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年機電外貿。

2020-12-25 雨果網

公眾號:進出口經理人,《進出口經理人》是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由機械工業出版社主辦的一本關注外貿的商務雜誌,國內統一刊號CN11-5491/F,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3-6532,1988年創刊.我們與讀者一道致力於外貿...

2020-04-09 14:20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9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按美元計價為14610.7億美元,同比回落0.2%,佔外貿出口總值的58.4%,但僅比2018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少29億美元;進口額為9103.8億美元,同比下降6.1%,佔外貿進口總值的43.7%。

展望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國別/地區政策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仍將面臨保增長壓力。

結構性變化凸顯機電外貿新亮點

儘管受中美經貿摩擦、國際市場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2019年我國機電外貿承壓回落,但呈現出的企穩回升、市場多元化、新興產品出口增長等明顯結構性特點,凸顯了機電外貿的亮點和韌性。

月度增幅企穩回升,出口韌性強

2019年,我國機電產品各月度貿易額同比均呈現探底回升趨勢。第四季度,機電產品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同比增長2.2%和1%。其中,12月機電產品出口額增幅達到17%,儘管有基數原因,但仍創出1397.8億美元的單月歷史最高水平,預示機電外貿整體穩步回升。

進口超預期回落,貿易順差創歷史新高

由於進口的普遍回落,2019年,我國機電產品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5506.9億美元,同比擴大11.4%。

其中,集成電路進口額為3055億美元,同比下降2.1%;汽車進口額為470億美元,同比下降5.1%;半導體生產設備進口額為264億美元,同比下降13.7%;電晶體進口額為261億美元,同比下降8.2%;飛機及其零件進口額為193億美元,同比下降36.9%;液晶顯示板進口額為207億美元,同比下降20.5億美元;印刷電路進口額為112億美元,同比下降9.1%;電容器進口額為97億美元,同比下降22.8%。

中國臺灣地區、日本、韓國、德國和美國分列我國機電產品進口來源前5位,合計佔機電產品進口總額的58.2%,同比均回落。其中,自中國臺灣地區進口機電產品總值為1460億美元,進口集成電路總值為990億美元;自美國進口機電產品總值為704億美元,同比下降15.3%。

對美國出口下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增幅明顯

2019年,我國機電產品對前十大出口國別/地區合計出口額佔比為60.7%,較2018年回落2.8個百分點。越南超過印度,成為我國機電產品第七大出口目的地,其他國別/地區次序與2018年相同。其中,我國機電產品對美國出口額同比下降13.8%,至2591.6億美元(見表1)。儘管美國仍以17.7%的比重位列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地,但佔比降低2.9個百分點。

2019年,我國機電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額繼續保持較快增幅,同比增長9.1%,為4003.6億美元,佔同期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提升至27.4%,較2018年提升2.3個百分點(見表2)。

一般貿易持續增長,佔比首度超過加工貿易

2019年,我國機電產品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額為6723億美元,同比增長5%,佔比達到46%,首度超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方式出口額為6026億美元,同比下降7.2%,佔比為41.2%。

在我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機電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額保持了近10年的兩位數快速增長。2010年前後,機電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額增速逐步回落,在2012年創出6523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後,近幾年持續小幅回落,在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中的比重從2001年74.3%的最高水平,以年均1.5個百分點逐年降低。

傳統產品出口增長乏力,新興產品增幅明顯

2019年,我國手機以1243.7億美元的出口額繼續佔據首位,但較2018年的歷史最高水平下降了11.6%。受全球手機用戶普及率持續提升和手機市場增長重心轉向發展中國家導致的產能本地化等因素影響,2019年,我國手機出口量回落至9.94億部,同比減少11.2%,較2015年最高的13.43 億部出口量減少了近3.5億部,這也是自2012年以來手機出口量首次低於10億部。

