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拼多多和特斯拉的「拒交門」風波可是鬧得沸沸揚揚,一時之間,把在網上衝浪的咱們弄得雲裡霧裡的,事情是這樣子的。
7月份,拼多多自掏腰包補貼消費者——組織拼單購買「特斯拉」電動汽車,27萬多的特斯拉「Model 3」,在拼多多上直接貼補2萬,你花25萬就能把它帶回家,相當於白賺2萬真金白銀,就問你動不動心?
不過這活動的名額倒是不多,只有5個,但這麼好的事上哪找啊?低價搶到就是賺到,2萬塊不賺白不賺,衝鴨!所以,還是有不少的人一擁而上。
可誰曾想,特斯拉的公告後腳就來了,至於公告中的內容,就是說自己根本沒有跟拼多多有過任何合作,這個活動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是你拼多多沒有在事前知會我的情況下,「自作多情」。話裡話外,只想要迫切且堅定地要跟拼多多撇清關係。
可是又怎麼樣呢,也還是沒能叫停拼多多的這場團購活動,很快,5個名額都被一搶而空。
這事兒要是按這個劇情發展下去,難道特斯拉真就會拿拼多多沒轍了?
不不不,就在其中一位搶到名額的用戶去提車時,被告知違反了「禁止轉賣」條款,因此,特斯拉拒絕交車。很顯然,這是特斯拉進一步正面剛的節奏。
就這樣,這件事鬧大了,在網上引起很大的關注,網友們眾說紛壇。
站拼多多的人認為,按理說,拼多多對用戶的補貼是自掏腰包的,並且購車流程也是在特斯拉官網上進行的,這叫哪門子的「轉賣」啊?況且特斯拉最終能收到的錢,也沒有因為拼多多的補貼而減少啊。
再說了,拼多多自掏腰包貼錢讓大傢伙薅羊毛,正價從特斯拉官網購車,這不就是在變相的幫特斯拉賣車嘛,特斯拉能虧到哪去啊?所以特斯拉不交車是不應該的。
而站特斯拉的人認為,特斯拉多次公開表示過,官網為新車唯一正規購買渠道,一向是直營模式,你拼多多突然來摻和一腳,算怎麼一回事?
5個名額,5輛車,每輛車補貼2萬,拼多多攜手宜買車,只花費了10萬成本,就獲得了很可觀的流量以及用戶群體的擁簇。拼多多就是在「蹭名氣」、「碰瓷」,吃相難看不說,還擾亂了特斯拉的直銷價格體系,所以特斯拉拒絕交車無可厚非。
其實,這件事要是從營銷的角度看,也許會有新的發現,並且特斯拉的這種做法也會變得容易理解。
眾所周知,特斯拉的造型和性能,走的是高端極客的路線。而拼多多呢?向來是「萬物皆可拼」的調性,很顯然,兩者的市場定位是不匹配的。
說到這兒,其實就很好理解了,特斯拉之所以這麼硬核,其實是在警惕「品牌降級」問題的出現。
這就好比有個人向你承諾,花25萬你就能買到一個東西,但最後事情沒辦成,可你也怪不到銷售這個東西的商家,因為從一開始,商家了沒有給過你任何承諾。
更何況,人家特斯拉最後也給出了補償方案:只要當事人願意在官網下單,照樣能夠獲得2萬元的補貼,卻還是沒能平息各種爭議。
特斯拉和拼多多較勁到底的背後,實際上,是汽車產業的品牌與渠道之爭。
一個品牌如果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渠道,它的價值就會大放異彩,比如說星巴克、優衣庫等。
然而,更多的品牌在面對那些強大的渠道時,只有仰其鼻息的份,就比如阿里、亞馬遜、京東、沃爾瑪等,都是典型的超強渠道。
而在渠道面前擁有自己的話語權,也就是所謂的渠道之爭,本質上又是流量入口之爭。
一旦用戶習慣了通過第三方渠道購買特斯拉,特斯拉後續不得不給這些渠道以銷售費用,補貼將會事實上由特斯拉提供,且將會喪失渠道主權。
如果分析一下特斯拉在這件事情中所受到的影響,也許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特斯拉會如此硬核如此剛了。
首先,特斯拉若是渠道混亂了,那麼價格體系也會被擾亂。拼多多的補貼會引發其他客戶對這種模式的跟隨,客戶們會對拼多多往後還會有類似的補貼活動心存期待,而這又會對整個龐大用戶群體的購車決策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再一個,隨之而來的,是價格體系被擾亂之後,品牌形象也會因此被拉低。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拼多多的調性本來就和特斯拉不是一個路線。
除此之外,渠道混亂還會擾亂直銷體系。若是拼多多領頭開了這個先例,把特斯拉汽車做成團購味兒了,那就相當於別的渠道也可以模仿著推出類似活動,最後局面可能就會失控,覆水難收,特斯拉車主們也就不再通過官網下訂,而是通過其他第三方渠道訂購,這就意味著特斯拉可能要為此支付給第三方渠道額外的費用。
顯然,拼多多這一操作是踩到了特斯拉底線的,特斯拉本就硬核,拼多多這次被特斯拉正面剛是必然的。
無獨有偶,曾經茅臺就因為線上商家「酒仙網」低價拋售茅臺酒而開出罰單。
羊毛出在羊身上,通過「百億/千億補貼」的營銷策略,挨個擠掉競爭對手們,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那麼消費者的選擇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少,到最終演變成只能在一個平臺上消費的局面,而平臺早先拋出去的那些羊毛,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回來了,甚至得益更大。
對於拼多多來說,這次的營銷策略的確是玩得很溜,而這件事情之所以發酵成這樣,可能是拼多多沒想到,自己踢到的特斯拉這塊鐵板,有這麼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