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網際網路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2020年新基建重點項目
衛星網際網路的發展探索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至今經過了三階段的迭代升級。從服務內容上看,衛星網際網路由傳統中低速話音、數據、窄帶物聯網服務為主的星座系統,迭代成為可提供高速率、低延時、容納海量網際網路數據服務的寬帶星座系統;從市場定位上看,由最初與地面通信系統的競爭替代,逐步轉變為相互補充、競合協同關係;從技術上看,高通量趨勢下,新一代衛星網際網路採用 Ku、Ka、V 等較高頻段,且平臺技術逐步成熟,通過定製化、規模化、集成化的生產方式顯著降低衛星製造成本;從建設主體上看,前二代衛星網際網路主要參與者為摩託羅拉等電信企業,在新一代衛星網際網路的建設中,SpaceX、OneWeb 等高科技企業紛紛入局,電信運營商也由競爭對手轉變成為產業鏈中的重要合作夥伴。
發展至今,新一代衛星網際網路星座已具有明確定義,即由數百甚至上千/萬顆運行在低地球軌道(LEO)的小型衛星構成,能夠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通信衛星星座。
衛星網際網路具有不可替代的覆蓋優勢,是 5G 之補充,6G 之初探
衛星網際網路補足 5G 低密度用戶接入場景,與 5G 優勢互補。對於城市用戶而言,5G 通信低資費、大帶寬、小體積終端的優勢仍然十分明顯,衛星網際網路並不存在替代空間,對於部分對時延敏感度較高的行業優勢並不明顯。但針對偏遠地區的用戶、飛機/船舶上的乘客、野外科考隊員,或對於開礦、油氣/天然氣開採、貨運交通跟蹤、環境監測等場景而言,衛星網際網路的全球覆蓋的能力及成本優勢不容小覷。低軌衛星通信面向特定區域、用戶群的應用市場前景廣闊,尤其在 5G 時代仍然存在數字鴻溝,衛星網際網路是能夠提供全面覆蓋服務的低成本工具。
國際標準化組織紛紛開展 5G 與衛星網際網路融合問題的研究。國際電信聯盟 ITU 提出了中繼到站、小區回傳、動中通、混合多波四種衛星網際網路與 5G 融合應用場景,並進一步明確了支持以上場景的關鍵技術及特性,如多播、智能路由、動態緩存管理及自適應流、延時、一致的服務質量、網絡功能虛擬化(NFV)/軟體定義網絡(SDN)兼容、商業模式靈活性等;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明確衛星網際網路與 5G 融合的三大場景,分別為業務服務、泛在服務和擴展服務三大類用例,在網絡架構方面,基於星上處理、透明轉發、有/無中繼提出了 4 種模型;SaT5G 聯盟宣布近期成功進行了一系列衛星的 5G 演示,尤其在機載通信和農村寬帶接入場景下的表現極具優勢;通信衛星公司、英國薩裡大學與比利時紐泰克公司聯合進行了 8K 流媒體傳輸、網頁瀏覽和視頻聊天等應用測試,證實了 LEO衛星是 5G 基站中繼的有效解決方案。測試結果顯示,往返時延為 18~40ms,達到衛星連接的最低值。
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可借鑑地面 5G 系統的技術體制,復用/兼容地面 5G 技術標準。5G 已正式進入商用,技術成熟度高,低軌衛星系統可復用 5G 標準的技術和特徵。在體系架構上,衛星網際網路可被視為 5G 接入網的一種,可與地面共用核心網,在星上通過部署信號處理、鏈路層、網絡層交換路由等功能模塊實現空口協議處理及路由轉發7。同時,衛星網際網路的地面設備可以繼承目前 5G 基站基帶處理及相關終端晶片的成果,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
6G 將實現地面移動與衛星移動通信標準制式、終端、網絡架構等多方融合。英國電信集團(BT)首席網絡架構師 NeilMcRae 曾展望,6G 將是「5G+衛星網絡」,即在 5G 的基礎上集成衛星網絡來實現全球覆蓋。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副總經理陳山枝曾表明,6G 將建立空、天、地、海泛在的移動通信網絡。未來,6G 將實現標準制式、終端、網絡架構、平臺、頻率、資源管理六個方面的融合,一種通信體制同時包括地面移動通信及衛星移動通信,同時,用戶終端採用統一標識介入,採用統一的網絡體系架構及平臺結構,並實現頻率資源的共享共用。
衛星網際網路上升為國家的戰略工程,國家力量自上而下加快組網進程
