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月外貿降9.6% 海外疫情蔓延影響國際貿易

2020-12-27 網易新聞

(原標題:前2月外貿降9.6% 海外疫情蔓延如何影響國際貿)

3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達4.12萬億元,下降9.6%。海關總署有關司局負責人坦言,外貿進出口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節假期延長等因素影響。

具體來看,前2個月出口達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達2.08萬億元,下降2.4%。進口的降幅明顯要小於出口,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記者表示,這主要是因為進出口節奏的差異,疫情對節後進口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

近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我國外貿進出口將遭遇多大衝擊也備受市場關注。上述海關總署有關司局負責人認為,儘管疫情短期內對外貿進出口造成一定衝擊,但我國外貿發展韌性強,企業的適應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也很強。「應該說疫情對進出口的影響是暫時和階段性的,外貿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困境:疫情、海外需求疲軟衝擊 前2月外貿降9.6%

針對1~2月份的外貿數據,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新京報記者坦言,前2個月降幅有點超出我的預期,原來預測可能會有兩位數的下降。其實,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的外貿進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這次統計的指標中,還包括了1月份的數據,而當月的疫情並沒有發展到非常嚴重的地步,所以今年前2個月中至少有1個月的外貿進出口算是基本正常的。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73萬億元,同比增長8.7%。「由此來看,1月份的外貿進出口還是有增長的,所以綜合而言前2個月的數據降幅沒有那麼大,但仍不能太樂觀。」白明分析稱。

崑崙健康資管首席宏觀研究員張瑋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的集中暴發是近兩周才發生的,而2月上半月,幾乎沒有產生太大拖累。結合此前官方公布的2月份PMI(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來看,與外貿相關性較強的幾個分項均出現了明顯下滑,新出口訂單、進口及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等指標均較1月份有所回落,可以發現,當前世界呈現「供需雙弱的緊平衡」,不可否認,貿易數據的收縮主要受制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這並非唯一的原因,除此以外,更有以歐洲為代表的經濟疲軟導致當地內外需同時減弱的因素。

亮點:我對東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仍增長

不過,海關總署方面表示,雖然前2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體下降,但其中仍呈現不少積極因素。

一方面,我對東協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仍保持增長,數據顯示,前2個月,我對東協進出口達5941.1億元,增長2%,東協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同期,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1.3萬億元,同比增長1.8%,高出我國外貿增速11.4個百分點,佔31.7%,比重首超3成,這對穩定我國外貿基本盤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在外貿進出口中相對更具活力。海關統計顯示,前2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1.7萬億元,同比下降6.6%,佔進出口總值的41.9%,同比提升1.3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進出口佔比提升,反映了國內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是我國外貿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的重要表現。」 海關總署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

同時,前2個月,鐵礦砂、原油、煤和天然氣等大宗商品進口量仍持續增加,農產品進口值也增長了6.8%,豬肉進口量增加1.6倍,保障了春節前後市場供應和重點民生商品價格的穩定。

在防疫物資進口方面,1月24日~2月29日,全國海關共驗放疫情防控物資24.6億件,其中防護用品共24億件,主要包括口罩20.2億隻,防護服2538萬件。

展望:海外疫情蔓延加大我國外貿及產業鏈不穩定性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全球,世衛組織3月6日公布稱,截至歐洲中部時間6日10時(北京時間6日17時)收到的各國報告數據,中國境外新冠肺炎病例數達到17481例。此前,世衛組織已將該疫情的全球風險級別上調至「非常高」。

海外疫情無疑增加了我國外貿進出口及全球產業鏈的不穩定性,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幹在3月5日的商務部網上新聞發布會上坦言,目前,中方正密切關注全球疫情發展形勢,也注意到中國一些重要的貿易夥伴受到了疫情影響,給全球產業鏈的順暢運轉帶來一定幹擾,跨國企業供應鏈率先受到波及。「目前判斷,疫情對國際市場需求帶來一定影響,主要體現在人員交流受限、國際物流不暢,國際貨物貿易,特別是中間品貿易更易受到影響,但影響是階段性的、總體可控的。」

不過,白明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的蔓延對我國外貿進出口的影響程度,甚至超過我國自身的疫情影響,此前主要影響的是我國企業無法復工復產,交不上貨,後續的影響是別國企業到底還訂不訂貨,此外,一些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國家到底能不能按時給我國交貨也是問題。

張瑋也表示,考慮到疫情已經在海外尚處於集中暴發期,悲觀預期下貿易總量會進一步收縮。尤其是對於東亞(日本、韓國)、歐盟(當前疫情主要暴發於西歐),短期貿易提振存在阻力,美國方面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在此影響下,我國對於民生領域的進口料維持高位,包括農產品(以食品為主)、衛生防護及其生產原材料、能源消耗品,均有望保持強勢。

潘向東也表示,受海外疫情影響,後續出口仍有下行壓力,國內一季度經濟受損,海外疫情拖累全球經濟、全球供應鏈受到挑戰以及原油等商品價格下跌,都導致我國後續出口增速仍然有回落壓力。

