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產CPU:早不只有龍芯,8核X86也有零售了

2020-11-22 太平洋電腦網

  [PConline 雜談]要說在DIY行業什麼產品國產化最能牽動國人的心,那CPU要說第二恐怕沒人敢說第一。眾所周知CPU是一臺電腦的大腦,指揮著電腦各個部件運行,因此CPU的製造也是一個非常高科技的活,裡面涉及到各行各業,甚至連CPU的原材料矽晶圓製造門檻也極高。因此當網上報導國產CPU有什麼進展,有什麼喜訊時,許多網友第一反應總是不相信,並且質疑,而他們最經常說的話就是,「敢不敢拿出來賣啊!」

  還好,最近淘寶上終於是有國產處理器售賣了,趁著這個熱點,曉邊就和大家聊聊國產CPU的發展現狀,看完大家就知道為什麼「敢不敢拿出來賣啊!」這句話用來批判國產CPU取得進展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了。

CPU也分很多種,這些你都了解嗎?

  CPU中文名為中央處理器,它在計算機中負責讀取指令,對指令進行詮釋和執行。為了讓CPU讀取詮釋指令的效率更高,CPU內部會有叫做「指令集」的東西,指令集就是人們預先設置好的一套工作(讀取、詮釋、執行指令)方法和指南,當CPU外部接受到某種指令時,CPU就開始找預設的工作方法中對應的指南去執行。

  因此CPU指令集先進與否,也往往決定了CPU性能有多強。

  按照指令集的複雜程度劃分,我們可以把CPU簡單劃分為兩種架構,一類是RISC(精簡指令集處理器),另一種是CISC(複雜指令集處理器),它們的區別在於設計理念的不同。


早期處理器Intel C8008

  早期CPU全都是CISC,這類CPU設計目的就是讓外部生成的非常簡單指令就能被機器讀懂,方便編譯器開發(編譯器就是將「更接近人語的高級語言」翻譯為「電腦能讀懂的低級語言」的程序),但為了達成這一目的CPU內部會集成非常複雜的指令讀取,翻譯和詮釋的邏輯,也對CPU的架構和電路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類處理器的代表就是我們個人電腦常用的X86處理器。

  RISC則是指令集比較簡單,因此外部指令要被RISC處理器讀懂,配套的編譯器需要非常強大,能將複雜的指令簡單化,相應的,RISC的製造會簡單許多,在同等工藝下能製造出特定功能性更強的CPU,這類處理器的代表就是手機上的ARM處理器和IBM的Power處理器。

  更加簡單通俗的區分就是CISC強調用硬體去更有效率地執行工作,而RISC則更依賴軟體(編譯器);CISC處理器上的指令集豐富而全面,是個全能選手,RISC處理器通常只保留特定常用指令集,讓處理器某項性能非常強(比如為挖礦優化的特定RISC礦機),更適合打造專才。

  按照基礎指令集的不同,目前世界上的CPU可以分為五大體系,分別RISC類別的ARM體系、MIPS體系、Power體系、Alpha體系、ARM體系和CISC類別的X86體系,下面就介紹一下這五大體系處理器在國內的發展現狀。

國內MIPS體系處理器的現狀-充滿生機與活力

  MIPS的意思是「無內部互鎖流水級的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 without interlockedpipedstages),其機制是儘量利用軟體辦法避免流水線中的數據相關問題,MIPS處理器最早由80年代初史丹福大學研究出來,也是最早商用的RISC處理器,其特點是高效率低功耗,目前已經發展到MIPS64架構。


MIPS指令集關係,圖源MIPSTech

  國內MIPS處理器的代表有兩家,一家是大家都經常能聽到的龍芯,另一家為君正。

 

龍芯:

  龍芯是2002年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所(下文簡稱中科所)開始研發,那時中科所是想做一款獨立自主的處理器,當時可選擇的方向有四個,其一做X86處理器,但是X86處理器太難製造,要經過AMD或者Intel直接或間接的授權,進行技術指導才能搞清楚;其二是做ARM處理器,但那時ARM主要面向移動端,和中科院想做PC處理器的初衷不相符;第三就是自主研發架構,這個就更不現實了,難度更大;而MIPS處理器那時在科研單位、大學中也有廣泛的使用基礎,因此當時中科所就選擇了第四條路,MIPS體系處理器,再搭配Linux系統,打造國產PC。

