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記憶還好嗎?Nature:星形膠質細胞在吃掉你的突觸!

2021-01-04 科技與生活視野

記憶是如何形成的呢?簡單地來講,記憶依託於人類大腦皮層中神經元之間大量的突觸,其不斷的生成和消失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神經環路、形成了一段又一段的記憶。

是的,你沒看錯,突觸是會消失的!此前已有學者報導小膠質細胞在突觸吞噬中的作用,而近期有研究提出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更強的吞噬功能。這對我們的記憶有什麼影響?能不能通過調節這一過程來幹擾記憶進程呢?

近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Hyungju Park團隊合作的名為「Astrocytes phagocytose adult hippocampal synapses for circuit homeostasis」的研究,揭示了星形膠質細胞選擇性吞噬成人海馬體興奮性突觸的功能及其可能的機制。

研究人員使用病毒標記了興奮性及一致性突觸的前、後結構,發現在成年小鼠海馬的CA1區域,興奮和抑制性突觸可被膠質細胞消除,其中星形膠質細胞與小膠質細胞在生理狀態下功能相當。並且,它們「吃掉」的興奮性突觸更多。

使用病毒標記突觸結構

於是,研究人員利用環境刺激小鼠海馬CA1區神經元活性。結果表明,星形膠質細胞對興奮性突觸的吞噬作用增強、對抑制性突觸的作用無明顯變化。有趣的是,在神經元激活狀態下,小膠質細胞的吞噬功能並未進一步增強,反而弱於星形膠質細胞。

環境刺激下兩種膠質細胞的突觸吞噬

研究人員敲除了星形膠質細胞上的MEGF10受體後,其吞噬減低、興奮性突觸增多,與此同時,抑制性神經突觸的數量卻不被影響。這種變化引起海馬神經環路連接失調、阻斷記憶的形成。這表明,MEGF10介導了星形膠質細胞對興奮性神經突觸的吞噬,並且,星形膠質細胞的這種吞噬作用對於保持認知功能及支持海馬記憶具有重要的作用。

示意圖

這一研究進一步揭示了關於星形膠質細胞的許多更深層次的問題,如:MEGF10如何特異性介導興奮性突觸吞噬,而不作用於抑制性突觸?在衰老或神經系統疾病中,星形膠質細胞的能力是否發生變化?