救急:一系列穩外貿政策落地 浙江重點外貿企業已100%復工

值得關注的是,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和挑戰,商務部近期也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擴大外貿信貸投放,滿足貿易融資需求,支持有市場、有訂單的企業有效履約;支持企業創新業態和模式,通過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擴大出口等。

目前,外貿企業復工復產進度明顯加快。官方數據稱,浙江、天津重點外貿企業已100%復工,廣東、江蘇、上海、山東、重慶復工率超70%,另外,據海關總署對2552家外貿樣本企業調查情況,80.6%的企業已經復工。

因此,海關總署有關司局負責人解讀稱,儘管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對外貿進出口造成一定衝擊,但我國外貿發展韌性強,企業的適應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也很強。隨著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以及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外貿企業復工復產步伐加快,市場信心也在穩步恢復。

上海海關13條措施促進外貿穩定增長

2月27日下午2:00,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上海海關副關長柳波,浦發銀行副董事長、行長潘衛東,介紹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況。

上海海關副關長柳波介紹,海關總署已經出臺了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十條措施。上海海關落實總署的部署精神,研究制定了13條措施,主要從6方面入手:

本文來源:新京報 作者:潘亦純 責任編輯:王灝_NA3186

相關焦點

  • 前2月外貿降9.6% 海外疫情蔓延如何影響國際貿易
    來源:新京報經濟新聞3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達4.12萬億元,下降9.6%。海關總署有關司局負責人坦言,外貿進出口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節假期延長等因素影響。具體來看,前2個月出口達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達2.08萬億元,下降2.4%。進口的降幅明顯要小於出口,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記者表示,這主要是因為進出口節奏的差異,疫情對節後進口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近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我國外貿進出口將遭遇多大衝擊也備受市場關注。
  • 中美貿易、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年機電外貿。
    展望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國別/地區政策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仍將面臨保增長壓力。 結構性變化凸顯機電外貿新亮點 儘管受中美經貿摩擦、國際市場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2019年我國機電外貿承壓回落,但呈現出的企穩回升、市場多元化、新興產品出口增長等明顯結構性特點,凸顯了機電外貿的亮點和韌性。
  • 國際貿易環境影響下,外貿人要怎樣尋找外貿客戶?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 5 月 17 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受疫情影響,美國第二季度經濟很可能萎縮 20%-30%,美國經濟實現復甦或至 2021 年年底。2.歐元區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歐元區經濟帶來重大衝擊,歐洲經濟觸及歷史低點並日益惡化,多國經濟已陷入衰退。
  • 疫情全球蔓延對中國出口有什麼影響?中美貿易狀況如何?商務部回應
    4月10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外貿司司長李興乾介紹穩外貿相關舉措,並答記者問。商務部:外貿企業普遍面臨在手訂單取消或延期等諸多問題任鴻斌表示,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貿發展面臨多年來未有的嚴峻挑戰。
  • 受全球疫情影響,中國外向型印刷企業面臨接單難、履約難、國際物流...
    廣東是全球重要的印刷加工基地,因疫情全球蔓延,外向型印企外貿受到影響。目前,當地外向型印企正從生產、管理等多方面積極應對。圖為復工後的雅圖仕井然有序地投入海外訂單生產。資料圖片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國外貿進出口及全球產業鏈的不穩定性開始顯現。為把疫情對外貿的影響降到最低,近日中央及地方政府密集出臺穩外貿政策,支持外貿企業抓緊復工復產,保市場、保訂單。  作為全球印刷大國,中國為國際社會超過50個國家提供印刷包裝服務。在此次全球疫情衝擊下,已按下復工復產「快進鍵」的中國外向型印企如何保市場、穩外貿?
  • 3月外貿為何好於預期?因為兩個「時間差」所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3月進出口反彈外貿企業3月出口訂單明顯下降,但3月外貿數據不降反升,是因為其背後存在著兩個「時間差」。 一季度外貿帳本國際疫情餘波未消,我國外貿進出口現回暖跡象,4月14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外貿總值達6.5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降6.4%,較前兩月降幅收窄3.2個百分點。
  • 外貿進出口數據一升一降原因何在
    11月份我國外貿出口1.8萬億元,增長14.9%;進口1.29萬億元,下降0.8%。外貿進出口數據一升一降,看似有溫差,但眾多專家均表示,儘管我國進口呈現微幅下降,但降幅在收窄,持續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
  • 下半年外貿有望趨穩,全年降幅或在5%以內——肺炎疫情影響評估(十六)
    我國主要貿易夥伴與疫情重災區高度重合,截至7月底,全球約七成確診病例集中於前十大貿易夥伴,根據IMF等國際組織的預測,2020年這些國家GDP增速將下降5.1%,較2019年降低7.1個百分點。正文當前全球經濟籠罩在疫情的陰霾之下,國際貿易這一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在疫情中受到的衝擊更為嚴重。除受需求下行影響外,由全球「大封鎖」引發的國際物流和產業鏈受阻更使外貿雪上加霜。
  • 前11個月寧波進出口貿易總值近9000億元
