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等實驗證明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存在半導體本徵光生...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在漫長的人類物質文明的進程中,總有那麼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道法自然。這道便是人們所掌握的原理以及手段。

  分子間相互作用的間距對物質性質及功能的影響至關重要。自然界光合生物僅僅用少數的幾類色素分子便實現了光的捕獲,能量傳遞和電荷分離的過程,最終演化出一個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對光合反應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揭示,光合系統只是通過調控色素分子間的聚集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距離,就能夠讓相同的色素分子承擔不同的角色,例如光合反應中一對起著電荷分離作用的葉綠素特殊對,其分子平面間距為4埃,而其他分子間距大於6埃的色素分子只能參與捕光和傳能過程。可見光合過程的法則是距離決定角色。

  物理學家通過實現矽原子間的共價成鍵作用,製備了半導體三維晶體材料,在原子軌道分裂能級的基礎上實現了能級連續的導帶和價帶,並形成了光學躍遷的能隙。進一步引入P-N結電場,實現集太陽光捕獲、電荷分離及電流輸出於一體的無機類半導體光伏電池。目前無機類半導體光伏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對於單晶矽而言接近25%,砷化鎵達40%。相比於自然界約1.5%的光合轉換效率,可以說是道法自然又高於自然的成功案例。

  在光合模擬及光電轉化的道路上,化學家也一直沒有停步。經過數十年的研究與推廣,有機半導體已經在多個領域中獲得了成功的應用,如有機發光二極體、有機電晶體、有機光電池等。相對於傳統的無機半導體,有機材料具有成本低、重量輕及柔性等潛在優勢而備受關注。儘管如此,有機半導體到底是否形成能帶結構並實現光生自由載流子的帶隙激發,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翁羽翔研究組和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閆東航課題組合作,開展有機小分子晶體薄膜光生載流子形成機理研究,應用飛秒時間分辨中紅外及可見-近紅外譜段瞬態吸收光譜結合其他手段,證明了有機共軛小分子晶體薄膜中存在半導體本徵光生自由載流子,論文發表於11月27日的Scientific Reports【Sci. Rep. 5, 17076; doi: 10.1038/srep17076 (2015)】。

  在該研究工作中,閆東航課題組利用自創的分子束弱外延生長的方法製備酞菁鋅晶體薄膜。和由直接蒸鍍法製備的薄膜相比,弱外延生長方法製備的酞菁鋅晶體薄膜分子間距在晶胞a軸方向上縮短了約0.1埃,並且大大提高了薄膜的結晶度(見圖1)。超快光譜實驗研究表明,光激發在直接蒸鍍的薄膜中僅僅是激子激發,而在弱外生長的薄膜中能夠產生帶隙激發的自由載流子。從而證明了有機小分子晶體半導體薄膜光激發能夠形成本徵光生自由載流子。分子間距只是0.1埃的變化就能驅使材料的電子態由孤立的分子軌道變成連續的能帶。

  不同於無機半導體,人們對有機半導體光激發過程理論的描述依然沒有達成共識。有機半導體和無機半導體的主要區別在於:無機半導體為原子間強的共價鍵相互作用,而有機半導體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通常為弱的範德瓦爾斯作用,使得分子軌道具有高的定域性,難以形成電子態的能帶結構;有機半導體具有較小的介電常數,對庫侖作用屏蔽效應小,不利於電荷分離;有機半導體晶格的長程有序性低於無機半導體,使得電荷更容易在空間上定域化。基於上述原因,有機半導體的光激發通常被認為是激子態(處於束縛狀態的電子-空穴對)激發,並採用分子軌道描述其電子態。而隨後產生的載流子屬於次生載流子,即激子通過外加電場或具有不同化學勢的界面電離過程產生。人們之所以對於有機半導體光生載流子的形成及演化過程的本質沒能獲得清晰的物理圖像,是因為難以獲取其本徵態的性質。所謂的本徵態性質指的是光生載流子是直接由光激發產生的,而不是由激子經其他因素如雜質、接觸效應、晶界等次級電離導致的次生載流子。因此對探測手段有一定的限制,即必須採用非接觸式的測量方法,如光學測量。

  另外有機半導體自身也有引起混淆的地方。有機半導體通常指的是兩類不同的材料,一類是有機共軛聚合物,由於該類聚合物高分子鏈的柔韌性很難形成單晶結構;另一類是含平面共軛π鍵的有機小分子晶體。儘管兩者在光電性質方面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由於兩者結構上的差異,使得含柔性鏈的聚合物更傾向於載流子的局域化形成極化子,其電子態用分子軌道描述;而有機小分子晶體具有剛性的晶體結構,有利於電子態波函數的空間離域,其電子態在分子軌道圖像的基礎上,極有可能進一步形成類似於無機半導體的能帶結構。

