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歷史上的風潮災難記錄

2021-01-05 澎湃新聞
崇明歷史上的風潮災難記錄

2020-06-23 0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崇明檔案 ,作者沐易

崇明檔案

瀛洲歷史、人文薈萃,帶您領略別樣的崇明春秋。

崇明自唐武德年間露出長江口水面以來,這個飽經風霜的千年之島,伴隨的是漂移不定、漲坍不斷的變遷,以及同樣走過了千餘年的災難之路。千百年來,遷徙來島的崇明先人,在撐起一片天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的同時,也飽受著無數次的災難和創傷。歷史遺留下的星星點點記憶碎片,已深深地嵌進人們的骨子裡,腦海中躍然浮現出「颱風、暴雨、大潮沒」等字眼。

也許是崇明特有的地理構造,這個江海交匯、浪潮衝積而成的沙洲,平坦的地勢,四周圍著浩瀚的江海之水,其給人類帶來的災難註定與水和風有關。據有資料顯示,崇明自元代至民國時期的650年間,就有六七十次關於水災和風災的記載。

在元代僅有的4次記錄中,最早記錄的災難是在元大德元年(1297),記有「農曆七月,暴風雨、雹同時發作,海水泛濫,傷民甚多。」又「元大德五年(1301)秋,風潮陡起,自崇明至真州(今江蘇省儀徵和六合等地),溺死者十之八九。」上述兩段短短的文字,記錄距今700多年前的兩次風災和水災。雖未完整記述當時的具體災情,也未確切的人員傷亡數字,但可以窺得其中的災難程度(有學者根據資料推算出「十之八九」約有五萬人喪生於此次大潮)。元還有兩次實質性的災難記錄,分別為「元泰定三年(1326),潮溢民舍漂沒五百家」;「元至正元年(1341),崇明、通州、泰州共溺死一千六百餘人。」關於元代的風潮災難,當時的兩部《崇明州志》(元代時崇明升鎮為州)都有記述,可惜由於世事變遷,志書未曾保存下來,但後世編撰的多部《崇明縣誌》,均承接了元代關於風潮等災害的記載。

進入明代後,關於崇明「風潮」災害的記載多見諸於志書,前後270餘年中就有25次的災難記錄。最早記載的年份是明洪武三年(1370),記有「風潮大作,漂沒廬舍,民大飢。」明最後一次記錄風潮災害的是明崇禎六年(1633),記有「五月,颶風不息,海潮泛溢。六月,風復作,廿五日大雨雹,壞民廬。八月十五日、十六日颶風潮湧,沿海居民盡溺。」在明代志書中記載的受災程度,多以「無以計算」「居民盡溺」「溺死居民甚多」或「溺死居民十之七八」「漂去居民幾乎半數」「民溺死數百人」等非數據化或概數來表述。而以具體數字表述受災程度的僅有3次:記錄人員傷亡最多的是明天順五年(1461),記有這年「七月十五日夜,狂風暴雨不止,潮高數丈,漂沒房屋無數,沿江居民死亡四千餘人。」記錄房屋毀損最嚴重的是明永樂十二年(1414)。記有「永樂十二年潤九月十七日,風潮大作,漂沒廬舍五千八百餘家」;既記錄居民傷亡又記錄屋舍毀壞程度的是明正統九年(1444),記有 「七月十八日,整夜烈風暴雨,海潮大溢,拔木,壞民舍千餘所,溺死一百六十餘人,六畜漂沒無算。」

在清代近300年的歷史進程中,島上居民經受的災難更為深重。從清順治四年(1647)起始至清宣統三年(1911),計有260餘年。前後19次記錄了那個朝代島上居民遭受的「風潮」災難。其中有4次特大災難驚心動魄,使人刻骨銘心:清雍正二年(1724)七月十八日夜,大潮,淹沒房屋無數,死男女千餘。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六月十八日、十九日,風潮大作,死一萬二千餘人,毀民舍一萬八千餘間。清道光十一年(1831)七月廿八、廿九日,颱風暴雨,潮溢江堤,死9500餘人,沿海民房全部漂沒。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三日夜,風、雨、潮同來,水位高過海塘五六尺,城市街巷盡淹,沿海民居漂沒,萬餘人喪生。關於「八月三日」這次災難,崇明人稱之為「八月初三大潮沒」,後形象地流傳為「初三潮,十八水,眨眨眼,沒到嘴」的民間諺語。