  不過有意思的是龍芯第一代產品發布時是沒有經過MIPS正式授權的,有侵權的嫌疑,但最後兩家公司在2009年達成和解,龍芯支付了一筆費用永久性獲得了MIPS32和MIPS64架構的授權,現在龍芯完全是自主可控的,將來不會再出現被別人卡脖子受限於人的局面。


官方揭露龍芯3A4000跑分成績

  龍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也早已不是簡單的其他MIPS處理器仿製版,在MIPS固有指令集上龍芯還添加了不少自主研發的指令集,指令集數量是原有兩倍。目前龍芯最新的產品是2019年年底發布的龍芯3A4000/3B4000,其中龍芯3A4000是面向桌面臺式機和筆記本,採用28nm打造,4核4線程,主頻為1.8~2.0GHz(也就是支持睿頻),面向科學計算、高密度數值信息處理的峰值計算性能是上代產品龍芯3A3000的4倍以上,通用處理性能基本打平AMD的末代28nm產品「挖掘機」。

  而龍芯3B4000屬於龍芯伺服器CPU產品線,在核心線程、頻率上與芯3A4000一致,但支持雙路、四路伺服器,即在一臺伺服器主板上安裝2個或者4個龍芯3B4000晶片,一臺伺服器最多包含16個處理器核。所有CPU之間通過高速總線接口直接互聯,共享使用物理內存。龍芯3B4000專門優化了CPU之間的高速互連總線,跨片訪存實際帶寬提升400%以上。

  目前龍芯的發展勢頭還是十分不錯的,已經不需要國家經費支持,完全實現自給自足,公司收入主要來源為太空晶片銷售、高溫晶片銷售、對外IP授權銷售、嵌入式方案銷售和黨政軍採購,在19年年底的發布會上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表示龍芯在2019年出貨量達到50萬顆,淨利潤達上億元,合作夥伴已經增至近千家,下遊基於龍芯的開發人員達到數萬人,使用龍芯的筆記本、一體機、伺服器、雲終端、網絡安全設備、工業控制計算機等產品已經運用於我國的各行各業。

 

君正:

  北京的君正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因為君正主打的是嵌入式設備,是專注於可穿戴,物聯網領域的本土晶片設計公司。由於嵌入式設備有一定的定製需求,軟體生態鏈短,不需要CPU性能有多強,著重點在於廉價、低功耗和尺寸,因此這個領域現在是百花齊放的局面,君正也因此能分一杯羹。

  作為一家純商業化的公司,目前君正的合作夥伴和出貨量還是很可觀的,甚至還做過小米手環的項目,而且已經上市,財報都能查到,2019年全年財報顯示北京君正淨利潤為5780.75萬元,也是良性發展了。

  國內MIPS處理器雖然發展地不錯,但是由於最新的微軟Windows系統只支持X86處理器和部分ARM處理器,我們普通人一般是接觸不到MIPS處理器,認知不足也可以理解,就算買來龍芯的筆記本,由於生態和軟體的問題,對普通人來說也是浪費錢。

國內ARM體系處理器的現狀-星星之火已成燎原

  ARM體系處理器大家就並不陌生了,大家手中的手機就是用ARM處理器的,在這裡曉邊就簡單介紹一下。ARM全稱為Advanced RISC Machines(高級RISC核心),使用32位精簡指令集,ARM處理器具有低功耗高性能、大量使用寄存器讀取指令快、體積小、指令長度固定、節省存儲空間等特點。

  ARM處理器也是一個商業化十分成功的處理器,只要你向ARM公司支付一筆費用,就能獲得ARM處理器的授權,授權的模式有三,第一是架構/指令集層級授權,授權後你可以對ARM架構進行大幅度改造,甚至可以對ARM指令集進行擴展或縮減,比如蘋果、華為就是這種;其二是內核層級授權,你可以以一個內核為基礎添加其他模塊;其三是使用層級授權,意思是你只能使用,不能魔改。

