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一晶片巨頭「淪落」:IBM也開始尋找亞洲晶片代工廠

2020-08-27 金十數據

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很多人可能知道IBM是全球最大的IT服務商,但鮮有人知,在半導體製造領域,IBM也曾是領跑者。

1988年,IBM搭建了全球第一條200mm晶圓生產線。隨後在2002年,IBM又建成了全球最先進的300mm生產線。數據顯示,2003年,IBM的晶圓代工業務憑藉6.3%的市場份額曾擠進世界前三強,僅次於臺積電和聯電,IBM在半導體領域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時過境遷,美國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IBM也開始在晶片生產環節尋求亞洲廠商代工,至此連同AMD和英特爾在內的美國三大晶片巨頭都開始依賴亞洲晶片代工廠。

1、IBM發布最新處理器晶片,代工從美企轉向三星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8月17日,IBM發布了一款用於新型數據中心的處理器晶片——Power10,這款晶片由三星電子生產,採用7nm EUV(極紫外光刻)工藝,其性能將是上一代的3倍。據悉,Power系列是IBM面向企業級用戶推出的高性能處理器晶片,最早由IBM自己生產,然後交給格芯負責代工,後者是一家位於美國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商,也是世界第三大晶圓代工廠,現在再交給三星電子。

開頭提到,既然IBM擁有半導體製造部門,曾在半導體製造領域佔據一席之地,那麼為何今天會依賴外部市場代工呢?IBM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當初,IBM建立晶圓工廠的目的是為自家產品提供生產服務,幫市場代工不是主要考慮。但是,由於英特爾的強勢競爭,IBM的處理器產品在市場逐漸邊緣化,導致IBM銷售的處理器數量很難填補工廠的龐大產能,這意味著製造均攤的成本大幅增加。半導體製造是個需要時刻保持更新的行業,生產工藝每數年升級一次,動輒耗資數十億美元,如果沒有大量出貨,那麼很難負擔製造成本。

隨著製造成本增加,IBM逐漸減少對半導體製造部門的投資。根據Gartner市調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2004年,IBM公司在半導體製造領域以1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位列全球第11位;到2010年,這一排名已跌出20名開外。

同時,研發和生產投資跟不上使IBM的生產工藝落後市場,產品競爭力不足。2010年,POWER處理器第7代所用的生產工藝是45nm,同時期最先進的已跨入32nm工藝時代。由於達不到經濟規模效應,晶片製造部門成為IBM的&34;。2013年,半導體製造部門佔IBM營收為1.4%,但該部門每年虧損最多達到15億美元。

IBM只能選擇將該業務剝離出去,來改善IBM的盈利能力。2014年10月,IBM宣布將旗下全球半導體製造業務出售給格芯,把業務重點放在核心的晶片設計和系統創新上。

2、此消彼長:亞洲代工廠崛起,美國半導體製造&34;

除IBM外,AMD和英特爾也選擇將高端晶片業務交由亞洲廠商代工。2018年8月,由于格芯製程工藝落後,其最大客戶AMD宣布採用7nm製程工藝的處理器和晶片,全部交由臺積電代工;2019年,英特爾將部分14nm訂單外包給三星生產;2020年7月,英特爾與臺積電達成協議,從2021年採用臺積電的6nm製程工藝量產處理器或顯卡。這三大美國半導體供應商都有一個相同的特徵——曾經或現在居於全球最大半導體晶片製造商隊列。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越來越擔心半導體製造業務過分依賴外部市場,可能存在風險,尤其是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更加劇這種擔憂。最近,美國就計劃重振本土半導體行業,在6月提出相關法案斥資370億美元(約合2600億元人民幣)用於擴大本土研究和製造業務。那麼,為什麼美國會在半導體製造領域&34;、對亞洲的代工廠越來越依賴呢?

美國是半導體晶片的發源地,在經歷了成熟的發展階段後,美國晶片企業認為半導體製造業務投入成本高昂、技術開發周期快,於是考慮將重心放在晶片設計這個高附加值的環節。1990年代,美國湧現了一批優秀的Fabless企業,即只負責晶片的電路設計與銷售的企業。

隨著後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分工理念廣泛得到認同,美國一些IDM(集晶片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多個環節於一身的運營模式)企業逐漸將晶片製造部門剝離出去,轉型成為Fabless企業,就如今天文章的主人公IBM類似,這推動了美國晶片製造業務大量向亞洲區域轉移。

上文提到過,半導體製造部門具有很高的資金和技術壁壘,需要持續研發更優的生產工藝和投入巨資改良生產線,這種行業特點容易造成強者愈強的局面。亞洲地區的半導體企業專注晶圓代工環節,並緊貼市場需求變化,這意味著它們的生產線迭代速度能夠保持行業最快。伴隨著時間的推進,亞洲地區逐漸發展出最成熟的半導體製造業務,並湧現了一批高端代工企業,如臺積電、聯電、中芯國際等。

此消彼長,不進則退,隨著亞洲的先進位程工藝水平不斷提高,美國晶片製造與之的差距也在拉大,而且趨勢是越來越難跟上,如今美國在全球晶片製造的佔比也大幅下降。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目前全球僅有12%的晶片在美國製造。

不難看到,雖然美國還是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霸主,但在晶片製造領域已然面臨巨大的挑戰,隨時還可能被甩到更後,也因此當前美國正出臺各種扶持本土晶片產業的政策,以試圖扭轉這種局面,而全球半導體晶片製造格局或有可能迎來新的變化。

消息領先一步,財富更近一步。關注「金十數據」,第一時間了解國內外財經大事件!

