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的到來,正在為 OEM 帶來新的利潤想像空間。 特斯拉已經通過售賣自動駕駛軟體獲利,根據摩根史坦利的數據統計,FSD 的 BOM 成本只有 1900 美元,FSD 在 2019 年激活率為 30%,截止到 2019 年,FSD 以及軟體相關的更新為特斯拉帶來了 12.6 億美元的收入。甚至於,在特斯拉目前破 6000 億美元的估值中,智能駕駛佔了不小的比重。
就像前段時間在百度 Apollo 生態大會上,百度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李震宇說的那樣:「 自動駕駛能力將成為智能汽車決勝點。」我們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主機廠開始加大對自動駕駛的布局。但是,要做自動駕駛,兩個點最為關鍵:數據和算力(還有其背後的算法)。前者主機廠可以拿到,但是後者,只能依託於半導體,再進一步講,晶片供應商。
英偉達和 Mobileye 是業內公認的兩大晶片巨頭,想要做好自動駕駛,這兩家公司是無法逃開的存在。那麼,這兩家誰會成為未來晶片領域的霸主?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自 2008 年到 2019 年底,Mobileye 發貨超過 5000 萬枚的 EyeQ 晶片;聯手 27 家 OEM(整車廠)合作夥伴,為總計約 300 種車型的 ADAS 系統提供支持; 目前批量生產的 11 種 L2+系統中,有 8 種基於 Mobileye 技術,同時,26 個車企的 47 個合作項目在進行中。
那麼今年呢?Mobileye 再次拿下多家主機廠的訂單。
今年 1 月,CES2020 期間,Mobileye 與上汽達成合作,將通過上汽集團的子公司中海庭將 Mobileye 路網資產管理™(REM™)技術應用於上汽集團生產的汽車中。上汽也會在全新一代智能駕駛輔助系統(ADAS)計劃搭載 Mobileye 最新的視覺晶片 ,同時雙方還將共同開展 L3-L4 級別的智能駕駛項目研究合作。
今年 7 月,Mobileye 與福特達成合作,共同為福特的 全球產品線 開發更先進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合作主要集中在 L1 和 L2 上。
今年 9 月,Mobileye 與吉利達成合作,將把其全棧式環繞視覺解決 Mobileye SuperVision™方案用于吉利子品牌領克的全新純電豪華轎跑概念車 ZERO concept 上,「L4」降維到 L2 使用。此外,吉利汽車集團的多個子品牌產品將配備由 Mobileye 提供支持的包括緊急自動剎車(AEB)和車道保持系統(LKA)等在內的 ADAS 功能。
且不說其他,光是今年拿下的這三個主機廠的單子,就能讓 Mobileye 的 EyeQ 晶片獲得穩定的 至少數百萬級的安裝量,隨著 Mobileye 不斷獲取綁定新的客源, 也不斷擠壓了傳統供應商的生存空間。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當 Mobileye 在全球 L2 輔助駕駛大肆收割的時候,英偉達也開始進行戰術調整:從專供 L4 自動駕駛市場俯身往下深入 L2 輔助駕駛市場。
今年 5 月,老黃(英偉達創始人兼 CEO 黃仁勳)在自家廚房搬出了針對 L2 的自動駕駛晶片,功耗 5W,算力 10TOPS(作為對比,Mobileye EyeQ4 功耗 3W,算力 2.5TOPS)。這個晶片將會在 2022 年下半年將正式量產上車。到那時,將會是兩家公司真正展開正面交鋒。
而在高級別自動駕駛上,Mobileye 同樣亮出了自己的攻勢:EyeQ5 要來了。2019 年的 CES 上,Mobileye 透露了 EyeQ5 的相關參數:7nm 工藝,算力 24TOPS,功耗 10kW(EyeQ4 算力 2.5TOPS,功耗 3W)。
EyeQ5 晶片會提供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封閉版,一個開放版。
前段時間,供應商麥格納宣布其基於 EyeQ5 的駕駛輔助系統面市。「業界首個將前視攝像頭和相關軟體包含在一個組件中的系統」,「該系統結合了麥格納的電子和攝像頭專業技術,與 Mobileye 的系統級晶片(SoC)圖像處理技術。這款攝像頭採用 120°800 萬像素的光路,同時麥格納不斷完善其世界級的攝像頭製造工藝,以達到全球汽車平臺所需的質量和產量。」
說白了,這個版本和 EyeQ4 一樣,是一個封閉的黑盒子。
另外一個版本則是開放版,支持第三方進行編程操作,開放版晶片會在寶馬的 iX 新車上率先搭載,這也是其第一次將 EyeQ 晶片進行開放,具體效果怎麼樣,還是要看最終表現。
我想,這個開放版晶片的費用不低,不是一般的車企能夠承擔得起,恐怕只有高端車型 or 與 Mobileye 關係密切的車企才能拿到此版本。