  國內發展ARM處理器體系主要有四家,分別是華為海思、飛騰、展訊。

 

華為海思:

  華為海思應該是國內ARM處理器商業化最成功,乃至所有國產CPU中商業化最成功的公司了。華為海思的處理器主要應用於移動端產品,應用場景包括但不僅限於手機、監控設備、機頂盒、電視和路由器等,最新的代表產品就是麒麟990 5G版了,7nm euv工藝打造,集成5G基帶,其CPU性能可與目前世界一流水平的手機處理器驍龍865、A13同臺競技。

  除此以外華為海思在伺服器領域也有涉足,最新產品為鯤鵬920,7nm工藝打造,最高可擴展為64核,主頻為2.6GHz,支持8通道DDR4內存和PCIe 4.0。不過鯤鵬920目前還處於華為自用階段,作為於華為雲服務的伺服器內核,而且目前高性能伺服器基本都是X86處理器的天下,鯤鵬920暫時不會對伺服器市場造成多大的影響。

 

飛騰:

  飛騰公司是中國國防科技大學高性能處理器研究團隊建立的企業,如果用一個詞去形容飛騰處理器的發展歷程,那肯定是一波三折了。

  一開始飛騰是做逆向工程的(也就是仿製別人的CPU),以Intel的 IA-64指令集為基礎做,不過後來Intel放棄了這個指令集,飛騰也轉向做Sparc處理器,使用開源的Sparc V9 架構,花了三年時間做出了8核32線程(1核4線程)的處理器FT-1000,又花了三年擴展成了16核64線程的FT1500。2010年國防科大的銀河一號超算進行擴容時加入了2048顆FT-1000處理器,雖然相比於超算其他的AMD、Intel處理器數量來說微不足道,但也足以振奮國內研發人員,激發了當時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在天河二號的建造中國防科大又使用了4096顆FT-1500晶片用於超算的網絡數據處理。

  但是,SPARC架構母公司敗走伺服器市場,被Oracle收購之後,就再也沒有開源新的SPARC指令集了,飛騰手中的SPARC架構指令集很快就落後了,於是飛騰果斷就轉向做更火的ARM架構處理器。

  飛騰也是購買了ARMv8指令集的永久授權,最新產品2019年9月發布的FT-2000/4處理器,4核4線程,16nm工藝打造,最高主頻為3.0GHz,最大功耗僅為10W,主要面向臺式機或者筆記本。目前FT-2000/4已和國產銀河麒麟作業系統(PC版)完成了全部適配工作,因為不使用Windows系統,主要客戶也是軍隊、政府等單位了。

 

展訊:

  展訊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國內ARM處理器設計公司,根據統計展訊每年出貨6億片晶片,佔據全球手機晶片25%的市場,僅次於高通和聯發科,在去年展訊旗下的SC6531晶片擊敗了高通華為聯發科三星成為單晶片出貨量世界第一。

  或許很多網友疑惑,我們手中的手機晶片不是高通、華為海思就是蘋果或者聯發科的,這個展訊這麼沒聽過?其實展訊的手機晶片主要用於老人機、三防手機上,主打耐用性與超長續航,僅支持GSM、GPRS兩種網絡制式,主要市場也集中於非洲、東南亞等低收入海外市場,是真正走出去的國產晶片。

國內Power體系處理器的現狀-胎死腹中?

