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開學後還不打算讓孩子上學!是否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2020-12-18 騰訊網

當前正處於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

市民們對於如何做好防疫工作

存在很多疑問和想法,

為了幫助市民解除心中疑惑

生活報·龍頭新聞聯手我省心理專家

幫市民解心疑

心理微課堂35

宅家時間越長越焦慮壓抑

「六來」法助你調整情緒

疫情防控期間封閉管理,很多市民已經宅家一個月沒出門了,而且越宅心越慌,每天宅家也忙得團團轉,感覺自己快崩潰。關注疫情的變化,心情也是忽好忽壞,期盼能復工上班,又擔心上班以後防護不夠,焦慮緊張心情總是難以緩解,該怎麼辦?

生活報·龍頭新聞心理微課堂專楊豔傑: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黑龍江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組長,黑龍江省高校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組長。

第一,轉變負性認知。相信政府公開的信息,要對政府的防疫工作保持足夠的信心。也要認真了解相關的科學報導,相信科學研究對治療疾病的根本性作用。另外,在報導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應對此事重視,但不因頻繁報導而產生恐慌心理。要化恐慌為認真、科學、適度的個人防護。只要認真做好防護了,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擔心。

第二,調整情緒。要建立積極樂觀的態度,不能自我否定自我懷疑。可以通過「六來」法去調整情緒。

(1)說出來,把自己的困惑,跟家人、朋友,通過電話、視頻進行交流,將自己的負性情緒宣洩出去。

(2)唱起來,在保證不擾民的情況下,可以唱自己喜歡的歌,可以去手機APP聽一些治癒系的音樂,在音樂中放鬆自己,舒緩浮躁的心情。

(3)喊起來,可以打開窗戶,將自己煩悶、委屈大聲喊出去。

(4)哭出來,如果覺得自己很委屈,可以流淚,因為眼淚說是減少壓力非常好的辦法之一。

5)寫下來,可以嘗試情緒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情緒體驗,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記錄下來。

(6)呼出來,感到自己情緒過度焦慮、煩躁、不知所措甚至接近崩潰狀態時,可通過練習呼吸放鬆等身心調節方法,穩定焦慮、緊張、恐慌的情緒。

冥想訓練的具體方法:

首先平臥或端坐,閉目閉口,緩慢均勻鼻孔吸氣,氣流進入口咽部—喉部—肺部—腹部,直至氣沉丹田(肚臍下二指處)6~8秒後呼氣,向上按順序返回(丹田—腹部—肺部—喉部—咽部—口腔呼出即可)。反覆循環10次,用時約10分鐘,緩慢均勻進行即可。

讓我們跟隨這些音樂,放鬆呼吸,改善自己的心態,調節過度恐慌情緒,一起度過疫情難關。

心理微課堂36

延遲開學後還不打算讓孩子上學

是否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哈爾濱市中小學紛紛延遲開學,儘管孩子們宅在家已經作翻天,上網課也不愛上,但有些家長出於對孩子的保護還是擔心,即使延遲開學也不讓孩子去上學,準備在家繼續觀望一段再說,孩子長期遠離同齡人是否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生活報·龍頭新聞心理微課堂專家楊豔傑: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黑龍江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組長,黑龍江省高校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組長。

如果開學之後還不讓孩子返校,是會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一旦開學了,證明疫情已經得到控制,應該讓孩子儘快回到學校。

弗洛伊德性心理與人格發展理論表明,6-12歲為兒童心理發展的「潛伏期」,這個時期的最大特點是興趣轉向今後社會生活所必須的一些外部活動——學習、運動、藝術等,參加學校和團體的活動,與同伴一起娛樂、遊戲等,發展與同性的友誼。孩子的快樂主要來自和同伴的遊戲和學習。通過各種活動,形成自信、自強的個性品質。但如果處理不好,也會出現孤僻內向、自卑的個性弱點。兒童在這時期通過與同伴的互動獲得滿足感,如果一味地不顧孩子感受讓他在家中繼續隔離,會影響孩子這一時期正常的心理和個性的發展。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需要和人群進行接觸和交流。「超長假期」本來就是一種社會隔離,如果再繼續不接觸社會,會產生不良的負性情緒。動物實驗表明,大鼠在接受為期兩周的社會性隔離後,顳葉下丘腦出現對負性情緒反射增強,從而出現焦慮、憤怒、攻擊等不良情緒。