相關焦點

  • 美國的晶片禁令出現反噬,失去大客戶華為後,一晶片巨頭將被收購
    在科技領域,如今正在失去固有效應的除了著名的「摩爾定律「以外,還有美國慣用的打擊別國科技力量的手段。以前美國通過一些手段,把世界上曾經一些冒尖的國家或者企業搞得服服帖帖,但是偏偏現在面對中國的時候,慣用伎倆開始不好使了。
  • 美國晶片「短板」出現!80%產能來自亞洲,英特爾喊話美政府
    來源:金十數據據11月25日報導,近日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CEO Bob Swan 在一封公開信中向美國政府喊話道,隨著晶片製造成本不斷上升以及海外競爭對手獲得的補貼增多,當地政府應該增加對半導體製造業的投資,以確保該國企業能繼續引領下一代創新技術
  • 美國半導體產業有多強?控股亞洲晶片巨頭,臺積電,三星也不例外
    美國是公認的世界第一大半導體產業強國,就半導體企業的銷售額來說,美國獨佔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全球10大晶片企業中,美國企業就佔了六家,其餘4家企業都來自亞洲,包括三星電子,臺積電,海力士和海思。除了本土擁有強大的晶片研發和產業體系之外,美國在全球半導體領域同樣發揮著巨大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市場,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晶片消費市場,2018年晶片銷售額達1584億美元;美國位居第二,消費金額達1030億美元。但是在高端晶片領域,美國明顯掌握著市場話語權。
  • 美國晶片弱點出現,巨頭或做出決定,川普的決定真的有用?
    所以也就是從這兩年開始,國內的消費者開始注重晶片技術的發展。因為根據數據表示,去年美國的晶片自給率僅為10%左右,其餘的90%晶片基本上都是來源於亞洲晶圓體代工廠。不管是高通、蘋果還是博通等企業,都是將晶片設計之後找到其他的工廠代工。所以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美國在晶片行業其實也有「短板」。
  • 臺積電突傳好消息,美國晶片巨頭很有自知之明,三星這回望塵莫及
    但不是所有國家都能掌握先進的晶片技術,因為它有著一定的難度,需要各種精密設備的支持,這便是各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一顆晶片的誕生,需要經過設計、生產與封測三個步驟,其中生產環節是最關鍵也是最複雜的。在目前的全球晶片代工市場中,臺積電正是獨一無二的巨頭,掌握著頂尖的工藝技術,因此獲得了很多晶片公司的青睞。
  • 全球晶片代工廠;臺積電領銜;三星緊隨其後
    對於為客戶生產晶片的公司,你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臺積電。畢竟,這家位於中國臺灣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他為蘋果,華為(至少目前),高通,聯發科等公司生產晶片。
  • 產業開始轉移!中國或將成為世界第一晶片製造大國!勢不可擋
    晶片作為全世界所有科技產品的核心零部件,其最初是由美國的科學家發明創造。其實一開始是從微處理器的縮影開始,逐步演變為晶片這一核心零部件產品,而第一代的晶片可以說是由美國的Intei公司所發明,憑藉科技潮流的崛起,全世界開始正式進入了「晶片時代」。
  • 美企三大晶片巨頭接連宣布壞消息,輪到美國焦慮了?
    為什麼有人會說美國的半導體正在走下坡路?這個問題的確說到美國半導體的處境,雖然美國在晶片領域還處於領先地位,但指的是晶片設計軟體、架構以及指令等,在晶片製造方面,美國半導體行業已經出現頹勢。前段時間,全球最大的晶片巨頭英特爾就宣布自研的7nm製程工藝存在重大缺陷,將無法按時完成生產計劃。
  • 美晶片公司對亞洲代工廠依賴加劇:IBM下代處理器由三星製造
    作為半導體產業的發源地,目前美國國內擁有眾多實力強悍的晶片設計企業,如高通、博通、賽靈思、蘋果等,但在美國製造的晶片僅一成左右,前述企業的晶片生產大都依賴於亞洲的晶片代工廠。為減少科技產品製造對亞洲的依賴,過去兩個月,美國晶片行業正為大規模遊說活動做準備,以期獲得數百億美元的政府資金用於擴大本土研發和製造業務,進而維持美國在晶片行業的領先地位。
  • 晶片巨頭AMD正式官宣!拿美國供貨許可證,繼續為華為供應晶片
    但是事實上,海思負責的只是設計環節,麒麟晶片的生產需要依賴代工廠,而這正是華為的難點。此前,臺積電一直承擔著為華為生產晶片的重要任務,二者的合作已經持續了十多年。就現在的情況來看,華為晶片的處境不容樂觀,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尋找到解決辦法,那麼華為的很多業務都會大受影響。與此同時,那些供應商也在努力地申請著老美的許可證,希望繼續向華為供貨,畢竟它們都不想失去一個大客戶!
