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費文化,揭露美國小費制度文化背後

2020-12-24 長沙立思辰留學

不論是到歐美國家留學還是旅行,對於沒有小費支付習慣的我們來說,「給小費」這事經常是我們適應當地文化的第一道難關。

但當我們撥開中西文化隔閡之後,你會看到歐美小費文化的精髓,原來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

處處需要支付小費的美國社會

TravelLeisure之前做過一份各國小費支付指南,奉行小費文化的國家還不少呢!

從指南可以看出看,大部分西方國家都有支付小費的習慣,尤其是美國!

在美國餐館吃飯,你需要支出總額的15%—25%的小費,妥妥地,穩居榜首!

假設你吃了300元的餐,小費就得付75元,這對沒有小費支付習慣的我們來說,確實是一個挑戰!

不止於此,在美國,吃飯要小費、泊車要小費、理髮要小費、打的要小費。

小費真的是無處不在!

甚至不給小費而被報警處理的新聞也時常發生。

如果說南北戰爭之後興起的小費制度是一種自願的慷慨,那麼現在這已是一項強制義務。

在一些小費國家,支付小費是對服務群體的肯定,如果沒有零錢,給不了小費,服務員們一般也會微笑待客。

但到了美國,呵!不給小費,你很可能會被認為是「不道德」地享受別人提供服務的小氣鬼。

據美國《世界日報》文章介紹,在美國,雖然沒有法律明文規小費制度,但給小費卻像「法律」一樣嚴格地執行著,這已然變成了美國人民的一種交易習慣。

真正實地到了美國的同學們可能就更加有感觸了!

紐約大學大一新生:

上美容院時,業者更明白表示「如果沒有現金,可以刷卡付小費」,這些經歷讓初到異國的我有些「水土不服」。

美國芝加哥設計學院的中國留學生:

小費曾讓我困惑,因為我剛來美時和同學去咖啡店,美國同學會在收銀臺上的小費罐投入一元,我當時很不理解。

通過小費文化了解美國

有困惑的不止中國學生,為了讓初來美國的外國人適應美國的小費文化,今日美國、華盛頓郵報、Tripadvisor等媒體及旅遊資訊平臺還會定期更新推出幫助外國人了解美國小費文化的資訊,引導他們在美「合理」支付小費。

有了當地環境的幫助,再加上逐漸的文化適應,很多留學生也慢慢地從不適應到欣然接受中逐步走過來。

他們慢慢明白小費不僅是服務行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個外國人了解美國文化、制度的好途徑。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畢業生:

赴美數年已慢慢說服自己接受小費文化。許多勞工在為客人提供服務時,雖付出勞務,但並未從僱主獲得與付出相當的勞動報酬,因此如果顧客不給小費,就等於「不道德」地免費享受別人提供的勞務了。

另外,美國很多青少年投入服務業賺取微薄的生活費,賺得的小費積少成多,更可負擔部分大學學費。

所以,只要看到有年輕人從事賺小費的兼職工作時,人們都會放上一兩美元,以示鼓勵。

為什麼我們對美國的小費文化不理解?

這與中美收入組成差異有關,尤其是服務行業。

美國聯邦政府給出的最低工資標準是每小時7.25美元,但這其實是包括小費的。

並且,美國不同州規定不同,有的企業允許最低只付2美金的時薪給員工。

我們可以從服務行業的這組數據裡面看出來,小費服務人群的僱主通常只支付2-3美元,小費才是他們工資的主要組成。

再從另一方面講,為了獲取小費,服務人員就要儘量提供讓客戶滿意的服務,小費也就成了對服務品質的一種評估。

努力工作會有回報,小費制度深深折射著美國文化的精髓。

當然,如果我們一直抱著「不適應」、「不理解」的態度去面對小費文化,這層美國社會價值觀就很難觸摸到了。

對留學海外的學生來說,學會包容,可能他們是異國生活最難能可貴的收穫之一了,包容異國文化,包容異國對我們的不理解,包容不同的聲音,包容未知....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和信奉的文化傳統,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偏好與最愛。

在與他人,與世界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的那個「最標準」會發生衝突、摩擦,我們可以選擇堅持己見,但也不妨跨出自己的圈子,去欣賞和理解,他人的精彩。