  隨著有機小分子晶體結晶技術的發展及相關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實驗現象傾向於在高度結晶的有機小分子半導體材料中光子的吸收可能導致自由的載流子產生的觀點。儘管國際上對某些平面共軛π鍵有機小分子晶體與薄膜角分辨光電子譜研究表明,其最高佔據軌道體現出能帶結構的特徵,分子晶體也觀察到霍爾效應及遷移率隨溫度降低而上升的現象,這些證據都指向有機分子晶體存在能帶結構。同時,由超快時間分辨泵浦-太赫茲探測實驗得出的瞬態光電導結果也表明光激發能夠在一些有機小分子單晶中產生自由載流子。然而有機半導體電子態結構介於兩個極端圖像,即分子軌道描述和能帶描述之間的尷尬地位,目前對於有機半導體光激發過程通常認為是分子型的激子態激發。

  針對以上爭議,項目組對弱外延生長和直接蒸鍍的酞菁鋅薄膜開展穩態與超快時間分辨紅外、近紅外及可見光譜學研究。原則上時間分辨太赫茲光譜和超快時間分辨紅外光譜都能夠用於本徵態光生載流子的測量,其差別在於前者只能給出瞬態光電導的信息,而後者能夠依據物質紅外光譜指紋特徵,結合可見及近紅外譜段的信息,不僅能夠探測到光生自由電子,還能夠探測到相應的空穴。為此,實驗在以下方面提供了實驗證據:(1)由穩態吸收光譜中指認出可能的帶隙躍遷光譜組分;(2)變溫吸收光譜及變溫選區電子衍射實驗支持帶隙躍遷組分;(3)通過理論計算揭示酞菁鋅單晶為直接帶隙半導體,能夠產生螢光輻射,儘管此前從未報導過酞菁鋅的電致發光現象;(4)可能的帶隙躍遷吸收光譜峰位與光致發光峰位的微小差異支持帶隙躍遷;(5)低溫變溫螢光光譜的電子-聲子耦合等分析支持帶隙躍遷;(6)電致發光光譜和光致發光光譜的一致性支持載流複合發光;(7)超快時間分辨可見及近紅外光譜表明完全電離和部分電離酞菁鋅陽離子的存在,前者對應於空穴,後者對應於電荷轉移型激子態;(8)時間分辨中紅外光譜證明自由電子的存在;(9)時間分辨中紅外雷射光譜證明離域態空穴的存在,壽命和自由電子的一致。最後由此測定出本徵態光生載流子的壽命約6.8皮秒,對應載流子沿分子平面堆垛方向的擴散長度為4.2nm,相當於11個分子的間距。帶隙激發後約一半的載流子參與帶隙複合並發出螢光,另一半則複合成壽命約為1.48納秒、空間定域尺度約為一個分子大小、束縛能為0.28eV的電荷轉移型激子態,見圖2和圖3。

  儘管觀測到的自由載流子壽命很短,但確鑿地證明了光生本徵載流子的存在,為有機小分子半導體材料光吸收產生自由載流子給出了直接的實驗證據,揭示了分子間距在有機小分子半導體光電性質的調控中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該研究表明有機小分子半導體與無機半導體在光電性質及電子態結構上沒有絕對的界限,為後續通過調控分子間距提高有機半導體的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承擔這項研究工作的第一作者何小川表現出了巨大的勇氣和信心。回頭來看,這是一場勝負決斷於0.1埃的豪賭,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格鬥:何小川用完了修研博士規定的最長期限,第二作者朱剛貝在搭建時間解析度中紅外雷射光譜儀的過程中黯然負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笑到了最後。

  這項工作離不開團隊間的合作,除物理所和長春應化所團隊外,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組教授周新開展了理論計算;物理所趙宏武研究組負責電致發光的測量;物理所谷林研究組負責變溫選區電子衍射的測量;美國Rice大學鄭俊榮研究組的陳海龍(即將回物理所工作)協助了部分時間解析度中紅外光譜測量;中國人民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建平組協助提供了超快時間分辨近紅外光譜的測量。物理所在關鍵時刻以擇優經費的方式支持了一臺高功率飛秒雷射器,為搭建時間分辨中紅外光譜儀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此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圖1.(a)酞菁鋅的分子結構;(b)酞菁鋅在分子晶體中的堆疊結構;(c, d)低結晶與高結晶度酞菁鋅薄膜的原子力顯微鏡圖;(d)完美的酞菁鋅晶體的能帶結構。