2019年,我國筆記本電腦以737億美元的出口額位列第2名,同比回落1%;汽車零附件出口額為392億美元,同比下降2.9%;彩色電視機出口額為128億美元,同比下降14%;空調器出口額為105億美元,同比下降5%。

與此同時,新興產品出口增長明顯。2019年,我國集成電路出口額為1015億美元,同比增長20%;太陽能電池出口額為191億美元,同比增長41%;鋰離子電池出口額為130億美元,同比增長20%;無線耳機出口額為106億美元,同比增長92%。

中美貿易、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年機電外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達到3.3%,儘管較2019年2.9%的過去10年最低有所回升,但仍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1個百分點。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正在逐步顯現,疊加中美貿易摩擦、國別/地區政策等不確定性因素,2020年我國機電外貿增長仍面臨明顯壓力。

中美貿易仍存不確定性

根據中美經貿第一階段協議,美國將對約1600億美元自中國進口的商品不再加徵關稅,並將3000億美元清單商品已加徵稅率自2020年2月14日從15%調低至7.5%,此前2500億美元的25%加徵稅率不變。不加徵關稅清單為自中國進口比重超過75%的商品,機電產品主要含手機、計算機、遊戲機等信息技術產品,以及電風扇、洗衣機、榨汁機、微波爐、揚聲器、電視機等部分類別商品,即大多數機電產品對美國出口依然被加徵關稅(見表3)。

另外,中美經貿第一階段協議擴大貿易章節提出,包括工業機械、電器設備和機械、飛機、汽車、光學設備和醫療設備等在內的八大類製成品部分,以2017年美國對中國出口額為基礎,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擴大329億美元和448億美元。以2019年美國方面的貿易統計,2020年完成上述目標,中國自美國進口此類商品需同比增長60%以上。

突發疫情將使2020年上半年機電產品出口回落

儘管每年第一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佔全年比重平均約為22%,而且前2個月由於春節因素佔全年比重僅14%,屬於出口的相對淡季,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國各地推遲復工復產和對交通物流、人員流動的嚴格管制,產業鏈整體復產進度明顯低於預期,部分國際工程承包和貨物出口企業的交工交貨進度受到明顯影響,空調、農業機械等處於生產出口旺季的行業和湖北地區較為集中的汽車產業受影響突出。

根據機電重點企業反饋,受工人不能及時到崗、上遊產業鏈不能同步復工等因素制約,復產之後一周的產能利用率普遍在50%左右,普遍預計要在2020年3月上旬甚至更晚才能完全恢復正常產能,相當於完全損失兩周以上產能。

隨著疫情防控的推進,穩定生產、稅費減免、金融支持、用工鼓勵等綜合措施陸續出臺,疫情對機電外貿的影響將逐步消退,但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出口仍將回落,尤其中小企業利潤將明顯受損。考慮到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2020年上半年,我國機電出口尤其面臨較大的壓力。

貿易救濟調查和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持續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貿易救濟調查與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影響更加突出。

2019年,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機電商會」)共處理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案件62件( 包括8起「雙反」案件),其中新立案件22件(包括2起「雙反」案件),覆審案件8件,結轉31件(包括6起「雙反」案件),就12種產品對外預警13次,涉及風塔、電焊機、微波爐、輪轂等諸多出口產品。一些國家在調查中堅持歧視性做法,國內企業出口利益嚴重受損,應對難度加大。

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儘管2019年各國提出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總量較2018年有所回落,但仍處於歷史高位水平,尤其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通報數量繼續維持高位,增加了企業出口成本和難度,汽車、家電等行業問題較為突出。

國別/地區政策變化導致產能本地化

當前,以「美國優先」和「印度製造」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通過貿易調查、提升關稅等方式吸引製造業,對全球貿易造成幹擾。美國在國際貿易領域援引其國內法,不斷延伸「長臂管轄」,對我國汽車、信息技術領域的影響日益深化。

