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了一個似乎很有趣的熱搜標題,抱著看熱鬧的心思點進去,遺憾地發現微博前排評論都是「抱走XX」、「不約」、「期待XX作品」。
在不追星或者不微博追星的網友眼裡,粉絲「控評」像是牛皮癬小廣告,令人生厭。
控評——是普通網友能看到的粉絲努力的結果,在控評以外,他們也做出不小的努力。
微博帳號有權重之說,儘管筆者不太了解微博是怎麼判定帳號權重的,但權重確實存在。
權重影響一個帳號是否能上微博評論的前排,能否在熱轉佔據一席之地,能否成功點讚微博。
因此,粉絲間有一整套微博「養號」教程。
有些教程會打著「某某粉絲專享」的tag,實際上養號教程都是大同小異的。
粉絲控評很少能達到「澄清」的效果,對於普通網友來說,控評只是讓他們逛明星熱搜的體驗更糟糕了一些,粉絲養號的這一過程對微博網友的影響說起來也不大。
豆瓣不同。
王一博粉絲在豆瓣養號,影響了相當一部分豆瓣用戶的使用體驗。
說起豆瓣,很多明星粉絲一派抵制的態度。
周震南爸媽老賴的消息是在豆瓣上發酵的,很多「瓜」在豆瓣熟了後被搬運到微博,就這點看來,明星粉絲提到豆瓣就咬牙切齒也是人之常情。
同時,豆瓣不只「瓜」。
豆瓣書影音的評分體系或許有些問題,但它仍然是目前最好的評分體系。
直觀來說,粉絲能在微博上用豆瓣評分吹牛。
很明顯,王一博粉絲希望能在豆瓣給王一博即將上線的作品打高分,從而為以後的吹牛打下基礎。
說豆瓣評分是最好的評分體系是有道理的,一些水軍號打分是不作數的,因此王一博粉絲得提前在豆瓣給一些書影音打分,以此將自己沒什麼內容的豆瓣號包裝成豆瓣評分系統認可的帳號,為王一博影視劇打分做準備。
他們選擇用新書榜上的《記憶記憶》等作品養號,書籍編輯發現粉絲的這種做法後發文指責。
《記憶記憶》的評論區充滿不知所謂的複製粘貼,顯然的,王一博粉絲的養號行為影響了《記憶記憶》的評分。
和明星不同,對於作者、編輯來說,可能並不期待這種沒有思考的五星長評,假的好像五毛水軍的評論對出版方、作者、讀者來說影響惡劣,從讀者角度來看,如果評論區都是這樣的複製粘貼,筆者會思考這本書的可讀性。
另一本《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也遭殃了,評論或是對熱評的複製粘貼,或是不知所謂的「一本好書,一杯咖啡」。
該書的策劃公司新經典也發動態指責了這種行為。
豆瓣官方迅速就「養號」事件作出應對措施。
收到投訴後,我們加大了人工審核力度,並結合技術手段,陸續對這些異常用戶進行了處理。垃圾數據被清除的同時,這部分用戶也會被永久標記,未來的評分評論將視作無效內容處理。
這條養號違規行為的處理說明在豆瓣APP的小組頁面置頂,非常醒目,體現了豆瓣官方對養號行為鮮明的抵制態度。
究其根本,是王一博粉絲的養號行為在破壞豆瓣的評分生態,而豆瓣評分是豆瓣非常重要的功能。
如果你在其他平臺看到了豆瓣的名字,大概率除了粉絲說的「豆瓣小組捏造事實」,就是粉絲說的「某某參演了豆瓣評分8.7的佳作」。
豆瓣評分的相對脫水使其含金量高,書影音功能也提供了一個豆瓣用戶交流觀後感的平臺,甚至你可以順著一本小眾書籍的熱評作者找到一系列書單,真的很好用。
養號這一行為將使豆瓣評分變水。
粉絲通過發原創微博、「養熊貓種樹」養微博號,通過在書影音評分區複製粘貼、胡言亂語養豆瓣號,二者的區別是,少有人下載微博來「養熊貓種樹」,但有不少人看豆瓣評分。
前者對微博用戶體驗幾乎沒有影響,後者——你看王一博粉絲被罵的樣子。
微博這個追星大舞臺夠粉絲舞了,何必霍霍其他平臺呢?
豆瓣評分真被粉絲霍霍了,粉絲不就不能用評分吹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