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研究》發表有關GV-971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學術爭鳴討論

2020-12-20 中國生物技術網

一周前(7月6日),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發表題為Omission of previous publications by an author should be corrected(「作者此前研究中的疏漏有待更正」)的文章。

文章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團隊去年9月關於阿爾茲海默病國產新藥GV-971的研究論文,主要提出兩點質疑。包括:耿美玉為何沒有引用自己之前的研究結果,以及GV-971為何有這麼多作用靶標。

7月13日,耿美玉團隊針對上文中提出的質疑,在《細胞研究》上發文回應。

2019年9月6日,《細胞研究》發表封面文章,指出一種叫做低聚甘露酸鈉(GV-971的主要成分)的寡糖類物質,能通過重塑腸道菌群,抑制腸道細菌性胺基酸型神經炎症,從而抑制阿爾茨海默症的進展。

饒毅與耿美玉之間的爭論就是圍繞這篇封面文章展開的。

以下摘取饒毅文章中的兩點主要質疑及耿美玉團隊的相應回應。

耿美玉為何沒有引用自己之前的研究結果?

饒毅質疑:

耿美玉博士此前已經發表了12篇與GV971有關甚至密切相關的論文,包括體內和體外研究。其中7篇為GV971的原始研究論文,其餘為綜述或相關論文。

但是這些論文沒有一篇在本論文中被引用。

耿美玉回應:

「我們並不認為這12篇論文適合被引用。因為它們與此次研究的相關性很有限。」

在12篇論文中:

4篇為綜述文章,總結糖類在治療阿爾茲海默病方面的潛力和機理。這些綜述沒有一篇著重討論了GV-971。

5篇與這項研究只有較遠的關聯:3篇分別研究了GV-971對β澱粉樣蛋白(Aβ,著名阿爾茲海默病相關蛋白)聚集和神經元毒性的影響、Aβ誘導的星形膠質細胞活化、東莨菪鹼誘發的記憶障礙;1篇試圖在體外鑑定GV-971結合蛋白;另一篇初步研究了GV-971在Aβ依賴小鼠模型中引起的基因表達改變。

其餘3篇:一篇關注GV-971衍生物的化學合成,並未關注GV-971本身;一篇是未經同行評審的會議摘要,概述了當時尚未發表的GV-971研究成果;一篇是研究了GV-971對帕金森氏病的潛在作用,這與阿爾茲海默病不同。

GV-971為何有這麼多作用靶標?

饒毅質疑:

耿美玉團隊過往研究聲稱,GV-971可以直接與Aβ結合,同時保護神經系統免受Aβ毒害;可以抑制過氧化氫、莨菪鹼等有毒物質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傷害;還可以直接作用於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

而在去年那項研究中,GV971還能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和炎症間接抑制阿爾茨海默症的進展。

這些效應在藥物靶標、有效位點的位置和治療機制方面都顯著不同。

「儘管通常來說存在不同的靶標意味著副作用,但作者聲稱,GV971的所有靶標和作用都有助於緩解阿爾茨海默症。在我自己對國內外生物醫學研究歷史的研究中,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一種藥物,能通過這麼多靶標來治療或緩解一種疾病。」

耿美玉回應:

「我們不同意這個評價。」

實際上,市場在售藥物通過靶向多種路徑而達到預期治療效果的情況並不罕見。

以使用最廣泛的口服2型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為例,它通過多種組織中不同機制來控制血糖,包括降低肝葡萄糖生成,減少腸道葡萄糖吸收,以及改善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等。

雖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它是線粒體複合物1的抑制劑和AMPK的激活劑,但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也有助於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

耿美玉團隊還在文章中表示:

我們經過十年努力,以更好地了解GV-971的分子機制和治療用途。迄今為止,我們發現了多種機制共同促進GV-971在阿爾茲海默病患者中的治療效果。

GV-971對腸道菌群和相關神經炎症的影響可能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我們還積累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在體外和體內均支持GV-971對β澱粉樣蛋白聚集以及相關的神經元損害和認知能力下降的影響。