以印度為例,其在2020—2021年度政府預算報告中提出,進一步上調手機零配件、家用電器等產品進口關稅,並修訂關稅法中有關反傾銷及相關措施的內容,以限制進口。此前該國已多次提升手機及其關鍵部件、家電等產品關稅。該國提出的「印度製造」和「數字印度」等計劃披露,2025年,印度計劃生產10億部手機,其中6億部手機將出口。據中國海關統計,2019年,我國機電產品對印度出口額為427億美元,同比減少5.1%;集成電路對印度出口額為22億美元,同比增長23%。

機電商會對第126屆廣交會的近千家參展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1.6%的受訪企業已經在海外投資設廠或計劃著手 「走出去」,較上屆廣交會提高10個百分點。加快產能國際布局是我國機電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體現與內在要求,但製造本地化將給機電出口帶來壓力,部分企業被動性的海外投資需關注潛在風險。

2020年機電產品進出口仍將面臨增長壓力

展望2020年,儘快新冠肺炎疫情將對外貿短期造成明顯影響,但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持續健康發展的內部因素並未改變,機電外貿處於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等綜合性提質增效發展階段的定位並未改變。

第一,外貿政策方面。我國堅定對外開放和擴大進口的貿易政策,營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圍與營商環境;以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為主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催生我國對國際先進技術、裝備和服務的巨大潛在進口需求,推動我國積極融入全球化與擴大國際合作,為機電外貿健康發展營造了穩定的環境。

第二,產業基礎方面。我國機電製造和貿易大國的優勢地位繼續鞏固。我國在手機、計算機、彩電、空調、光伏、照明等70餘項機電產品產能和出口量方面穩居全球首位,在高鐵、5G通信、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正逐步引領技術發展,在半導體、工具機等傳統短板領域則逐漸縮小差距。

第三,經營主體方面。經過多年發展,美的、聯想、格力、海爾、小米、上汽、東風、一汽、中船工業等一批機電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排名次序與國際業務收入比重均持續提升,華為、中興、京東方、OPPO、大疆等企業連續多年進入全球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量前列,更有一大批「隱形冠軍」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2019年,年度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141家企業合計佔比達29%,規模優勢繼續擴大。

綜合考慮突發疫情、中美貿易摩擦、國別/地區政策等不確定因素和全球經濟增速的潛在下滑風險,提質增效依然是2020年全年機電外貿的核心關注點。預計疫情導致的2020年上半年機電產品出口回落將拖累全年出口額同比下降,進口方面則受益於基數因素和擴大進口的政策落實,預計全年將實現增長。

