尚待確認」。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知乎相關人士暫無回應。對於知乎商業化,業內人士多認為:10歲了,是時候上市了。按照此前網際網路企業上市的案例,知乎慢了很多。
  • 知乎上市:坎坷的商業化 遲到的IPO
    對於普通用戶和觀察者而言,上市是一個窗口,可以近距離看清知乎,對於知乎而言,巨頭不會放棄自建內容生態,如何保證內容健康和商業化成績單,是知乎要回答好的問題。為什麼IPO慢半拍12月23日,有報導稱,「知乎正在撰寫IPO報告和上市申請書,目前已確定三家承銷投行為高盛、摩根史坦利和瑞信,上市地點可能在港股或美股,尚待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