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效應:路見不平卻不出手,不是你冷漠,而是周圍人太多了

2020-12-16 怪羅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社會上經常會發生一些惡性的傷人事件,除了精心布局不為人知的殺害之外,還有一些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發生的。

你自身可能就有這樣的經歷:正在路上散步,突然聽到了遠處的救命聲,你停下腳步望去,有人正持刀傷人!

很多人跟你一樣都發現了這起不尋常的事件,但好多人並沒有上前去阻止,只有幾個人打了報警電話。

警察趕到時,受害人已經有多處受傷,急需送往醫院,或者比這更糟糕。

此時,你會想,如果大家早點出手相助就不會這樣了。

其他人也有類似的想法,但事實是在事件發生時大多人都充當了「看客」,他們似乎很冷漠。

可是真的是大家都很冷漠不近人情嗎?

其實並不全是人性的冷漠,這還與「旁觀者效應」有關。

什麼是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術語,它是指在緊急情況下,一個人出手援助的機率與在場的人數呈負相關。

簡單點說就是,當人們遇到惡性傷人事件時,圍觀的人越多,大家越不願意去出手援助受害人。

這一效應最典型的事例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一起兇殺案——姬蒂·吉諾維斯遇害案。

1964年3月13日凌晨,28歲的吉諾維斯在公寓樓外遇害身亡,當場38位目擊者卻沒有一個人去救助或報警。

事情的詳細經過是這樣的,當晚凌晨零點半,吉諾維斯從工作的酒吧下班,開著一輛紅色汽車回家。

在一個路口等待紅綠燈的時候,吉諾維斯被兇手莫斯利盯上了。而後,莫斯利開始偷偷跟蹤吉諾維斯。

凌晨3時15分左右,吉諾維斯到了家樓下,在停好車準備回家時,莫斯利拿著獵刀向她靠近。

吉諾維斯慌忙逃跑但被莫斯利追上並在她背部捅了兩刀,她大聲呼救,鄰居們聽到了她的呼救聲。

一個鄰居向莫斯利大喊:別碰那姑娘,聽到喊聲的莫斯利迅速逃走了,大家都看到他開車走了。

暫時脫險吉諾維斯慢慢向公寓後門走去,逐漸消失在了大家的視野之中,但很快她倒在了地上。

10分鐘後,大家看到莫斯利又回來了並且戴了遮臉的帽子,他開始瘋狂尋找吉諾維斯,最後在公寓門前發現了她。

兇狠的莫斯利又捅了吉諾維斯幾刀,並侵犯了她,在偷走了她身上僅有的49美元後,他開車逃走了。

整個過程持續了半個小時,中間沒有人去幫助吉諾維斯,只有一個人報了警,在送醫途中,吉諾維斯去世了。

這一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議論,也讓科學家開始著眼於旁觀者效應的研究,他們不相信這僅僅是人性的冷漠。

兇手莫斯利被判處死刑,後來又改為無期徒刑,2016年3月28日,莫斯利在獄中去世,享年81歲。

無論如何,旁觀者效應稱不上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令人反感甚至恐怖的現象呢?

為什麼會產生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的出現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責任分散,另一個是我們渴望服從並遵循他人的行為。

責任分散就是當某件事情只由你一個人來做的時候,你的責任感是很強的,你會很積極的去完成它,即便遇到困難你也會想辦法解決。

但當這件事由一群人來做的時候,這種責任感就被這群人給分擔了,每個人的責任感就變的很弱了,遇到困難時往往會退縮。

前者是獨立承擔責任,有很強的意願去完成它,而後卻是希望別人多承擔點責任,自己能輕鬆一點。

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這種心態類似於「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認為自己有責任」 。

渴望服從並遵循他人的行為可以稱之為從眾心理,當沒有人做任何事情時,我們容易感到沒有必要甚至不採取行動。

在緊急情況下或混亂中,我們傾向於尋求其他人,來決定採取怎樣的行動或者不採取任何行動。

也就是說,當在場的人沒有一個採取行動的話,我們往往也遵循他們的行為,採取「不介入」的態度。

除了這兩個主要因素之外,旁觀者還有一些其他心理,比如擔心在眾人的注視下自己可能會表現得不夠好;或者他們並不太清楚事態的真實情況,而期待其他人出頭以幫助自己了解這件事的真相。