(來源: 進出口經理人)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下半年外貿有望趨穩,全年降幅或在5%以內——肺炎疫情影響評估(十六)
    疫情期間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政策頻發,如3月份美國對部分中國商品重新加徵25%關稅,7月1日美墨加協定正式生效,其中「毒丸條款」劍指中國。在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影響下,中美直接貿易增速放緩,「脫鉤」風險增加。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成績單中,對東協機電、音像設備的出口最為亮眼。
  • 疫情全球蔓延對中國出口有什麼影響?中美貿易狀況如何?商務部回應
    4月10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外貿司司長李興乾介紹穩外貿相關舉措,並答記者問。商務部:外貿企業普遍面臨在手訂單取消或延期等諸多問題任鴻斌表示,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貿發展面臨多年來未有的嚴峻挑戰。
  • 中美貿易:疫情下逆勢上揚
    2020年,一隻疫情黑天鵝衝撞了全球貿易,緊接著中美脫鉤論甚囂塵上,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疫情暴發以來中美貿易額卻逆勢上揚,表現出來前所未有的「韌性」。據海關數據統計,2020年前11個月,美國進口中國貿易總額達2.82萬億元,同比增長6.9%,11月的貿易順差創下近30年來的最高紀錄。
  • 疫情如何影響中美經貿?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回應
    疫情將給全球經濟帶來怎樣的衝擊?又將如何影響中美經貿關係?針對這些問題,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近日接受了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專訪。全球GDP或將下降1.9個百分點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有多大,目前仍眾說紛紜。
  • 國際貿易環境影響下,外貿人要怎樣尋找外貿客戶?
    來源:時刻頭條全球經濟嚴重衰退,特別是對於國際貿易,全球都出現了大幅萎縮的狀態;國際貿易衝突連發,各國的貿易需求出現大幅度的收縮甚至停滯不前,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20年全球貨物貿易將下降13%至32%。外貿行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面臨全球經濟萎縮、內需型經濟增長的國際貿易環境。
  • 前2月外貿降9.6% 海外疫情蔓延影響國際貿易
    海關總署有關司局負責人坦言,外貿進出口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節假期延長等因素影響。具體來看,前2個月出口達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達2.08萬億元,下降2.4%。進口的降幅明顯要小於出口,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記者表示,這主要是因為進出口節奏的差異,疫情對節後進口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
  • 2020年中國對外貿易行業相關政策匯總分析(全)
    隨著我國加快外貿轉型升級,貿易高質量發展工作穩步推進,國內穩外貿政策措施落地見效,企業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我國外貿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加快的長期趨勢沒有改變,預計2020年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將邁上新的臺階。
  • 前2月外貿降9.6% 海外疫情蔓延如何影響國際貿易
    來源:新京報經濟新聞3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達4.12萬億元,下降9.6%。海關總署有關司局負責人坦言,外貿進出口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節假期延長等因素影響。結合此前官方公布的2月份PMI(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來看,與外貿相關性較強的幾個分項均出現了明顯下滑,新出口訂單、進口及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等指標均較1月份有所回落,可以發現,當前世界呈現「供需雙弱的緊平衡」,不可否認,貿易數據的收縮主要受制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這並非唯一的原因,除此以外,更有以歐洲為代表的經濟疲軟導致當地內外需同時減弱的因素。
  •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食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不建議對中國採取旅行和貿易限制,應避免有的國家採取過激的應對措施,但是為了防控疫情,部分國家調整了對華貿易政策,對我國食品的進出口貿易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受疫情影響,國內很多外貿企業復工延遲,也對我國的對外貿易造成了損失。
  • 機電外貿總體強韌 引領全國外貿快速恢復
    2020-12-23 22:58:12 來源: 要點早知道 舉報
  • 全球經濟下行大環境影響對外貿易,外貿人要怎樣尋找外貿客戶?
