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都有喝粥的習慣,粥與中國人的關係,正像粥本身一樣,稠粘綿密,相濡以沫。特別是在溼熱的南方,學會煲一鍋營養美味粥,是家庭主婦必備的看家本領。粥作為一種健康的滋補食物,被廣為推崇。煲粥、喝粥看起來很簡單,其實裡面也有學問。讓我們來看看怎樣煲粥更營養、如何喝粥更健康。
如何煲粥更營養
煲粥,看似簡單,倘若要煲出一鍋既美味又營養的粥,還是有很多竅門可循的。只要掌握下面的訣竅,你就能快速煲出一鍋好吃又營養的好粥來。
煲粥的常規方法
先將要煲粥的各種食材浸泡,一般的米類20分鐘左右即可(質地較硬,難煮熟的要浸泡更長時間)。水開後下米,可以避免粘鍋現象。掌握水和料的比例,一般是1:10以上,先將米和水用旺火煮到滾開,再改小火將粥慢慢熬至濃稠。要講究粥不離火、火不離粥、一氣呵成。要求較高的粥,必須用小火一直煨到爛熟,至米粒呈半泥狀。這樣熬煮出的粥既濃稠,又美味營養。
煲粥巧用油,美味又營養
煲粥可以熬出米油,還可以加入適量的其他油脂,如花生油、大豆油、色拉油、葵花油等。其中,花生油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大豆油可以潤澤肌膚、祛脂養肝、抗衰老、保護脾臟的作用;葵花籽油容易被人體吸收,可以預防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血症的發生,具同時具有延緩人體細胞衰老的作用,對輔助改善神經衰弱和抑鬱症也有很好的效果。煲粥巧用油,可以起到滋補作用的同時,營養又美味。
煲粥時,正確獲取粥油的技巧
煲粥時,為了獲得優質的粥油,煲粥所用的鍋要刷乾淨,不能有油汙。煲的時候最好用小火慢熬,不添加任何佐料。研究表明,新鮮大米的米油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適合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服用,而貯存過久的陳舊大米的米油則會導致潰瘍。因此,熬粥所用的米必須是優質新米,否則,粥油的滋補作用會消失。
巧下原料,是留住營養素的關鍵
煲粥時,原料下鍋的順序非常關鍵,難熟的要先下,比如米和藥材要先放入,蔬菜、水果則最後放入,水產類一定要先焯水,肉類則要拌澱粉後再入鍋熬煮,可以使熬出來的粥清而不濁。也可採用粥衝原料,但是原料要求改刀精細(薄皮),把魚肉、牛肉或豬肝等材料切成薄片,墊入碗底,用煮沸的粥汁衝入碗中,將材料燙至九成熟,這樣吃起來就會感覺特別滑嫩、鮮美。另外,像蔥花、香菜、薑末這類調味料只要在起鍋前撒入即可。(蔬菜類往往是粥熟後下)
高壓鍋煲粥,營養更豐富
用高壓鍋煲粥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食物的營養。由於鍋體完全密閉,避免了接觸過多氧氣,能減少因氧化造成的損失,對於保存抗氧化成分,如多酚類物質,是非常有利的。高壓鍋來煲粥是留住營養素的好選擇。
煲大米粥的技巧
水開後倒入大米,米粒裡外的溫度不同,更容易開花滲出澱粉質。再用旺火加熱使水再沸騰,然後改小火熬煮,保持鍋內沸滾但米粒和米湯不會溢出。熬煮可以加速米粒、鍋壁、湯水之間的摩擦和碰撞,這樣,米粒中的澱粉不斷溶於水中,粥就會變得黏稠。在熬粥時應注意將鍋蓋蓋好,避免水溶性維生素和其他營養成分隨著水蒸氣蒸發掉,增強口感。煮大米粥時,往往會有溢鍋的現象,可在煲粥時加上少許植物油或動物油,就能避免米粥外溢的現象。
煲玉米粥的訣竅——加少許小蘇打