圖2. 弱外生長酞菁鋅單晶薄膜的飛秒時間分辨可見-近紅外-中紅外瞬態吸收譜。

    圖3.(a)研究結果揭示在高度結晶的酞菁鋅薄膜中光吸收首先產生自由的載流子,這些載流子一邊通過帶邊躍遷複合並發出螢光,一邊快速地局域化為具有電荷轉移特性的激子;(b)利用相應數學模型對載流子衰減動力學進行擬合。

相關焦點

  • ...水面拖塗法大幅提升有機共軛小分子半導體薄膜電荷輸運性能
    特別是過去幾十年以來,隨著對分子構性關係認識的深入,高遷移率有機小分子半導體材料不斷湧現,使得基於該類材料的有機光電器件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除了分子本身結構以外,共軛小分子薄膜的電荷輸運性能很大程度上由其形貌和結晶度決定。
  • 實現調整有機半導體的能量水平:電子激發態和電荷輸運能級!
    調整有機半導體的能量水平,來自德勒斯登大學應用物理與光子材料集成中心(IAPP)和先進電子德勒斯登中心(cfaed)的物理學家,以及來自圖賓根、波茨坦和美因茨的研究人員,能夠證明有機半導體薄膜中的電子能量是如何被靜電力調諧的。
  • 小分子可能是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關鍵
    當一束光或光子被半導體吸收後,會產生一對稱為激子的粒子。電子是這對粒子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帶正電的等價物,稱為空穴。激子是電中性的,所以不可能通過施加電場使其運動。相反,激子是通過隨機運動或擴散來 "跳躍 "的。激子解離成電荷是產生電流的必要條件,但在有機半導體中是極不可能的。
  • 柔性低壓高頻有機薄膜電晶體
    過去幾十年來,在非傳統基底上的電子應用需要低溫加工方法,這推動了有機薄膜電晶體(TFT)的發展。這類應用主要需要高頻開關(電子開關執行功能的速率)或在低工作電壓下進行放大。然而,大多數有機TFT技術表現出有限的動態性能,除非研究人員應用高工作電壓來克服其高接觸電阻和大的寄生電容(即電子元件或電路中的部件或電路之間因相互接近而存在的電容)。
  • 具有液體薄膜表面的柔性光子晶體
    同樣的物理,當涉及到光子晶體時,這種材料允許我們以類似於控制電子的方式來控制光。如果光子晶體實現了這些潛在功能,那麼全光電晶體將消耗很少的功率,並使更強大的計算機可以成為現實。 但是,那個場景近期還是無法實現。問題在於控制。我們對電子集成電路的製造有很好的控制,如果要改變電子的能量,只要應用電壓,半導體和電子就非常靈活。
  • 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
    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16:08 馬凱特大學Jier Huang團隊開發了一種共價有機框架白光發光二極體的共軛和聚合定向設計策略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反應是構建碳-碳鍵和碳-雜鍵的高效方法之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中,常見的缺電子烯烴底物包括α,β-不飽和醛、α,β-不飽和酮、α,β-不飽和酯、α,β-不飽和醯胺、α,β-不飽和硝基化合物及α,β-不飽和碸等。
  • 在OLED器件的研發中,需要突破的最重要的材料是發光材料
    發光材料是OLED器件中最重要的材料,一般發光材料應該具備發光效率高、最好具有電子或空穴傳輸性能或者兩者兼有、真空蒸鍍後可以製成穩定而均勻的薄膜、它們的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高佔有分子軌道)和LUMO(Lower Unoccupied
  • 電致變色氫鍵有機框架薄膜研究獲進展—論文—科學網
    研究較多的電致變色材料主要有金屬氧化物、紫精類化合物、共軛聚合物等。目前,尚無氫鍵有機框架化合物(HOFs)應用於電致變色的研究報導。然而,HOFs應用於該領域具有獨特優勢:HOFs材料無需引入額外的基團(如引入官能團進行配位、聚合等),僅由變色的基元通過氫鍵自組裝便可成功製備,具有原子經濟的特點。HOFs材料易於回收和重新製備。
  • 費解的思想實驗:證明量子世界中多重現實可同時存在
    在實驗中,一個人觀察單個光子,並將其以垂直或水平狀態發送出去;與此同時,實驗室外面的維格納進行了一場幹涉實驗,證明這個光子仍然處於疊加狀態。在維格納的思想實驗中,一個人在實驗室中觀察光子,並將光子以垂直或水平狀態發送出去;與此同時,在實驗室外面的維格納則進行一個稱為「幹涉實驗」的簡單測試,以確定這個光子仍然處於疊加狀態。在這個思想實驗中,兩個觀察結果及其所代表的兩種現實都可以同時被證明是真實的。
  • 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丨物理所入選「率先...
    理論預言,由於外爾費米子態的存在,外爾半金屬會呈現出諸多新奇的物理現象,比如在體能帶結構中成對出現,具有相反手性的外爾錐;在晶體表面上有連接兩個外爾點表面投影的開放的費米面,即費米弧。此外,由於不同手性外爾費米子互相分離,會導致奇特的手性反常效應。所謂手性反常,是指材料中具有某種確定手性的電子的數量在某些條件下不守恆。
