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天禁語,是中國歷史上流傳較廣的詩話作品,其作者署名為元代範德機。範德機名梈,臨江清江人,詩名甚高,與當時的虞集等人合稱「元詩四大家」。所謂「木天禁語」,按書中言,為「諸公平昔在翰苑所論秘旨」。翰苑即翰林苑,也就是說這是作者將唐開元、大曆以來諸位大家在翰林苑所討論的寫詩秘法,收集而成,「述為一編」。
《木天禁語》的作者仍然存疑。其首頁「內篇」說「外則用之」,能夠「萬不漏一」;「內則用之」,又可「聞一悟十」,端的是此書天上有地下無。而作為詩文大家的範德機,居然堪與電視購物裡大喊「不要998,只需198,馬上帶回家」的推銷員相比,實在讓人難以置信,故而不排除當時的書商假借範名牟利。但本文仍暫從範德機。
不過話雖如此,這部專門講述詩格的著作,對於初學寫詩的朋友來說,確實有著很大的作用。所謂詩格,主要講述關於寫詩的規則、方法。這部著作中,介紹的是「六關」,即:篇法、句法、字法、家數、音節。今天就來簡要地說說《木天禁語》中關於絕句的篇法。
所謂篇法,大抵是指寫詩時所要考慮的全詩的架構以及章法。寫詩與填詞作文相類,都得考慮一個「謀篇」,而謀篇就不僅要考慮詩的架構,還要考慮表現形式、結構層次,以及事與情之間的連接與融合,這就不在今天的介紹範圍了,並且今天也只說絕句的篇法。同時,今日所說絕句,包括古絕與律絕,下面不再另行說明。
按書中所說,篇法,「有以字論者;有以意論者;有以故事論者」,又有「以血脈論者」。前面都好理解,所謂「血脈」則說的是貫穿與全詩的結構脈絡。在絕句篇法中,為方便參看,我將其分成3個部分,依次介紹。且由於作者所引例詩,有些朋友未必熟悉,有的甚至沒有舉例,我將引入其他部分詩作,以作簡要說明。
一、絕句立意的起句
所謂立意的起句,不是說的全詩的第1句,而指的是詩中表明作者意旨的第1句,也就是真正切入話題的那一句。我們所讀到的詩篇,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本篇又將之主要分成3種。
1、首句起句
這是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全詩的第1句就開門見山,將所要談及的人、事、物帶入到其中來,也是很多詩人常用的手法。
就本篇篇法來說,實際上作者並沒有對各起句方式做出具體的詮釋(包括接下來所有的本篇內容都是如此),也沒有說明寫詩的人在做什麼樣的題材,可以對應什麼樣的起句方式。所以今天對此的介紹,只是沿用了範德機篇法的架構,依舊還是需要填入我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由於第1個例詩,作者就引用了一首唐代僧人景雲的打油詩作品,沒有太多參考價值,此引一首來自韋應物的五絕。
唐·韋應物·秋夜寄丘員外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這是一首秋夜懷人詩,老友邱丹在臨平山煉丹學道,韋應物在秋夜時分想到了他,於是開篇就說「懷君屬秋夜」,是直接對老友說:這會兒正值秋夜,我想念你了。接下來第2句承上句,繼續說自己;後2句說到老友此時可能是個什麼情形。開篇直言,全詩恬淡古樸,是難得的懷人絕句佳作。
2、次句起句
這是第2句才帶入詩題。作為只有4句,至多28字的絕句,自第2句或到第3句切入主題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因為很可能到最後你所表現的,還沒有完全表現就已經收尾了。
因此,對於次句起句,我的建議是:首句以景入、或以情入,次句緊隨前句,以10個字或14字完成整個人、事、物的總體說明。來看一下王昌齡的七絕作品。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時在江寧丞任上,辛漸可能途徑江寧,又準備自潤州渡江至瓜州,沿運河溯流而上,返回京都,老友難得碰面,自然一路相送,順道在潤州遊玩,最後在芙蓉樓餞行送別。
本詩首句言景,首2字用「寒雨」,讀到第2句的時候,再結合1個「孤」,才能清晰地讀到詩人送別老友的心情。後2句言事。似乎是託老友捎口信,讓家中親友放心,自己雖遠在千裡之外,可也還過得滋潤。實際上卻還有著一層深深的自嘲,被貶謫的日子不好過啊,但我始終還是我。僅就這首送別七絕而言,詩人立意手段老辣,後人難以望其項背。
3、第3句起句
這樣的方式,用範德機的原話則是「前二句皆閒,至第三句方詠本題」,也就是說,如果以這種方式切題,那麼前2句該寫景就寫景,該抒情便抒情,到第3句開始正式說到詩題上來。
入前所說,這樣的方式存在風險,但若是將前2句寫景用情打磨好,很可能成為出色的言景抒情的佳句。也就是說,到最後,後面的切題2句最終成為打醬油的,前2句讓人印象深刻。來看一首岑參的七絕。
