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處於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
市民們對於如何做好防疫工作
存在很多疑問和想法,
為了幫助市民解除心中疑惑
生活報·龍頭新聞聯手我省心理專家
幫市民解心疑
心理微課堂35
宅家時間越長越焦慮壓抑
「六來」法助你調整情緒
疫情防控期間封閉管理,很多市民已經宅家一個月沒出門了,而且越宅心越慌,每天宅家也忙得團團轉,感覺自己快崩潰。關注疫情的變化,心情也是忽好忽壞,期盼能復工上班,又擔心上班以後防護不夠,焦慮緊張心情總是難以緩解,該怎麼辦?
生活報·龍頭新聞心理微課堂專楊豔傑: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黑龍江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組長,黑龍江省高校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組長。
第一,轉變負性認知。相信政府公開的信息,要對政府的防疫工作保持足夠的信心。也要認真了解相關的科學報導,相信科學研究對治療疾病的根本性作用。另外,在報導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應對此事重視,但不因頻繁報導而產生恐慌心理。要化恐慌為認真、科學、適度的個人防護。只要認真做好防護了,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擔心。
第二,調整情緒。要建立積極樂觀的態度,不能自我否定自我懷疑。可以通過「六來」法去調整情緒。
(1)說出來,把自己的困惑,跟家人、朋友,通過電話、視頻進行交流,將自己的負性情緒宣洩出去。
(2)唱起來,在保證不擾民的情況下,可以唱自己喜歡的歌,可以去手機APP聽一些治癒系的音樂,在音樂中放鬆自己,舒緩浮躁的心情。
(3)喊起來,可以打開窗戶,將自己煩悶、委屈大聲喊出去。
(4)哭出來,如果覺得自己很委屈,可以流淚,因為眼淚說是減少壓力非常好的辦法之一。
(5)寫下來,可以嘗試情緒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情緒體驗,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記錄下來。
(6)呼出來,感到自己情緒過度焦慮、煩躁、不知所措甚至接近崩潰狀態時,可通過練習呼吸放鬆等身心調節方法,穩定焦慮、緊張、恐慌的情緒。
冥想訓練的具體方法:
首先平臥或端坐,閉目閉口,緩慢均勻鼻孔吸氣,氣流進入口咽部—喉部—肺部—腹部,直至氣沉丹田(肚臍下二指處)6~8秒後呼氣,向上按順序返回(丹田—腹部—肺部—喉部—咽部—口腔呼出即可)。反覆循環10次,用時約10分鐘,緩慢均勻進行即可。
讓我們跟隨這些音樂,放鬆呼吸,改善自己的心態,調節過度恐慌情緒,一起度過疫情難關。
心理微課堂36
延遲開學後還不打算讓孩子上學
是否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哈爾濱市中小學紛紛延遲開學,儘管孩子們宅在家已經作翻天,上網課也不愛上,但有些家長出於對孩子的保護還是擔心,即使延遲開學也不讓孩子去上學,準備在家繼續觀望一段再說,孩子長期遠離同齡人是否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生活報·龍頭新聞心理微課堂專家楊豔傑: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黑龍江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組長,黑龍江省高校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組長。
如果開學之後還不讓孩子返校,是會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一旦開學了,證明疫情已經得到控制,應該讓孩子儘快回到學校。
弗洛伊德性心理與人格發展理論表明,6-12歲為兒童心理發展的「潛伏期」,這個時期的最大特點是興趣轉向今後社會生活所必須的一些外部活動——學習、運動、藝術等,參加學校和團體的活動,與同伴一起娛樂、遊戲等,發展與同性的友誼。孩子的快樂主要來自和同伴的遊戲和學習。通過各種活動,形成自信、自強的個性品質。但如果處理不好,也會出現孤僻內向、自卑的個性弱點。兒童在這時期通過與同伴的互動獲得滿足感,如果一味地不顧孩子感受讓他在家中繼續隔離,會影響孩子這一時期正常的心理和個性的發展。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需要和人群進行接觸和交流。「超長假期」本來就是一種社會隔離,如果再繼續不接觸社會,會產生不良的負性情緒。動物實驗表明,大鼠在接受為期兩周的社會性隔離後,顳葉下丘腦出現對負性情緒反射增強,從而出現焦慮、憤怒、攻擊等不良情緒。
