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島內傳出日本代表夜宴臺灣高官,密談日本核食(福島五縣市核災食品)進入臺灣的消息。雖然與會的臺灣經濟部門負責人強調席間並沒有談及核食,然而向美國放開含瘦肉精豬肉事件在前,日本核食已然引發草木皆兵的社會氛圍,叩關臺灣箭在弦上。
臺灣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大陸則是其最主要的經貿對象。但是基於意識形態考量,民進黨一直謀求切割兩岸的經貿關係,企圖擺脫大陸對大陸的影響力。自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臺灣當局推動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尋找新的經貿著力點。「新南向政策」其實複製自李登輝時代的南向政策,在當時便被兩岸不斷攀升的經貿數據證明打臉。如今的「新南向政策」已經步其後塵,從今年臺灣經濟部門的數據看,即便是在疫情衝擊的情況下,臺灣和大陸之間的經貿總量仍然在持續上漲。
除了「新南向政策」,臺灣另一個經貿著力點就是籤署和進入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當前,除了少數所謂的「邦交國」,臺灣幾乎沒有和任何主流經濟體之間籤署FTA。原本著眼兩岸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中被汙名化,除了已經定好的「早收清單」外,目前尚未看到深化的可能性。加入東協主導的區域性FTA,也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應該是臺灣當局配套「新南向政策」的首選。然而由於中國大陸在RCEP當中的巨大影響力,臺灣在兩岸關係緊張的當下加入RCEP的可能性不高。
在這種情況下,加入日本主導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成為臺灣的必然選擇。CPTPP的前身「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早先倍受歐巴馬的重視,然而後任的川普則以侵害美國製造業為由退出了該協議。TPP因而「縮水」成為現在的CPTPP。拜登勝選後,美國重歸CPTPP的可能性提高。若一切順利,CPTPP屆時會成為和RCEP體量相當的跨區域FTA,對臺灣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福島危機之後,日本福島附近農產銷路受創,在農會力量勢大的情況下,核食外銷也就成了眼下日本當局的一個棘手難題。民進黨當局此時投其所好,自是意在CPTPP的資格。從這個角度講,進口「瘦肉精豬肉」是必須要展示的「誠意」。除了押寶美國的回歸,也在為臺美之間的FTA做一些鋪墊。
然而CPTPP的資格並不是簡單的「投桃報李」。日本雖然是CPTPP的主導國,卻也是RCEP的主要成員。為臺灣利益而影響與大陸之間的合作,明顯動力不足。美國未來外交政策雖然大概率會回歸傳統,但這個運作時間並不短暫,也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即便一切順遂心意,CPTPP對臺灣也未必是一筆划算的買賣。相較RCEP,CPTPP中的多數成員相對臺灣距離遙遠,這無疑會增加臺灣的經貿成本。
如今RCEP不得入,為求CPTPP又要冒著犧牲民眾健康的風險,向諸位大佬納「自殘」式的投名狀,民進黨之內容貧乏的政策工具箱可見一斑。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臺灣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