在旁觀者決定是否採取行動的過程中,研究者還總結出了兩種決策的模型:五步決策法和利弊權衡。

五步決策分別是發現事情不對勁,將事情定義為緊急情況,考慮自己是否有幫助的責任,選擇幫助的方式,執行幫助。

而權衡利弊模型,則是旁觀者先權衡實施幫助行為的成本和利益,然後再決定幫助或不幫助,這樣會使他們的行為更合理。

旁觀者效應是否有積極影響

無論如何描述,旁觀者效應總有點自私的成分在裡面,總有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意味在裡面,那它是否有正面的作用呢?

旁觀者效應的確是有正面的積極地影響的,當人們感到自己被「人群」注視,並且其行為與他們的社會身份保持一致時,他們的行為就更有可能表現得很好。

比如,如果一個人是環保主義者,那麼在眾人的注視下,他的環保行為要比非環保主義表現得更好更環保。

舉個身邊的例子,如果你在公司被領導和同事誇讚很熱心很樂於助人,那你可能在今後會表現得更積極。

最後

我們雖然將「表面上」的社會人情冷漠歸因於旁觀者效應,但越來越多的事證明這不全然是旁觀者效應的後果。

九年前發生在廣東佛山的「小悅悅事件」,你又怎麼能說不是旁觀者的冷漠甚至是冷血呢?誰能否認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人性真的冷漠嗎?旁觀者效應在搗鬼!
    以上案例說明了人性的冷漠嗎?不一定!很大程度上是旁觀者效應從中搗鬼,那麼什麼是旁觀者效應呢?在現場旁觀者的數量影響了突發事件中親社會反應的可能性。當旁觀者的數量增加時,任何一個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減少了,即使他們採取反應,反應的時間也延長了。
  • 人類其實喜歡見死不救|《旁觀者效應》
    關注我,用尖銳的觀點帶你走全面的發展近些年來網絡上關於老人扶不扶、小偷追不追的話題雖然已經逐漸冷卻,但是有關於此的心裡塑造式教育仍未有明顯開展。你聽過旁觀者效應嗎?這個效應指的是當旁觀者數量越多時,每個人願意去伸出援手的機率動機就越小,對,這效應的確違反我們的直覺。歷史上曾有兩名心理學家做過巧妙的實驗來證實這個理論,但在討論旁觀者效應之前,先聽我說起這背後慘痛的歷史。
  • 旁觀者效應是人類獨有的嗎?
    實驗中那些在場的旁觀者其實是研究團隊的成員,他們不會提供任何幫助,扮演著「不提供幫助的同謀」的角色。Latané和Darley觀察到,與單獨接受測試時相比,在不提供幫助的同謀在場的情況下,參與者幫助他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旁觀者效應。它現在已成為心理學中的經典,在每一本入門教材、每一個入門課程中都會出現。
  • 午後狗市中,瑟瑟發抖的小土狗無人問津,不是冷漠而是不值!
    午後狗市中, 瑟瑟發抖的小土狗無人問津, 不是冷漠而是不值!平時,人們認為達特狗是沒有飼養價值的動物,也有人說,如果把達特狗當作肉來賣的話,還是有價值的,但如果把達特狗當作寵物來賣,就會吃虧,耳朵非常痛又反駁的力量,最終的地方目前的整體匯率確實是這樣,同樣的土狗,賣肉的狗一樣,也許更能賣200元,但寵物一樣很有可能100元也不賣!
  • 拒做旁觀者
    「如果當時不去救人,我一定會後悔!」「能夠幫上忙的,我義不容辭!」面對獲得的獎勵,11名見義勇為人員普遍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件小事。我們需要見義勇為嗎?這是一個簡單而又困難的矛盾議題。於他人,見義勇為是必然選擇;於自身,見義勇為是無能為力還是拒於麻煩?於此世界,最冷漠的不是落井下石,而是袖手旁觀。「到頭來,我們記住的,不是敵人的攻擊,而是朋友的沉默。」這是馬丁·路德·金激昂的呼籲。
  • 老人摔倒無人幫忙,周圍群眾太「冷漠」,網友:好人難做
    近日,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在斑馬線,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管老人如何努力,就是不能獨立起身,甚至還覺得非常痛苦,而旁邊站滿了圍觀群眾,但他們似乎表現得很冷漠,起碼沒有一個人願意上前幫忙,這一幕讓許多網友都感到驚訝,當然,也有部分網友認為,不幫是對的。
