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排名「硝煙四起」 基金公司頭部效應顯著

2020-12-16 中證網

  在2020年這個公募基金「大年」,部分基金公司的基金管理規模一路高歌猛進,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

  在多隻爆款基金的加持下,易方達基金、匯添富基金、廣發基金持續「霸榜」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前三,南方基金和鵬華基金躋身非貨規模前十,匯添富、廣發、華夏、富國、博時、嘉實等今年非貨規模增長超90%。僅前十家頭部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規模就佔據公募基金整體規模的36.96%。對比來看,今年有17家中小基金公司沒有新產品成立,不少中小基金公司的產品還面臨募集失敗和慘遭清盤的窘境。

  權益類基金規模快速增長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5日,市場上公募基金規模已達到18.43萬億元。從基金公司規模來看,頭部基金公司強者恆強,僅前十家頭部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規模就佔據公募基金整體規模的36.96%。

  2020年是基金髮行的「大年」,也是權益類基金規模快速增長的「大年」。按非貨幣基金規模統計,基金公司排名前十的榜單與去年相比出現「洗牌」,易方達、匯添富、廣發、華夏、南方、富國、博時、嘉實、招商、鵬華十家基金公司入圍。其中,南方基金和鵬華基金為新晉非貨規模前十。此外,匯添富、廣發、華夏、富國、博時、嘉實今年非貨規模增長均超過90%。

  爆款基金頻出成為頭部基金公司規模驟增的重要砝碼。今年以來,共有40隻新發基金首募規模超過百億。其中,僅匯添富一家就佔據10隻,還有6隻來自於易方達,鵬華、南方和華夏基金則各有3隻。憑藉不凡的權益基金髮行業績,匯添富一舉進入基金公司規模前三。

  Wind數據顯示,茅煒、王博管理的南方成長先鋒A、胡昕煒管理的匯添富中盤價值精選A、王宗合管理的鵬華匠心精選A、饒曉鵬管理的華安聚優精選,均在短短一天時間內完成300億元募集目標,不得不提前結束認購。王宗合管理的鵬華匠心精選,首發當天就有1371.04億元資金認購,遠遠超過300億元規模上限,最終配售比僅為21.88%。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銀行、保險系大型基金公司今年的基金規模卻大幅縮水。上海證券一位基金分析師表示,2019年、2020年是權益類基金產品,特別是主動管理權益類產品的發行大年,在主動權益投資領域更為擅長的基金公司收穫頗豐。銀行系背景的基金公司,大部分更擅長固收類資產的投資,疊加今年債券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因此基金規模不約而同出現縮減。

  市場兩極分化

  在公募基金規模一路高歌猛進,新發基金爆款頻出的基金髮行大年,仍有不少基金公司沒有新成立的基金,也有不少基金面臨募集失敗或慘遭清盤的窘境。

  分公司看,今年共有128家基金公司成立了新基金。按照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的145家基金公司計算,有17家基金公司2020年以來沒有新成立的產品;此外,新成立數量在10隻以上(含10隻)的公司有44家,在有新基金成立的基金公司中,有84家今年以來新成立產品數量不足10隻。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Wind數據發現,截至目前,今年以來募集失敗的基金多達22隻。2019年,募集失敗的基金數量為20隻。在梳理這些募集失敗的基金後發現,它們多為中小基金公司發行的基金,且以債券型和指數型基金居多。

  除了新基金頻頻募集失敗外,今年以來,清盤基金數量達153隻。2019年全年,清盤基金數量為130隻,這些清盤基金同樣以債券型和指數型基金居多。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公募基金的發行盛況歷史罕見,但除了爆款基金遠遠多於去年外,募集失敗的產品數量也超過去年。在產品基數增大的情況下,說明市場兩極分化的情況更加嚴重。

  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坦言,究其原因,基金能否發行成功以及發行規模的大小在很多時候取決於渠道。但在頭部效應和明星基金經理效應愈發明顯的今年,中小基金公司發行基金的難度倍增。「很多時候渠道給我們排的發行時間都是節假日前後,也是其他大中型基金公司不願被安排的時間段。此外,對我們新發基金的發行時間、營銷力度也不及其他大的基金公司。」上述小型基金公司人士說。

