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文望遠鏡的新突破——水銀鏡面望遠鏡

2020-12-15 前言科學

天文望遠鏡已經誕生了百年,從最古老的伽利略的那種折射式的望遠鏡?到位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裡面的那些巨大的射點天線陣列,還有藏在森林裡面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當然還有我國位於貴州省平塘縣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伽利略的那種折射式的望遠鏡
智利阿塔卡馬沙漠裡面的那些巨大的射點

智利阿塔卡馬沙漠裡面的那些巨大的射點天線陣列

阿雷西博天文臺
貴州省平塘縣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他們雖然造型各異,大小不一,甚至連發明的年代也跨度極大,但至少還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不能變形的固體。

那是不是還有可以變形的天文望遠鏡?答案:是的。

今天就要給大家介紹一臺可以流動的天文望遠鏡——「水銀鏡面望遠鏡」,它是如何工作的?又有什麼樣的優點和缺點?它能給天文學的未來帶來哪些不可思議的突破?

「水銀鏡面望遠鏡」

其實天文望遠鏡不論造型怎麼變,主要目的都是收集來自遙遠星空的星光,並把它們匯聚到一個非常小的區域裡面,達到一種積少成多的效果,然後再在這裡通過各種手段來展開觀察,由於發出星光的天體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把遠處的天體射向我們的光看成是一束束平行的光線,於是在二維平面上能夠令這些平行光線匯聚到一點的最簡單的形狀就是我們上學的時候學過的拋物線,而在三維上則是由拋物線圍繞中軸旋轉出來的拋物面,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所有的天文望遠鏡都是類似於一個碗狀的原因了。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造出一個很大的拋物面,就可以利用拋物面來匯聚星光,進而對遙遠的星空進行觀測了,可以得到拋物面的方法其實並不少,尤其是對於現代已經非常先進的製造工業而言,不過他們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一個字貴,而且越大越貴,還似乎是以指數級別來變貴的。

那既然這麼貴?有沒有便宜點的方法呢?答案:有的。

那就是當一個存放的液體的容器旋轉起來之後,在重力與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液面的中心開始下降,而邊緣則開始上升,這樣的情況下,就正好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拋物面。

如果把這個容器換成一個更大的圓形的有點類似於盤子狀的物體時,然後把容器裡面的液體換成是可以反射光線的水銀的話,就得到了一個便宜又好用的大口徑拋物面了,然後將一臺相機放在這個拋物面的焦點之後,就成了一臺完整的望遠鏡了。

這個就是「水銀鏡面望遠鏡」的工作原理了,是不是非常的簡單?而和簡單相對的就是明顯的優點和缺點了。

先說優點,有點就是便宜,而且是非常的便宜,舉個例子,還在建設當中的位於印度北部口徑達到4米的國際水銀鏡面望遠鏡,未來的研究目標是那些極其暗弱的星系以及類星體,了解它們的演化規律以及宇宙的大尺度結構,這些目標都和位於智利的魯賓天文臺基本一致,但造價只有後者的1/300,僅僅在200萬美元左右而已。

魯賓天文臺

當然伴隨而來的缺點也是存在的,那就是這種水銀鏡面望遠鏡的水銀形成的拋物面只能保持在水平面上,不能夠像其他的望遠鏡那樣可以隨意的調整觀測角度,所以它只能朝向頭頂的方向進行觀測。

另外,由於天文觀測通常都需要長時間曝光,而指向固定的水銀望遠鏡,在曝光的過程中會隨著地球的自轉而轉動,這就使落在相機裡面的圖像形成一條條拉長的軌跡,根本無法得到有用的信息,所以,這樣說起來它再便宜又能如何呢?畢竟能幹活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那這就沒法使用了嗎?

別小瞧了科學家的想像力,拍不了清晰的照片,那就發明一枚裝在照相機前面的矯正鏡,先是將星體彎曲的軌跡拉成直線後,再讓相機以與地球同步的速度往前移動,一列一列讀出數據並進行積分,以此來生成一張清晰的照片,這樣的方式被稱為「延時積分模式」。

不能隨意的轉動調整角度怎麼辦呢?

