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NA-AI:人工智慧大潮中 為人才培養引領新風向

2021-01-08 金融界

來源:至頂網網絡頻道

說到華為認證體系,很多人對HCIE、HCNP、HCNA並不陌生,它是培養ICT創新型實用人才、助力快速融入社會、並提高職業生涯起點的重要方式。如今,華為認證已經劃分出二十幾個技術方向,以滿足ICT人才的不同職業發展需求。

近日,華為宣布華為認證體系家族再添新成員,7月26日,華為正式推出「人工智慧工程師認證(HCNA-AI)」。據悉,該認證是華為構建人工智慧人才認證體系的第一步,華為正在開發面向資深工程師的HCNP認證,並已規劃面向人工智慧專家的HCIE認證。

「人工智慧工程師認證(HCNA-AI)」發布會現場

HCNA-AI的推出恰逢其時,自從兩年前AlphaGo戰勝韓國圍棋大師李世石的那一刻起,人工智慧既已引爆了業界的關注浪潮。研究顯示,2017年的人工智慧的需求缺口在96萬人,AI毫無疑問已經是ICT行業應用的熱點。

幾日前,華為與中國軟體行業協會、信息技術工科產學研聯盟聯合發布《中國ICT人才生態白皮書》,其中就指出人工智慧的五大關鍵崗位:人工智慧科學家、架構師、算法工程師、NLP工程師、人工智慧諮詢專家。這些崗位將推動AI深入應用發揮關鍵作用。

無疑,HCNA-AI將是助力ICT人才步入這些關鍵崗位的重要起點。

華為認證加速ICT產業智能化轉型

為什麼開發AI認證?華為企業BG全球培訓與認證部部長馮寶帥在發布會上表示,華為發現,人工智慧應用越來越廣泛,企業用人的需求缺口巨大。「面對國家人工智慧發展戰略對人才需求的挑戰,華為與合作夥伴、高校、業界專家,進行了人才培養的布局與規劃,通過構建完善的人工智慧職業認證體系、高校課程建設、培訓夥伴賦能等多種方式,面向未來、為產業鏈源源不斷輸送人才。」

從產業應用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利用人工智慧新興技術應用,加快傳統行業數位化轉型。金融、電信、製造等重點行業客戶的業務開始由對視頻、圖像、語音等非結構化數據的處理,向圖像鑑別、語義語境分析等智能化技術領域拓展。所以,智能化逐漸成為了ICT產業發展的另一主流趨勢。

在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看來,雖然人工智慧的概念和理論誕生已久,但這一輪的人工智慧興起已經有了成熟的外部環境支撐和社會需求帶動,人工智慧的深入應用和發展已是必然。

對於此次推出的HCNA-AI認證,華為人工智慧認證首席架構師張志峰詳細介紹道,華為人工智慧工程師認證旨在培養具有人工智慧基礎理論知識,並能應用業界通用人工智慧框架進行應用開發、創新的專業人才。華為將通過完善的人工智慧職業認證體系,培養輸送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行業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高能動力,以此推動解決人才缺口問題,並加速ICT產業向智能化轉型。

賦能智能時代的AI人才

如果仔細觀察人工智慧要求的人才需求,大體分為三大類。業務要求:機器學習、算法、深度學習、圖像處理是人工智慧領域業務的關鍵;技術/框架:Caffe/TensorFlow/SciKit-learn等技術框架是需求的主流應用場景;Python/Java/ C++等程式語言在需求中更多地被提到;綜合能力:例如主動學習能力,閱讀能力等。

在推出的HCNA-AI認證中,已經對這些知識進行了較多涉及。例如Python編程基礎實驗、TensorFlow編程基礎實驗、語音識別編程實驗、圖像識別編程實驗等等。

張志峰說,「這次推出的工程師級別的AI認證,是為了培養具有人工智慧基礎理論知識,又能應用業界通用人工智慧的框架進行開發創新的人才。這將為以後的人工智慧認證,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華為已經聯合包括浙江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開設人工智慧公選課,在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國家級教學名師王萬良教授看來,校企合作一直是人才培養非常重要的方面。華為也正在努力用各種各樣的形式,與更多的高校開展合作。

華為中國區企業BG培訓與認證部副部長盧鵬進一步說道,「我們認為中國是人工智慧產業裡面非常重要的市場,從全球來看中國對於人工智慧,無論是從研究還是應用,很多行業都是走在前列。然而沒有足夠的人才,會制約行業的發展。AI認證的推出將有助於華為自身以及合作夥伴、ICT產業獲得人才的基礎。」

而隨著未來華為面向人工智慧的資深工程師的HCNP認證,以及人工智慧專家的HCIE認證的推出,越來越多的在校生和ICT職場人將有機會在人工智慧大潮中發揮光熱。

工業控制系統邁向開放 你想好如何進行安全防範了嗎?