你會發現諸如美國小費制度等類的異國文化背後,所深藏的其實也是人們對充滿愛、自由、尊重的美好生活的期待。

而對學生來說,學習包容,我們或許也能收穫到更美好的自己。

感謝閱讀,有不一的看法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入鄉隨俗 在美留學生:付小費有助了解當地文化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2月26日電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畢業於美國芝加哥設計學院的中國留學生郭爽表示,小費曾讓她困惑,但後來慢慢明白小費不僅是服務行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個「外國人」了解美國文化、制度的好途徑;因為她剛來美時和同學去咖啡店,美國同學會在收銀臺上的小費罐投入一元
  • 日本網民吐槽:「悲報」美國的小費文化太糟糕了……
    最近,日本一網民發帖吐槽稱「【悲報】美國的小費文化太糟糕了……他們會用九種語言索要小費」,樓主貼出的照片顯示,美國酒店使用了九種語言向客人預示要給小費。對此,日本網民紛紛表示吐槽。以下為日本網民評論(原創翻譯:2ch中文網 譯者:林)日本網民1、これはもうチップじゃないやろ中文翻譯:這已經不算是小費了吧日本網民2、ヤバすぎやろ
  • 美國「餓了麼」送餐員:沒有小費過不下去
    她趕上了交通高峰,花了40分鐘送餐卻只拿到8美元小費,加上平臺送餐費也就10多美元;再考慮回程的時間和成本,幾乎是沒有賺到錢。而且她可能因此錯過了其他送餐單子,失去了不少收入。美國小費文化無處不在事件本身並不複雜,但小費在美國卻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社會問題。和其他國家根據滿意程度自願給象徵性的感謝費不同,美國的小費文化幾乎是強制性的「服務稅」。
  • 在美國,留學生要知道的給小費技巧
    赴美留學,大家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就是付小費。習慣國內生活的朋友們,吃完飯習慣結完飯錢就離開了,但是在美國,吃完飯可是要結小費的哦~小費是額外於商品價格的費用,比如吃飯,餐費100元,需要額外支付10-30元服務費給服務員作為小費。
  • 美國餐館給多少小費合適?小費怎麼給?
    美國餐館需要給多少小費呢?一般來說,小費金額取決於餐廳的檔次以及顧客吃完飯的心情。按照餐廳檔次來分:快餐店或是外帶:不提供餐桌服務,需要自行去前臺點餐取餐,自行清理空盤,這種情況無需給小費自助餐:有服務員為你添飲料,收盤子10%~15%一般餐廳:有服務員提供點菜,上菜,收盤服務。午餐時段15%~18%;晚餐時段18%~20%高級餐廳:至少20%,上不封頂按照顧客享用完服務的心情,可以在範圍內少給或是多給。
  • 美國三害;英制單位、小費及華氏度
    從1776年美國立國至今,對外關係就在保守、封閉及自由、開放間徘徊。(相對於世界文明的中心亞非歐大陸,美國就是一個大洲級島嶼,因此有島國心態)去過美國的人都會對美國三害:英制單位、小費及華氏度深有感受。一,美國自外於世界,使用英制單位。
  • 美國餐館服務生:我沒想到小費還能,給負數?
    相信很多小夥伴跟小編一樣, 剛來美國時, 最不適應的地方就是給小費! 但沒辦法,入鄉隨俗啊, 畢竟美國服務員的平均底薪很低, 他們都指望著小費掙錢呢, 而且有時碰上超級貼心的服務員, 會讓整個用餐過程變得很美好。
  • 美媒:美國不同族裔付小費各有特點 華人體恤他人較慷慨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近日,美國「小費制度改革」引起民眾熱議。對在餐館已經打工五年的服務生小張而言,各族裔的客人付小費也各有特點。「印度裔客人上門,一般小費會比較少;華人則普遍都會給,而且比較多。」餐館老闆John在美國中西部開過三家餐廳,從事餐飲工作超過15年。
  • 小豬佩奇隱喻:起源英國的小費文化,正在被英國人自己深惡痛絕?
    #小豬佩奇#來源於英國,其中難免夾雜著作者對現實的一些隱喻,比如說起源於英國的小費文化《小豬佩奇》玩偶醫院這是否證明,這種所謂的「付小費」的文化,正在被發明他們的英國人自己所深惡痛絕嗎?01小費文化起源於英國眾所周知,歐洲國家有給小費的習俗,小編查閱資料發現,小費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當時很多酒店裡的服務人員是不拿報酬的,
  • 美國人問為什麼中國人不收小費,印度網友:因為中國人很驕傲
    出過國的朋友大概都有遭遇過小費文化的衝擊,想當初小編去泰國玩,有幾次因為忘記給小費而被導遊反覆"暗示」,尷尬死了,而我朋友去美國的時候,在餐廳沒給小費直接被服務員追出來要之前新聞裡也頻頻出現中國人出國旅遊被人強行索要小費的新聞。