答案是:沒關係的,想辦法把劣勢化為優勢,既然容易做大,那就利用大口徑帶來的高靈敏度,然後再加上每天看到的都是固定的方向,所以就可以把每天拍攝的圖像疊加起來,原則上就能進一步的提高對暗淡天體的探測能力了。

同樣也是由於觀測方向固定,而且是周期性的在固定軌跡上掃過,這就可以在時間尺度上對目標的變化進行觀測,並進一步揭示出變化背後隱藏的真相。

正是由於這些創造性揚長避短,才能使國際水銀鏡面望遠鏡以1/300的身價躋身到像魯賓天文臺這樣的頂級望遠鏡之列。

由於水銀鏡面望遠鏡結構簡單,美國和加拿大都曾經出資對在月球表面建設大口徑水銀鏡面望遠鏡進行過可行性研究,儘管由於水銀在月球表面會瞬間蒸發變得不適合使用,但科學家們也已經找到了替代材料,那就是一種熔融的鹽,也就是離子液化合物,同時由於月球的低重力環境,就可以進一步的增大這種液態表面望遠鏡的口徑,甚至突破100米都是相對輕鬆的。

如果這項偉大的工程能夠實現的話,那麼這似乎又為人類重返月球提供了一個非常不錯的理由,至於是否可行,那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分享讓閱讀更有意義!