相關焦點

  • 百度與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共建生態 引領建立複合型AI人才培養...
    人工智慧正在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而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的培養也成為當務之急。12月1日,以「科技創新、科研育人」為主題的第三屆全國高校人工智慧人才與科技莫幹山論壇在浙江德清舉行。論壇就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趨勢、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以及科教協同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 聚焦「三教」改革,華住引領現代酒店人才培養新風向
    許敬表示,要結合教育部的相關文件,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的標準體系中,選擇符合學校特色的體系,並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此外,還要分配好教學的課時,原則上,一半課時分配給知識學習,一半課時分配給實操鍛鍊。實操鍛鍊方面,許敬介紹,華住將建立300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的「產教融合」的基地,為學校提供新的技術、實踐的場地、實訓的老師。
  • 華為推出人工智慧工程師認證(HCNA-AI)
    「人工智慧工程師認證(HCNA-AI)」發布會現場  人工智慧技術已經成為推動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重要驅動力,但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帶來巨大的人才缺口。華為將通過完善的人工智慧職業認證體系,培養輸送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行業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高能動力,以此推動解決人才缺口問題。  華為企業BG全球培訓與認證部部長馮寶帥表示,華為的戰略是「平臺+生態」。華為要做平臺的平臺,要做生態的黑土地。無論平臺還是生態,人才是關鍵,建設良性的人才生態是基礎。
  • 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研究:回顧、比較與展望
    本文以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內外學術論文、研究報告、政策文件、會議資料和實踐案例為基礎,構建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研究的九維分析框架,從人才培養動因、人才培養主體、人才培養層次、人才培養情景和人才培養邏輯等維度進行系統梳理和對比分析,確定人才培養邏輯為該框架的核心維度,且框架中各維度之間存在非線性因果關係。
  • 華為發布HCNA-AI,確立AI人才認證體系
    此項認證旨在構建跨國的AI人才認證系統,通過人才培養為AI技術和產業輸送力量,助力企業進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國家級教學名師王萬良教授指出,華為此次發布的人工智慧工程師認證,是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標誌性裡程碑。「作為學界代表,也期望華為通過持續規劃演進的人工智慧認證體系,和更多的校企合作舉措,深化高校學生後備專業人才力量培養,為產業持續輸送高質量的人工智慧高技術人才。」
  •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大會舉行 聚焦AI人才培養
    ,共同探討我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專業人才的培養,為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張雙鼓指出,人工智慧+5G對教育將帶來顛覆性變革。2020年人工智慧的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而全球僅有25萬相應相關領域專業人才。面對未來對人才培養的新挑戰,我國已約有300所高校在改革創新中求發展,加快建設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基地,加快建設一流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體。
  • 2018百度AI社會價值報告:培養了55萬人工智慧人才
    「得人才者得人工智慧,得人工智慧者得天下」。在任何領域,人才都是產業繁榮與企業競爭的關鍵,在人工智慧領域,AI人才的培養與引入則更為重要。近幾年人工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劇了全球AI人才的緊缺,科技巨頭不惜餘力地加入了搶奪AI人才之戰。
  • AI人才培養探索深度融合新模式
    【來源:科技日報】人工智慧專業領域非常寬泛,應用層次更是如此,應該採用「人工智慧+X」的複合發展模式,推動人工智慧高端人才建設,完善人工智慧領域學科布局。 「人工智慧教育已經迎來一個新的熱潮。」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首都師大信息工程學院首任院長王萬森表示。
  • 如何培養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專家這樣說
    將人工智慧變成孩子們喜歡的「遊戲」如何培養人工智慧後備人才?記者 劉鎮東攝華聲在線8月23日訊 人工智慧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新機遇?產學研深度融合如何助推人工智慧發展?今日下午,湖南省科技活動周重大示範活動——2020人工智慧與創新教育思享匯暨第二屆湖南省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培養論壇在長沙舉辦。
  • 入選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 百度飛槳「產學研結合」助力AI人才培養
    人工智慧正在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而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的培養也成為當務之急。12月1日,以「科技創新、科研育人」為主題的第三屆全國高校人工智慧人才與科技莫幹山論壇在浙江德清舉行。論壇就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趨勢、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以及科教協同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 專家齊聚長沙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培養
