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較多的是網際網路的相關大會,了解網際網路企業的科技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對我們未來生活的影響至關重要。如果你還不知道,可以搜索了解最近網際網路界大會的內容。
美團和支付寶的App長得越來越像,看起來甚至有一種「孿生兄弟」的即視感。
美團在不停地往App裡加金融模塊,支付寶則不停地加本地生活。最新版的美團App,將「付款碼」和「騎車」放在了首頁的第一行,8月23日更新的支付寶,將「付錢」和「收錢」合併,首頁新增「出行」。在App首頁頂欄這個最重要的展示位置上,美團和支付寶已經非常相似。
美團(上)和支付寶(下)App首頁頂欄布局
除此之外,二者還同時具有非常多完全相同的業務模塊。美團正大力推廣美團支付,推出了美團月付和美團信任分,那是支付寶的大本營。支付寶在不停地往App裡加東西,餓了麼、口碑、打車……那是美團的基本盤。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美團和支付寶都變了,它們正變得越來越雷同,彼此向對方的核心領域滲透。
App的變化是一扇窗,能看到公司戰略和打法的變化。
同時打開美團和支付寶App,我們會發現,改版後的這兩款App已經極其相似,首頁菜單欄的布局幾乎是一模一樣。
美團(左)和支付寶(右)首頁布局對比
首頁頂欄的四個選項,美團分別是掃一掃、付款碼、騎車、實時公交,支付寶是掃一掃、付錢/收錢、出行、卡包(手機系統不同,頁面可能會略有差異,美團安卓版首頁頂欄是掃一掃、付款碼、充值、出行)。
過去,美團留給很多人的印象是一個外賣平臺,支付寶是一個支付工具,這是它們最原始的功能。但隨著競爭不斷升級,美團和支付寶互相借鑑互相模仿,產品功能越來越豐富,同時也越來越雷同。
2019年6月,美團宣布更改品牌色,線上線下統一為「美團黃」。隨後,美團App進行改版,新版首頁最大的變化是,引入頂欄4個固定的功能格。而這個頁面布局其實支付寶早在2016年就開始使用。
有意思的是,改版後登上美團首頁頂欄的,不是外賣也不是酒店,而是付款碼和騎單車。美團在2016年拿下了第三方支付、銀行和小貸牌照,2018年獲得了保險經紀牌照,進軍金融之心昭然若揭。
真正開始攻打支付寶大本營,則是在今年。美團先是在4月測試「美團信任分」,幾乎完全對標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分」。然後在5月上線了「美團月付」功能,對標支付寶「螞蟻花唄」。
一位美團員工對深燃財經分析,「美團就是要在支付上自立山頭,信任分是建立自己的商業信用體系,月付是培養用戶的支付習慣,這都是在打造支付閉環。」
今年3月,支付寶進行史上最大改版,將「外賣」、「美食」、「住宿」、「電影演出」和「市民中心」五大模塊加入到首頁應用欄,且不能刪除和移動。這些美團最主要的功能,突然出現在支付寶這樣一個支付工具裡,一度讓很多人表示不適應。阿里的說法是,要將支付寶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
今年3月支付寶改版前(左)和改版後(右)對比
當時的背景是,阿里內部進行了一輪高層人事調整,阿里將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CEO胡曉明調過來,兼管本地生活。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支付寶成為「抗美」的重要成員。
5月,支付寶再次改版,首頁的收錢碼和付錢碼合併,空出的位置留給了「出行」。從此,支付寶完全「美團化」。
兩款App的界面越來越像背後,是阿里和美團的戰火,已經燒得越來越廣。
「一開始以為只是外賣之戰,後來發現打到了整個本地生活,再後來打到了同城零售,現在居然要打到支付上來了。阿里顯然低估了這場戰爭的慘烈。」一位餓了麼前員工說。