玉米的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大量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等,其中的煙酸對健康非常有利。但玉米中的尼克酸不是單獨存在的,加點小蘇打,能使尼克酸釋放出一半左右,被人體充分利用。同時,小蘇打還可以保留玉米中的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避免營養素損失。另外,尼克酸在蛋白質、脂肪、糖的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能幫助我們維持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皮膚的正常功能。
煲小米粥的訣竅——攪拌
小米營養價值高,營養全面均衡 ,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胺基酸、脂肪及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小米有清熱、消渴的功效,可以緩解脾胃氣弱、食不消化等症狀。食用小米有養益氣、補腎氣的作用,在五穀中,小米的補腎功效強。小米具有健脾、和胃功效,能治脾胃不和、脾虛久瀉、消化不良和積食腹痛等症。小米可緩解腳氣,還具有美容功效。
要煲出一鍋美味營養的小米粥,注意三點:一是要選擇新鮮的小米,不要選擇陳米,否則煲出來的小米粥口感會不好;二是要注意火候和熬煮的時間,時間大概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即可,這樣才能熬煮出小米的香味;三是在煲小米粥的時候一定要不間斷地攪拌,注意不要糊底。
黑米粥的訣竅——加攪散的蛋液改善口感,豐富營養
黑米性溫,補血又補腎,補而不燥,不容易上火。黑米的色素中富含黃酮類活性物質,是白米的五倍之多,對預防動脈硬化很有功效。所以一直以來,黑米就被人們當成一種滋補保健品。但黑米是糙米,很難煮爛,所以一般黑米都用來熬粥。
煲黑米粥時一定要大火燒開後改小火再燒1小時再關火。黑米粥的口感不佳,可以將雞蛋充分攪散後放入黑米粥中,再燒開。加了雞蛋後,改善口感的同時豐富了黑米粥營養豐高,又利於消化吸收。
煮海鮮粥的技巧——善用高湯(骨頭湯或者雞湯),鮮味和營養倍增
海鮮粥是我們大家的最愛,以大米和蝦仁等各類新鮮海產品為製作主料,海鮮粥的烹飪技巧以煮為主,口味屬於鹹鮮。常規煮法是鍋中放入足量水,大火燒開後下泡好的大米,邊煮邊攪拌避免糊鍋,待米粒煮開後,蓋蓋子轉小火燜煮至稠,加一勺蝦油攪拌均勻,放入薑絲、蝦仁繼續燜煮3分鐘,關火再燜幾分鐘,揭蓋撒上香菜和蔥花攪勻即可,覺得淡也可以加點鹽。喜歡什錦海鮮的也可以加點蟹塊、魷魚、乾貝之類的,但要根據食材耐煮程度分次加入。
重點提示:若把煮粥的水換成高湯,直接用粥底和各種海鮮一起攪拌熬製,味道會更加鮮美。
如何喝粥更健康
粥是我們中國流傳千古的養生美食,但是也有過而不及和物極必反之意。不注意則會適得其反,不僅達不到養生健體的目的,反而會危害身體的健康。
早晨不宜空腹喝粥
早晨最好不要空腹喝粥,因為澱粉經過熬煮過程會變為糊精,糊精會使血糖升高。特別是老年人,更應該避免在早晨時間段內使血糖上升太快。因此,早晨吃早餐時最好先吃一片麵包或其他主食,然後再喝粥。
糖尿病患者要科學喝粥
喝粥後的血糖有個特點,上升很快,下降得也很快,就是我們常說的血糖波動大。血糖波動越大,對身體越不利。正因為粥有這個特點,有些人就建議糖尿病患者不要喝粥。其實還是可以喝粥的,關鍵在於搭配,建議雜糧粥,各種穀類和豆類,把它們按照 3 : 1 或者 2 : 1 的比例混合,比如燕麥米、黑米、大麥米、薏米、玉米各種穀類及紅豆、綠豆、芸豆等各種雜豆。
喝粥的同時也吃點幹的主食