歷史的腳步跨過封建王朝,進入民國時期。自1912年至1949年,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就有 17次的「風潮」災難記錄,其中有11次關於「江堤決口」「堤防潰決」「圩堤衝損」「沿海土堤被浪衝毀十存二三」或致「一片汪洋」「盡成澤國」等表述。有4次關於人員傷亡的數量化記載,現例舉一二:「民國十年(1921)七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本縣遭受十餘年未遇之大風潮,僅東部地區即溺死四十餘人,房屋被毀無計。」這是民國期間第一次關於因「風潮」致人員傷亡的記載。「民國二十二年(1933)九月二日,潮高風猛,堤岸衝決,全縣三分之二面積被淹,水深達二三尺,最深達丈餘,屋舍漂沒無數,死亡四百餘人。」這是民國期間,受「風潮」侵襲,死亡人數最多、受災最嚴重的一次。

我們再把視線稍稍轉向上海郊縣的金山、松江、南匯、川沙、嘉定、寶山等地區,在1444年~1949年的500年間,包括崇明在內,記錄了27次的風潮災難,其中涉及崇明的就有14次,而剩餘的13次中,平均只有2次多一點,但寶山也有5次之多的記錄。不難看出,由於崇明四面環水,再加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興修堤防的能力有限,因此遭到風潮襲擊後,災難也就不可避免。

風潮之災

「風潮」不僅直接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而且還引發曠日持久的社會動蕩等次生問題。如「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三月十六日,鹹潮橫溢,草麥淹死,導致饑荒。明崇禎二年(1629)六月初三日,西南風大潮,八月初一鹹潮,損壞莊稼。至次年春,大飢,民食豆屑、榆皮。至明崇禎十五年又遇饑荒,樹皮草根均食盡,餓殍到處可見。」清代時,因風、雨、潮引發的此等問題比比皆是,僅饑荒記載就有兩次,如「清雍正七年(1729)七月十六日夜,海溢,自卯至辰天色如墨,居民溺死無以計算,歲大飢。」民國時期關於「風潮」引發社會動蕩等次生問題的記述較為詳盡。如「民國二十二年(1933)本縣裕安鄉北沿草茅村決堤後,無人修復,鹹潮侵襲十餘年之久,潮來如海,潮落似灘,該村有1594畝耕地,1156畝荒廢,全村443戶中,73戶遷居,107戶討飯,263戶以拾柴捕魚為生。」又如「民國三十五年(1946)九月下旬,狂風暴雨,浪潮奪岸,致3000多災民流離失所。」

△1947年12月,大通、富安、永裕三家公司搶修堡鎮海塘堤岸

綜觀崇明數百年來的歷次「風潮」之災,給島上居民帶來了無窮的苦難,已然成為崇明這個千年之島的一大天敵。志書上雖然也有時任的崇明官員修築堤岸的記述,如明萬曆《崇明縣誌》記載,崇明官員「劉清,江西贛縣人,勤於政事,不辭勞瘁。崇多潮患,築堤防以悍之。又疏浚河港,通菑畲之灌溉,其能稱職焉。」崇明歷史上也有著名的「平洋沙堤」,但未能抵擋住江海之潮的兇猛侵襲,在不斷的漲坍中,也無奈地創造了崇明城治「六建五遷」的歷史。島上的居民也不斷地摸索抵禦災難發生的各種方法和途徑,終因囿於所限,而無法一勞永逸。

△丁壩

△濟民墩

△南門海塘

△趙公堤

崇明解放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崇明島上雖然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風潮襲擊,也造成了一定人員的傷亡、村民房屋的倒塌和農田淹沒、農作物受損、糧棉減產等災害,但勤勞勇敢的崇明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防颱風、御暴雨、戰洪潮,固灘造地,興修水利,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把因「風潮」造成的災害減少到最低限度。據1987版《崇明縣水利志》於1949年至1985年的19次記載中,崇明除剛解放一月餘遭受強颱風襲擊,造成147人死亡、38人重傷和3萬餘間房屋吹倒等重大災難外,以後30多年的時間裡,因颱風、暴雨、雷擊等自然災害,造成人員死亡減少到40餘人。又據2002版《崇明縣水利續志》記載,1986年至2001年,因災害性氣候造成人員傷亡,減少至個位數。

隨著崇明生態島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尤其是三島聯動以來,崇明的水利建設又邁上了新的臺階。抵禦風潮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提升,那些驚心動魄、致家破人亡的劫難已成為歷史。據有關資料顯示,至「十二五」期間,崇明三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水網調控體系,三島擁有海塘大堤340餘公裡,水閘37座,市、縣、鎮(鄉)、村等四級河道17310條,總長達1萬餘公裡,灌溉泵站1677座,排澇泵站47座,農用渠道全長5400餘公裡。崇明三島已形成了外御「海潮」襲擊,內疏「洪澇」 淤積的良性態勢。