「我們的目標是儘快完成這些研究並發表我們的研究結果。」

★ 最新消息:14日傍晚6時許,饒毅在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上發表了《評耿美玉等有關GV-971的回覆》。

參考資料: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0-0377-7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0-0344-3

作者:李晨陽 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原創藥GV-971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機理,科研團隊揭示了
    從GV-971的發現到臨床3期試驗成功完成至今,整個歷程22年,這期間整個研發團隊進行了艱苦卓越的工作。業界普遍關心的一個核心問題是,GV-971臨床成功其作用機理是什麼?剛剛在Cell Research上在線發表的耿美玉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揭示了GV-971的作用機理,對發現AD治療新方案具有重大的意義。
  • 耿美玉團隊揭示中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GV-971的作用機理
    從GV-971的發現到臨床3期試驗成功完成,整個歷程21年,這期間整個研發團隊進行了了艱苦卓越的工作。業界普遍關心的一個核心問題是,GV-971臨床成功其作用機理是什麼?剛剛在Cell Research上在線發表的耿美玉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揭示了GV-971的作用機理,對發現AD治療新方案具有重大的意義。
  • 香港大學教授公開質疑綠谷「新藥」GV-971 的療效
    《細胞研究》雜誌於2020年7月6日刊登北京大學教授饒毅質疑耿美玉等2019年《細胞研究》論文的文章,稱該論文 「有12篇涉及 GV-971 的文章,一篇都不引用,實屬學界奇觀」、「非常蹊蹺」。隨後耿美玉等人在《細胞研究》上進行回應,稱之所以沒有引用此前她們涉及 GV-971的文章,主要是「沒有足夠相關性」。
  • Sci Adv: 新研究有助於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醫學院的生理與生物物理學系教授,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Xin Qi說:「 「我們已經發現了一種途徑,可以在疾病的大部分損害發生之前以及臨床症狀出現之前就進行檢測和潛在治療。」 阿爾茨海默症是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最早在100多年前被發現,與澱粉樣β蛋白斑塊和tau蛋白纏結在大腦中沉積,以及進行性神經細胞死亡有關。
  • 幾經波折,這款阿爾茨海默症在研新藥上市希望有多大?
    曾參與阿杜卡瑪單抗真實世界數據研究和輔助臨床設計、負責綠谷阿爾茨海默症新藥 GV-971 生物信息和數據科學的專家、現精鼎醫藥亞太區數據科學負責人馮勝博士分析認為,存在三種可能性,最大的可能是重做臨床三期提交審批,雖然這意味著藥物的上市時間可能會延期幾年。當然也不排除有條件上市或直接上市的可能,前提是百健能夠從目前的數據中挖掘出更有說服力的證據。
  • GV-971對手來了!渤健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獲FDA認可!
    根據安排,當地時間11月6日,由FDA召集的一個由外部專家組成的小組預計將會開會,討論Aducanumab生物製品許可申請,並投票決定是否向FDA推薦批准這款創新療法。 早在今年7月,渤健就向FDA提交了Aducanumab的生物製劑上市許可申請。
  • 饒毅頂刊發文質疑上海藥物所耿美玉團隊研究結果
    在簡訊中,饒毅教授提到,在 2019 年 Cell Research 的論文發表之前,耿美玉教授已發表了 12 篇包括體外、體內研究以及綜述文章在內的與 GV-971 有關的論文(2003-2013 年間),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耿美玉教授在 2019 年的文章並沒有引用這些相關論文。
  • 人類記憶中特有神經「指紋」解碼 或有助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
    人類記憶中特有神經「指紋」解碼或有助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科技日報訊 (記者馮衛東)雖然人類大腦的一般結構和組織是普遍的,但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可通過大腦活動觀察並量化人們重新構想常見情景之間的差異
  • 新發現:血腦屏障的破壞也是阿爾茨海默症的早期標誌
    ,但由於阿爾茨海默症的潛伏期特別長,所以很多人發現得了這種病的時候已經發展的比較嚴重了,所以早發現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血腦屏障的破壞程度與一個人經歷的認知功能障礙程度有關,但導致血腦屏障損傷的原因還尚不清楚,蒙塔古(Montagne)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指出:阿爾茨海默症主要遺傳風險因素就是載脂蛋白E4,載脂蛋白E4與血腦屏障的破壞有關。載脂蛋白E基因(APOE)編碼了大腦中的一種主要的脂質轉運蛋白ApoE。
  • 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病因與發病機制
    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 在穀氨酸過多的情況下會出現細胞死,這通常是老年痴呆等症的病因。用於對穀氨酸引起的腦障礙,如腦栓塞、腦出血等腦中風,以及腦手術或腦損傷時出現的虛血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治療及預防。 病因與發病機制 病因至今仍不清楚,目前有多種學說,一般認為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