天氣熱的時候很多人往往沒有食慾,一些本來腸胃就不太好的人則會選擇稀粥當主食,覺得喝粥好消化。專家提醒,只喝稀粥並不一定利於消化,應該再吃點乾飯。要想真正消化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細嚼慢咽,讓食物與唾液充分地混合。千萬不要小看唾液,吃於飯的時侯必須經過咀嚼,唾液中有消化酶能促使食物在胃中更易消化,而如果只是喝粥的話,稀粥裡的米粒沒有經過明嚼.無法和唾液充分混合進入胃部,不利於消化。
老年人不宜長期以粥為主食
老年人把"老人喝粥,多福多壽"看作是養生的至理名言。的確,人老了消化系統也會漸漸衰退,適當喝粥利於消化。但是老年人並不需要天天喝粥,尤其是一天喝兩三次粥。原因:一是老年人如果長期以粥為主食,會造成營養缺乏。粥的成分總的來說比較單一,其種類和營養物質含量與正餐相比還是偏少。二是長期喝粥會影響唾液的分泌。穀物與水長時間混合熬煮形成食糜,幾乎無需牙齒的咀嚼和唾液的幫助就會被胃腸消化。唾液有中和胃酸有修復胃黏膜的作用,喝粥的時候口腔幾乎不用分泌唾液,自然也不利於保護胃黏膜。另外,粥類中纖維含量較低,也不利於老年人排便。
夏季不宜喝冰粥
在炎炎夏季,有的人喜歡喝甜粥和冰粥。甜粥中加了不少糖,有增加白糖攝入量的危險。而冰粥經過冰鎮,和其他冷食一樣,有可能促進胃腸道血管的收縮,影響消化吸收,也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所以,在炎熱的夏季不要為了貪圖口感和涼爽而大碗喝甜粥和冰粥,還是喝溫熱的粥比較好。
不能長期把粥作為嬰兒的主要固體食物
有的父母會在寶寶四個月的時候,在添加固體食物時餵寶寶一些泥。這樣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粥作為寶寶的主要固體食物。因為粥的體積大,營養密度低,以粥作為主要的固體食物必然會引起各種營養物質供給不足,造成寶寶生長發育速度減慢。
胃病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粥
原則上主張胃病患者的飲食要以稀粥為主,因為粥易消化。稀粥未咀嚼就吞下,沒有與睡液充分攪拌,得不到唾液中澱粉酶的初步消化,同時稀粥含水分較多,進入胃內稀釋了胃液,從消化的角度講是不利的。加之喝稀粥會使胃的容量相對增大,而所供的熱量卻較少,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負擔,而且營養相對不足。因此,胃病患者並不適宜天天喝粥。如果是消化性潰瘍合併消化道出血或巨大潰瘍有出血的危險,則要以稀粥為主。
八寶粥更適合大人喝
兒童不宜長期喝八寶粥,其實八寶粥更適合大人喝。"八寶粥"也叫作臘八粥,一般是以粳米和糯米為主料,然後再添加一些乾果、豆類、中藥材一起熬煮成的。八寶粥的原意是用八種不同的原料整合成的粥,但時至今日,許多八寶粥的原料絕不拘泥於八種。八寶粥中,各種堅果富含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豆類富含賴氨酸,彌補了穀類中所缺的賴氨酸;中藥材具有健脾、滋補、強壯身體的作用,其合而為粥,可以充分發揮互補作用,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
四千年前,粥曾經被當做「藥」用,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藥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粥,被稱為「人間第一補物」,一定是建立在正確的做法和正確的吃法上的。關於煲粥和喝粥,您還有什麼妙招呢?
感謝大家用心品讀。如喜歡本文,歡迎關注、點讚、轉發和收藏,讓更多人從粥中真正的獲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