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樂於分享?做到以下幾點,可以輕鬆解決
當有的時候和朋友的孩子或者鄰居家的孩子玩耍時,孩子與孩子之間經常因為爭奪玩具而吵架。那麼孩子為什麼不樂於分享自己的玩具呢?有的時候大人之間也比較的尷尬,如何消除這種尷尬,讓孩子樂於分享呢?那麼平時父母需要做以下幾點,那麼孩子會積極主動的去分享。
1.要言傳身教
在一個家庭教育生活中,父母親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性格脾氣。因此在與人交談或者生活中,一定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不樂於分享的孩子會成長的過程中,朋友越來越少。在大人的世界裡,有很多都是客套話,但是如果被孩子看到,不知不覺中會讓孩子覺得互相客套就可以了,而不是真正的分享,也就是忘卻了分享的真正含義。
2.及時的制止
當孩子不樂於分享時,需要及時的制止,但是不能當眾責罵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失去自尊心。可以單獨找孩子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問題,安撫情緒的同時讓孩子懂得為何要分享。因為只有分享才能得到雙份的快樂,如果分享知識就能得到雙份知識的力量,如果分享快樂,只會更加的快樂。
3.如果有充足的理由不分享,那就不分享
如果有充足的理由不分享,那也是可以拒絕的。當有的孩子二話不說就來搶奪,那就沒有必要分享。分享是為了快樂,而不是自找苦吃。
4.分享的真正意義
分享中包含著寶貴的平等與博愛思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對於培養孩子的團隊協作能力非常的重要,合作能力恰恰是孩子走向社會的重要一步。讓孩子學會分享,根本解決的方法不是說教,關鍵在於感受分享,才能從內心理解分享的意義。
5.不分享的壞處要懂得
不懂分享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們都會犯,讓然同樣是家長們最為頭疼的問題。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的寵愛,孩子的很多要求都會得到充分的滿足,孩子們心裡感覺不用再與別人進行分享。
但是在這這樣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絕大部分是以自我為中心,難以與人相處,很難懂得分享和合作。
分享行為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與人共同生活和與人合作共事。Damon(1977)的研究發現,在分享方面做得較好的孩子,往往在解決社會性問題、幫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很好。
分享行為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帶給大家的各種好的生活條件,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