  •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與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沙特)、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等單位合作在製備基於鈣鈦礦的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過去的十年中,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在光伏、光電探測、發光等領域的研究獲得巨大進展。
  • 關於半導體中的撓曲電性能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與壓電效應不同,撓曲電效應具有不受晶體對稱性限制、以及小尺寸效應(即尺寸越小效應越強)等優點。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有關撓曲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金屬氧化物體系,關於半導體中的撓曲電性能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 最高效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之一
    蘇州大學李永舫課題組合理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寬帶隙給體小分子材料,基於此的器件表現出13.9%的目前最高效率之一,且非輻射複合損耗非常小,為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的設計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基於共軛聚合物或小分子的電子給體與小分子受體,組成的給受體本體異質結溶液製備法的有機太陽能電池被廣泛研究。最近由p型共軛聚合物給體與n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而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功率轉換效率突破了16%,具有光明前程。但是由於聚合物的批次差異問題,不可避免的會導致器件的重複性較差。
  • 進展|在磁性阻挫晶體中存在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相的...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的合作者,利用高靈敏度的低能實驗探測手段--核磁共振(NMR)技術,結合先進的數值計算方法張量重正化群與量子蒙特卡洛方法,找到了阻挫磁性材料TmMgGaO4(TMGO)中存在BKT相的直接證據。
  • 美開發出首款光學晶體薄膜太陽能電池模型
    在美國材料學研究協會最近舉行的年會上,麻省工學院開麥林教授展示了最新研製成功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模型,新模型對原有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進行了結構上的改進,使得電池所吸收的太陽光能夠停留更長時間,因而大大提高了太陽能轉化成電能的效率。
  • 郝柏林:奮鬥 機遇 物理 (中)
    郝先生這篇富有哲理的講演中所體現的在困境中的奮鬥精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必然會對年輕的朋友們有所啟發。值此郝先生去世兩周年之際,《物理》雜誌徵得郝柏林先生家屬同意,特分三次刊發此文,以饗讀者。Azbel 想出了這個主意,做實驗的人就按照這個主意把實驗做了出來。這還不夠,作為理論家,他把理論也做出來了。這個理論不是太簡單,所以我要把這個物理理論給大家說一下。正常趨膚效應中,趨膚深度 δ 比較大,電子的平均自由程 l 比較小(l δ )。在趨膚層中電子運動時要碰撞很多次。
  • 物理所等在二維原子晶體VTe
    近年來,少層二維原子晶體CrI3和Cr2Ge2Te6等本徵鐵磁性的發現激發了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究熱潮。理論預測單層釩基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VX2(X = S,Se,Te)為本徵鐵磁性材料,單層VSe2的室溫鐵磁性已在實驗上觀測到,然而,隨著層數的增加,VSe2中的鐵磁性迅速減弱,由於其塊體材料的順磁性,VSe2的本徵鐵磁性仍存在爭議。
  • 科學家研究出新的晶體析出技術來加速藥物的開發
    科學家們成功地開發了一種新技術,能從納米級的液滴中可靠地生成有機可溶分子晶體,這項技術可以加速新藥開發的潛力。霍爾博士說:「我們開發了一種用於有機可溶小分子的納米結晶技術,利用高通量液體處理機器人,以最低的樣品要求和高的成功率同時進行多個結晶實驗。霍爾教授和普羅伯特教授與SPT Labtech合作,從納米級的液滴中生長出了這些小晶體,他們的創新方法包括使用惰性油來控制蒸發溶劑損失,從而強化藥物開發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