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2209
文章越燒腦,越能帶來思維提升;
看新聞不用過腦,也沒有意義。
閒聊一下,輕鬆愉快。
先祝大家,五一假期愉快。
放假了,想跟大家討論一些輕鬆愉快的話題。
我平時是不看新聞的,屏蔽了絕大多數新聞類的公眾號,卸載了所有主動推送的新聞客戶端。
第一是因為根本沒有時間看,第二也養成了不對其感興趣的習慣。
只是之前偶爾還翻翻知乎,看看大家都在討論些什麼。可最近一兩年,漸漸發現知乎也脫離了所謂「知識社區」的範疇,變得越來越沒有營養。
至少對我來說,知乎已經跟新聞客戶端一樣,沒有價值可言。
第一部分,想跟大家討論一下,為什麼不再喜歡看知乎?
知乎的定位是,問答式知識社區。你提一個問題,大家根據自己的經驗經歷提出解答。這不是很好嘛?
一開始接觸知乎,我也覺得很好,很多人的回答提供很多啟發。有時候還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非常奇妙。
可是逐漸,出現了兩個趨勢打破了這個平衡。
第一個趨勢是,群眾的理解力在下降,理論性、證明性和邏輯性等高質量的內容並不會被廣泛理解,贊數可憐;但是,通過舉例說明一個問題的答案卻被高贊。
比如,現在知乎熱榜:
問題:金星的三觀正嗎?為什麼?
贊數最高的回答是:講個故事。金星有一回去韓國,需要過海關,海關官員說了句:「中國人真煩」...
通過故事可以很好的傳遞價值,但是並不能說明問題。這是最基本的邏輯。
所以,看這種通過訴諸個例來說明問題或者提供視角的答案,跟看主題新聞一樣有趣,非常好理解,鮮活生動,所以高贊。
第二個趨勢是,我也在成長,不斷研修博士計算機相關專業知識,同時不斷學習和了解哲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和語言學等感興趣的內容,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體系,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體系化,也更加懂得邏輯的重要性。
在不斷的認知升級以後,我已經不需要通過鮮活生動的事例來理解問題。
最後,更加重要的是,知乎或者各個媒體的評論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站隊」、「對立」、「地圖炮」和「地域黑」,也出現了眾多的「情緒派」。這些人根本就不具備理性的討論問題的基本能力。
第二部分,想討論一下,我們不停的刷知乎、刷微博和刷頭條是在尋找什麼?
資訊時代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也帶來了無窮的信息焦慮。
我們的手機不能離開手,睡覺的時候也必須放在床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刷刷手機,上廁所也必須拿著手機。
或許,我們離不開的並不是手機,而是對「錯失」的焦慮。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中,我們一直在焦慮:是不是剛才有人微信找我?剛才世界上是不是發生了什麼大事,我不知道?朋友圈中的好友有沒有什麼事情,我還不知道?
總結一下,有兩種情況容易因為我們對「錯失」的焦慮:社會關係的關聯需求和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
如何緩解這種信息焦慮?
針對社會關係的關聯需求,也就是怕社交圈中的信息你沒有及時獲知,或別人因重要的事情沒法找到你。
這件事的本質就是通信問題。
我們常用的通信方式按照信息傳遞快慢分類:
延時通訊工具:書信、Email、QQ、微信即時通訊工具:直接對話、電話如果把延時通訊工具當成即使通訊工具使用,就會獨佔對方的一段時間,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比如,最常見的就是,在qq或者微信中找一個人,先問他:「你好,在嗎?」
要滿足對社會關係的關聯需求,就要適當的使用各類通訊工具,還要學會該用的時候用,不該用的時候直接關閉。
並沒有那麼多的事情需要我們知道,我們並沒有那麼重要。
大家關心的真的只有自身罷了,除了父母關心子女和夫妻的相互關愛。
如何減少或抑制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心?
好奇心很重要,是我們人類進化到現在最重要的多樣化工具。
可是現在世界上好玩的事情太多了,世界上那麼多明星名人,社會上那麼多奇聞異事。
我們關注一些「爆炸性新聞」「熱點」,可是之後呢?只是滿足了我們暫時的好奇心而已,並無他用。
或許你會說,我們需要尋找事件的真相。你會這麼說,是因為你一直堅信每一件事情都有唯一的一個「真相」,具有唯一的一個客觀描述。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那麼這個人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相。
但是人是社會的動物,對於切實發生的一件事,有50個人看到了,這50個人傳播出去就會產生50個版本,不斷傳播不斷演化。
事情是相同的,可是人們的經歷、思維、當時的狀態、信念和觀念各不相同,就如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一樣。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好比洋蔥,層層剝到底,並沒有什麼堅硬的內核,全是洋蔥皮。
那麼,這麼多媒體在尋找什麼?媒體尋找的是「客觀」,是社會的共識。
大多數時候,我們無法找到真相,只能找到共識。只要大家都認為是這樣,那就是這樣了。
世界就是如此殘酷和真實。
所以,不要為了尋找一件事情的真相而不斷的探尋,不停的好奇,不停的刷微博、看新聞。
對於一件社會熱點事情,不要盲目下判斷,因為你只是看到了一小部分「二手」信息;如果你好奇,就等等,再等等,等到事情塵埃落地,再收集信息,理性分析。
最後,分享幾點我的看法:
1. 事實也許只有一個,對事實的理解卻有無數多個,他們構成了社會化的事實。要堅守內心,不要隨著媒體的觀點搖擺。
2. 要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自己對別人也許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自己對自己就是百分之百的重要。要多在意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要過多地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
3.對信息化的環境,要學會趨利避害,建立自己強大的信息過濾器,抵抗外部複雜信息環境對自己的傷害;同時,主動出擊,不斷優化自己的信息化工具庫,為自己的成長發展提供充足的彈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