情緒的問題會帶來一些軀體性的症狀,比如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心慌、頭痛等。軀體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潛意識的表達。當一些情緒我們無法面對,無法理解的時候,它們沒有辦法被看見,但並不會憑空消失,而是會通過其他方式來表達,身體就是其中一種方式。這些軀體症狀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
長時間與社會同伴接觸減少,其社交和社會功能會減明顯減退。人的社交技能是越交往越熟練,也是現代人適應未來社會的重要能力。孩子很有可能因為長時間與社會隔離變成新時代下的「狼孩」,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退化。
家長可以利用「超長假期」好好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商量每天學習、生活、運動、親子互動計劃,並與孩子一起規劃新學期的學習生活,變壞事為好事。充分相信國家和政府,待到疫情過後,春暖花開之時,讓孩子及時回歸學校,重返課堂。
【答疑】
耳朵下方張嘴吃飯就疼
而且有點腫
這是得了什麼病?
市民蘇女士這兩天總感覺自己上火了,牙疼得腮幫子都腫了,一側耳朵下方張嘴吃飯咀嚼就疼,不敢大口吃東西,而且一吃東西就感覺反酸,吞咽的時候不疼,就是一張嘴就疼,這是得了什麼病?該怎麼辦?
省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孟憲文:
通過圖文諮詢問診,可以看到蘇女士的左耳朵外側腮腺有紅腫現象,而且左側口腔內側有突出軟組織,也已經腫大,不吃酸東西也感覺反酸,初步診斷為涎石症。由於患者腮腺導管中有結石,造成腮腺導管堵塞引起無菌性炎症。如果不好轉後期有可能引起腮腺淋巴結腫瘤。在不能來醫院就診的情況下,建議患者每天使用氯已定含漱液3-5次,連續一周後如果還不見好轉或加重,需要到醫院做超聲進一步檢查。在飲食上,要注意避免刺激,忌辛辣、酸性食物,多飲水,先不用口服藥物。
宅家還總尿頻尿急
可能與這個因素有關
近日,哈市50歲的喬先生呆在家裡還總想上廁所,喬先生以為自己的膀胱炎可能又犯病了,可又不敢去醫院。最近一直宅在家裡,不是坐著就是躺著,心情憋悶的時候還喝點酒。也沒有特別多喝水,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尿頻?
省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南崗院區泌尿外二科主任於雷:
通過視頻問診,可以看到喬先生的面部表情、手勢等肢體語言。通過視頻,可以看出喬先生有焦慮情緒,在問診時比較急迫,特別擔心自己一年多前做過的膀胱炎手術再次復發。人在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下,容易產生尿頻尿急的情況,屬於正常的反應。每天宅家久坐、缺乏運動,而且還飲酒,這些因素都可能刺激膀胱炎發作。建議患者放鬆心情,不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疾病上,儘量避免焦慮;每天熱水坐浴,多喝水,並記錄排尿日記,每天喝多少水,排尿量是多少,觀察幾天後再和醫生隨訪,如果控制得不好可以考慮服用一些對症治療藥物。
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心理焦慮,從2月5日起,生活報·龍頭新聞聯手我省知名高校的10位心理專家,將開通心理諮詢熱線,如果廣大市民對疫情的防控、心理情緒的排解存在困惑,都可以撥打熱線電話進行諮詢。如果您不願意電話與專家直接溝通,還可以通過生活報官方微信、龍頭新聞在互動調查問卷留言,把您的心理疑難寫出來,我們會把這些疑難逐一交給心理專家,持續關注生活報官方微信和龍頭新聞,心理專家會通過生活報官方微信、生活報官方微博、生活報頭條號、龍頭新聞等多平臺進行解答展現。
兩種參與方式
註:電話諮詢時間原則上每次不超過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