作者:崇明檔案

原標題:《崇明歷史上的風潮災難記錄》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大風颳過崇明島的日子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由於當年史志記載的資料並不翔實,因此崇明歷史上因風潮災害而喪生的百姓究竟有多少,現在已不可能知道確切的數據了,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幾十萬人喪生在風潮中並不為過。據舊時《崇明縣誌》稱,從元貞三年(1297)七月起,到至正元年(1341)止,40多年間,崇明曾遭受過4次大的潮災,它們分別是元貞三年(1297)的七月,大德五年(1301)的七月,泰定三年(1326)和至正元年(1341)。由於當時崇明的諸多沙洲尚未漲連成一片,更沒有挑築起抵禦潮汐的堤岸,因此這4次風潮給定居在各個沙洲上的百姓帶來了慘重的災難。
  • 看了崇明島才知道,為何江蘇上海擁有最低等級的長江洪災風險
    看了崇明島才知道,為何江蘇上海擁有最低等級的長江洪災風險!上海郊區有個崇明島,就在長江入海口正中間,中國第三大島。這個島只有1400年的歷史,是長江裡的泥沙沉澱形成的, 公元600多年才浮出海面。崇明島崇明島1000多年來的自然災害只有「風潮」記錄(颱風+潮汐),從來沒被長江中上遊的洪水淹過。而且這個島每年都在擴張,泥沙還在繼續沉澱,專家預計50年後北部會和江蘇省的陸地連到一起。
  • 邂逅崇明之在崇明島必去的景點
    大美崇明,期待與你的邂逅,更期待進入你的心頭。在崇明島這座方寸小島上匯集了很多風景名勝,自然風光、歷史名勝、生態康養之地應有盡有,放鬆之餘,感受厚重文化,體味生態宜居,相信你一定會愛上這裡。地址:上海市崇明縣東旺路崇明明珠湖公園崇明明珠湖公園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地處崇明島的西南端,依託島上最大的天然湖泊明珠湖修建而成的,風景秀麗。潭深水清的明珠湖邊林木蔥籠,視野開闊。明珠湖湖水清澈,環境幽雅,自然風光秀美。
  • 崇明融媒體中心搭建雲上尋親平臺,幫助「崇明孤兒」回家
    崇明融媒體中心搭建雲上尋親平臺,幫助「崇明孤兒」回家 2020-05-08 0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崇明島上菡萏爭豔
    夏日,荷塘裡菡萏爭豔,空氣中都是荷葉的清香,崇明島荷花博覽園、長興島郊野公園、東灘溼地公園等賞荷勝地荷花綻放,靜待遊人前來賞花消夏。圖說:夏日荷花爭豔 新民晚報記者 蔡瑾 攝每年6月-7月,崇明西沙荷花博覽園迎來荷花盛開期,荷葉簇擁著一抹抹粉,花苞爭先恐後探出頭來。除了各棧道可以觀荷以外,博覽園內湖等區域也可坐踏板船觀看荷花。位於崇明西部的荷花博覽園地理位置絕佳,暮色時分看落霞染紅河水,荷花如剪影般如畫,讓人感嘆大自然的奇景。
  • 崇明地圖「火」了!
    這是一幅純手工織造,用崇明土布拼接而成的崇明三島地圖。不同顏色的土布,代表全區18個鄉鎮區域。
  • 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車諾比事件
    車諾比事件是一場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凌晨一點二十三分四十七秒,車諾比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核災難。緊急又危險的爆炸和火災看似成功控制,可誰又能想到這這是災難的開始。車諾比事故發生時,被炸開的反應堆內部輻射強度高達三萬倫琴。而旁邊著火的汽輪廠屋頂輻射強度為兩萬倫琴,這是爆炸發生時以為只是一場普通火災的消防員們首要滅火對象。消防員們在現場奮戰一小時後,出現嘔吐、昏厥反應,隨即被換下,另一批消防員繼續滅火。就這樣輪番上陣,在清晨完成了初步滅火工作。
  • 盤點世界歷史上的五大災難,最後一個死亡人接近一億!
    有時候人們總是在抱怨生活不好,其實看看世界上發生的這些災難才會感悟,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和趣談君一起看看世界歷史上五大災難吧。 五,唐山大地震 圖為中國唐山大地震。
  • 美國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昆蟲災難
    整個人類歷史上都記錄了瘟疫,因為它會造成饑荒和飢餓。《華爾街日報》編撰了美國歷史上最毀滅性的20種昆蟲瘟疫,不僅包括鴉群事件,還包括在林地,果樹甚至牲畜身上,同樣陰險的昆蟲-許多被列為入侵物種。 在美國種群快速增長的原生和入侵昆蟲。
  • 黃漢亮|閒話帶「山」字的崇明方言
    是啊,地處長江口的家鄉崇明是泥沙衝積島,成陸已有1400多年歷史了。嚴格地說,崇明島上一馬平川,沒有山。但是,島上居民樂水喜山,取個島名也用一個部首帶「山」字的「崇明」兩字,意為崇高明淨。非但如此,島上居民還保留了蠻多帶「山」字的方言俗語呢。「日頭落山了」。是崇明島人在傍晚時分的日常用語,意思是「天快黑了」。
  • 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首次記錄到白腰朱頂雀,體型似麻雀,主要...