  Power架構是藍色巨人IBM開發的指令系統架構,大到超算,小到車載音響都有它的身影。不過如今Power架構處理器是越來越不景氣,在高性能計算的競爭上Power對比X86因為採用SMP技術,具有內存訪問任何一個CPU核心時速度都一樣的優勢,更利於製造多核處理器,但Power價格昂貴,而且IBM本身就是系統製造商,Intel聯合Windows的聯盟實在太強大,Power不得不敗下陣來;在其他終端設備上Power處理器則不如ARM處理器尺寸小,功耗低。

  IBM也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開始把Power授權給更多公司,2016年國內企業中昊宏芯獲得了POWER 8晶片架構和指令系統的永久授權,但中昊宏芯研發過程並不順利,期間還遇到股權變更和欠薪事件,國產Power也就一直難產,至今都沒有影子

  2019年8月POWER指令集架構正式開源,或許這能促進國產Power處理器出現。

國內Alpha體系處理器的發展-已成獨苗

  Alpha是DEC公司製造的處理器架構,最早用於自己的工作站和伺服器當中,支持UNIX、Linux等系統,後來DEC公司被美國惠普收購,而惠普的精力主要在「X86架構」的個人電腦,所以對Alpha架構的指令集早已很久沒有更新,恰逢我們國家全力發展自主科技,所以我們無錫的江南計算所(軍方研究機構)買了Alpha架構的所有設計資料,製造了完全自主可控的國產Alpha處理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申威,申威處理器也是目前Alpha架構處理器的獨苗了

  江南計算所在原有Alpha指令集的基礎上增添了SIMD等特色的擴展指令集,還拓展了多核架構,把Alpha架構處理器發展到新的高度,現在的申威處理器和以前的Alpha處理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最新的申威SW26010處理器使用了申威為高性能計算自主研發的指令集,頻率1.45GHz,260個核心,這也是它的特殊之處——整個處理器包括4個MPE(Management Processing Element)管理單元、4個CPE(Computing Processing Element)計算單元及4個MC內存控制器單元組成,其中CPE單元又由8x8陣列的64核心組成,所以總計是260個核心(4x64+4=260)。

  此前多次奪得超算排名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算就用了多達40960顆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全都是超算的運算主力,並不像飛騰那樣打打輔助,由此可知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確實實力過硬,能與其他國家的超算一比高下。

  目前申威處理器主要用於超級計算機打造和伺服器,我們普通消費者更加難接觸到了。

國內X86體系處理器的發展-勢頭良好,仍存阻礙

 與RICS諸侯混戰不同,CISC系處理器一直是X86架構的天下,X86處理器大家都很熟就不再介紹了。國內要想發展X86處理器,最大的難題是授權問題,在X86處理器發展過程中Intel和AMD的指令集經過複雜的融合,形成了如今兩家交叉授權才是完整X86指令集的局面,換句話而言想堂堂正正地發展X86處理器,理論上要同時得到Intel和AMD的授權才行。

  作為PC處理器的霸主,Intel一般是不允許有新玩家來分走屬於它的蛋糕,當年正是Intel逐漸收回X86授權才形成如今X86處理器只有兩家爭鬥的局面。

  但近幾年國內湧現了幾家做X86處理器的公司,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兆芯:

  目前世界上除了Intel和AMD以外第三家擁有X86授權的公司,是威盛VIA,上海兆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經過一番操作也是取得了威盛VIA X86處理器的授權。早期兆芯處理器也只是威盛處理器簡單的仿製產品,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迭代研發,兆芯已經研發出KX-6000系列處理器,基於16nm製程,主頻可達3GHz,有4核/8核可選,集成核顯、支持雙通道DDR4內存,性能與Intel酷睿七代i5處理器看齊。

  目前KX-6000系列的KX-U6780A已經推出到零售市場,而且某寶上已經能買到。產品搭配國產主板品牌深圳芯傑英(Cjoyin)開發「C1888」主板一起銷售,板U價格為4300元,考慮到處理器的性能,產品性價比還是比較低的。

  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產品並沒有大規模銷售,每一顆處理器分攤的研發費用自然很高。

  因為可以使用Window系統,兆芯的處理器是與普通消費者的距離最近的國產CPU,感興趣又有財力的網友可以買回去玩玩,裝上Win10系統日常用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了。

  目前兆芯需要擔心的依然是授權的問題,按照此前美國裁定威盛的X86授權早已在2018年4月份過期,之後新的X86指令集無權使用,也就是說以後研發新指令集只能靠兆芯自己了。

 

海光:

  2016年AMD宣布與中國天津海光投資公司達成協議,將X86技術授權給海光公司,自此國內能設計X86處理器的公司又多了一家。

  AMD為了規避和Intel的交叉授權協議,和海光的合作非常複雜,AMD和天津海光先成立合資公司A,合資公司AMD是大股東,因此AMD向合資公司A授權X86架構就像左手授權給右手,是合法的,合資公司也可以修改AMD的CPU核。隨後AMD和海光成立合資公司B,這家公司海光是大股東,購買合資公司A設計的IP授權再進行CPU設計,這樣就規避了AMD和Intel的交叉協議。

  不過這樣的做法海光處理器是十分受制於AMD的,海光處理器被規定只能在中國銷售,不能出口,而且也不知道AMD會不會翻臉,因此海光處理器算不上完全自主可控。

  好處是AMD授權給海光生產的CPU是基於這幾年大出風頭的ZEN架構,因此海光處理器在性能上一開始就站在了其他國產CPU無法企及的高度。

  目前海光生產的Dhyana(禪定)處理器已經開始流片,由14nm打造,基於ZEN架構,應該就是一代EPYC的仿製版,目標是應用於伺服器市場。

結語-撥開雲霧,終見曙光

  光陰似箭,21世紀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十年,在頭20年裡,在無數國內科研人員嘔心瀝血地奮鬥下國產CPU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上至超級計算機、下至手機、智能音響,都能找到中國芯的身影。

  由於架構的不同,許多還算不錯(雖然追不上世界一流水平,但比較好用)的中國芯離我們消費者很遙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國芯沒有推出到零售市場,我們也買不到(推出了一般人也不會買,廠商只會虧本)的原因。

  好在國產X86處理器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電商平臺上有最新的國產處理器板U套裝出售就是有力的證據,國產桌面端PC處理器從未如此接近我們普通消費者。

  不過目前這款國產CPU性價比還是相對低下,但現在也只是第三方渠道流出,而這些問題會隨著產品量產,銷量提高而得到解決。

  這也是個積極的信號,隨著產品不斷的迭代發展,曉邊相信不久的將來國產X86處理器能像國產ARM處理器那樣足夠優秀,也能與世界一流廠商正面對決,最終讓消費者願意用手中的小錢錢支持它。