唐·岑參·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早年仕途失意,於玄宗天寶8年出為安西節度使幕府掌書記,第一次因任職而遠赴塞外,正是而立之年的詩人在赴任的路上,恰好遇見了返回京都的使臣,如何能夠放過這個機會,於是託使臣捎口信給家中的親人,報個平安,也好寬慰家中的親人。
此即為第3句切題,想要通過入京使給家裡的親人報平安,他出發離家赴任已有數月,因此才有上2句的思想之情,濃烈而真切。從這首詩上我們能夠看到,官場老油條王昌齡一首送別詩中的老辣風格,與岑參這樣的職場新人這首七絕情真意切的風格,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閱讀感受。
二、用「對」的篇法
這個「對」,不是錯與對,也不能僅僅說是對仗,還包含了詩句意義上的對應。一般而言,絕句不是五律、七律或長律,並不要求一定要使用對仗,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名篇還是用了對仗,而且其中的對仗方式也不一樣。
我們通常看到的絕句,所使用的情況有2種,一種是首2句對仗,此即為「對起格」;另一種則是後2句對仗,此即為「對結格」。但今天說的就是不一樣的「對」,現在我們來看看「對」的情況。
1、扇對
白居易有《金針集》,即《金針詩格》。所謂「金針」,用白詩魔自己的話說,就是「喻其詩病而得針醫,其病自除」。書中有對「扇對」的解釋:「詩有扇對格,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
因此扇對與我們往常所見對仗有所不同,而這樣的扇對,更要求寫詩的人有足夠的功力,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來看範德機所引杜甫的一首七絕。
唐·杜甫·存歿口號
席謙不見近彈棋,畢曜仍傳舊小詩。
玉局他年無限笑,白楊今日幾人悲?
存歿口號,存,生存,活著;歿,死亡;口號,意即隨口吟誦,與「口佔」意同。此本為2首組詩,以懷念席謙、畢曜等4位友人,此為第1首,正是藉以懷念席、畢2人。
道士席謙善彈棋,當時還在世;畢曜則善為小詩,杜甫作此詩時,畢曜應已去世,第4句中「白楊」指其墓地邊種植的白楊樹,這裡代指畢曜墓地或畢曜。
在這首詩中,杜甫言近來不見席謙彈棋,第3句則回想其當年玩彈棋的往事;第2句則說如今畢曜的小詩還在流傳,轉第4句又提及如今還有幾人在為畢曜的離世而悲傷。這其實是一首上2句與下2句對仗的絕句,但4句分別對應,形成扇形對應,今人讀來也會一下記住他所提及的2位友人。
2、間對
關於間對,範德機書中說,「首句閒,次句說本題;第三句閒,結再說本題,應第二句」。所說「間對」,與所說「扇對」一樣,並非指對仗,而是指第2句與第4句句意之間的對應。先來看一首「間對」的詩。
唐·胡曾·摩笄山
春草綿綿岱日低,山邊立馬看摩笄。
黃鶯也解追前事,來向夫人死處啼。
摩笄山,又名磨笄山,笄即簪子,磨笄即為磨尖簪子。《史記》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趙鞅,即趙簡子死後,太子毋恤即位,即趙襄子,他還有個姐姐是代王夫人。趙襄子邀請代王然後設計擊殺代王,順便收了代地,他姐姐呼天喊地,磨尖了簪子自殺身亡,代國人就將代王夫人死的地方稱為磨笄山。
胡曾的這首詩則是憑弔懷古,第1句與第3句寫景,算是「閒」;第2、第4句則正面描繪憑弔懷古的主題。這樣的情形有點類似於修辭手法「互文」,看起來可能有點突兀,實際上上下前後互為呼應,情與景並列而行。
3、四句兩聯
兩聯,說的就是真正的對仗,即一首絕句上2句對仗,下2句又用對仗。這樣的情形雖然能體現作者技巧手法的高超,我想對於表現整首詩的意旨並沒有太大幫助。因為用上2句對仗,或者用下2句對仗,都還可能將所想要表達的事情說明,但全詩總共4句用對仗,完全像五律或七律的中二聯,讀詩的人很有可能會感覺意猶未盡,說直白點就是:還沒有完全明白詩人的全部意思就結束了。
先來看看這種情形的作品,範德機終於選了一首人們耳熟能詳的絕句。
唐·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這是杜甫絕句組詩4首中的一首,4句全部寫景,上下2句分別對仗,但如果我們讀過這一組絕句的話,就可以看到,其他3首都可以在其中讀到詩人的想法,獨獨這一首純粹寫景,似乎欲言又止。
除了對仗的技巧之外,這首詩讀不到詩人的任何想法。如果你一定要認為,這4句透露了詩人對於早春來臨的喜悅的話,我是無力辯駁的。因此,這樣的四句兩聯絕句,創作有風險,寫詩者應謹慎。
三、其他篇法
為了方便解析,我將範德機的篇法作了簡單的整理,前2節分別說「起句」與「對」,在這1節裡我將其他4種篇法再一一介紹。