政策持續利好,堅定推進衛星網際網路和天地一體化網絡建設。2014 年起,國務院、國家航天局、發改委等密集出臺利好政策扶持衛星網際網路行業,政策全面覆蓋衛星製造、衛星發射、衛星地面設備、衛星通信等,積極促進國內商業航天發展,為衛星網際網路行業發展提出明確方向。2020 年 4 月 20 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範圍,衛星網際網路與 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一併納入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低軌衛星網際網路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鏈主要包括衛星製造、火箭發射、地面設備及衛星運營四大環節。
衛星網際網路價值分布呈現金字塔結構,各環節將根據組網節奏自上而下受益。SIA 發布的《2019 State of the SatelliteIndustry》顯示,衛星產業鏈中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和衛星運營佔總市場規模的比例分別為 7%、2%、45%和 46%。
衛星製造及火箭發射處於產業鏈的上遊,國內外的成熟企業均較少,但技術壁壘較高,掌握核心技術並已經獲得市場空間的企業具有先發優勢。火箭發射環節壁壘同樣較高,目前主要由「國家隊」引導,隨著「一箭多星」技術成熟,火箭發射成本有望持續優化,推動高密度組網降本增效。地面設備及衛星運營屬於中下遊環節,收入體量及利潤空間大,彈性充足。參考我國北鬥系統的發展歷程,隨北鬥系統的成功組網,應用市場成長迅速,產值佔比不斷攀升,從 2015 年的 25%升至 2019 年的 44.23%。隨著產業鏈技術及組網的成熟,下遊應用逐步爆發,衛星網際網路中遊地面設備及下遊衛星運營的市場也將隨之打開,迎來新機遇。
衛星產業鏈各環節市場規模佔比
衛星網際網路下遊應用市場巨大
物聯網。低軌衛星星座的物聯網覆蓋範圍廣,受天氣和地理條件影響小,具有較強的抗毀性。農業管理、工程建築、海上運輸和能源行業等將成為衛星物聯網重要的應用方向。農業應用方面,可通過衛星物聯網收集大面積農場的土壤成分、溫度、溼度等數據,經科學分析後得出利於農產品生產的最優方案;工程應用方面,衛星物聯網能夠實現偏遠地區土木工程項目的遠程監控,並主要應用於發展中經濟體的推動;海運應用方面,衛星物聯網能夠全程跟蹤海上船舶和貨櫃,提高貨運效率;能源應用方面,通過衛星物聯網監控天然氣、石油、風能、水資源等能源在市場上下遊的流動數據,可以得到投資回報比更高的解決方案。
海洋作業與科學考察。低軌衛星網際網路的無縫隙覆蓋優勢解決了傳統高軌衛星的兩極盲區以及海上無法建設基站等問題,能夠實現船隻、人員跟蹤導航,為極地科學考察人員、海上作業人員等提供基於衛星的寬帶連接,穩定的網絡連接能夠幫助作業人員或科考人員及時回傳考察數據,保持與外界的通信,提升科學考察的高效性與安全性。在以往的海洋作業與科學考察活動中,通信信號受某些因素影響丟失導致失去聯繫以及一手數據無法及時回傳的現象時有發生,衛星網際網路的發展確保了在通信信號缺失的區域仍能與船隻保持不間斷聯繫,科學考察的第一手數據亦能及時回傳。
政府與軍事應用。政府和軍事領域是低軌衛星網際網路發展中重要的市場之一。美國航天發展局(SDA)提出,以大規模低軌衛星為軍事太空能力體系的基礎,搭載遙感載荷,全天候監控邊界地區或作戰目標,提升敵意研判和提前幹預能力;搭載飛彈預警載荷,通過多星協作、在軌處理識別飛彈威脅,並對目標進行告警、跟蹤,提升飛彈類武器防禦能力。同時,基於戰事發生地的基站覆蓋情況,低軌衛星服務在軍用無人機、無人車等軍隊交通工具聯網駕駛、導航定位中將起到重要作用。
船載/機載 Wi-Fi。通信衛星技術的應用使得乘客可以在飛行旅程中不再受制於地面基站等設施的局限而自由連接無線網絡。目前國外已有一些航空公司提供航空 Wi-Fi 服務,國內目前也有航空公司正在啟動航空 Wi-Fi 的服務,市場規模十分可觀,是衛星通信商業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今年 7 月,中國首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青島航空 QW9771舉行首航儀式,本次航班適配 Ka 頻段高通量衛星—中星 16 號的高速互聯繫統,飛機在萬米空中可實現百兆以上的高速網際網路,在平飛階段,旅客使用個人手機連接空中網際網路,萬米空中可以實現百兆以上的高速率聯網。遊輪的網絡問題亦可依託全球覆蓋的衛星網際網路系統解決,相比航空 Wi-Fi,其航班數量以及市場規模尚小,但仍不可忽視。
生態環境監測與應急通信智慧。許多邊遠自然保護區、特殊地形區、災難多發區、極端氣候地區的網絡通信設備存在較長的時延,環境監測結果、實地勘探數據、緊急呼叫等工作反饋的時效性無法保證,低軌衛星網際網路的接入能夠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數據和自然災害預警的回傳速度,實時監控並高速穩定地反饋信息,提高防護工作效率。在地震等大型災難發生時,地面通信基站可能會遭到破壞無法及時傳輸通訊,衛星通信的應用使得這種情況下進入災區的救援人員、勘察人員等的通信得以確保,受災情況數據得以在第一時間得到回傳。
