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我國的國粹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從遙遠的黃帝時期一直傳承到現在,甚至更為遙遠的未來。期間漢字發生幾次比較重大的改革。首先第一次是秦國一統六國,做到了我國第一個大統一朝代。秦朝一統天下後,秦始皇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文字統一和貨幣統一,可以說這一舉動有著裡程碑的意義。
從這以後,我國文字得到了更好地傳承;後來到了漢朝,漢字再一次發生改革,由秦朝時期的小篆改革為隸書,之後沿襲了數百年,直到隋唐時期,漢字再一次改革,由之前的隸書改變為楷書,後來又過了數百年,直到宋朝,漢字再一次改變,改變為宋體,這一很接近現在文字的一種形式。比如我們現在的字形就是宋體的字形。之後直到近代,漢字再一次發生改革,變成了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但是即使如此,人對於繁體字依然能一眼認出來。那麼這是為何呢?這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了。
第一個原因來自於電視劇、電影的功勞。
喜歡港臺劇的朋友們就會發現,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字幕大部分都是繁體字,因此人們在這些影視劇的影響下,大家對於繁體字往往都有一個熟悉的概念。
第二個是句子的組成
人們可能單獨不認識這些繁體字,但是把他們放在一個句子中,大家就能一眼認出其中的繁體字。還有就是人們對於漢字的自信,人們看到漢字往往會有一種來自於心底的自信,認為這個字就是這個讀音。
第三個就是漢字的結構
眾所周知,漢字的由來是從無數次改革,但是漢字中的核心部分卻一直沒有改變過。所以人們看到這些繁體字一眼過去,人們就會把簡體字與繁體字聯繫在一起。這也是人們喜歡說認字認半邊的原因,因為漢字的結構是有規律可言的。
那麼繁體字改簡體字真的好麼?實際上當時把繁體字改為簡體字本身是為更好的書寫,其次讓人更好的記住這些,有助於漢字的傳承,之前我也說了漢字經歷了數次改革,但是漢字的核心卻從來沒有改變。所以說,漢字由繁體字改為簡體字好處是真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