    昨日(12月11日),寧波海關發布了前11個月寧波進出口貿易成績單。今年1月至11月,全市進出口貿易總值達8895.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1%。其中,進口額3083.1億元,同比增長6.7%,出口額5812.5億元,同比增長7.2%。
  • 前2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4.12萬億 專家表示疫情影響是暫時和階段性的
    來源:證券日報作者:孟珂3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前兩個月進出口數據,據統計,今年前2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2.08萬億元,下降2.4%;貿易逆差425.9億元,去年同期為順差2934.8億元。 中信證券(港股06030)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月份為管控疫情,大範圍企業工廠停工停產,部分企業不得不面臨訂單取消或延遲交付的情況,出口的供給端受到明顯影響,因而顯著下滑。
  • 疫情承壓下跨境交易支付銳減四成 上海推11條措施穩外貿
    然而形式逆轉,隨著海外疫情的加劇,出口訂單急劇減少,甚至僅有的年前庫存訂單也被客戶要求延期交貨,工廠面臨停工的尷尬局面。」3月23日,上海一位從事外貿行業的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國的外貿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外貿出口訂單驟減或大面積取消、延期交貨的情況已經引起商務部的關注。
  • 僑交會助外貿企業「雲端」全球接單 ITOE廣東國際貿易數字博覽館擬...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6月22日訊 記者6月22日從僑交會組委會獲悉,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今年第六屆華人華僑產業交易會(簡稱僑交會)將創新展會模式,首次將線下展會搬到「雲端」舉辦,擬於7月中旬正式上線「ITOE廣東國際貿易數字博覽館」,搭建國內外經貿線上交易平臺,助力外貿企業全球抓訂單、保市場、渡難關。
  • 外貿連續三個月正增長靠什麼?減稅降費為企業省下真金白銀...
    我國外貿連續三個月正增長!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達29.04萬億元,同比增長1.8%,這是繼今年1月份至9月份外貿進出口累計增速年內首次轉正以來,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其中,11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3.09萬億元,增長7.8%。
  • 在「大循環」「雙循環」中穩外貿穩外資——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題:在「大循環」「雙循環」中穩外貿穩外資——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新華社記者 劉紅霞、王雨蕭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疊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貿易和跨境直接投資遭遇「寒流」。
  • 數讀江蘇半年經濟|江蘇外貿難中趨穩,1-6月進出口超2萬億
    中國江蘇網訊 南京海關最新統計,1—6月,江蘇實現外貿進出口20061.7億元,同比下降2.8%,降幅較一季度收窄6.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2170.9億元,同比下降5.6%,降幅較一季度收窄9.3個百分點;進口7890.8億元,同比增長1.9%,增速較一季度高2.4個百分點。
  • 11月出口激增21.1% 貨櫃緊張:外貿V型反轉能否持續?
    「從6月份開始,外貿訂單開始急劇增長,隨著年底購物旺季的來臨,我們的訂單和出口量很強勁,9月已經開始出現貨櫃緊張的情況。」海關總署12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外貿進出口3.09萬億元,增長7.8%。其中,出口1.8萬億元,增長14.9%;進口1.29萬億元,下降0.8%。按美元計價,11月份中國外貿進出口4607.2億美元,增長13.6%。其中,出口2680.7億美元,增長21.1%;進口1926.5億美元,增長4.5%。
  •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分析
    若疫情進一步在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蔓延,將從生產資料供應、資本供給和最終消費需求三個方面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極大的衝擊。從對金融市場影響來看,疫情全球爆發後的第一周(2020年2月24日—2月28日),全球金融市場的表現可以概括為美元和日元漲,股市和黃金跌。
  • 新冠疫情形勢影響下對國際貿易相關法律問題解答
    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得到很好的控制,各地復工復產,生活逐漸正常。但在國外,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於爆發期。據報導,截至北京時間2020年04月30日,全球累計確診超300萬例,形勢依舊嚴峻,航運中斷、匯率下滑、利潤嚴重縮水,對國際貿易造成重大影響。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的外貿企業應當如何應對?對此,我們收集整理了一些外貿企業普遍關心的法律問題進行梳理解答,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參考。
  • 外貿「觸底反彈」樣本:疫情激發海外宅經濟,中國電子產品成搶手貨
    跨境電商漸復甦2020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受創,外貿行業一度處於低迷狀態,面臨著一定的生存挑戰。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年前兩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4.12萬億元,較2019年同期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同比下降15.9%;進口2.08萬億元,同比下降2.4%。
  • 外貿回暖,海外需求暴漲,這些行業出口「爆單」
    自行車也加速「騎」出了國門上海鳳凰進出口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境外疫情的蔓延,6月份境外需求開始回升,迎來旺季。「目前,我們的訂單已安排到明年7月。11月初的現貨出貨已蕩然無存,市場依然火爆。海外零售價比出廠價上漲了5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