  • 世界日報:1美元小費已死 在美國給多少小費合適?
    中新網3月1日電 美國《世界日報》刊文稱,人們通常不清楚應該給旅館清潔工、送餐到房的侍者或泳池服務員多少小費;財務專欄作家佛特瑞(Quentin Fottrell)指出,大部分人認為給小費很尷尬,但你的態度越開放,給小費就越自在。
  • 在美國,飯店吃飯要付小費的!
    在美國,飯店吃飯要付小費的!今天去飯店吃飯,三個人一共花了147美元,稅金近7美元,加起來154美元,那麼小費是多少呢?我這次給了30美元,差不多是飯前的20%,基本上在夏威夷消費大概在 15%-20%,這頓飯挺貴的,吃的肉疼。
  • 小費文化大揭曉
    小貼士:小費文化小費是美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國服務行業工作者的主要收入之一。 小費雖然並不是法定消費項目,數額也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小費在美國也被視為一種社交禮儀。一般來說,只要是服務行業,像是餐廳侍應生、計程車司機、還有酒店服務員、導遊…他們的基本工資都很少,在很多地區,小費就是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因為美國老闆很精明,他們把服務生的大部分薪水交由顧客負擔,用小費的形式來支付。所以服務業者只有努力以服務品質來爭取收入,客人則以「小費」來答謝服務人員,這是約定俗成的慣例,也是基本的消費認知。
  • 談談小費文化
    早上穿好衣服,準備趕火車,還沒有出門,水療會所的小弟,就舉著箱子攔路,箱子上面寫著小費,我對此做法感到不舒服,顧客給小費,那是因為他覺得服務超值,多付點錢,讓自己也開心,讓別人也開心,大家都開心,服務人員因為自己的服務得到額外的獎勵。 最後實在拗不過這些年輕的後生,只好如實相告,沒有現金?
  • 美國土豪吃飯付萬元天價小費 臺媒:超過餐費20倍
    參考消息網5月28日報導 臺媒稱,一頓價值不到一百美元的晚餐,卻讓一名美國人願付2000美元的小費。美國華盛頓一家餐廳的熟客很滿意特製的美味濃湯及貼心服務,竟大手筆付出逾餐費20倍的小費。據臺灣「中央社」27日報導,美國服務業小費文化由來已久,以餐飲業來說,晚餐給小費約是用餐金額的18%至20%,而這家主打法意風味的餐廳開業4年,靠著用心服務,讓客人心甘情願地付了超乎常理的小費。「當時我都震驚了!」
  • 壓垮歐美的「小費文化」,為何在中國從未見過?網友:不興這套
    給小費在歐美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如果不給似乎才是另類。但這樣的現象出了歐美之後就很難見到,壓垮歐美的"小費文化",為何在中國從未見過?網友:不興這套。細想一下,中國好像一直都沒有這個習慣,為何在這一點上中外有很大差異?
  • 給多少小費才合理?美國土豪吃飯花五千小費給一萬
    參考消息網4月17日報導 新媒稱,在美國餐廳用餐後,該給多少小費才算合理?對大多數人而言,餐費的20%是最常見的,但芝加哥一家餐廳的員工卻遇到一名大方的顧客,他給的小費是餐費的260%。他當晚的消費為759美元(約合4766元人民幣),卻給了2000美元(約合12558元人民幣)的小費。博卡餐廳4月16日透露,邁克在付帳時給了300美元小費(約合1883元人民幣),後來又走到廚房給17名員工每人100美元(約合628元人民幣)。博卡餐廳在Instagram上貼出這名客人與廚房員工開心合影的照片,他還比出姆指向上的「贊」手勢。
  • 小費經濟學:如何「付小費」才合乎社交禮儀?
    付多少小費?何時付小費?很少有什麼社交難題會像上述問題這樣讓最深諳禮儀之道的專家也困惑不已。特別是在美國,付小費通常不是「任選項目」。在一些可收取小費的崗位上,員工的工資甚至可能低於最低工資。人類到底是從何時開始對良好服務給予額外現金獎勵的,目前尚無定論,但這一做法很可能發端於中世紀的歐洲。當時,農奴可以因表現出色獲得主人給予的小費。
  • 在菲律賓需要付小費嗎?給多少?
    如果你曾經去歐美旅行過,那可能有過在酒店或者餐廳給服務員小費的經歷。菲律賓是一個曾被西班牙及美國長期殖民統治過的國家。因此深受其小費文化的影響。但是,菲律賓的小費文化卻並不完全和歐美國家相同,在很多情況下是不需要支付小費的。
  • 美國男子在餐廳點一杯啤酒 給3000美元小費
    美國有家餐廳在關門當天卻遇到一名善心的顧客,他只點了一杯啤酒,卻留下3,000美元的小費來鼓勵餐廳裡的員工,這讓他們感激不已。 「夜城」(Nighttown)是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克裡夫蘭(Cleveland)的一家餐廳。這家餐廳因這波疫情自動歇業,而11月22日是該餐廳營業的最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