其實,具有過多突觸連接的大腦可表現出突觸可塑性降低、認知功能下降。下一步,或許通過調節 MEGF10 來恢復突觸的修剪,這或許是突觸相關大腦疾病的治療新策略。這一研究也為老年性認知功能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相關焦點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 Tau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誘發AD
    Tau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誘發AD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2:20:40 瑞士洛桑大學醫院(CHUV)和洛桑大學精神病學神經科學中心Nicolas Toni、Kevin Richetin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跟我來:脊髓修復中的星形膠質細胞
    儘管缺乏證據表明單純基於神經元的療法足以完全再生,但神經中心範式認為星形膠質細胞是SCI後近一個世紀治癒的障礙。但是,如果在SCI環境中去除或阻止了貶義的星形膠質細胞瘢痕的形成,不僅軸突無法通過病變自發再生,而且在存在刺激性生長因子的情況下,軸突也無法再生。星形膠質細胞。 安德森等。
  • Nat Neurosci:星形膠質細胞或能改善機體的決策制定
    ,然而每個大腦區域都擁有幾種類型的膠質細胞,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星形膠質細胞。Via Wikipedia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表示,除了星星膠質細胞在維持突觸傳遞方面的作用外,這些細胞還能感知並對突觸釋放的異質性神經遞質GABA產生反應。
  • 亦正亦邪,星形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的「愛恨情仇」
    星形膠質細胞,作為膠質細胞的一種,在哺乳動物的腦內普遍存在,其分布在神經細胞的胞體和樹突軸突之間,起著支持、引導和分隔神經細胞的作用。同時,星形膠質細胞也可以分泌許多細胞因子和神經營養因子,增強神經元的存活,發揮調節和保護神經元的作用。
  • 研究揭示機體調控星形細胞抑制的化學遺傳學
    研究揭示機體調控星形細胞抑制的化學遺傳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5:22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Scott H.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目標再次瞄向星形膠質細胞
    但是,Frailin生物醫學研究所健康、疾病和癌症神經膠質生物學中心的研究人員並沒有關注生病的神經元,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組為保持最佳大腦健康而聞名的大量腦細胞上。他們集中研究了一種叫做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的膠質細胞,這種膠質細胞可能會被澱粉樣斑塊破壞,從而無法支持大腦的循環系統,最終也無法支持神經元。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研究成果
    星形膠質細胞幫助大腦調節呼吸節律!doi:10.1038/s41467-017-02723-6傳統來講,科學家們認為星形膠質細胞是安靜穩定的,默默地支持著它們周圍話多的線狀神經元。但是現在一項NIH的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也可能具有它們的話語權。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調節葡萄糖代謝來調控行為反應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調節葡萄糖代謝來調控行為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9 16:08:40 法國波爾多大學Giovanni Marsicano和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Juan P.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表達的多巴胺 D2受體通過調控aB-晶狀體蛋白...
    大腦正常生理功能和狀態的穩定維持離不開腦內膠質細胞(包括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精細調節和保護,但這兩種膠質細胞的異常活化和多種炎症因子的釋放所構成了神經炎症反應常常對大腦健康不利。無論在自然衰老還是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的大腦中,神經炎症反應均普遍存在,並異常活躍,促進免疫功能的失調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大腦的免疫應答功能為什麼會在中老年逐漸失調?
  •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7 22:10:55 2020年8月5日,《細胞—幹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瑞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反應性星形膠質產生雙氧水來促進老年痴呆
    Justin Lee、Hoon Ryu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通過產生H2O2來促進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病理特徵。2020年11月16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表示,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是神經退行性疾病(如AD)中神經膠質增生的細胞成分。在AD的早期甚至在神經元死亡之前就已檢測到它們,並且在整個疾病進展過程中普遍被發現。
  •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團隊:星形膠質細胞異常導致自閉症
    責編 | 酶美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的神經幹細胞按照順序依次分化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順序分化作為一種進化,它的優勢在於優先產生的神經元形成複雜裸露的神經環路,後產生的膠質細胞根據神經環路來確定其數量以及位置【1】。
  • 星形膠質細胞中的GLP-1受體信號調節脂肪酸氧化、線粒體完整性和功能
    星形膠質細胞中的GLP-1受體信號調節脂肪酸氧化、線粒體完整性和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0 23:39:42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Jens C.
  • 小膠質細胞負反饋控制神經元活動
    小膠質細胞負反饋控制神經元活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 23:35:22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Anne Schaefer團隊發現小膠質細胞對神經元活動的負反饋控制。
  • J Neurosci:星形膠質細胞缺失或會抑制大腦神經發育
    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研究者表示,在培養液中如果沒有星形膠質細胞,神經元發送特殊信號的能力就會減弱,進而就會干擾神經元的發育,引發神經元之間交流出現問題,包括自閉症及精神分裂症的發生。
  • Nat Neurosci: 大腦星形細胞過度激活與阿爾茲海默症發生之間的聯繫
    許多AD藥物的目標是消除β-澱粉樣蛋白(Aβ)或澱粉樣蛋白斑塊,它們會阻止突觸中的細胞間信號傳導。但是,即使去除了澱粉樣斑塊,一些AD患者仍然表現出神經變性和認知能力下降。相反,即使在很高的Aβ水平下,許多人也沒有神經退化和認知障礙的跡象。同樣,關於星形非神經元細胞(星形膠質細胞)為何從AD發病初期就發生形狀變化和功能變化,並在整個AD進展過程中以這種反應性狀態繼續存在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 損失的腦細胞有望恢復 星形膠質細胞首次轉為功能性神經元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一項再生醫學領域的突破:研究人員首次在分離的人類細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種單步方法將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成功轉化成了功能性神經元。這項技術被證實可以逆轉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狀,為人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帶來巨大希望。        再生醫學為人類面臨的大多數醫學難題帶來了新的希望。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大腦免疫細胞主導記憶遺忘機制
    新華社杭州2月7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大腦內的免疫細胞通過清除神經突觸,主導記憶遺忘。這項研究為「多複習不易忘」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研究長期記憶的鞏固和不良記憶的消除提供了前瞻性基礎鋪墊。該項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2月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