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世界大戰結束前,美術指導(又名叫「技術指導」)已成為各大製片廠生產工作人員中必需的成員。1900年,有豐富劇院知識的喬治·梅裡愛,把舞臺布置方法帶進了電影行業,現在正得到了誇張地運用。因為美國的導演看到寒酸可憐的影片改為富麗堂皇的背景以後,觀眾「大飽眼福」而得到挽救時,他們便開始更加注意到這些事情了。正如有位評論員說得對,化妝就該讓演員越來越「像正常人的樣子」。室內裝飾和禮節也開始受到重視。
儘管當時的標準只是在擺設燈具、桌子、壁爐之類大做文章,而雕花椅、古董玩意兒和奢華帷幔則是有意表現高尚風雅和雍容華貴,但是,在布置和服飾方面的欣賞力的確是提高了。然而,當時著重考慮的還是切合實際以及富麗文雅。所以,《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有些字幕指出了許多場景的歷史實際情況,更說明了電影這一行在安排演出時尊重真實,做了很多工作。古,同樣,影片剪輯成了一項專門技術。起初,剪接工作或多或少是機械的,他只是幫助導演把一段段膠片連接起來,減輕他的體力勞動而已。
漸漸地因為電影劇本分成為全景、中景和近景,導演得依靠剪輯人員保持影片的完整一致,多數導演將整理完成產品的全部責任交給了剪輯人員。於是,剪接便是導演手下不可缺少的人員。後來,到了戰後時期,剪輯員要做的就是負責整理影片的最後成品,彌補導演工作上的失誤,保持影片的流暢合理,也能將演員演出的場面留下來或刪剪掉,從而「扶持演員成名,或使他砸鍋垮臺」。因此,電影剪輯,雖然不為大家所知,但已經成為生產當中高度重要的工作了。隨著影院的擴大,觀眾性質的改變,現在影片的音樂伴奏格外受到注意。
主要是因為《一個國家的誕生》所配音樂得到成功作曲家一夜之間便成為電影界中受尊敬的人物。他的職責是設計影片的伴奏音樂。那時候,將樂譜印成小冊子形式,很像歌劇腳本那樣,被稱之為「提詞樂篇」。樂譜隨著影片租給影院。到1916年,只有那些票價最低的影院聘請不起交響樂隊,只用一位鋼琴師。高級影院裡交響樂隊的指揮就按影片上的字幕,照樂譜與影片同步演奏樂曲。如今,著名的作曲家均由製片廠加以聘請,這類招聘中最受注目的可以算是大名鼎鼎的維克託·赫伯特。作曲家創作了許多主題音樂來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勾起重重聯想。
不久,從這個辦法開始,產生了許多音樂方面的老一套陋習:如蕭邦的《E調夜曲》、馬斯內(1842-1912,法國作曲家)的《悲歌》和魯賓斯坦(俄國作曲家及鋼琴家)的《石島》表示憂鬱哀愁;格裡格(挪威作曲家及鋼琴家)的《致春天》、夏米納德(法國作曲家及鋼琴家)的《綢巾舞曲》和舒伯特(奧地利作曲家)的《小夜曲》象徵歡樂;拉赫瑪尼諾夫(俄國作曲家及鋼琴家)的《前奏曲》和《暴風雨》或者《蝴蝶夫人》中的《一個晴朗的日子》預兆著悲劇。從選擇這些名曲可以看出,這股風尚趨向於運用經典音樂,而不用當時流行的曲譜。電影剪輯和音樂伴奏成為電影的關注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