相關焦點

  • 2020年國產CPU現狀:早不只有龍芯 8核X86也有零售了
    因此當網上報導國產CPU有什麼進展,有什麼喜訊時,許多網友第一反應總是不相信,並且質疑,而他們最經常說的話就是,「敢不敢拿出來賣啊!」還好,最近淘寶上終於是有國產處理器售賣了,趁著這個熱點,曉邊就和大家聊聊國產CPU的發展現狀。看完大家就知道為什麼「敢不敢拿出來賣啊!」這句話用來批判國產CPU取得進展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了。
  • 2020年國產CPU現狀:早不只有龍芯 8核x86也有零售了
    目前龍芯的發展勢頭還是十分不錯的,已經不需要國家經費支持,完全實現自給自足,公司收入主要來源為太空晶片銷售、高溫晶片銷售、對外IP授權銷售、嵌入式方案銷售和黨政軍採購。在19年年底的發布會上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表示龍芯在2019年出貨量達到50萬顆,淨利潤達上億元,合作夥伴已經增至近千家,下遊基於龍芯的開發人員達到數萬人。
  • 龍芯3號多核處理器將達64核 部分兼容x86
    【搜狐IT消息】中科院龍芯主設計師胡偉武在其《龍芯3號多核處理器設計及其挑戰》的報告中指出,龍芯3號多核處理器第一個階段到2008年希望做8-16核,到2010年做32 - 64核。龍芯3號結構特徵是多平臺並行虛擬機結構,可伸縮大CMP結構。現在龍芯1號面向IP和嵌入式應用,龍芯2號面向高端的應用,龍芯3號面向多內容的伺服器應用。
  • arm將被美帝掌控,自主龍芯全新指令集聯盟為國產cpu提供ip核
    1 首先說arm本身,移動端比較強,數據中心端本來就不樂觀。從2014、15年arm公司和一些追捧者就說看好、要迎來大發展了;但這都到2020年了,還是一片稀碎,沒有形成主流、可觀的生態和應用局面,甚至如今自己都要被賣掉了。 2 其次arm被收購對國內飛騰、華為等arm陣營的廠商是利空。
  • 國產電腦CPU傳來好消息,這次龍芯要起飛了
    我們國內的電腦晶片企業也有不少家,上海兆芯取得了英特爾X86架構的授權,而龍芯算是真正的純國產電腦CPU。龍芯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研發的cpu產品,從2002年至今推出了四代產品,當然現在的龍芯晶片性能還不能與英特爾、AMD相媲美,但也已經有了不錯的進步。
  • 國產CPU抗衡英特爾,AMD的期待:3C5000才是龍芯的重中之重
    龍芯早就意識到生態才是重點而非單純cpu,這點大家也有共識。4000的spec數據證明了它微架構的優秀,然而7zip以及瀏覽器這些測試成績卻讓人不能滿意且大大落後飛騰、華為,也證明了生態的重要。老胡說生態是做出來的,沒錯,而且龍芯在很努力的推進生態建設,但是力量太小、進度太慢。就靠龍芯、龍夢兩條槍簡直蚍蜉撼樹。所以必須抱大腿。
  • 國產x86 CPU達到國際水準80%?你信你就輸了!
    對此,一些媒體紛紛以該篇採訪曝光的信息為基礎,撰寫了諸如《反擊Intel,國產CPU整體性能提升,網友炸鍋了》、《國產CPU單核性能有多強?》等一系列文章。然而,這篇文章中曝光的一些數據是非常可疑,而且自相矛盾的,是經不起推敲和探究的。
  • 龍芯不死?傳中國政府已獲得VIA旗下x86 CPU製造技術
    想當年在桌面級x86 CPU市場,除了英特爾與AMD的名號,還有一家來自臺灣的廠商VIA威盛科技也佔有一席之地,即便你沒有聽說過VIA也不妨,事實上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卻是人盡皆知的,那就是王雪紅。如今VIA在當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經埋沒了許多年,但據業內人士透露,它經營多年的x86處理器技術或將由中國政府接手,使其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 龍芯3A3000 CPU深入實測!國產自主CPU已等同2013年低功耗賽揚
    龍芯是起步較早的國產CPU之一,而且早就已經完全獨立自主研發和經營,不拿國家一分錢資助。龍芯走的不是我們日常熟悉的x86指令集,而是MIPS指令集體系,所以更多應用在一些特殊行業領域,消費級市場上也有但不多見,還處在生態建設的初級階段。
  • 為什麼國內的電腦不用國產的「龍芯」呢
    1000萬研發經費,但成效是明顯的,第一代「龍芯」也由此而生,這意味著中國也有了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晶片。不過「龍芯」研發團隊並沒有就此停下腳步,又消耗了大把人力物力,研發出了第二代「龍芯」,這一代的「龍芯」在某款國際公認的cpu測試軟體上一舉超過了同時期的英特爾奔騰2處理器。這一成就可謂是不菲的,甚至讓整個研發團隊獲得了多個獎項,這不免讓整個團隊過於驕傲了,開始了處理器領域的「大躍進」,想要一舉超過英特爾。