情緒的問題會帶來一些軀體性的症狀,比如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心慌、頭痛等。軀體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潛意識的表達。當一些情緒我們無法面對,無法理解的時候,它們沒有辦法被看見,但並不會憑空消失,而是會通過其他方式來表達,身體就是其中一種方式。這些軀體症狀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

長時間與社會同伴接觸減少,其社交和社會功能會減明顯減退。人的社交技能是越交往越熟練,也是現代人適應未來社會的重要能力。孩子很有可能因為長時間與社會隔離變成新時代下的「狼孩」,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退化。

家長可以利用「超長假期」好好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商量每天學習、生活、運動、親子互動計劃,並與孩子一起規劃新學期的學習生活,變壞事為好事。充分相信國家和政府,待到疫情過後,春暖花開之時,讓孩子及時回歸學校,重返課堂。

【答疑】

耳朵下方張嘴吃飯就疼

而且有點腫

這是得了什麼病?

市民蘇女士這兩天總感覺自己上火了,牙疼得腮幫子都腫了,一側耳朵下方張嘴吃飯咀嚼就疼,不敢大口吃東西,而且一吃東西就感覺反酸,吞咽的時候不疼,就是一張嘴就疼,這是得了什麼病?該怎麼辦?

省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孟憲文:

通過圖文諮詢問診,可以看到蘇女士的左耳朵外側腮腺有紅腫現象,而且左側口腔內側有突出軟組織,也已經腫大,不吃酸東西也感覺反酸,初步診斷為涎石症。由於患者腮腺導管中有結石,造成腮腺導管堵塞引起無菌性炎症。如果不好轉後期有可能引起腮腺淋巴結腫瘤。在不能來醫院就診的情況下,建議患者每天使用氯已定含漱液3-5次,連續一周後如果還不見好轉或加重,需要到醫院做超聲進一步檢查。在飲食上,要注意避免刺激,忌辛辣、酸性食物,多飲水,先不用口服藥物。

宅家還總尿頻尿急

可能與這個因素有關

近日,哈市50歲的喬先生呆在家裡還總想上廁所,喬先生以為自己的膀胱炎可能又犯病了,可又不敢去醫院。最近一直宅在家裡,不是坐著就是躺著,心情憋悶的時候還喝點酒。也沒有特別多喝水,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尿頻?

省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南崗院區泌尿外二科主任於雷:

通過視頻問診,可以看到喬先生的面部表情、手勢等肢體語言。通過視頻,可以看出喬先生有焦慮情緒,在問診時比較急迫,特別擔心自己一年多前做過的膀胱炎手術再次復發。人在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下,容易產生尿頻尿急的情況,屬於正常的反應。每天宅家久坐、缺乏運動,而且還飲酒,這些因素都可能刺激膀胱炎發作。建議患者放鬆心情,不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疾病上,儘量避免焦慮;每天熱水坐浴,多喝水,並記錄排尿日記,每天喝多少水,排尿量是多少,觀察幾天後再和醫生隨訪,如果控制得不好可以考慮服用一些對症治療藥物。

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心理焦慮,從2月5日起,生活報·龍頭新聞聯手我省知名高校的10位心理專家,將開通心理諮詢熱線,如果廣大市民對疫情的防控、心理情緒的排解存在困惑,都可以撥打熱線電話進行諮詢。如果您不願意電話與專家直接溝通,還可以通過生活報官方微信、龍頭新聞在互動調查問卷留言,把您的心理疑難寫出來,我們會把這些疑難逐一交給心理專家,持續關注生活報官方微信和龍頭新聞,心理專家會通過生活報官方微信、生活報官方微博、生活報頭條號、龍頭新聞等多平臺進行解答展現。