    人工智慧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新機遇?產學研深度融合如何助推人工智慧發展?23日下午,2020人工智慧與創新教育思享匯暨第二屆湖南省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培養論壇在長沙舉行,百餘名行業人士參加。中國智能控制學科奠基人、中南大學自動控制工程系教授蔡自興在視頻致辭時指出,隨著數據、算法和算力的巨大突破和科技進步,促進了人工智慧產業快速發展,智能製造、智慧農業、智慧醫療等產業已生產出各種人工智慧產品,直接服務於各行各業,造福千家萬戶。
  • 培養AI人才,高校人工智慧專業應該怎麼做?(上)
    2020年對於兩個會議,「新基礎設施」被正式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一位代表人工智慧技術,將發揮「頭雁效應」,從而實現了各行各業,高品質的數字助推經濟發展的智能化改造。(上)愈演愈烈的人工智慧產業競爭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人工智慧信息產業市場競爭是國家經濟綜合實力的競爭。目前世界各國人民政府在基礎教育設施搭建、基礎科研、人才可以培養、資助研發、合作交流等方面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支持,資本和企業也積極主動尋求商業落地場景,協助管理技術進行轉化。
  • 百度雲2019ABC人才體系認證發布 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有了新標尺
    如今以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ABC)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在為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發揮關鍵性作用,這使得對新一代人工智慧學科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百度雲智學院將攜手行業內合作夥伴,共同構建人才測評和能力標準構建,探索ABC時代的人才發展之道。。
  • 人工智慧人才培養不能急於求成
    隨著人工智慧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人工智慧的發展逐漸展現出聲勢浩大的趨勢。國家戰略需求以及技術人才缺乏等宏觀因素,高校人工智慧專業的建設已經提上日程。人工智慧作為一門新型學科,師資隊伍搭建是繞不開的核心問題。
  • 星環科技:開啟人才培養新模式,播種人工智慧新未來
    毫無疑問,人工智慧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它不僅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也在催生出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因此,未來的產業創新離不開人工智慧,而人工智慧的落地則更離不開人才的建設。
  • 如何培養 AI 人才?華為雲 TechWave 人工智慧專題日帶來答案
    隨著人工智慧產業實踐的深入發展,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標誌,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根據相關研究機構估算,預計到2022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將超過270億美元。
  • 拒絕簡單「拼盤化」 AI人才培養探索深度融合新模式
    人工智慧專業領域非常寬泛,應用層次更是如此,應該採用「人工智慧+X」的複合發展模式,推動人工智慧高端人才建設,完善人工智慧領域學科布局。 「人工智慧教育已經迎來一個新的熱潮。」不僅如此,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近日發文,指出要依託「雙一流」建設,深化人工智慧內涵,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慧+X」複合型人才並重的培養體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提升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生培養水平,為我國搶佔世界科技前沿,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
  • 演講實錄丨吳飛: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專業和學科
    2018 年4 月4 日,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裡也明確要求,要完善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在此計劃中專門開闢了三個專欄,其中專欄二就是人工智慧的人才培養,明確指出了建立人工智慧學科及人工智慧的本科專業。
  • 專家聚長論道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培養 公眾可免費參觀機器人科技創新...
    華聲在線8月24日訊(通訊員 雷蕾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人工智慧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新機遇?產學研深度融合如何助推人工智慧發展?昨天下午,2020人工智慧與創新教育思享匯暨第二屆湖南省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培養論壇在長沙舉行。
  • 百度大腦進駐襄陽高新區 AI新基建集聚和培養人工智慧產業鏈
    ,基於百度大腦人工智慧技術平臺,將建設人工智慧展廳,促進人工智慧技術服務平臺、人工智慧人才培養、人工智慧行業資源應用、人工智慧創新創業服務、人工智慧產業聯盟等功能板塊的落地。前不久,五中全會審議通過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布局建設區域性創新高地」「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人工智慧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戰略性技術,將在產業智能化發展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百度大腦創新體驗中心項目,正是政企合作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的有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