相關焦點

  • 全世界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在中國嗎?
    就像音樂愛好者衍生了音響發燒友,天文愛好者也會衍生出天文工程控和天文臺旅行團。一句話:我們愛星星,但我們更愛望遠鏡!滿世界名山大川、「宮堡基廳」,全是熱門旅行團在合影,再踏上說走就走的窮遊路時,我們何不獨闢蹊徑,去看看奇形怪狀的望遠鏡?好了,快速分類法在手,現在我們可以拿起世界地圖,訂好機票,挑想看的看了。射電望遠鏡之美,美得波瀾壯闊,地陷天旋。先看它們。
  • 關於天文望遠鏡的介紹
    智利是進行天文觀測的最佳場所,如此洞天福地正與望遠鏡的王者身份相配,超級天文望遠鏡將會在這裡誕生。那麼,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超級天文望遠鏡的物理構造吧!整架望遠鏡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組合鏡面形式,4個直徑分別為82米的反射面可將微弱的星光聚焦於同一點,既減少了單面巨大鏡面在製造上所產生的困難,又使鏡面的綜合集光能力超過了任何可能鑄就的單獨鏡面,其聚光原理很像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聚光燈。
  • 世界十大望遠鏡排行榜!全球十大天文望遠鏡有哪些?
    來源:排行榜123導語:天文望遠鏡是一種觀測天體的重要工具,能夠能極大方便尋找和認識天體目標。發展至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那麼大家知道全球有哪些大型的天文望遠鏡嗎?下面為大家盤點了全球十大天文望遠鏡,一起來看看吧。
  • 天文知識——望遠鏡
    之前說了不少的天文知識,那麼我們平時用肉眼觀測畢竟是有限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藉助於望遠鏡了,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做天文觀測時都會用到哪些望遠鏡,它們是怎麼分類的,望遠鏡的參數應該怎麼去看。先說一下分類,我們日常用於天文觀測的望遠鏡有兩大類:雙筒望遠鏡和天文望遠鏡。一、雙筒望遠鏡雙筒望遠鏡大部分人都見過,所以很難把它和天文觀測聯繫到一起。
  • -天文,望遠鏡,射電,FAST,世界最大,科普 ——快科技...
    它就是近期最耀眼的天文工程明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雖然英文簡稱「FAST(快)」,整個項目可是慢工出細活:其實,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但並不嚴格,這就得淺顯講講天文望遠鏡的分類。分類法很多,最系統的,是按照望遠鏡探測的電磁波類型來區分:探測無線電的,叫射電望遠鏡;探測可見光的,叫光學望遠鏡;類推之,還有紅外線、X射線、伽瑪射線望遠鏡等。每一類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再細分下去。
  • 世界10大天文望遠鏡,第五拍照清晰度超哈勃望遠鏡10倍
    是由36塊鏡面六角形組件構成,主要有3個設備近紅外攝像儀和高色散光譜儀以及高解析度CCD探測器等。這個大型的天文望遠鏡的精度能夠達到毫微米程度。3、非洲南部大型望遠鏡:非洲南部大型望遠鏡位於非洲南部的的山頂上,這個天文望遠鏡是南半球最大的一個單光學望遠鏡,是由91塊鏡面六角形組件構成,這款天文望遠鏡可以探測到月球距離如同燭光的微弱光線。
  • 天文望遠鏡如何維護與保養
    天文望遠鏡是精密儀器,維護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望遠鏡的使用和壽命。正因為大多數人缺乏這方面的基本知識,所以我編寫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對大家在天文望遠鏡如何維護與保養方面有所幫助。  (2) 光學鏡面上如有灰塵等髒物,應用吹耳球輕輕吹去,不能用嘴吹,以免唾沫濺到鏡面上;也千萬不要用布和硬毛刷去擦拭,以免損壞鍍膜層與鏡面;光學鏡面上千萬不要用手去摸,留下的指印往往會腐蝕鏡面而造成永久性痕跡。
  • 揭秘十大天文望遠鏡:最大射電望遠鏡陣設計完成
    這就是最早紀錄的望遠鏡概念。幾個月之後,義大利物理、天文學家伽利略手中便拿著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最初的望遠鏡非常簡單,是由非常小的鏡片組成,放在一個手臂長的內空木管中。然而,400年之後的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則要求建造在高聳的山脈上,數噸的鋼鐵用於支撐巨大的鏡面,從而使科學家能夠觀測太空中廣袤的區域。
  • 迄今最大天文望遠鏡成像精度是「哈勃」的10倍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天文學家正計劃在位於智利的坎卡納天文臺安裝一個大型天文望遠鏡——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MT)。這將是地球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它的建成將帶來深太空探索的新時代。  巨型麥哲倫望遠鏡組織(GMTO)理事長、芝加哥大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教授溫蒂·弗裡德曼說:「GMT將開闢天文學的新時代,它將找到宇宙中最早發光的物質,探索暗能量和暗物質的奧秘,在銀河系中找到像地球一樣宜居的星球。」  GMT屬於新型巨型望遠鏡,它擁有7個直徑8.4米的鏡面,相當於一個直徑25米的主鏡。