兩種參與方式

註:電話諮詢時間原則上每次不超過30分鐘

相關焦點

  • 期末了,孩子卻突然不想上學!家長該怎麼辦?心理老師支招
    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嗎? 安全感對孩子很重要,3歲左右的孩子每15分鐘就要看到爸爸媽媽,要和陌生人呆一整天,你讓孩子怎麼愉快的接受呢? 家長也提到孩子說『上學時間太長了』,由於上半年基本都和家長呆在一起,加上一年級的上學時間比幼兒園長,孩子可能很缺乏安全感。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由於對孩子的高度期望,很多強勢的父母對孩子都有過度的保護和幹涉行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將來,害怕孩子會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其活動範圍進行了過多的限制,甚至在擇友方面也進行了諸多的規定。
  • 邋遢的媽媽和凌亂不堪的家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一個人受到的環境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有一個懶散的長輩在家裡搞得亂七八糟,那麼孩子就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甚至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但在另一個例子中,孩子們的發展方向和父母的表現完全相反,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 孩子寫作業,家長在一旁玩手機,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你知道嗎?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做作業,家長在一旁拿著手機或刷視頻,或聊天,或處理工作,時不時的對著孩子喊一句快點寫!家長用這樣的方式陪同孩子學習,有沒有想過會對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會對孩子產生什麼的心理作用呢?
  • 中小學開學神獸終於「歸籠」,家長高興的同時,要做好這3件事
    今年春節學期因疫情影響,學生在家已呆了數個多月,小學生更是遲遲未迎來開學通知。現今隨著疫情漸被控制,很多省市紛紛公布了小學生的開學時間,那些備受「神獸」折磨的家長們總算迎來了「看娃的解放」。雖說自三、四月份起,社會復工漸漸好轉,國內疫情得到很好控制,然關於小學生的健康問題,諸多家長們還需多加上心,以確保孩子安心上學。
  • 小女孩跑著上學,媽媽都追不上,網友戲稱:全網上學最積極的孩子
    與別的孩子不同,小女孩似乎特別喜歡上幼兒園,媽媽剛送她出門她就背起書包飛快地往幼兒園趕,媽媽追都追不上。「等等媽媽,等等我!」等到媽媽跟著背後氣喘籲籲地喊道,孩子才稍微停下來等一下媽媽。一到了幼兒園,孩子向媽媽擺擺手就迫不及待跑進了教室,和老師同學們招呼,這樣的孩子實在太可愛了,誰不想要這麼乖巧的寶貝呢!網友戲稱:這是全網上學最積極的孩子了,有當學霸的潛力!
  • 孩子為何厭學?潛意識性厭學或是成因,6步幫孩子消除厭學心理
    老母親們毫不掩飾自己把孩子送到學校後身心得到解脫的開心:孩子不高興(上學),(可)我高興,我高興我開心!具有潛意識性厭學情緒的孩子在意識上能夠發現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但在學習過程中卻出現一種矛盾心理,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拖延症及學習動機不足等現象,一些害怕上學的孩子甚至會出現心因性的軀體疾病,一到上學時間就身體不舒服,讓老母親們感到沒轍。所以,這類型的孩子在度過一段漫長的寒假之後,現在面對疫情穩定之後的開學,就不由自主地產生出害怕、不安和惶恐等典型的厭學心理症狀。
  • 學校多久開學?中考會延遲嗎?成都市教育局這樣回應
    開學後如果發現有學生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怎麼辦?延遲開學怎麼上課?中考會不會延期……成都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強就教育系統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相關防控工作進行了解答,他表示,學校開學至少要滿足四個條件,即前期摸排到位、防控措施到位、教學安排到位和後勤保障到位。
  • 孩子過度焦慮,會變成「胖娃娃」?兒童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孩子開始焦慮,離不開以下三個原因:家庭的影響—根本原因孩子從一出生,是在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即使是到了上學之後,家庭環境依然會對其產生影響。當然,不同的孩子會因為不同的原因焦慮,父母除了需要了解孩子焦慮的原因之外,還應該重視一下孩子過度焦慮之後,將會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過度焦慮會產生哪些不良影響?
