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年底的一天,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上午,重慶市江北縣的青年農民劉定權與未婚妻攜手去鎮上領證結婚。領證手續辦得很順利,劉定權卻始終開心不起來,因為家裡吃了上頓沒下頓,辦婚禮的錢要去哪裡弄呢?
挑大糞的路上,撿到了一個「銅塊」
中午回到家裡吃完飯,外面的雨也停了。生產隊長來喊劉定權去挑糞給菜地施肥,劉定權於是和10幾個村民一起出了村子。眾人一邊幹活一邊聊天,幹活偷懶的劉定權走在第二個。眾人來到嘉陵江邊上時,走在劉定權前面的那個人無意中不知從哪裡踢出了一個圓圓的東西。這東西上面全是淤泥,只有一部分露出了黃顏色。劉定權認為這東西可能是個銅塊,於是沒有多想,當即撿起這個東西裝進了衣袋裡。
晚上收工回家後,劉定權把這個東西用水洗乾淨拿到點燈下仔細端詳,發現是個金光燦燦的烏龜狀印章,印章上的字他一個也不認得。他的妻子見他手裡拿著個銅塊,夫妻二人就開始爭論起來,妻子認為這東西是塊金子,於是用牙齒在「銅塊」上狠狠咬了一口,留下了一個牙齒印。這東西的確是金子,一塊十足的金子!撿到金子後,劉定權拿出來給村民們賞玩,他撿到「金烏龜」的消息立刻傳遍整個村子。
驗真金媳婦用牙咬,為大義青年獻國寶
不久之後,一個裝成撿破爛老農的文物販子溜進了村子。文物販子開價3塊錢收購「金烏龜」,劉定權認為這東西就賣3塊錢還不如自己留著玩兒。文物販子急了,於是開價1000塊錢收購。
那個時候的1000塊錢,已經是一筆巨款了。對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劉定權來說,他辛辛苦苦一年也只能掙到300塊錢。這1000塊錢的確是個非常誘人的條件。
劉定權手頭缺錢,沒錢辦婚禮正發愁呢。但他卻覺得這東西不該賣掉,應該上交給國家。因為這個「金烏龜」很有可能是個重要的文物。專家下鄉宣傳時都說了,撿到文物要交公,所以還是上交穩妥。
1983年春,劉定權把這個「金烏龜」上交重慶博物館。經過博物館專家鑑定,這個「金烏龜」乃漢代某偏將軍的印章。此印呈龜鈕方形,重108.95克,成色95.5%,印面有篆文「偏將軍印章」五個字。
在中國歷史上,偏將軍為將軍的輔佐,此官制最初在春秋時期設置,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由大將軍所拜授的。按照漢代官印管理制度,官高者使用龜鈕,中下級官吏使用鼻鈕。此印用金子打造印章,普遍流行於兩漢和晉代。
捐國寶得350元獎金,事跡傳遍江北縣城
全國發現金印章的數量很少,此印成色足、造型精美,為難得的寶貝。專家說,此印章結合兵符一起使用就能夠號令千軍萬馬,調動若干部隊徵戰四方,這個金印也是偏將軍身份的鑑別與象徵。在主將犧牲之後,偏將軍就以金印為信物繼續指揮全軍戰鬥。
此國寶絕無僅有,稀世罕見。專家將其收入博物館之中,成為了重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了獎勵劉定權拾金不昧、勇於獻寶的精神,當地給他獎勵了350塊錢,並承諾頒發獎狀。這一筆獎金,劉定權花了50塊買瓜子和糖果給生產隊的人吃,剩下的300塊錢辦了一場婚禮。
劉定權捐獻國寶,他的事跡很快在當地傳開了。當時市裡、縣裡的報紙、廣播對他的先進事跡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導,當時的江北縣縣長(區長)和公社領導和他合了影。劉定權的事跡,傳遍了整個江北縣。
30多年過去後,老劉依然不改初心
幾十年來,自從捐獻了國寶之後,沒出幾年他的關注度和熱度就下去了,人們漸漸淡忘了這件事情。區裡換了好幾次區長後,後面的人很少有人再知道他的事跡。劉定權的生活並沒有得到什麼改變,他還是以種地為生。
當年除了獎金,其實還有一張獎狀的。但是這張獎狀也被人淡忘,沒有及時發給劉定權,這張獎狀最後在辦公室的角落裡發黴腐爛,劉定權一直沒有見到這張獎狀。
2003年,當地進行重點開發,劉定權辦理了農改非,從此不再種地。如今的他在一家小企業裡當臨時工,每個月勤勤懇懇,靠幾千塊錢的工資過日子。對於當年撿到國寶上交的經歷,劉定權並不覺得後悔,因為他認為這是自己該做的。如果當初將它賣掉了,這輩子反而良心難安。
漢代偏將軍金印的發現過程,堪稱是一個傳奇。劉定權是一個勤懇、本分的人,他拾金不昧、勇獻國寶的舉動值得每一個稱讚,他的淡泊名利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
參考文獻:《拾金不昧上交國寶的劉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