  • 天文望遠鏡如何選購必讀
    一些地方的大、中、小學都先後建立了小型天文臺、天象廳,天文愛好者的隊伍也日益壯大。對於天文愛好者和從事天文科普教學的老師來說,擁有一架品質優良的科普天文望遠鏡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選購天文望遠鏡時最重要的兩條參考依據是價格與使用目的,即根據需要購置天文望遠鏡的單位及個人可承受的價格以及使用目的來確定所選購望遠鏡的種類、規格與檔次。本文無法具體討論價格標準,僅從使用目的的角度進行一些比較。
  • 天文望遠鏡發展史不能繞過的幾個人
    不同於伽利略的做法,克卜勒在《屈光學》裡提出了另一種天文望遠鏡,這種望遠鏡由兩個凸透鏡組成,比伽利略望遠鏡視野寬闊。但克卜勒沒有將他所研究的望遠鏡製造出來,一位名為沙伊納的科學家在1613至1617年間將這種望遠鏡從理論照進了現實,他還遵照克卜勒的建議製造了有第三個凸透鏡的望遠鏡,把二個凸透鏡做的望遠鏡的倒像變成了正像。 這種望遠鏡應用的原理是光的折射,因此成為折射望遠鏡。
  • 天文愛好者自製望遠鏡自稱能「看到木星的雲」
    本報長沙訊  長沙天文愛好者譚巍與朋友花了近兩年時間,於近日終於製成一個重約75公斤的天文望遠鏡。1月9日中午,記者來到雨花區和平小區一居民樓,身為湖南省天文愛好者協會會長的譚巍稱,這架望遠鏡的「精度已達到科研級水平」,「用它可以看清楚木星表面的雲帶」。
  • 天文望遠鏡能有多大?
    口徑,是望遠鏡的重要指標。簡單來講,口徑越大,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就越強,就能看見越遠、越暗的天體。所以,天文學家就不斷地追求更大的望遠鏡。在歷史上,天文望遠鏡就是在不斷變大。那麼,天文望遠鏡能有多大?現代天文望遠鏡折射式望遠鏡時代1608年,荷蘭的一位眼鏡商漢斯·利伯希偶然中發明瞭望遠鏡。緊接著,1609年,天文學家伽利略首次利用望遠鏡觀測了太空,完成了許多天文發現。
  • 解密在建世界最大天文望遠鏡 清晰度是哈勃十倍
    自從伽利略將望遠鏡攝向茫茫太空,人們對宇宙的認識不斷加深。目前,中國正在參與建設一個直徑達30米的天文望遠鏡,如同一隻巨眼,探索宇宙的秘密。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是否會顛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
  • 福建:天文「發燒友」自製望遠鏡「追星」 欲建觀測基地
    【解說】生活在福建泉州晉江市的顏明哲是一名天文「發燒友」,自2014年以來,顏明哲已經用自製望遠鏡清晰拍攝到了月球虹灣、月坑、太陽黑子、木星雲層和大紅斑等天文景觀,在民間天文愛好者中小有名氣。近日,記者驅車來到晉江市安海鎮,了解顏明哲的「追星」故事。
  • 天文學較早出現的望遠鏡——折射式天文望遠鏡
    加州奧克蘭塞波特天文和科學中心天文臺的20 英寸折射鏡。望遠鏡發明後,天文學家們得以在凝望廣袤的星空時視野更加廣闊。這包括了看到諸如月球和行星等封閉物體的表面細節。望遠鏡也幫助我們看到了更多我們用裸眼不能看到的星星。
  • 觀星季來了,這樣才能選到靠譜的天文望遠鏡
    夏季是天文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好時候,特別適合看星星。什麼?光早點吃晚飯就行了嗎?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看星星,就要有一臺好的天文望遠鏡,什麼哈勃、斯皮策、赫歇耳、克卜勒……那些都太高大上了!我們都用不上。檸檬給你說道說道,如何選購一款適合自己用的天文望遠鏡。
  • 伽利略是怎樣發明天文望遠鏡的?
    當時伽利略是帕羅瓦大學的教授,1609年以前他通過和友人(可能是薩爾皮)的通信獲知瞭望遠鏡的消息,但並未在意。這年7月中旬,一個荷蘭人來到威尼斯,向當時的威尼斯大公推銷望遠鏡,伽利略可能在威尼斯看到了(也可能是當面和薩爾皮交流知道了關於望遠鏡的更多的信息),他返回了帕多瓦,用一個晚上的時間猜出瞭望遠鏡的製造秘密,大約在7月22日製造了第一支屬於自己的望遠鏡。
  • 世界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組圖)
    「平方公裡陣列」組織宣布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三國將聯合建造世界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表示,建造費用達到20億美元的「平方公裡陣列」射電天文望遠鏡精確度將比現有射電天文望遠鏡高50倍,速度提升10000倍。研究者希望該望遠鏡可以幫助解決天體物理學中的重大問題。
  • 新一代天文望遠鏡鏡片磨製成功 令人嘆為觀止
    磨製成功的詹姆斯·韋伯天文望遠鏡第一組鏡片遠觀照片研究人員正在對詹姆斯·韋伯天文望遠鏡第一組鏡片進行測試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下一代天文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天文望遠鏡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文望遠鏡鏡片第一組已經磨製成功。按照計劃,詹姆斯·韋伯天文望遠鏡將於2014年研發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