  • 華為不可擋,禁令8天後,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宣布新決定
    因為美國的禁令限制,使用超過10%美方技術的相關產品、設備將被禁止向華為供貨,導致了華為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境地,不過禁令僅實施4天,美國的晶片巨頭AMD就在德銀技術大會上宣布獲得了對華為恢復供貨的許可,隨後Intel也發布公告宣稱獲得許可,從兩大晶片巨頭的支持中可以看出華為前進的步伐不可阻擋
  • 美國晶片巨頭美光停止對華為的供貨
    U.美國公司將無法提供晶片給華為,面對這一華為開始降低高通晶片的比例,開始使用自主研發的晶片麒麟,以及國產MediaTek晶片,從而成功解決晶片問題。高通是晶片行業巨頭,世界上很多廠商都是從高通購買晶片,國內很多手機廠商都在使用高通晶片,但自從晶片措施出臺後,華為開始降低高通晶片的佔比,而國內其他手機廠商也有華為的教訓,已經開始尋找出路,高通不僅可以失去華為市場,還可以失去整個中國晶片市場。
  • 美國晶片巨頭英偉達收購ARM,底牌又多了一張,華為更難了
    隨著中國的科技實力愈發強大,美國開始重視(打壓)我國的科技領域。而晶片,就成了科技競爭中的熱門話題。而雪上加霜的是,美國晶片巨頭英偉達收購ARM。,在晶片設計方面都依賴於英國晶片巨頭ARM所設計的ARM架構,甚至蘋果Mac系列處理器都要放棄英特爾X86架構。
  • 日本晶片巨頭來華,實力堪比臺積電?華為晶片或迎新轉機
    我們國內對晶片的研究始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攻關,如今終於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與國外頂尖技術相比,國內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正是因為這種差距,才給了對方可乘之機!今年9月15日,老美對華為的晶片封鎖措施正式生效,幾乎所有的代工廠和第三方晶片公司都無法繼續為華為供貨。
  • 麒麟晶片成絕唱,一企業強勢宣布與華為合作,美國晶片卻無人問津
    華為麒麟晶片即將成為絕唱,美國晶片竟然出現積壓過多的情況?01 無人問津的美國晶片作為世界半導體第一的大國,美國生產的晶片為何會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呢?此前英特爾宣布自己在7nm晶片製程上存在重大的缺陷,僅僅是美國半導體行業跌落神壇的開始,像英特爾這樣的美國半導體巨頭或許還不僅僅依靠晶片這一項業務。但是對於美國那些專門從事於晶片製造的企業來說,晶片製程遲遲不能取得突破無疑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 繼臺積電斷供後,又一晶片代工廠出爾反爾百億廠房成了燙手山芋
    ,不過最終因雙方三大條件無法滿足,這件事算是告了一段落,結果在美國對華為施壓之下,傳言臺積電被迫無奈取消華為50億元晶圓訂單,如果消息屬實的話將導致華為麒麟1020晶片產量成為棘手問題,不過國際上有聲音表示沒了臺積電,華為其實還有其他選擇,但實際上臺積電斷供華為晶片後,當前局勢已經不容樂觀了。
  • 「晶片大學」剛成立,美國又出手了,越來越亂了
    美國用盡各種手段幹預,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難,然而美國也有了麻煩,他們在晶片製造方面落後了亞洲太多。美國國內晶片巨頭英特爾,目前還在7nm工藝踱步,而臺積電的5nm早已可以量產,已經向3nm進軍了。美國半導體協會表示很擔憂:晶片製造的落後,會讓美國半導體面臨被斷供的局面。
  • 美國「芯」焦,臺積電也難辦,三大晶片巨頭的態度已經說明一切
    半導體產業鏈的重心從20年前已經開始向亞洲轉移(日本半導體高光時期,全球前10的半導體企業有6家來自日本,當時的光刻機龍頭企業就是日本的佳能),只是那一次被美國給遏制住了。如今這一次半導體產業鏈遷移恐怕就不是美國能阻止得了的了。晶片製造有三大核心關卡,設計工具、設備以及材料。
  • 中國晶片不僅只有華為!這個晶片巨頭市值超萬億,
    但是中國的晶片業並不僅只有華為而已,還有另外一個晶片巨頭——臺積電,有些人覺得臺積電不過是一個代工廠而已,何來晶片巨頭一說其實晶片本來就是分為兩個領域,一個是諸如華為、蘋果等設計晶片的企業,而另一個就是負責生產晶片的企業。
  • 德國晶片巨頭放出狠話!華為放心購買晶片:100%不含美國技術
    中芯國際等晶片代工企業,無法繼續為華為提供晶片代工服務,就連全球眾多知名晶片廠商,例如鎂光、三星、SK海力士、索尼等等,也紛紛開始宣布斷供華為,因為他們都不可避免使用到了美國技術或者是設備,甚至是一顆螺絲釘,所以會受到美國最新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