過去,美團旗下有多款App,比如被收購來的摩拜單車和大眾點評,內部孵化的貓眼電影和小象生鮮。除了貓眼獨立出去,其他App在後來大多都被砍掉或弱化,美團實現「中央集權」。
最典型的例子是摩拜。2018年美團收購摩拜後,很快就棄用摩拜App,用戶掃碼騎車,必須用美團App,後來美團乾脆把微信入口也給掐了,只留下了美團App這唯一的入口。收購摩拜時,美團作價27億美元,其中「摩拜」的商標名作價16億元,不到一年美團就放棄了摩拜品牌,統一為美團單車。
另一個例子是大眾點評。美團去年2月在內部將大眾點評更名為點評App部,大眾點評的交易功能被弱化,內容評論、外賣、酒旅流量等最核心的資產全部輸送給美團。今年9月,上市兩年後的美團直接將公司名稱「美團點評」改名為「美團」。
美團在瘋狂地將各處的分散流量注入到美團App裡,品牌、色調、App全部統一,打造超級App。於是,美團App幾乎無所不包,外賣只是其中一個業務模塊。
阿里美團對戰地圖 製圖 / 深燃財經
當這樣一個超級App站在阿里面前,阿里指望憑藉餓了麼來打贏這場戰役,必然是不可能的了。於是,超級龐雜的美團,跟越來越臃腫的支付寶,成為了對戰的兩方。
今年,阿里21歲,美團9歲。阿里早已過了創業階段,美團還是一家創業公司。
兩年前,或許很多人沒有想到,這樣兩家體量差距懸殊、還有過股權關聯的公司,會像今天這樣刺刀相向。
過去兩年是阿里本地生活失去的兩年。餓了麼被阿里全資收購後,一邊內部整合一邊和美團打仗,美團則是擰緊了拳頭四處出擊。
「外賣只是整個本地生活拼圖的一部分,贏了外賣,不代表贏了終局。」上述員工說。
在外賣領域,餓了麼不及美團,但在線下零售、生鮮超市等領域,阿里佔上風。除了餓了麼,阿里還有天貓超市、盒馬鮮生、高德地圖、零售通等重量級選手,這些過去分散在阿里不同事業部的團隊,如今都在支付寶這個統一的入口下,加入到跟美團的戰役中。
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硬仗,才剛剛開始。
為了應對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阿里在今年重新召回了「中供鐵軍」老將雷雁群,雷雁群2000年就加入了阿里巴巴,是從一線戰場拼殺過的實幹派,他重回阿里的任務就是重建地推鐵軍。
另一方面,美團二號人物、曾負責過多個核心業務條線的王慧文,將於今年12月退休,美團的人才梯隊建設已經提上日程。王興說美團IPO後他將更多精力放在了組織能力建設上。
美團和支付寶越來越像,這場戰役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對於美團和阿里來說,從業務,到戰略、組織、文化,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
美團做支付,有打造交易閉環的考量。
它在使用場景上和第三方支付並沒有本質差別,無論是美團的銀行卡快捷支付,美團月付(美團版花唄),美團借款,都可以直接拿它作為第三方支付的替代物。甚至教育市場的工作都有支付寶,微信支付做完了。
更重要的是支付市場的蛋糕足夠大。
根據美團財報顯示,美團2019年交易額達到6821億元,假設第三方支付的費率是0.5%,也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拿走了34.1億元。
如果這34.1億元是美團自己收了,從虧損變成大幅盈利,財報好看了不止一點兩點。
艾瑞諮詢數據統計:2020年Q1行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56.7萬億。
當美團支付內部孵化成型,有一天,我們說不定可以在大街小巷看見美團支付,無論你點不點外賣,去超市買瓶水,買包煙,不是用支付寶,也不是用微信支付,是打開美團完成支付。
預計2020年一定支付市場交易規模超200萬億元,這個市場空間更大,王興和他的美團可能就是看上了這個巨大的蛋糕。
誰知道呢,未來的行動支付會不會支付寶、微信支付、美團三分天下。要知道微信支付出來前,支付寶的市場份額一度佔到8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