除了供應晶片這種方式,Mobileye 更是 首次以 ADAS 系統供應商的角色 出現,提供高級別自動駕駛輔助系統。
還是剛剛提到的與領克的合作。Mobileye 將把其全棧式環繞視覺解決 Mobileye SuperVision™方案用于吉利子品牌領克的全新純電豪華轎跑概念車 ZERO concept 上。
而這套東西是 Mobileye 為 L4 級自動駕駛汽車(AV)開發的真冗餘傳感套件中的純攝像頭技術,包含了這麼多東西:
明年,我們就會看到更多搭載 Mobileye EyeQ5 晶片亦或者是 Mobileye SuperVision™解決方案的車型落地。
視線再回到英偉達這邊。雖然在 L2 輔助駕駛市場上,英偉達略慢了一步,但是 在 L2+及以上的自動駕駛上,英偉達已經有虎口奪食的意思了。
還記得這張圖麼?老黃髮布 L2 晶片的時候發的:
仔細觀察,在這張圖裡,針對 L2+的代表作已然換成了 200TOPS 的 Orin 自動駕駛計算平臺(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此後與理想和小鵬合作)。通過這個 L2+平臺,英偉達把理想這個大客戶從 Mobileye 那裡搶了過來,即便是此前採用供應商方案的小鵬汽車,也投入了英偉達計算平臺的懷抱。這兩家都想通過預埋硬體的方式逐漸實現更高階的自動駕駛能力。
傳統巨頭奔馳,也選擇了與英偉達合作。今年 6 月奔馳和英偉達牽手,將使用後者的計算平臺進行自動駕駛的開發。雙方將基於這個平臺打造新的車載計算架構,共同開發 AI 和自動駕駛汽車應用, 包括 SAE L2 級和 L3 級的功能以及自動泊車功能(最高可達 L4 級),並將新架構部署在下一代奔馳汽車上。
這樣看下來,其實會發現,即便是英偉達和 Mobileye 的晶片霸主之爭,說到底,其實還是一個晶片開放度的問題,以及不同主機廠自動駕駛策略的差異問題。
能夠看到,像理想、小鵬這種,擁有較強的軟體能力就會追求更多的自定義能力。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放棄了供應商方案,選擇英偉達平臺進行自研的原因。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 很大一部分主機廠其實並沒有很強的軟體能力 ,所以,在感知層面需要很強勢的供應商來幫助他們,放眼看下來,Mobileye 的效果可能最好,即便它是一個黑盒子。
另外,汽車廠商轉型的速度,其實還是要慢於我們的預期。未來幾年福特、吉利、長城的輔助駕駛落地車型中,很大一部分可能用的會是 EyeQ4 晶片。舉一個例子吧: 通用凱迪拉克的 SuperCruise,現在用到的晶片還是 EyeQ3,直到下一代平臺才會用到 EyeQ4 晶片。
所以,行業節奏要慢的多。這也是為什麼,英偉達不慌不忙,到了 2022 年才進行 L2 晶片的量產落地。
還是那句話,未來幾年,其實還是輔助駕駛佔據主流地位。
不過,能夠看得出來,英偉達的 Orin 開放平臺還是給了 Mobileye 不小的壓力,這其實也在倒逼 Mobileye 做出更大的開放,EyeQ5 開放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說了這麼多英偉達和 Mobileye,那麼未來的晶片霸主會是誰呢?這個還真不好說。
為什麼?因為越往上的高級別自動駕駛,合作模式可能會越不一樣。 目前我們已經能看出一些端倪(僅針對當下):
第一種,選擇更開放的硬體平臺,自研軟體系統,比如理想、小鵬;
第二種,由供應商完成自動駕駛的大頭任務,比如感知,剩餘的部分自研,比如蔚來;
第三種,直接採用供應商的成套解決方案,比如 ARCFOX 下一款車採用華為全套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第四種,從軟體到硬體,全部自研,比如特斯拉。
這些合作模式的改變,也會讓主機商對於晶片選擇發生改變。
此外,業內晶片平臺的選擇其實也在慢慢變多,國內有地平線、黑芝麻等企業。雖然這些企業聲量比較小,但是確實也開始逐漸擁有自己的影響力。比如地平線,已經邁過了 10 萬出貨量門檻。
國外,高通已經發布了自己的 Snapdragon Ride 平臺,提供一整套的軟硬體,包括安全系統級晶片、安全加速器和自動駕駛軟體棧。同時與維寧爾(Veoneer)宣布合作交付可擴展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協作式自動駕駛(AD)解決方案,預計在 2024 年支持量產汽車。目前已知的是,一些國內外客戶已經基於其 Snapdragon Ride 平臺進行開發工作。
就目前而言,這個市場還沒有完全固化,不是只有英偉達、Mobileye 兩家獨大,機會依然存在。
文末,我還有一個疑問:未來汽車晶片領域是否會出現類似現在 PC 市場的情形(intel 佔據 PC 市場 8 成以上份額),某個晶片廠商一家獨大?
我希望這樣的現象永遠不要發生,若是一家獨大,這個行業就有點悲哀了(參考現在在性能上不斷擠牙膏的 i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