1、順去
這一個可能是創作難度最低,而且是如今愛寫詩的朋友最常使用的篇法。順去,實際上就是一句接著一句,順承前面的句意直流而下,4句講述的是一整件事情,或者是一整個故事。
範德機提及的一首詩是賈島《尋隱者不遇》,起句「松下問童子」,隨後就童子回答的話順延而下,接連3句作為對首句「問」的回答,再看一首王昌齡作品。
唐·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即便是一首閨怨詩,手法老辣的王昌齡仍然寫出了新意。本詩先言這應該是一位初為人婦的女子,精心妝扮之後登樓賞春,後2句突然說到女子看到楊柳春色,有點後悔讓丈夫在外求取功名了。一句承接一句,講了一個閨怨的故事,又描繪了女子與春色。
2、藏詠
藏詠,自然不能「明」詠,必須掩藏起來,也就是說,要將詩題中的主要吟詠對象隱含再所有的詩句中。這樣的手法實際上我們在詞中常見,在詩中也同樣常見,而且描寫之時通常也以上述「順去」的情形相類,只不過雖然句句相關,但無一字直言。
這裡舉一首黃巢的七絕。
唐·黃巢·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落第後寫下的一首詠菊花作品,沒有直言菊花,但句句都說的是菊花,而且這首詩不僅詠菊,更有黃巢本身的一股沖天豪氣,幾乎在名言自己就是那菊花,總有一天必將盛開,讓得百花皆殺,堪稱此中巔峰佳作。
3、中斷別意
這種篇法的情況,範德機說,「前二句說本題,後二句說題外意」。也就是說絕句創作時,首2句完全契合詩題,但後2句則說題外之意。這樣的話,除非能夠有極強的掌控力,否則極容易出現詩句完全不合意旨的情況。
範德機在書中所引詩句如今已經散佚,無法確知整體情況,我從唐詩中尋找到一首與此篇法相類的作品,先來看一下。
唐·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本詩是杜牧夜泊秦淮河畔的作品,上2句與詩題緊密契合,「煙籠寒水月籠沙」更是寫景名句,本來這2句之後我們可以想像到,如果杜牧發出對於自身的感慨,又或者眼前與此相關的感慨,自然也是可以接受的。
這種4句全都跟自身處境相關的作品同樣有上乘之作,比如張繼一首《楓橋夜泊》,前2句寫景再抒情,後2句又跟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仍然從自身的處境來感受的,雖然讓張繼這首詩聞名天下,但與杜牧這看似突兀,實則轉換自然的、對於家國的憂慮相比,顯然杜牧的這首《泊秦淮》不管是境界還是格調上,都超出了《楓橋夜泊》一籌。
4、借喻
「借本題說他事,如詠婦人者,必借花為喻;詠花者,必借婦人為比。」這種借喻的情況多是作者借詩中所詠事物來表述自己潛藏的意旨,比如上面所說黃巢詩,實際上也是以菊花代指自己,說明自己志存高遠,並仍然鬥志昂揚。
再看一首樂府清商曲辭之西曲歌。
南朝民歌·青陽歌曲
青荷蓋綠水,芙蓉發紅鮮。
下有並根藕,上生同心蓮。
這是借荷花與荷藕來借指戀人或夫妻恩愛情深,「並根藕」、「同心蓮」都是說的夫妻心心相印,而這樣的借喻或隱喻在南朝樂府詩中很是常見,不再多作介紹。
四、結語
以上就是範德機在《木天禁語》中所說10種絕句的篇法,但書中所說極為簡略,每一個小類只有數字,而且選用詩作大多質量不高,或者較為生僻,並不能詳細言明各篇法具體的操作手法,或者說在下筆時,根據自己的立意,又該選用怎樣的篇法。
但是範德機所說的絕句篇法,倒也符合人們在創作絕句的時候,所使用的諸多手法。有鑑於此,我將該篇法引來,作為今天介紹絕句創作的整體框架,再於其中添加自己的解讀,以及自己對於絕句創作的看法,希望對喜歡創作絕句的朋友有用。
創作絕句,不會比律詩簡單,因為字數有限,需要擁有足夠的對字、詞、句的掌控力。宋嚴羽《滄浪詩話》中說,「律詩難於古詩,絕句難於八句。七言律詩難於五言律詩,五言絕句難於七言絕句」,說的正是這樣的道理。
我們創作一首絕句並不需要花費太長的時間,但嚴羽所謂「難」,難在創出精品,還難在篇法上;難在好的結句上;難在好的起句上。我們學習借鑑古人的創作方法,正是需要從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創作經驗,這也正是我寫下此文的最終目的。
當然,學習古人,並非盲目地對於所謂詩格、詩法通通接受,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尋求更適合自己的創作之路。這一篇法同樣如此,可以讓喜歡的朋友做斟酌與參考,但卻未必適用於每個朋友。因此,我們在創作時,需要自行考慮如何下筆,才能讓作品更具個人風格。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