  上述上海證券基金分析師表示,基金公司頭部效應越來越顯著。頭部基金公司不論在投研實力和營銷渠道上均有優勢,公司的整體運作處在產品業績佳、知名度高易於銷售、對於代銷渠道議價能力強的良性循環中,該類頭部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較難被超越。另一方面,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新產品發行市場處於劣勢,受限於管理規模,甚至很難進入大型代銷機構的「白名單」。

相關焦點

  • 規模排名「硝煙四起」!基金公司頭部效應顯著
    在多隻爆款基金的加持下,易方達基金、匯添富基金、廣發基金持續「霸榜」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前三,南方基金和鵬華基金躋身非貨規模前十,匯添富、廣發、華夏、富國、博時、嘉實等今年非貨規模增長超90%。僅前十家頭部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規模就佔據公募基金整體規模的36.96%。對比來看,今年有17家中小基金公司沒有新產品成立,不少中小基金公司的產品還面臨募集失敗和慘遭清盤的窘境。
  • 基金公司衝刺「年終規模戰」!
    摘要 【基金公司衝刺「年終規模戰」!】數據顯示,截至12月11日,公募基金總規模已升至18.42萬億元,從單個基金公司的規模排名來看,排名前三的天弘、易方達、匯添富強者恆強,頭部基金公司優勢明顯。
  • 基金公司大打「年終規模戰」!
    數據顯示,截至12月11日,公募基金總規模已升至18.42萬億元,從單個基金公司的規模排名來看,排名前三的天弘、易方達、匯添富強者恆強,頭部基金公司優勢明顯。非貨基方面,規模已超11萬億元,其中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基規模合計4.15萬億元,前二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基規模合計達7.74萬億元,分別佔全行業的40%和60%左右。
  • 基金業「年終規模戰」成局部戰 頭部基金公司相互緊盯「貼身肉搏」
    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幣管理規模合計達4.36萬億元,前二十的基金公司規模合計達6.69萬億元,分別佔全行業的40%和60%左右。  ⊙記者 陳玥 ○編輯 張亦文   「我們沒有什麼年終衝刺,應該說,我們一整年都在衝刺,從年初到年末。」一位頭部基金公司市場部相關人士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
  • 2020年基金公司一季度規模排行榜出爐
    基金公司篇 04基金公司規模(剔除貨幣和理財基金)不考慮貨幣和短期理財基金,規模排名第一的是易方達基金,非貨基規模為4827億,華夏基金4132億,博時基金3677億,分列第二、第三名。值得注意的是,交銀施洛德基金排名有明顯的上升,最新排名第15位。05非貨幣理財基金規模增長TOP20140家基金公司中,我們將較上年末規模增長前20的基金公司列入榜單,其中廣發基金規模增長850億。
  • 【基金業「年終規模戰」成局部戰 頭部基金公司相互緊盯「貼身肉搏...
    2020-12-08 07:04:18來源:FX168 【基金業「年終規模戰」成局部戰 頭部基金公司相互緊盯「貼身肉搏」】截至12月7日,據Wind數據估算,全行業142家公募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已達18.35萬億元,年內接連突破16萬億、17萬億、18萬億三道大關,其中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已超過11萬億元。
  • 最新規模排名出爐!基金專戶、養老金、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哪家強...
    而相比去年四季度,一季度末基金公司專戶規模前五格局不變,分別為建信基金、創金合信基金、博時基金、華夏基金和易方達基金,月均規模分別為4856.04億元、3574.56億元、2287.86億元、2161.53億元和1833.38億元,頭部效應更加明顯。
  • 公募基金規模創紀錄,基金公司規模前十榜單微調
    隨著公募基金三季報披露完畢,各只基金的最新規模全部出爐。公募基金規模再度刷新記錄的同時,各家基金公司的規模也略微發生了些變化。// 基金公司規模TOP10略微變化 //基金公司規模TOP10較上半年末略微發生變化。
  • 基金大年「AB面」:頭部「熱」難捂尾部「冷」
    在整體管理規模邁上新臺階、頭部基金公司規模擴張的同時,位於尾部的小公司們正在苦苦掙扎。公募基金行業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加強,「A面」光鮮靚麗,「B面」則藏著苦楚與艱難。「爆款」鼎力支持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來,已有1376隻基金(份額合併計算)先後成立,累計新發規模約為3.09萬億元。如此新發規模背後是眾多「爆款」的鼎力支持。