    美國  美國2020年以來遭到疫情、美國大選、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多方面的影響。據商務部報告,2020年第一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年率下滑5%,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差水平。美聯儲主席鮑威爾 5 月 17 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受疫情影響,美國第二季度經濟很可能萎縮 20%-30%,美國經濟實現復甦或至 2021 年年底。
  • 2020年10月海上絲路貿易指數解讀:進出口額增長強勁,貿易順差大幅...
    2020年10月,寧波航運交易所發布的海上絲路貿易指數如下: 出口貿易指數為145.45點,環比下跌6.01%,同比上漲8.58%;出口貿易指數為164.44點,環比下跌1.07%,同比上漲11.39%;進口貿易指數為126.12點,環比下跌11.85%,同比上漲5.07%。
  • 11月貿易順差翻番的背後:疫情反覆導致進口不及預期
    從歷史數據來看,剔除2013年1月、2月以及2015年2月、2018年2月等春節因素,中國11月出口增速創自2011年8月以來新高。  01  對東協、歐盟等貿易夥伴進出口均增長  東協前11個月,東協為我第一大貿易夥伴,我國與東協貿易總值4.24萬億元,增長6.7%,佔我國外貿總值的14.6%。  2  歐盟為我第二大貿易夥伴,與歐盟貿易總值為4.05萬億元,增長4.7%,佔我國外貿總值的13.9%。
  • 展望2021年全球貿易形勢:中國貿易能否服務製造雙輪驅動
    2020年疫情對全球貿易產生負面衝擊,但中國率先走出疫情和恢復生產,加之長期以來都承擔著全球製造中心的角色,出口增速逆勢提升也在情理之中。進出口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總值12.71萬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防疫物資、「宅經濟」商品(筆記本電腦、家電、集成電路等)出口增長較為明顯。
  • 海關公布2019年貿易數據,中美貿易戰影響有多大?
    鄒志武表示,當前民營企業數量的顯著增長反映了國內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是我國外貿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的重要表現。201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1.4%,拉動外貿增長4.5個百分點。四、貿易方式結構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提升。
  • 李佩珈、李義舉: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與商業銀行應對
    二是每年的1、2月是我國貿易淡季,出口量相對較少(圖1),影響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外需狀況。受中美貿易談判達成階段性協議影響,貿易緊張局勢正在緩和,如果疫情能夠在一季度控制住,之後出口應該能夠較快恢復。「非典」時期數據顯示,疫情主要影響了工業品的出口(圖2),2003年3-6月份工業品出口金額增速比2002年放緩了5.1個百分點。當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與2003年有所不同,其中工業品佔比更高,已達到94%,尤其是化工製品、塑料橡膠製品、紙製品、陶瓷製品、賤金屬、機電、運輸設備佔比出現上升(表1)。因此,疫情主要對工業品出口帶來衝擊。
  • 中美貿易摩擦:本質、影響、進展與展望
    在中美貿易摩擦初期,主流媒體和市場出現了嚴重誤判,「中美關係好也好不到哪兒去,壞也壞不到哪兒去」「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影響不大」等觀點流行。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是一場權力的遊戲,是赤裸裸的實力競賽,是霸權國家對新興大國的戰略遏制。文明的衝突、冷戰思維的意識形態對抗都是幌子,國家治理模式、意識形態、地理位置、思想文化等因素均服務於大國博弈。
  • 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戰第一階段協議達成?中美貿易戰的看法
    12月13日長達一年多的中美貿易戰終於迎來了第一階段的協議達成,那麼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戰第一階段協議達成?中美貿易戰的看法 首先核心問題:川普挑起貿易戰的重心完全立足於政治原因,也就是選票和他的連任。川普和中國的貿易爭端談談打打一直到今年5月份,本來都快要籤協議了,結果由於川普想畢其功於一役、獅子大開口,協議過於涉及中國的主權與法律,結果談崩了。隨後川普繼續各種關稅施壓,甚至包括封殺了華為,又是一路打打停停,直到今天雙方聲明達成第一階段的協議。 對於中國,關稅肯定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外貿與整體經濟。加之非洲豬瘟這一黑天鵝,CPI指數大幅上升,同時製造業也長時間處於低迷狀態。
  • 中美貿易有好消息!美國疫情搞砸了?日本出現重要轉機信號!
    其他數據顯示,前11個月,東協為我第一大貿易夥伴,我與東協貿易總值4.24萬億元,增長6.7%,佔我外貿總值的14.6%;歐盟為我第二大貿易夥伴,與歐盟貿易總值為4.05萬億元,增長4.7%,佔我外貿總值的13.9% ,美國為我第三大貿易夥伴,中美貿易總值為3.65萬億元,增長6.9%,佔我外貿總值的12.6%,其中,對美國出口2.82萬億元,增長6.9%;自美國進口
  • 中美海運費用創20年新高,中國貿易增長全球第一
    以最火爆的中美航線為例,有業內人士披露,前往美國的海運價格持續大漲,目前一個40英尺大櫃運費需要4000美元,甚至達到5000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兩三倍,達到20年來最高水平。而且,不少航線頻頻出現「一櫃難求」現象,出口企業即便面臨運費大漲的壓力,也只能出更高價格獲得艙櫃位。因此,面臨不小的物流成本壓力。運力緊張頻頻爆艙甩櫃,航運公司形成利益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