  • 學術頭條:首例新冠母嬰傳播被證實,嫦娥四號迎來第二十月晝,青少年...
    來自法國的研究團體通過一項個案研究報告了相關證據,證明一名當地時間7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上述研究,題為「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抵禦不了?
  • Nature子刊揭示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新靶點 有望解決血腦屏障損傷
    6月8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指出,APOE4變體通過特定血管細胞(周細胞)和分子通路(鈣調神經磷酸酶-NFAT)促進腦澱粉樣血管病病變 [1]。同時,病變周細胞對鈣調神經磷酸酶-NFAT分子通路的激活增加,似乎促進了APOE的表達。文章第一作者Joel Blanchard說:「我們發現,在易患阿爾茨海默症的人群中,有一種特殊的基因通路,即鈣調神經磷酸酶-NFAT分子通路表達異常。據此,我們可以發現能將這種通路變回非疾病狀態的藥物,並糾正與阿爾茨海默症相關症狀。」
  • 中國原創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
    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為20.507,在Clarivate Analysis(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7,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
  • 發表一篇假研究,一共需要幾步?|學術垃圾溯源
    發表一篇研究論文可能很難,也可以很容易。不過,一些看似輕鬆地發表機會,或許將給科學帶來無法修復的傷害。所幸,2019 年來自芬蘭漢肯經濟學院的 Bo-Christer Bjrk 團隊研究[5]發現,60% 發表於掠奪性期刊的論文在發表五年後的引用量為 0, 而存在被引量的文章,引用率也遠低於正規同行評議期刊上的文章。
  • 【新發現】香港中文大學最新研究:腸道中的蛋白質異常會引發阿爾茨...
    導言:阿爾茨海默症是痴呆症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會導致大腦中神經細胞死亡、組織缺損、記憶力衰退、性格改變和日常活動障礙的問題。這種疾病至今仍無法治癒。最近發表在《生理學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腸道中的蛋白質異常也會引發阿爾茨海默症。這為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靶點。
  • Advanced Science: 幹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取得新進展
    2020年7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線發表了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和華南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HGF mediates clinical-grade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roved functional
  • 中國創辦的《細胞研究》成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中國自主創辦的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細胞研究》期刊封面6月3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2020年6月29日,2019版最新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發布,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為20.507
  • 治阿爾茨海默症新藥最快年內投放
    ——「九期一」(甘露特鈉,代號:GV-971)的上市申請,該藥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通過其官方公眾號發表文章,披露了該藥的研究過程。據介紹,共有1199例受試者參加了「九期一」的1、2、3期臨床試驗研究。整個臨床試驗由全球最大的新藥研發外包服務機構艾昆緯(原昆泰)負責管理。為期36周的3期臨床研究結果表明,「九期一」可明顯改善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與安慰劑組相比,主要療效指標認知功能改善顯著。
  • 【學術前沿】衰老乾預研究進展——來自幹細胞的miRNA
    在衰老乾預領域中,藥物和基因治療等手段無疑佔領了研究「C位」,而「垃圾序列」因不編碼生命活動所需的蛋白質,一直被大家所忽視,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其可能發揮重要功能,接下來,小編為大家獻上2019年11月發表在Ageing Research Reviews上的綜述文章,題目為「Emerging role of stem 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microRNAs in
  • 我校民盟主委陳玉龍副教授指導本科生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我校民盟主委陳玉龍副教授指導本科生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2020-12-16 15: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