  • 基金「大年」頭部公募加速「跑馬圈地」
    從最初的300億元,到後續的150億元,再到如今的80億元,頭部公募基金公司在年內新品規模限制的逐步收縮,不僅反映了基金管理人對管理規模的合理控制,也從側面突出了「基金大年」當下,投資者借道公募基金進行資產配置的強烈需求。在此背景下,頭部公募加速「跑馬圈地」。
  • 券商私募資管"排名戰"幕後 行業"二八效應"凸顯
    11月11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公布了2020年三季度各項資管業務月均規模排名。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排名在前20名的券商私募資管月均規模合計達到6.33萬億元,相比二季度下滑2679億元。但其中主動管理資產月均規模相比二季度增長了1985億元,至3.37萬億元。
  • 王亞偉離開八年,華夏基金產品消失在業績排行榜頭部
    2020的業績榜中,農銀匯理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基金經理趙詣攜手旗下4隻基金包攬了榜單的前四;但也有一些公司卻仿佛「失了聲」,例如曾經的行業龍頭華夏基金,在去年的表現中全然沒有往日風光。 消失在榜單「頭部」 每年對公募基金的盤點中,業績排名永遠是最受關注的。
  • 浙商基金連續兩年淨利虧損規模持續縮水 2020年超半數權益產品收益...
    頭部基金6家基金公司去年淨賺超過10億元,中小型基金多數仍處於盈虧平衡,但任有兩家公司淨利潤虧損。  業內人士對財經網金融表示,基金業馬太效應逐步顯現,頭部基金品牌、渠道、人才等方面越來越強,留給小基金公司突圍有難度。  淨利潤連續兩年虧損管理費收入縮水  強大的股東背景,浙商基金曾經被寄予厚望,但浙商基金近三年的發展軌跡已走入下坡路。
  • 股票ETF規模達7300億 前十公司佔八成以上份額
    證券時報記者 張燕北今年以來,股票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規模持續攀升,最新規模達到7300億元。整體來看,ETF市場頭部效應仍然顯著,前十公司佔據了八成以上市場份額;百億級體量的股票ETF產品數量達到18隻,規模合計4183.59億元,在股票ETF總規模中佔近六成。
  • 公募基金髮行規模創新高,或直接利好券業,公募對券商營收...
    2020年公募基金髮行規模首次突破1.5萬億關口,並已超過2019年、2015年全年發行規模。總體來看,權益基金規模顯著提升,產品結構呈現良性發展態勢,行業發展前景明朗。作為公募基金的主要股東之一,券商無疑受益其中,兩者協同效應不斷提升。
  • 貝萊德等基金巨頭市佔率日趨集中 1%頭部玩家管理61%資產
    2020-05-18 10:19:09 來源:中國基金報 最近的市場調整期間,不安的投資者加速轉向大型低成本投資集團的基金產品,包括貝萊德、先鋒領航集團(Vanguard)、道富銀行和富達在內的萬億美元規模公司獲得大量資金流入,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高。
  • 股票ETF總規模接近6900億 5家基金公司超500億
    證券時報記者 張燕北今年以來,股票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規模持續攀升,達到6898.16億元,新發基金成為股票ETF規模增量的重要驅動力。從基金公司看,頭部基金公司ETF產品穩步增加的同時,也有一些「新玩家」入局。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產品線漸趨完整,ETF賽道的競爭將加劇。
  • 券商私募資管「排名戰」幕後 中信1.1萬億規模雄踞同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券商私募資管「排名戰」幕後:中信1.1萬億規模雄踞同業 中金主動管理佔比「另類」趕超券商私募資管理主動管理規模增長持續。11月11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公布了2020年三季度各項資管業務月均規模排名。
  • 2020年基金年終大戰:廣發基金能否「保三」
    12月15日,資本邦獲悉,2020年當之無愧為基金「大年」,市場規模基金規模合計接連突破15萬億元、16萬億元、17萬億元、18萬億元大關。新基發行規模創造新紀錄,數據統計顯示,年內基金髮行總規模或已超過3萬億元。 在基金規模爆發的時代,頭部公司憑藉旗下爆款基金規模驟增。
  • 人才流失引擔憂 華潤元大、金信基金等7公司基金經理離職率超20%
    原標題:部分中小型公募基金經理離職率超20%證券時報電子報/李迪公募基金行業今年迎來了大豐收,但基金經理離職高峰再次出現。今年以來,多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離職率超過20%。在行業頭部效應愈發明顯的趨勢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受離職潮的衝擊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