在汶川地震中,有 2300 個移動通信基站受損,受災嚴重的地區通信完全中斷,運營商啟動緊急救災機制,調動 391臺應急通信車、979 部衛星電話。2013 年雅安地震時,成都軍區某通信團鋪設通信光纜,開通衛星電話,確保通信暢通,保證抗震救災指揮所命令決策第一時間傳達到救災部隊。
車聯網。現階段低軌衛星網際網路時延達到數十毫秒,但與時延在 10 毫秒以內的 5G 網絡相比仍有差距,因此當前應用於自動駕駛以及智慧交通管控的車聯網技術未引入低軌衛星應用。但低軌衛星通信技術可通過汽車後市場,對汽車加裝衛星通信終端,在車輛行駛範圍地面行動網路不可用時,提供通信與導航服務。在汽車行駛過程中,由北鬥衛星提供高精度定位,地面 5G 基站與通信衛星配合提供不間斷網絡通信,確保汽車在自動駕駛行進過程中的高度聯網與準確控制,在救護車無地面信號且需要應答人道主義援助及醫療幫助時,提供網際網路通信和語音服務。
衛星網際網路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大綱
第一章總論
1.1衛星網際網路項目背景
1.2可行性研究結論
1.3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
第二章項目背景與投資的必要性
2.1衛星網際網路項目提出的背景
2.2投資的必要性
第三章市場分析
3.1項目產品所屬行業分析
3.2產品的競爭力分析
3.3營銷策略
3.4市場分析結論
第四章建設條件與廠址選擇
4.1建設場址地理位置
4.2場址建設條件
4.3主要原輔材料供應
第五章工程技術方案
5.1項目組成
5.2生產技術方案
5.3設備方案
5.4工程方案
第六章總圖運輸與公用輔助工程
6.1總圖運輸
6.2場內外運輸
6.3公用輔助工程
第七章節能
7.1用能標準和節能規範
7.2能耗狀況和能耗指標分析
7.3節能措施
7.4節水措施
7.5節約土地
第八章環境保護
8.1環境保護執行標準
8.2環境和生態現狀
8.3主要汙染源及汙染物
8.4環境保護措施
8.5環境監測與環保機構
8.6公眾參與
8.7環境影響評價
第九章勞動安全衛生及消防
9.1勞動安全衛生
9.2消防安全
第十章組織機構與人力資源配置
10.1組織機構
10.2人力資源配置
10.3項目管理
第十一章項目管理及實施進度
11.1項目建設管理
11.2項目監理
11.3項目建設工期及進度安排
第十二章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12.1投資估算
12.2資金籌措
12.3投資使用計劃
12.4投資估算表
第十三章工程招標方案
13.1總則
13.2項目採用的招標程序
13.3招標內容
13.4招標基本情況表
第十四章財務評價
14.1財務評價依據及範圍
14.2基礎數據及參數選取
14.3財務效益與費用估算
14.4財務分析
14.5不確定性分析
14.6財務評價結論
第十五章項目風險分析
15.1風險因素的識別
15.2風險評估
15.3風險對策研究
第十六章結論與建議
16.1結論
16.2建議
附表:
服務流程 :
1.客戶問詢,雙方初步溝通了解項目和服務概況;
2.雙方協商籤訂合同協議,約定主要撰寫內容、保密注意事項、企業相關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務金額等;
3.由項目方支付預付款(50%),本公司成立項目團隊正式工作;
4.項目團隊交初稿,項目方可提出補充修改意見;
5.項目方付清餘款,項目團隊向項目方交付報告電子版;
另:提供甲級、乙級工程資信資質
【主要用途】 發改委立項,申請土地,銀行貸款,申請國家補助資金等
【關 簡 詞】衛星網際網路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
【交付方式】特快專遞、E-mail
【交付時間】5-7個工作日
【報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報告價格】此報告為委託項目報告,具體價格根據具體的要求協商,歡迎來電諮詢。
關聯報告:
衛星網際網路項目申請報告
衛星網際網路項目建議書
衛星網際網路項目商業計劃書
衛星網際網路項目資金申請報告
衛星網際網路項目節能評估報告
衛星網際網路行業市場研究報告
衛星網際網路項目PPP可行性研究報告
衛星網際網路項目PPP物有所值評價報告
衛星網際網路項目PPP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報告
衛星網際網路項目資金籌措和融資平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