  • 原生家庭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原生家庭的概念原生家庭是從結構式家庭治療理論中引入的,通常意義上,長大後所組建的家庭被稱為新生家庭,而自己從小成長的那個家庭就被稱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孩子本該8周歲上學,6歲就去可以嗎?學生的成熟度要與年級匹配
    生活中,孩子入學進行的心理測驗就是對孩子上學成熟度的一個比較直觀的反映。根據調查統計顯示:一份滿分為60份的心理測驗中,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成績,一般情況下,多數孩子的分數會在20-30分,但是也會出現最高分50分與最低分只有10分的差距結果。
  • 原房主的戶口不遷出會影響落戶和孩子上學嗎?
    有個朋友在落戶天津123的公眾平臺上給小編留言:「已經落戶了打算買房,看中一棟二手房但是原房主的戶口還沒有遷走,那是一個學區房,如果原來的房主一直不遷走戶口,一直以工作忙沒時間去辦理為由拖著,這種情況影響我的孩子上學嗎?
  • 這件事情,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做一次,就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是生活卻不可能是事事順心的,就算感情再好,再恩愛的夫妻在日常生活中難免也會磕磕絆絆,出現各種矛盾,產生激烈的爭執。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你們會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嗎?可能很多父母甚至都沒有注意過自己吵架的時候是不是當著孩子的面吵的,因為他們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懂,所以也不會在孩子面前避諱什麼。但是當孩子真的目睹了父母激烈的吵架的時候,那對孩子的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 孩子幾歲上幼兒園合適?早入園與晚入園對孩子的影響,父母該了解
    文 | 小允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個家長除了希望孩子健康平安長大之外,還希望孩子學有所成,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人生。每個父母都逃不過「超前教育」支配的恐懼,一方面想要孩子早點接受教育,一方面又害怕孩子獨自一人去面對陌生的環境。
  • 疫情當前,面對延遲開學,您的孩子準備好了嗎?
    全國多省市下達延遲開學方案對於即將開學的學生,由於疫情隱患尚未完全解除,部分省市教育部門已經下發了延遲開學的方案。延遲開學的方案中指出,將調整開學後的周末以及2020年暑假的時間來進行補齊,這樣就可以保證新學期的教學過程的完整性。這個新學期註定與眾不同啊!
  • 孩子真的是不打不成才嗎?打「皮」了的孩子,心理往往會不健康
    文/爸媽快來看一說起有出息的孩子很多人的定義都是「不打不成才」,大家都認為扛得住打罵的孩子日後抗挫折能力也會更強,有人說孩子行為教育中不能缺了「打和罵」,文化教育不能缺了「數理化」,愛好教育不能缺了「琴棋書畫」,道德教育不能缺了
  • 教育部:對因疫情產生嚴重心理問題師生提供長期心理幹預
    中新網4月24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24日發布給全國中小學校新學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建議。建議指出,針對受疫情影響產生嚴重心理問題的個別師生,提供長期專業心理幹預、轉介和支持服務。
  • 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
    孩子長大後,面臨的第一大問題就是上學問題,年齡到了,就必須上學,這是每個孩子人生中必經的路。有的孩子喜歡上學,因為享受了上學的樂趣;有的孩子卻不喜歡上學,讓家長非常為難。那麼小孩不願上學怎麼辦?
  • 萬不可忽視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
    幼小的孩子們面對大人們的這種「體罰」或是言語上的冷暴力,會遭受極大的傷害。他們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傷害完全不知所措,很多孩子會因此而遭受自我懷疑、自我牴觸的消極心態影響,從此走向不健康的心理發展路線。自我傷害、失去自信、孤僻懦弱等心理亞健康已經越來越影響幼兒、少兒們的生活。
  • 誤解「延遲滿足」的你,讓孩子變得不快樂,更貪婪,更容易被誘惑
    到了此時,即便家長只滿足了孩子部分心願,或者直接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孩子也不會感覺到「不滿足」,這是「延遲滿足」訓練的最終目的。二、大部分家長都做到了「延遲」,這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如果家長只做到了「延遲」,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那麼孩子就會認為父母不愛他,因此受到心理傷害,對父母產生牴觸、不信任的負面情緒。只延遲不滿足,實際上是在讓孩子抑制自己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