    5月6日,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野外調查過程中記錄到白腰朱頂雀1隻。這是東灘保護區範圍內首次記錄到該物種。白腰朱頂雀為雀科金翅雀屬的鳥類,體型似麻雀,體長約13釐米。白腰朱頂雀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北方地區,在上海的記錄比較稀少。此次保護區記錄到的個體發現於東灘保護區生態修復區隨塘河邊的灌叢地帶。
  • 化學災難!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化學事故——博帕爾事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雙重性,化學也可以,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貢獻的同時,始終也存在著傷害人類的可能性。接下來的幾期,小白就跟大家聊聊人類歷史上的化學災難事故。第一期,小白給大家介紹歷史上最嚴重的化學事故—印度博帕爾事件。
  • 自行車、路跑、足球 崇明島上休閒體育應有盡有
    車手騎行在長江大橋上崇明的百姓健身步道原標題:自行車 路跑 足球 水上運動 生態島上休閒體育應有盡有  又是一年,環崇明島國際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迴賽開幕了。當我作為一名普通騎遊愛好者環島時,深深感到,崇明真是自行車運動愛好者的天堂。」  於是,越來越多的業餘自行車賽事落戶崇明。明天,崇西賽段開賽半小時後,來自全國各地的PDM自行車業餘車手,將騎上世界最高級別賽事的賽道,像職業車手一樣,騎行完整個賽段。  為了滿足環島自行車愛好者的需求,前年,崇明開建「一環、五圈、十五縱、多點」的休閒自行車綠道。
  • 崇明又上央視了,這一次長達40分鐘!
    崇明又上央視了,這一次長達40分鐘!島上有二十多萬畝良田這裡也被譽為「上海的糧倉」崇明新村鄉有兩萬多畝稻田從插秧到收割全部採用機械化生產不僅稻米產量高,品質也非常好走進新村稻米文化中心了解米的文化和知識……
  • 長三角今普遍高溫,上海徐匯站創147年來單日歷史最高記錄
    目前,上海全市氣溫也普遍在33℃出頭,崇明略低31.8℃,加上陽光強烈,戶外體感較熱。有網友直呼:「熱暈了!」 上海市氣象局發布消息稱,5月3日午後,上海市徐家匯站最高氣溫達34℃,創下有正式氣象觀測的147年以來單日歷史最高記錄。 南京市的高溫也破了歷史記錄。
  • 這份崇明冬季最強觀鳥攻略,帶你探秘飛羽世界~
    冬日,不妨來崇明東灘赴一場觀鳥之旅吧~  東灘溼地公園  東灘溼地公園位於崇明島的最東端,毗鄰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鳥類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路上的重要驛站,園區總規劃面積6.49平方公裡,現對外開放面積為1.81平方公裡,水域面積佔總面積的60%,園區內種植了260多種植物,園內已發現鳥類有
  • 萬達上海開足馬力,崇明、馬橋項目相繼登場
    崇明萬達廣場項目業態極為豐富多元,薈萃餐飲、服飾、精品、兒童、體驗五大業態,目前A館已進駐205大品牌,150大品牌首進崇明。同時,崇明萬達在購物中心引入崇明旅遊綜合服務中心、萬信酒店等文化旅遊資源,力爭將崇明萬達廣場打造成為北上海商、旅、文一站式社交體驗中心。
  • 「老物件」裡有我喜愛崇明的理由
    很多收藏愛好者熟悉周雄凱,是緣於他在豎新鎮建立的崇明民間抗戰博物館,裡面陳列著他收集的大量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實物和史料。其實,身為崇明文史協會會員的周雄凱,收藏的不只是這些抗戰物品,還有那些散落在崇明民間的「老物件」。後者被一件件妥善安置在他家中,家便成了一個「私人博物館」。
  • 盤點奧特曼歷史上四次大災難,都是誰救了光之國?
    在光之國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好幾次大災難,英雄奧特曼們死傷無數,讓他們想想都膽寒。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災難發生後,都是誰拯救了光之國呢?1.光之國保衛戰光之國保衛戰發生在光之國建立之初,由於奧特曼打著保衛宇宙和平,消滅黑暗力量的口號,所以讓黑暗大神加卡魯很不舒服。
  • 崇明:通過花博會推動世界級生態島實現美麗蝶變
    今天,崇明區委書記李政做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欄目,他說:崇明將全力搶抓籌辦花博會的歷史機遇,推動世界級生態島全面發展,實現」蝶變十四五、建設新崇明「,包括對全島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加快現代花卉產業發展、推動旅遊服務設施升級改造擴容、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海上花島」建設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