  • 王陽明: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從來不是冷漠與麻木,而是越來越溫柔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許多人以為內心強大,是變得越來越冷漠與麻木。事實上內心強大的人,不是變得越來越硬,而是內心變得越來越柔軟。01強大的人從來不會過於冷漠很多人以為內心強大的人是非常的冷漠,這是對內心強大的一種誤區。
  • 影評:比兇手更令人恐懼的是社會冷漠《致命目擊》
    靈感來自1964年發生在紐約的吉諾維斯兇殺案,案發現場雖有許多目擊者,但卻無人協助受害者,產生的「旁觀者效應」成為心理學的經典案例,當被害人求救的時候,人多反而使得責任感分散,目擊或聽到的人會顧及自身安全而不敢挺身而出,心想「不會只有我注意到」「應該會有人幫忙」而錯過寶貴的救援機會,電影也將旁觀者效應的部分展現得淋漓盡致。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暈輪效應—— 「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也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也形象的稱之為光環效應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因為一個歌手寫詞寫的很好而喜歡上他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會喜歡上其他的特點比如你漸漸的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是你見過最帥的人
  • 旁觀者2:腦洞大開,畫風清奇的高評分解謎遊戲
    你必須跳下懸崖,在墮落空中生出翅膀。——雷.布拉德伯裡相信大多數玩過《旁觀者》的朋友都在製作商的良心附贈下了解了《旁觀者2》,在《旁觀者》較高的評分基礎上,《旁觀者2》還未正式發售,就受到了相當的關注度。和別的續作不同是,《旁觀者2》不只是《旁觀者》的續作,他並沒有掩蓋前作的光輝,而是在他自己新的藍圖熠熠生輝。
  • 改變世界的最大的阻礙,不是人類的冷漠,而是世界實在太複雜
    年輕,你周圍的人會根據你父母的收入對待你。十年後,你周圍的人會根據你的收入對待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這就是人性和人生,除了努力別無選擇。記住: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改變世界的阻礙,並非人類的冷漠,而是世界實在太複雜。每個人都想,苦了有人疼,久了有人憶,遠了有人牽!但現實告訴我們,生活要自己忙,苦累要自己扛!
  • 海瑞路見不平,出手相助,為百姓重當父母官:18大明王朝
    徐階回到了裕王府,高拱,張居正和裕王本來已經翹首以待,以為這次終於可以扳倒嚴d了,但是知道嘉靖帝燒掉了海瑞的奏疏之後大家大失所望,連裕王都留下了傷心的眼淚,而更加失望的就是海瑞了,和朝野清流的失望不同,海瑞的失望是錐心的絕望,儘管朝廷為了安撫海瑞要嘉獎他,趙貞吉和譚綸還要保舉他從縣令升為知州,但是這些並不是海瑞想要的結果
  • 女人若是真的不愛你了,不是刪除拉黑,而是對你有這樣冷漠的表現