  • 國產電腦CPU傳來好消息,這次龍芯要起飛了!
    國產計算機CPU傳來好信息,此次龍芯要騰飛了!跟著科技的開展,手機、計算機等電子產物漸漸成為咱們生存中不行貧乏的電子產物,華為、小米、oppo等手機品牌在環球環境趨勢大放異彩,遐想曾經陸續多年景為環球非常大的PC廠家。
  • 兆芯推出8核國產x86桌面CPU:內建集顯、雙通道DDR4
    國產CPU分為幾個流派,有自主架構指令集的龍芯,有基於ARM的飛騰,也有x86的上海兆芯。圖片來自兆芯官網在今年的工業博覽展覽會上,上海兆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就展示了新一代開先KX-5000系列國產x86處理器。
  • 國產CPU4大流派簡介,電信集採5.6萬臺伺服器,國產CPU佔20%比例
    2020年5月6日,《中國電信伺服器(2020年)集中採購項目貨物招標集中資格預審公告》發布,共 8 個包,涉及:採購計算型伺服器(I系列)17829臺;大數據型伺服器(I系列)13424臺;分布式存儲型伺服器(I系列)5450臺;
  • 純國產的電腦cpu「龍芯」性能怎麼樣了?說出來讓人難以接受
    純國產的電腦cpu「龍芯」性能怎麼樣了?說出來讓人難以接受在網絡上關於華為的消息經常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因為這兩年以來美國開始瘋狂的打壓華為,聯想其他國家一起「圍剿」華為,還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中斷對華為的晶片供貨。
  • 國產CPU性能直追英特爾七代i5!解密兆芯新一代8核x86 CPU
    芯東西2月3日消息,近日,中國晶片廠商兆芯推出了一款8核x86架構的CPU,名為KX-6780A,採用臺積電16nm工藝,搭配了芯傑英C1888主板,為嵌入式處理器兆芯成立於2013年,是我國重要的晶片設計廠商之一,主要研發CPU、GPU和晶片組三大核心技術,前身為臺灣威盛電子公司。而芯傑英是一家電腦主板廠家,同時也是一家x86方案公司,主要為包括兆芯、龍芯和飛騰等公司提供主板研發設計、定製和開發服務。目前,兆芯和芯傑英合作開發的這款主板CPU套裝已在中國線上市場開售,售價4300元人民幣。
  • 國產龍芯CPU的崛起,耗時20年打破壟斷,為國產晶片點燃希望
    一步一個腳印,才是國產晶片發展的出路。在20年的時間裡,國產龍芯也不斷踐行著這一點,為國產晶片點燃希望。 2001年,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開啟了龍芯的研究,開始了漫長的自研之路。為打破徹底打破國外壟斷,龍芯從底層指令集做起,逐步攻克每一個難點。
  • 國產CPU艱難起步 各家實力大盤點
    日前,中國電信宣布了2020年伺服器的集採項目預審公告。公告顯示,本次集採總共分為8個標包,共計56314臺伺服器。據其2019年年底發布會,龍芯在2019年出貨量達到50萬顆,在國產化應用中市場份額遙遙領先。由於龍芯CPU主攻方向是嵌入式終端和PC晶片,因此其CPU的單核性能較高,但多核能力較弱,因此其伺服器CPU相比其他國產CPU來說性能較低。與申威CPU一樣,龍芯CPU同樣面臨應用生態構建問題,國內外採用MIPS架構的廠商不是太多。
  • 「龍芯之父」胡偉武:2020年「龍芯」CPU就能用於民用電腦
    國產CPU到底什麼時候能在PC端真正民用?「龍芯之父」胡偉武近期在一則電視訪談節目中表示,在2020年之後,龍芯CPU就可以推向市場,做到真正民用。晶片「龍芯」CPU早在2001年就立項開始發展,時至今日已經走過了18個年頭。
  • 深度分析龍芯國產CPU架構
    在x86陣營經營多年的專利壁壘無法攻破的情況下,高性能CPU廝殺的戰場上為當時蹣跚起步的中國CPU提供的選擇著實不多。龍芯將SCache直接掛接到GS464E核心外,可能說明龍芯已經採用了一些NoC(Network on Chip)的設計思路,在為未來擴展多核、眾核做準備。
  • 飛騰和龍芯CPU單顆出貨突破百萬 國產CPU的性能如何呢
    CPU作為三大核心晶片之一,長期被英特爾和AMD佔據全球80%以上的市場,國內雖然也有飛騰、龍芯、海光、兆芯等企業在做自己的國產CPU,但原先...雖然眾多國產CPU公司不像英特爾和AMD等晶片巨頭早在50年前就已經開始在半導體行業中摸索前行,但發展至今也有20多年的歷史沉積,開發出較為完成的產品線,近幾年正加速布局生態,並取得一定進展。那麼,目前國產CPU的性能究竟如何?其生態建設具體進行到哪一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