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微博用戶相徵(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發布微博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隨後被多個大V相繼轉載傳播,引來不少網友熱議,紛紛留言表示對蝦米音樂的不舍之情。
對此,阿里方的回應是「不予置評」。
對於愛聽音樂的人來說,手機裡會下載不止一個音樂app。因為有些音樂版權這個平臺沒有,而另外一個平臺會有。蝦米音樂的低迷似乎也與這個有關。據悉,QQ音樂是在線音樂平臺獨家版權最多的平臺,第二名是網易雲,隨後是酷我音樂。
目前訪問蝦米音樂app和官網都處於正常運營中,蝦米在自身域名的選擇上很到位。官網啟用的域名是xiami.com,雙拼域名含義直接對應品牌本身,還收購了xiami.net。
也說一說它競爭對手們的域名。版權最多的qq音樂,官網啟用y.qq.com域名,喜愛啟用二級域名是騰訊一貫的作風。如wx.qq.com(微信)。
網易雲音樂的官網域名為music.163.com,music有「音樂」的含義。163代表網易。酷我音樂啟用kuwo.cn,雙拼對應酷我的含義,未收購其它相關後綴域名。酷狗音樂收購併啟用了kugou.com/.net,還收購了kugou.cn,品牌保護意識較強。
版權少,但以小眾音樂收穫了一批忠實粉。在粉絲心中它是小眾音樂之父,音樂分類和專輯單曲EP等分類,蝦米夠專業。
在推薦上,會傾向小眾口味,比如說已火遍的歌曲,它不會去推薦,而是推薦鮮為人知的音樂。這也會使一些獨立音樂人被聽眾發掘並喜愛。
早期的蝦米對用戶夠信任,採用UGC生產模式。即用戶可以修改音樂分類和上傳音樂曲目,這也讓蝦米成為當時最多元化的音樂庫。
靠此吸引了不少音樂迷,平臺順勢開啟了在線付費模式的先河(用戶把歌曲傳上蝦米,聽眾想要下載音樂就需要付費,其中部分費用會拿來支付給版權方,為此實現「讓音樂人賺到錢」的創辦理念。)
雖然這樣的模式在如今已經很普遍,但在當時由於超前,被許多音樂人排斥甚至還發起了聲討。
既是音樂愛好者也是蝦米音樂創始人的王皓曾在採訪中說道「蝦米每年支付的版權費用是收入規模的十幾倍。」這樣的虧損不得不讓蝦米走向巨頭。
2013年,阿里巴巴收購了蝦米音樂。卻沒將音樂重心放在蝦米身上,而是做起了阿里星球,最終也沒有做好。由於疏於運營與維護,蝦米音樂逐漸淪為了少有人知、少有人用的音樂平臺。
去年9月份,阿里全資收購網易考拉的同時,還投資了蝦米音樂的競爭對手——網易雲音樂,投資7億美元,獲得了後者約10%的股份。這一操作,也讓外界猜測阿里是否會放棄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