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沈健文
2020-07-26 20:23 來源:澎湃新聞
沿蘇州河而行|訪談「紅馬甲」 拍攝:曹偉嘉 劉蘊奕 剪輯:曹偉嘉 採訪:沈健文 錄音:王越洲 速記整理:劉懿琛 字幕包裝:周天鳴 調色:江勇 部分畫面來自電影資料 配樂選自Ennio Morricone作品(27:06)
6月6日那天,當大家在中國證券博物館(原禮查飯店、浦江飯店)門口集合,準備參加第一次的「沿蘇州河而行」,胡平不經意間說道「我以前就在這裡上班」,我這才了解到他身為老家具收藏者和老房子俱樂部、海派文化推進會創始人背後的另一段經歷。
不久後,我們和胡平約在他的工作室作了一次訪談,在座的還有毛玉慧、向曉靚、紀旭雯三位胡平的前同事。他們都曾於上世紀90年代在當時位於浦江飯店一樓和二樓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大廳,作為興業證券公司的「紅馬甲」駐場工作。在上交所交易大廳中,各會員單位都有自己的交易席位,並派出駐場交易員,穿上印有本公司席位號的紅色背心工作服——因此駐場交易員有個「紅馬甲」的外號。
中國證券博物館內的「紅馬甲」 視頻截幀
中國的證券市場是上世紀90年代伴隨改革開放而生的新事物,以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成立為標誌。在幾位老交易員的眼裡,上海的發展也是從那時起飛的。「那麼多證券公司在這邊開戶(開張營業),產生了聚集效應,上海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加速)成為(全國)金融中心。」
上世紀90年代,只要踏進各證券公司營業部,就能集中看到最早的一批使用大哥大和尋呼機的人。最初的證券客戶包括做小生意的、炒外匯的,也就是上海話講的「頭子活絡」的人。交易大廳內,紅馬甲敲擊鍵盤聲音的密集程度提示著行情冷熱,如果上午9點半和下午1點半開市以後大家都埋頭敲鍵盤,就表明行情波動較大,交易額也會高;而如果交易大廳裡一派寧靜,大家都在閒聊談笑,則說明行情平淡。
中國證券博物館內,一對父子在參觀展覽 視頻截幀
這份工作對反應力和心理承受力的要求比較高。當時上海人的月平均工資大約七、八百元,而一筆交易額往往以萬計,一天下來經手的交易額達千萬級別。如果鍵盤敲下去的數字出錯,雖然賠款的是公司,交易員也會忐忑不安。
儘管工作壓力不小,幾位「老」交易員不約而同地提及這份工作給他們帶來的「幸福感」。一方面,當時從事這份職業能真切地接觸到一筆筆交易背後不同背景的人,那些投資者不論白手起家還是家財萬貫,只要頭腦活絡,都有可能趕上這班快車,通過電話和尋呼機和場內的交易員交流。交易員們的頂頭上司——證券營業部的領導也比較年輕,管理風格開明,遇到問題都是一起想辦法解決,令大家有一種「共同創業」的感覺。
胡平 視頻截幀
另一方面,幸福感也來自實實在在的收入「性價比」。胡平學國際金融出身,同班的同學百分之九十九都去了銀行坐辦公室,他不想走這條安穩但按資排輩的道路,獨自走進了證券公司。「如果我去銀行,做一輩子也不可能開銀行,但如果我去做股票,到證券公司去(學習證券投資),說不定做幾年我就自己去做股票(創業)了。」胡平大著膽子對面試他的證券營業部領導報出自己的預期薪酬——1500元——當時上海市平均工資的兩倍。他如願以償,直到後來離開證券公司,也依然維持著和客戶累積下來的良好關係,為自己創辦公司打下基礎。
向曉靚 視頻截幀
這份新興職業也吸引了其他和胡平有相似之處的年輕人。向曉靚當時剛步入社會,從會計專業畢業後,先在港務局實習了一段時間。她發現自己對做報表不太感興趣,這時興業證券在招人,她就去面試,懵懵懂懂之中成為了一名「紅馬甲」,然後在證券公司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毛玉慧入行前在中科院圖書館工作,當證券這個新生事物出現的時候,她萌生了離開事業單位的念頭。為了轉行,圖書情報專業出身的她參加了萬國證券(現申銀萬國)的培訓班,學了一年多之後覺得挺有意思,才進入了證券公司。
毛玉慧 視頻截幀
紀旭雯也是跳槽過來的。還在百貨商店做收銀員時,她參加了會計上崗證的培訓,後來,當她想換一個工作環境時,看到證券公司正好在招人,從此她的職業道路轉了方向。「我們已經做了二十多年了,相當於它(證券行業)整個發展的初期我們都是經歷了。整個過程是很辛苦,但是回過頭看,我覺得還是一個蠻厲害的工作。因為每天都會接觸新的東西,從金融產品到待人接物,不斷地在學習,不斷地在跟進。到現在我都覺得,我們不停地在接受新生事物。」
紀旭雯 視頻截幀
從1998年開始,隨著電腦普及,證券交易員這份職業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證券營業部內首先向大、中客戶開放了自助下單的服務,隨後又向散戶開放。至2000年,「紅馬甲」們便基本都從原先崗位上轉崗或離開了。三位女性「紅馬甲」後來都留在了證券公司,有的調任管理崗位,有的從事客戶服務工作,胡平則先是到營業部做營銷,後出來創業,仍從事和證券有關的業務。
上海證券交易所第十五期證券交易業務培訓班合影(局部) 視頻截幀
中國證券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後,幾位前證券交易員都以參觀者的身份走進過這幢歷史建築,它不復過去用作證券交易大廳時的昏暗和喧鬧,而是按照浦江飯店的格局修繕一新、明亮體面。一樓保留了當時交易大廳的幾處主要場景,讓昔日的「紅馬甲」在變遷的驚奇中收穫了一份故地重遊的欣慰。
(「沿蘇州河而行·訪談」系列視頻以蘇州河為線索和隱喻,關注來自不同職業與文化背景的人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個體記憶。)(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沿蘇州河而行,訪談,紅馬甲,浦江飯店,證券交易所,上海,蘇州河,中國證券博物館
相關推薦
評論()