    一個女人不愛你了,是不是就是只會單純的把你刪除拉黑呢?其實不一定。因為就算是刪除拉黑了,只要心裡還有你,只要其實不是真的特別不能原諒你;女人生完氣後,還是會悄咪咪的把你拉出黑名單,或者是加回來的。但是其實,也許一個女人不拉黑你,不刪除你,也還是可能心裡已經沒有你,不愛你了。不願意和你說心裡的事情也許你和你的女朋友或者是妻子,一直以來總是會互相傾訴,什麼事情都不瞞著對方。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發現這個女人,就算是有了心事,就算是明明很不對勁,經歷了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你問的時候,她還是選擇什麼都不說的時候,你就應該開始警惕。也許是這件事與你有關,也許是不想讓你知道。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5篇——責任分散效應。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媒體報導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受害者被一大群路人圍成一圈「看熱鬧」。面對受害者的求助,圍觀的人卻採取冷漠、無視的態度,導致受害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和幫助,而發生意外事故的。
  • 當你覺得沒有人在愛你,周圍人很冷漠時,這5個人性場景讓你溫暖
    對於普通人不如意的地方,總是大於順風順水的時候。家庭,事業,情感都在不斷的磨掉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熱情。冷漠的人情,冷漠的關係,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好像不會有人真的在乎自己。甚至一度想要逃跑,放棄,結束這段毫無希望和熱情的生活。當你得沒有人在愛你,周圍人很冷漠時,這5張人性圖會讓你溫暖,重新的知道這個世界上愛你的人一直都在默默的愛你。
  • 電影《暴風雪中的白鳥》:以一種冷漠,宛如旁觀者的方式刻畫人性
    這個家庭風暴雖然看起來日趨平靜,凱特也離開家去念大學,當她暑假返鄉時,父親也交了新的女友,而她與舊日的朋友、同學相約聚會時,卻發現之前被自己忽略的疑點和徵兆,竟然迎面襲來,讓她措手不及……這是一部很可怕的電影,並不是說像恐怖片一樣很嚇人,而是她將人性的刻畫以一種冷漠、宛如旁觀者的方式,藉由女主角凱特的視角一步一步的揭露自己家庭的各種醜陋面,整部片其實蠻平淡,最後真相的大白並沒有很強烈的起伏
  • 獅子座:最讓你冷漠以對的5個星座,冷漠示人,對感情挑剔
    獅子座:最讓你冷漠以對的5個星座,冷漠示人,對感情挑剔文/無計聊星座獅子座在面對身邊人時,大多數時候,都能表現得很溫文爾雅。所以浪漫的獅子,也是很可愛的,總不會讓身邊的人,輕易對他們產生厭惡。但是我們要知道,獅子座本身也是一個很挑剔的星座,他們在面對一些星座時,也總是會心生不喜,甚至會去漠視對方。總之在看到不喜歡的人是,獅子就會表現出來。那麼,就讓我們看看,十二星座中,最能讓獅子座座冷漠以對地5個星座,都有誰吧!
  • 20132期大樂透曬票欣賞,萬元大票全力出手,50倍單式票不甘示弱
    20132期大樂透曬票欣賞,萬元大票全力出手,50倍單式票不甘示弱這幾天逛論壇經常看到這麼一個問題:「你周圍月入過萬的人多嗎?」這個問題但凡是還在社會上闖蕩的,沒有幾個是不感興趣的,因為一個人的生活水平,平時的心情,乃至於他家人朋友對他的態度,其實和這個人的收入是分不開的,打個比方,一個年薪百萬的人,家裡人對他肯定是關懷備至,但是如果這個人月薪1500,天天吃家裡的喝家裡的,那麼家裡人對他肯定態度不那麼好,這一點也許很現實,但是卻符合邏輯。
  • 《少年的你》:以分析黑羊效應減少校園霸凌中弱勢群體的心理傷害
    黑羊效應:是指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好人旁觀的心理陷阱。看似複雜,用形象的黑羊場景來解釋,就是由三部分來構成:①被欺負的黑羊②施暴的屠夫③冷漠的旁觀者。以《少年的你》為例,在班級裡被欺負的陳念,是黑羊效應中的「黑羊」也就是受害者;對陳念屢次施暴的以魏萊為首的小團體是黑羊效應中的「屠夫」;最後所有知情但無所作為的同學都是「白羊」,冷漠的旁觀者。要形成這樣一個心理陷阱閉環,這三種身份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